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2年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7月11日

 

 

 

 

第三期目录

特稿

  审视无神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的中国路径|张新鹰

 Community, Spiritual Traditions, and Disasters in Chinese Society|Al Dueck,Katie Byron

理论前沿

  国外跨国移民宗教研究进展|薛熙明\马创

专家论坛:宗教慈善公益

  宗教:慈善的动力之一|张士江

  救人、救己与救世:天津红卍字会慈善事业探析|侯亚伟

学术空间

  对话宗教与中东变局|吴云贵\周燮藩\李维建\郑筱筠

学术专题:玛雅文化研究

  玛雅历法和2012年预言|张禾

  地理景观与宗教——古典玛雅人的山丘崇拜|蔡佾霖

  玛雅艺术中的祭祀披风|张隽译

国际视野

  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柳博贇

  苏黎世大教堂与新教改革|陈纳

实证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青少年宗教信仰现状为例|王永智\施丽娜\吉玉娇

  家庭视野下的新疆维汉宗教关系探析|刘建华\李利安

  民族文化中宗教和谐与整合的隐喻——以四川硗碛嘉绒藏族乡为研究个案|陈焱

深度解读

  道教建筑火灾初探|张桥责\陈娟娟

  魏晋南北朝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刘志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考论|王志跃

  佛教幻化观与唐宋文学创作|夏广兴

学海扬帆

  信仰与民间权威的建构——氏问信协仪式等家研究综述|李向平\李思明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翻译|张晓梅

 SpeciaI Contributions

 To Build a Chinese Approach to Studies,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Atheism |Zhang Xinying

 CommunitySpiritual Traditionsand Disasters in Chinese Society |Al DueckKatie Byron

Theoretical Forefront

 Development in Overseas Studies on Trans-National ImmigrantsReligion |Xue Ximin\Ma Chuang

Specialist Forum-Religious Charity

 ReligionA Driving Force Behind Charity |Zhang Shijian

 Generosity to OthersSelf-improvementsContribution to the HumanThe Research of Philanthropies About the Red Swastika Society in Tianjin |Hou Yawei

Academic Space

 A Dialogue on Religion and Changes in the Middle East |wu Yungui\Zhou Xiefan\Li Weijian\Zheng Xiaoyun

Academic Specials-Studies on Maya CuIture

 The Maya Calendar and the 2012 Prediction |Zhang He

Religion and Geographical Landscape: Mountain Worship in Classical Maya Culture|Cai Yilin

Ritual Capes in Maya Art|Translated by Zhang Juan

InternationaI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Natural Theology and British Natural Theology |Liu Boyun

The Zurich CathedraI and Protestant Reform |Chen Na

Positivist Studies

 Study on Religious Faiths among Ethnic Young People in the West: A Case Study on the 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Wang Yongzhi\Shi Lina\Ji Yujiao

 Relig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ighur and the Hart People in Xin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Liu Jianhua\Li Li-an

 Metaphors for Religious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in Ethnic CultureA Case Study on Qiaoqi Jiarong Tibetan County in Sichuan |Chen Yan

In-Depth Reading

 Fire on Taoist Buildings |Zhang Qiaogui\Chen Juanjllan

 Taoist Culture and the Evil Spirits and Disease Elimination Practices in Holiday Celebration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Liu Zhi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tate Rituals and Taoism in Song Dynasty |WangZhiyueI

 Buddhist Illusory theory and Chinese Literature Creation in Tang-Song Dynasty |Xia Guangxin

Academic Adventures

 Religious Fai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Authority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Folk Ritual Experts |Li Xiangping\Li Siming

 Contents and Abstract of Main Article |Translated by Zhang Xiaomei

 

期文章摘要

 

特稿

审视无神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的中国路径

张新鹰

内容提要:无神论是从哲学上否定神的客观实在性,而不以否定宗教的客观功能为使命。以为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充当反宗教政治工具的看法是对无神论作用、定位的夸大和意义理解的窄化。如果能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延长线上去设置无神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坐标,我们将重新审视如何建构一条无神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的中国路径,同时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开辟新的契机。

关键词: 无神论  有神论  宗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Community, Spiritual Traditions, and Disasters in Chinese Society

Al Dueck, Katie Byr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sits a deeply contextual and communal therapy as the best path to a victim's reco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home.' The authors take seriously the call of Zhang Kan, chairperson of the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to consider the localities and heritage of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therapy for Chinese. The article follows Walsh's four ways by which reconstructed communities are a resource for detoxifying the effects of trauma and disaster: shared acknowledgement of the traumatic events, shared experience of loss and survivorship,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reinvestment in relationships. It is argued that spirituality can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covery of meaning and community after disaster when honored rather than instrumentalized. Examples will be drawn from the communal/religious reconstructive efforts of Ukrainian Mennonites in communist Russia and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responded to the earthquake of May 12, 2008.

