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阳镇:江西佛教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2月2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内容摘要]江西有着丰富的佛教资源,既有有形的实体形式,又有无形的文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资源都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和利用佛教资源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倡导佛教生态理念,挖掘佛教文化价值,发挥佛教旅游功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佛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到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和探索新路。

 

[关键词]江西佛教;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随之而来,人类所面对的空前庞大的人口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史无前例的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面对这种生存困境,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已迫在眉睫,从而使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江西省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上升为全省人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佛教资源,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江西拥有丰富的佛教资源,既有有形的实体形式,又有无形的文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资源都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东邻南京、上海,西接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与浙江相接,南连广东,具有完备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省内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基础较好,特别是佛教资源深厚。江西佛教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高僧倍出,宗风久传。汉代,西域僧人安世高弘佛法而入赣(今南昌),建东寺而兴禅。东晋之际,释慧远驻锡庐山,肇东林而兴净土宗风,创中国佛教开宗立派之先河,庐山因而遂成为当时的全国佛教文化中心。隋唐以降,禅宗大兴鄱阳湖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次第入此弘化,五家七宗得以在此创立。赣僧行思,在六祖慧能座下承南宗顿悟法门,光大南宗宗风于青原山安隐寺(今吉安净居寺)。天宝年间,道一入赣,至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弘扬南宗禅法,创立丛林,代相传承,形成洪州宗。其徒释怀海,驻锡百丈山(今属奉新县),实践农禅,制定丛林清规(又称百丈清规),风行天下。唐末,释慧寂承师说,创沩仰宗于袁州仰山(今属宜春)。释良价和释本寂,开法新昌洞山(今属宜丰)与抚州曹山(今属宜黄),共唱“五位君臣”之道,创立曹洞宗风。释义玄在新昌(今属宜丰)黄檗山承释希运之法,至河北镇州(今属镇定)开创临济宗风。唐代释鉴真和尚过化鄱阳湖区,致使江西禅风远传至海东(今韩国)和交趾(今属越南)等地。入宋以后,禅宗的弘化尤为兴盛。临济门下有释方会在杨歧山(今萍乡)创立杨歧派,释慧南在黄龙山(今属修水)创立黄龙派,以“三关”之法接引后人。杨歧、黄龙两支对临济宗的弘传建树不凡。总之,江西佛教的净土宗、禅宗的宗风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在佛教历史上,江西既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又是佛教禅宗的兴盛地。因此,江西不仅具有无形的净土宗、禅宗文化形式,而且具有众多有形的祖庭道场的实体形式。在九江,庐山有净土宗发源地、全国重点寺院东林寺;被誉为莲花佛国的云居山有曹洞宗发源地、全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全国重点寺院真如禅寺;九江市区有历史悠久、风格古朴、保存了结构较完整的清代砖木殿堂、全国重点寺院禅宗道场能仁寺等。在宜春,佛教禅宗的“一花五叶”中有三叶在此: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禅寺,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栖隐禅寺,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普利禅寺、光大于宜黄曹山宝积寺。其他还有有着“天下选佛”之称的南昌佑民寺,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地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寺等,以及被称为赣东三大名寺之一的、全国闻名的临济宗尼众道场抚州临川大金山寺等。这些祖庭道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着极大影响和重要地位。

 

名城名山名刹相得益彰,风光灵光佛光熠熠生辉。佛教资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清新的活力。其清雅不俗的佛教建筑、形态各异的佛教造像、字字珠玑的匾额经幢、古朴典雅的塔林碑文、悠扬恬静的佛教音乐、出神入化的传说故事、醍醐灌顶的佛教智慧以及神秘庄严的佛教礼仪等,都表现出了佛教资源有形的实体形式和无形的文化形式的完美结合。毋庸置疑,佛教资源理所当然应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和利用佛教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任务。

 

 

佛教的生态内涵很丰富,依据其缘起理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圆融互摄和共生互济。具体来说,在存在论层面,具有众生平等、爱护生命的思想;在价值论层面,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有情无情众生皆可和谐相处。这些思想理念,可以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江西佛教就包含着极为浓厚的佛教生态理念,无疑会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江西是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因此,江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中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利于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交往的“软实力”。可以说,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长江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国的地位都不可小觑,甚至对国际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中,佛教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是倡导佛教生态理念。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不只关注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源及其生成过程,还关注现象世界的存在方式,关注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关注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将使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根本改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区域承载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也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权利、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当前全省人民面临的重大挑战。这里所讲的生态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保持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充分满足人们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佛教教义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积极倡导佛教生态理念,将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佛教主张的依正不二,是讲佛教所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与人们生活的世俗世界是完全相统一的,只有把人们生活的世俗世界改造好了,才有可能创造美好的极乐世界。还有,佛教极力弘扬戒杀护生的思想,对保持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具有强烈的精神动力。佛教丛林规制中提倡的农禅并重、育林护山和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对美化生态环境将起到锦上添花之功效。当代佛教更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心灵环保”的口号。这不仅表现为佛教关注改善外部物质生活,而且更加强调人的内在精神领域和心灵健康。佛教倡导的这种生态环保理念,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佛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这就是从人的内心平和与安定,构建外在的和谐与安宁。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教义还是佛教规制的内容,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挖掘佛教文化价值。如前所述,江西的佛教文化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鲜明的特色,其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祖庭多、宗派多、高僧多”。自古还有“求官去长安,求佛往江西”的传说。江西在历史上遗存的佛教活动场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好时代得以逐步修复与重建,佛教文化价值也不断得以挖掘。从有形的实体形式来说,庐山诺那塔院成为现存中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佛教密宗道场;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48米高阿弥陀佛铜像,这将成为江西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宜春市建设了禅宗文化长廊,实施禅宗文化“五个一”工程;景德镇开创了佛艺陶瓷文化节;南昌佑民寺揭幕韩国曹溪宗智藏禅师入唐求法纪念碑等。所有这些佛教资源,与江西独有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景致。从无形的文化形式来说,佛教实行的普请制度,如今在寺院中仍广泛提倡。这种制度要求僧团共同参加集体劳动,实行自给自足。其具体内容在《敕修百丈清规》有这样的叙述:“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诸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乃用小片纸书帖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缚搭左擘上,趋普请处定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1]百丈怀海禅师是实行普请制度的带头人,他作为一寺之主,经常和大家一起劳作,大家很不忍心。有一次,一位僧人把他所用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使他无法参加劳动,百丈禅师因为那天没有参加劳动,就不肯吃饭。这就是后人所谓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由来。当代佛教更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以大乘菩萨行为来弘法利生,以人间佛教的宗旨来回报社会。因此,深入挖掘佛教资源,规划好有形的实体形式的建设,提升无形的文化形式品位,将会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一项亮点工程。

