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潘德荣:读《道德经解》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6月8日

释德清的《道德经解》原本不在读书计划内,因同事相赠,偶然得之。细阅后,竟不能释手。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德清的观点,但是他诠释经典追求“圆融”之理念,与现代诠释学大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理论旨趣相契,令人赞叹。不同之处,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是指理解的自然过程,属于理解理论的基础论证。而德清所说的“圆融”,却有着特定的取向:“佛则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故曰圆融。”质言之,德清之“圆融”是基于佛家而将儒道释摄而为一。

 

德清,号憨山老人,乃明末高僧,精于儒道释三家之说,被誉为曹溪中兴祖师。他以“圆融”为思维进路观照儒道释三教,显然与他的心路历程有关。德清自述,“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师孔子,以知人欲为诸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皈命佛。”按照德清的看法,儒道释之别,乃根源于人们认识和体悟天道与人生的三种不同的进路,并因此而形成了依次递进的三重境界。人之降生,直接面对的首先是尘世。儒家着眼于人世,孔子教人如何处世与治世。儒家的入世、济世之学,近人情而易行,故为第一层境界。

 

道家之说,在形式上与儒家背道而行,而按照德清的思维逻辑,由儒家转入道家却是顺理成章之事,是一种理论上的深化与匡正。道家以为,尚贤用智是治世的必由之路,然尚贤不免使人争名,用智则“大伪”必生。老子看到了这一点,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致虚极,守静笃”,尚贤用智显然有悖于天道。天道清净无为,顺其自然而成就万物。治人治国亦当如此,此所谓“为无为”而“无不治”。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为无为,以合天道。此为第二层境界。

 

佛家所抵达的是第三层。儒家合人道,道家合天道,佛家超越了人、天两道,妙契儒道释三德。但这并不是说,有了佛便可以舍弃儒道。相反地,“后世学佛之徒,若不知老,则直往虚空里看将去,目前法法都是障碍,事事不得解脱;若不知孔子,单单将佛法去涉世,决不知道人情,逢人便说玄妙,如卖死猫头,一毫没用处。”在德清看来,儒道释三教同于一心,是以“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德清之说的利弊得失,诸家见仁见智,难以用一言蔽之。德清信仰佛教却不拘泥于此,尝试博采诸说之长诠释佛理,成就了融儒道释于一体的佛家“圆融”之境。他在佛理探索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广博的胸襟与深邃的理论智慧,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20163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