Keywords    Community, Natural disaster, Spirituality, Tradition

 

 

理论前沿

国外跨国移民宗教研究进展

薛熙明  马创

内容提要:跨国移民的宗教社会因成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征而倍受关注。研究者们多运用文化适应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尽管跨国移民宗教的国际研究已经日益成熟,但是仍然面临着从研究到研究内容的挑战。以移民个人生活史为方法的研究,以类型移民和特定人口特征移民为对象的研究,以及对移民非制度性宗教的研究都将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国移民  宗教生活  宗教组织  宗教制度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的动力之一

张士江

内容提要:宗教曾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公益慈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至今还在公益慈善领域继续发挥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与角色,并以其信仰理念、价值观念和相关的社会训导及服务实践奠定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础。时下中国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及发出的声音虽然还很有限,但宗教在慈善事业上的优势和潜能还很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本文拟从当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宗教对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宗教与慈善的关系,并展望其相互影响和未来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宗教、慈善、捐献、财富观

 

救人、救己与救世:天津红卍字会慈善事业探析

侯亚伟

内容提要:天津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在世界红卍会的慈善事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拯救他人和社会的救人工作,同时也是修身事业的外在表现和方式,具有救己的意义。其慈善事业在救人和救己之外,还具有救世的更高目标和追求。天津红卍字会救已、救人与救世三位一体的慈善事业,是一笔可观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天津红卍字会 救人 救己 救世 慈善事业

 

 

学术空间

 

学术专题玛雅文化研究

玛雅历法和2012年预言

张禾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分析了玛雅“长数”历法中对2012年的“预言”以及相关的几种玛雅历法。玛雅各种历法的产生和运用都和玛雅创世神话及宗教信仰直接相关。文中列举了玛雅纪念碑和手抄本中的历史记载。从玛雅历法的循环性质可以得出结论:20121223日并非玛雅人预告的“世界末日”,而仅仅是一个记日历法中一个循环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循环期的开始。

关键词:玛雅,玛雅文化,历法,创世神话,宗教信仰,宇宙观

 

 

地理景观与宗教--古典玛雅人的山丘崇拜

蔡佾霖

摘要

宗教信仰在玛雅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透过铭文释读与雕刻装饰的综合解读。研究者发现山丘是玛雅人的重要崇拜之一。山丘一词广泛的出现在地名、文献、雕刻装饰之中。同时,玛雅人将金字塔神庙看作是山丘。这些建筑物被设计成山丘,并且复制了神圣性地理景观到城市之中。藉由山丘的崇拜,统治者增强了统治权威,塑造自己作为人间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中介者的形象。

关键词:Witz、十八兔、科潘、创世神话、玛雅、山丘怪兽

 

 

 

玛雅艺术中的祭祀披风 

Matthew G. Loope    张隽  翻译

内容提要:古代中美洲各个不同文化在贵族的礼仪服饰上共享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服装的相互关系以及跨越时空的仪式活动连续性展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这篇文章意在探究玛雅早期壁画和后奥尔梅克石碑雕刻中刻画的礼仪服装所表现的象征对应关系的内涵。这些服装的样式和象征内涵衍生于早期奥尔梅克的鸟神祭祀的装束。至后盛期,玛雅祭祀披风在样式和象征意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它们仍然出现在一些类似San Bartolo壁画里祭祀活动的场合。

关键词:玛雅奥尔梅克  祭祀  祭祀服饰中美洲艺术

 

 

国际视野

 

