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复兴与转型:中国宗教场所遗产化的思辨研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朱煜杰博士的学术报告举行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7年7月17日

2017年7月11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朱煜杰博士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会议室做了“复兴与转型:中国宗教场所遗产化的思辨研究”的学术报告。朱煜杰是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遗产与博物馆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旅游人类学委员会副主席,批判遗产研究学会(ACHS)执行委员。

随着全球旅游的兴起和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与遗产、宗教相关的讨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中国,宗教场所已占被认定的世界遗产地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深入、思辨地探讨遗产与宗教的关系已迫在眉睫。朱煜杰博士的报告围绕宗教场所遗产化,首先从思辨的遗产学谈起,讲了什么是遗产以及遗产和宗教的关系。指出传统文化遗产主要看重的是保护、发展,而思辨遗产关注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带来的影响。之后讲者基于在云南、四川、陕西等世界遗产地长期的田野调查,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层面重点探讨了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文化遗产热现象。朱博士认为,宗教场所遗产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行为,而是一个多方推崇、争议的社会和经济现象。宗教遗产化运动既是一种文化构建的“表演性真实”,也是一种“浪漫化消费”。讲座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遗产地如何变为舒解人们身份危机与情感焦虑的朝圣地?第二,当宗教场所被认定为遗产地后,利益相关者们如何对遗产进行认知与管理?第三,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实践者如何成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并实践这一身份?

此次讲座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共同主办,陈进国主任主持,曾传辉研究员做了总结点评。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文洪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首席专家邱永辉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院所三十多位学者专家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现场

 

合影

 

  (供稿|摄影: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编辑:李文彬)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