 

三是发挥佛教旅游功能。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江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传统文化产业园,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将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快经济方式转型,全面提高江西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江西的佛教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内85%以上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建有佛教寺院。江西约有佛教寺院四五千处,每年约有数千万人次信众、游客来此朝拜及旅游。不仅如此,佛教旅游还有广阔的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江西佛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流传至海外,分别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信徒数千万计。如日本有净土宗信徒二千余万人,曹洞宗信徒上千万人。南昌佑民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70万人次。佛教这种广泛分布和繁衍传播的网状结构,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中佛教旅游黄金带提供了稳定的国内外市场。因此,充分利用佛教资源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利用佛教资源上,要合理规划、全盘考虑、逐步推出。一是在九江、南昌、宜春、抚州、吉安、萍乡等部分县区市,形成以“永修县云居山”为首,佑民寺、百丈寺、洞山普利寺、黄檗寺、仰山栖隐寺、曹山宝积寺、净居寺、杨歧普通寺等佛教祖庭组成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二是开发环湖佛教体验游,开辟“九江能仁寺-庐山东林寺-西林寺-铁佛寺-黄龙寺-云居山真如寺-圆通寺-武宁弥陀寺-武宁观音阁”旅游路线;三是打造禅宗祖庭朝圣游,开辟“南昌佑民寺-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寺-宜丰洞山普利寺-黄檗山黄檗寺-袁州慈化寺-上栗杨歧山杨歧普通寺-袁州仰山栖隐禅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旅游路线。随着这些佛教旅游路线的推出,将会极大地推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着眼于增强全省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审时度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发挥江西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当然包括对佛教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佛教资源,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江西正以绿色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速建设,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逐步成型,保护生态已提到议事日程。为此,时任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在201799日以“开放的中国:美丽江西秀天下”为主题的外交部江西全球推介会上的致辞中说:“江西生态秀美,文化灿烂。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2]因此,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人的历史责任。为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就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其中当然包括佛教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生态环保理念。佛教的人文景观在分布上与旖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有力地提升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品位。佛教文化中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等独特的思想内涵,使人们的信仰得到满足、心灵得到慰藉、道德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成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江西人民在低碳和生态经济引领时代潮流方面创造了条件。

 

二要协调发展。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而且要发展经济。发挥佛教资源的作用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和发挥佛教资源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适合各类群体投资的软环境。佛教资源已成为企业家选择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佛教资源的旅游价值前景可观,若推出鄱阳湖区旅游黄金带,凸显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文化乐园”的大旅游格局,将极大带动经济发展。鄱阳湖区的佛教资源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不凡的品质、明显的特色、深远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将原有的佛教文化景观保护好,还要在新的建设中注入佛教文化元素,既要满足不信教的游客对自然景观、寺院建筑、佛教名胜古迹等的游览需求,也要满足佛教信仰者需要的朝圣、佛教体验、佛教文化研究,同时还要加强生态佛教文化旅游的整体包装和推介,通过佛教节庆、佛教活动等拓宽海外市场。当前,可重点支持九江东林大佛项目建设,该项目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自筹资金7亿元,集佛教文化、修学、弘法、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大型项目;支持宜春禅宗祖庭建设,使宜春成为展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支持江西云居山国际禅修院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佛教的禅修基地。

 

三要探索新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规划,而是长期目标,是江西生态与经济相平衡的新目标、新追求。要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关键在于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把生态和经济两大命题有机统一起来,把开发和保护两大主要任务有机综合起来,这是江西实现加快崛起、赶超进位、争取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佛教资源的积极作用,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为江西增添更强的经济发展后劲,拓展更大的快速崛起空间。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佛教资源作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加快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与党的宗教政策要求相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中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这里所说的宗教当然包括佛教在内。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既包括发挥符合时代精神的佛教思想、佛教道德的积极作用,也包括挖掘和运用佛教文化价值为当代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合理利用和开发佛教资源,充分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将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1]《大正藏》第48册,第1157-1158页。

    [2]《江西文化世界表达》,2017910日,http//news.ifeng.com/a/20170910/51940131_0.shtml.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2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