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

柳博赟

内容提要:本文列举了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两种不同的神学流派,以及历史上对英国自然神论做出的反思。传统自然神学并不将上帝的存在视为需要证明的对象,而是隐含的前设;而英国自然神论却要在毫无前设的条件下,从自然界的实存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对此,怀疑论哲学家和视基督教为天启宗教的神学家对其做出了批评,认为上帝存在应当是论证的前提而不是论证的目的,而且在无前设的情况下从自然界去推导上帝的属性是徒劳的,不可能使人仅仅通过自然而理解基督教的上帝。

关键词:自然神学 传统 英国  反思

 

苏黎世大教堂与新教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从苏黎世大教堂在16世纪前期的变化,探讨茨温利在苏黎世领导的激进改革;从大教堂在改革后四百多年来的“回归”现象,看教会在象征符号方面的历史变迁。本文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新教主要派系的比较,阐明欧洲宗教改革的多样性。宗教改革带来的启发之一是,高度制度化的机构有着将目的和手段倒置的倾向和危险。

词:苏黎世大教堂宗教改革茨温利新教天主教

 

 

实证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青少年宗教信仰现状为例

王永智 施丽娜 吉玉娇

内容提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实际调查显示,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有其特殊性,要正确对待和积极引导。同时,要注意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的影响,要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教育程度和身心素质,加强青少年的宗教文化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青少年 宗教信仰

 

家庭视野下的新疆维汉宗教关系探析

刘建华  李利安

内容提要:宗教关系是新疆社会问题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宗教关系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新疆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民族与汉族现阶段家庭结构中的宗教文化进行了研究,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从家庭结构分析出发,结合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的研究不仅对认识维汉两族宗教文化观念的形成、差异的产生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新疆社会和谐的构建也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新疆  家庭结构宗教关系和谐社会

 

民族文化中宗教和谐与整合的隐喻

——以四川硗碛嘉绒藏族乡为研究个案

陈焱 

内容提要: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着有力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多维精神资源。这种资源为促进社会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表现在民族的宗教性整合和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关系中。本文以四川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了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仪式中蕴含的和谐宗教思想。文章得出结论:宗教的和谐思想是促进社会整合的有利资源,这种整合是在宗教与民族两方面同步进行的:一方面,宗教作为和谐资源,被当成社会资本促进了民族的整合,这是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另一方面,从社会资本在族群中建构与生产时,宗教和谐思想无疑成了族群认同与凝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的整合是民族的宗教性整合。

词:宗教文化  和谐  藏族  整合

 

 

深度解读

 

道教建筑火灾初探

张桥贵  陈娟娟

 

历史上诸多道派的兴亡,正是因其所依存的道教建筑损毁而淹没于历史。道教古建筑是承载道教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其自身也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神圣场域,就其本身而言,其建筑材料、建筑位置等都决定了它容易毁于火灾。

关键词:道教  古建筑  火灾

 

魏晋南北朝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

刘 志 

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节日中的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节日中关于去除疾病、辟兵祛灾、避劫消祸、驱除鬼邪等祛灾心态或风俗活动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道教对民间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也进行了吸收、改造和发挥,具体表现在岁时节令道教关于祛灾治鬼的法术和消魔成仙的科仪当中。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节日 祛灾去病 道教文化

 

宋代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考论

王志跃

摘要: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为:一是国家礼制吸纳道教,如直接纳入礼典、将祖宗神御置入道观、礼仪实施中吸纳道教等;二是国家多方扶植道教,主要表现在政治支持、经济赏赐、大修宫观以及临幸、题画等方面;三是道教参与国家礼制,这一点在吉、嘉、宾、凶等礼上都有所展现;四是道教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娱乐等方面。
关键词:国家礼制道教互动

 

佛教幻化观与唐宋文学创作

夏广兴

内容提要:唐宋之际,佛教经过近千年传承,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中幻化观念在朝野上下表现尤甚。本文以唐宋文学为对象,就其中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关涉佛教幻化观念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华梵文化交融互汇对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关键词:佛教 幻化 小说

 

 

学海扬帆

信仰与民间权威的建构——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研究综述 

李向平 李思明

摘要: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侠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民间信仰 仪式专家 民间权威

 

目录


特稿 

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问题再思考——吴云贵

宗教慈善 大有可为——写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发布之际——焦自伟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学诚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 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Ellen Y. Zhang
理论前沿  

宗教与全球发展:一种对话路径——
学术空间 

再论宗教与慈善——卓新平 张训谋 王卡 林启泰 郑筱筠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公益活动:一个实证研究—— 李若木周娜

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刍议——刘芳
国际视野

论意大利宗教经济——王六二 
学术专题   民间信仰研究

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彭牧

祖先崇拜的生命超越观——赖萱萱

从碑刻看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孟凡港

传统神灵信仰在当代的变迁与适应——以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为例——俞黎媛
深度解读

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关于抵御宗教渗透的理论和经验——何虎生李晓雨

宗教与道德信仰的重建——浅谈金融危机下宗教的力量——车莹

中土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及其信仰——以佛典和民俗为中心的考察——王月清雒少锋
实证研究

宗教对农民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陕西杨凌区农户调查的经验研究——周易、唐轲、孟全省
学海扬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藏方略:从蒙古汗国到大元帝国——

唐代《道僧格》复原研究—— 张径真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摘要

 

特稿

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问题再思考

吴云贵 

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文化形态,它与人类社会是双向互动的。社会生活世俗化与社会宗教道德规范化、制度化,在任何人类社会都是互有联系和区别的现象。本文以伊斯兰教历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为线索,就其与世俗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些学理上的梳理。

关键词:伊斯兰教 世俗化 历史 理论

宗教慈善 大有可为

——写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发布之际

焦自伟

内容提要:《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是国家宗教局今年会同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个重要政策性文件。作者作为该文件起草和发布的参与者,在本文中重点阐述制定和发布该文件的目的,文件制定过程中的体会,对文件若干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宗教公益 慈善 政策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学诚

内容提要:佛教文化在推动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物文化的严重弊端也开始显现。现代性危机归根到底是一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是物文化无法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只有我们的文化精神超越物文化、达到新的层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场危机。文化精神的向内超越,必须借助于丰富深刻的智慧见地。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这种内向的心灵智慧发展得尤其充分,东方圣哲们的智慧结晶共同构成了“心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场朝向内心的伟大进军势必开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伟大变革。

关键词:佛教文化 社会价值 现代危机 心文化 文化精神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 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

Ellen Y. Zhang

Abstract:The Huangdi Yinfujing or Yinfujing (Yellow Emperor’s Hidden Talisman Classic 黃帝陰符經) is an anonymous and esoteric Daoist text that became popular in the Tang period (618-907). While the early Daoist tradition puts text in the genre of fulu (符籙talisman) for the purpose of meditative practices, later commentators also put it in the genre of bingshu (military text 兵書) since the last part of the tex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dealing with the military subject matt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argue that YFJ represents the Daoist idea (albeit it is with a Huang-Lao bent) of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cosmic Dao and the social order, andbetween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statecraft. The paper will also explore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n violence, war and pe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Daoism.

Key Terms: Religious Daoism ,Huangdi Yinfujing, war, peace

理论前沿

宗教与全球发展:一种对话路径

刘 义

内容提要: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宗教 全球 发展 对话

学术空间

再论宗教与慈善公益

卓新平、张训谋、王卡、林启泰、郑筱筠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公益活动:一个实证研究

李若木、周娜 

内容提要:大多数宗教都鼓励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探求到底是宗教的哪一方面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截取宗教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观念三个方面探索宗教与公益活动参与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07年居民精神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那些自我宣称相信宗教的人更可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尤其是道教和基督教。在宗教实践方面,参与宗教实践的人群和那些未参与的人相比加入公益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并不具备一致性。此外,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参与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宗教性  公益活动  定量

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刍议

刘芳

内容提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回顾、梳理了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文献,探讨了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的运作特点和发展方向,及其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指出,当代中国的宗教性公益组织不仅具备独立性、公益性、志愿性等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宗教性组织核心、参与性多元合作以及全球性项目开展等特殊的组织运作机制。这些组织特性不断地交织互动、彼此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独特的发展模式。

关 键 词:宗教性公益组织 社会公益 全球化发展模式

国际视野

论意大利的宗教经济

Massimo Introvigne 王六二翻译

内容提要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意大利  宗教经济 世俗化 理性选择  新兴宗教

学术专题

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

彭 牧 

内容提要 根据湖南茶陵的田野调查,本文考察了烧香、敬拜以及灵验所表达的人与祖先/神交往互动的方式,探讨了民间信仰实践体现出的人神关系及其建构方式。本文指出民间信仰实践体系的根基是以差序格局为原则发展出的神界观念与宗教实践方式。神灵不是笼罩万有的上帝,而是需要与每位信仰者和实践者建立具体直接关联的神。个体从己出发,从私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并建立和神界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从己出发的攀关系、讲交情。从差序格局出发的神人关系和神界秩序奠基于祖先和敬祖的实践,因此家庭、家庭内以敬祖为核心的实践应成为我们研究民间信仰实践的基点之一。

关键词 祖先有灵 敬祖 上香 陪席 人神关系 灵验

祖先崇拜的生命超越观

赖萱萱

内容提要:追求生命的不朽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主要途径。在祖先崇拜中,人们试图在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两方面都实现超越。子子孙孙无穷尽使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永生;德行和功绩存留后世,并被传播、效法和宣扬,这也使祖先的道德生命获得了不朽。

关键词:祖先崇拜 生命 超越

从碑刻看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

孟凡港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祠庙碑刻,对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进行考察,发现其最显著的特点有三:第一,祠庙林立,神祇繁多,民间信仰兴盛;第二,职掌雨旸的神祇在张掖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具有消除寇盗、保边安民功能神祇的信仰极其繁盛。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关,又与张掖的地理交通、自然气候和社会历史密切相连。

关键词: 碑刻 明清时期 张掖 民间信仰

传统神灵信仰在当代的变迁与适应

——以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为例

俞黎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的个案考察,探讨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主动适应,指出张圣君信仰作为传统农业神在当代的复兴除了国家政治大背景的宽松之外,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行为惯性、地方化的阐述和期望、与时俱进的信仰民俗,管理人员注重信仰联谊、文化层次的提升并积极参与地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农业神在当今成功转型和复兴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传统 民间信仰  主动适应  积极发展

 深度解读

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关于抵御宗教渗透的理论和经验

何虎生李晓雨

内容提要:在长期抵御宗教渗透的实践中,中国党和政府形成了一整套抵御宗教渗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认为宗教渗透和危害涵盖思想、组织、政治三个层面,且相互交叉重合;宗教渗透具有国际、国内和宗教自身三个原因;要从思想认识、交往原则、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做好抵御宗教渗透的工作。

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抵御宗教渗透;理论和经验

宗教与道德信仰的重建——浅谈后金融危机下宗教的力量

车莹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人们的生活,面对经济困境,人们心理发生巨变。在充满焦虑的情况下,宗教应该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走出困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宗教道德  

 中土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及其信仰

——以佛典和民俗为中心的考察

王月清雒少锋 

摘要: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佛经和各种造像资料、民间传说以及现代净土宗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推崇中,探究大势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开展。

关键词:大势至菩萨  念佛三昧  西方三圣

 实证研究

宗教对农民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陕西杨凌区农户调查的经验研究

周易、唐轲、孟全省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关键词 宗教归属  宗教信仰  宗教参与 婚姻质量

 学海扬帆

试论元朝治藏方略

濮蕾

内容提要:自元朝始,广大藏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体系。为此,元朝政府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藏方略。这套治藏方略包括:因俗而治,扶持西藏地区僧俗政权;实施行政区划,专设机构管理;清查户口,建立驿站等具体政策与措施;从而加强了藏区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保障了藏区社会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元朝 治藏方略 历史作用

唐代《道僧格》复原研究

张径真

内容提要 唐代的宗教法典《道僧格》久佚不传,日本元正天皇时期据此书创制的《大宝令?僧尼令》及其注书《令集解?僧尼令》中保存的诸多材料,为复原《道僧格》提供了宝贵依据。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的“取童子条”、“外国寺条”、“斋会布施条”、“还俗条”做了复原,并对另外一些条文提出新的意见。

  道僧格 僧尼令 复原

 

 第一期

目录


特稿

宗教生态论——牟钟鉴001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杨慧林011

Smash Temples, Burn Books: Comparing Secularist Projects in India

and China——Peter van der Veer017

毁庙焚书——中印世俗化运动比较(中文摘要)——郁 丹(Dan Smyer Yu)(026
理论前沿

宗教和平学刍议——孙亦平027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定义的讨论——邢婷婷033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王振耀038

宗教与慈善——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列车或走向同一站点的不同交通工具?——刘培峰044

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问题研究——董 栋047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当代宗教慈善公益的“中国式困境”——郑筱筠052
国际视野 东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东南亚清真寺建筑中的多元文化元素研究——吴杰伟059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合富祥 冯 瑜065

印尼华裔穆斯林:一个未完成的反歧视项目——Akh Muzakki 著 王 艳 翻译069
深度解读

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赛莱菲耶——杨桂萍 编译077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

风帽地藏像的由来与演进——张 总083

简析临朐白龙寺建筑基址的结构年代与性质——宫德杰089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聂 清095

彩绘唐卡与汉地传统工笔重彩的差异简析——张小燕099
实证调研

美国最大的福州人教会——何绵山104
学海扬帆

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韩国茹108

 

摘要


特稿

宗教生态论

牟钟鉴 

内容提要:宗教生态论是用文化生态学的眼光研究不同范围中宗教文化生命系统总体态势、层次结构、内外关系、动态运行的机制,考察世界三大宗教生态模式:亚伯拉罕系统的一元分化式、印度系统的一元多神蝉变式、中国的多元通和模式,说明宗教生态论的理论价值,重点阐述中国宗教良性生态的失衡与重建。

关键词:宗教生态 大生命观 多元通和

作者简介: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

杨慧林

内容提要: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私人化”,使基督教不仅作为一种信仰传统、也作为一种文化叙事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进而在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形成了新的论说模式。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是否存在着可能交合的问题领域?这应该对中国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作者就此归纳为六个方面,并提出相关讨论。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基督教神学  意义结构   理论范式

作者简介: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Smash Temples, Burn Books:

Comparing Secularist Projects in India and China

Peter van der Veer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secularist project, by an examination of secularisms in India and China. Different motiv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political situations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etc. have led to different paths and results in the two countries’ secularization efforts in modern times, the study of which will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ularist project.

Key Words: Secularist Project, India, China, Secularism

About the Author Peter van der Veer,Director/Professor of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Gottingen, Germany.

 

《毁庙焚书:中印世俗化工程比较》中文编译

郁丹

编译者简介: 郁丹(Dan Smyer Yu),博士,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国研究负责人。

 范彼德(Peter van der Veer)教授是当代著名宗教学家之一。此文是范先生目前对中国和印度的现代性和宗教世俗化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他的观点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东方的文明大国在同时代受到了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冲击;两国都源于西欧的现代思潮进行自身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但是,一个多世纪后,现代性在两个文明古国的本土化过程和文化效应显然有极大的不同。自德将宗教世俗化和国家世俗主义作为个案,剖析现代性在两个亚洲大国产生的文化、社会、政治场景和意义。首先在理论上,他指出现代性不是单一的,也是当下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那样是单一地、单向性地从西欧传入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现代性应该是一个复数词,因为从全球历史和当下的视角看,它具有互动性、交融型、复合性及区域文化多样性。按范彼德的话来说,现代性的历史是一部“互动史”而不是一部西欧启蒙思潮单向性输出。“互动”不仅是指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互动,更是涵盖欧洲以外地区之间的互动,比如印度与中国之间、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现代实践和思想的交流和相互参照。在这样的历史场景里,他提出世俗主义在中国和印度不只是一个“过程(process)”而是各自的一个“工程(project)”。说的直接些,“工程”指的是国家与其文化精英对国家制度和国民性与宗教的重新定位。从文化和政治意识上讲,“工程”指的是有意识地而不是无意识地、被动地吸收现代性的思潮和实践。换言之,世俗主义作为“工程”是国家与其政治精英们的政治改良或革命行为,其目的是重组宗教的公共文化空间。在两个不同文化、不同殖民遭遇中,世俗主义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出不同公共表述。范彼德认为,在中国,世俗主义明显地、直接地反对并攻击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国民文化和政治合理性。在他的历史分析里,我们看到宗教在当时的中国是衰败和腐败并重,其原因是它们的教义的理性部分大多已经被非理性的盲目崇拜所替代。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世俗主义思潮和实践与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崇尚科学和科技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贫困、落后及对欧洲列强的无奈的根源被归结于知识精英们所称的迷信:涵盖道教、佛教及民间宗教。值得提醒的是,范先生指出当时的“毁庙焚书”运动不是中国的世俗主义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建立一个新国家次序的工程。也就是说,通过“毁庙焚书”来腾出思想和公共空间来迎接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进步社会和一个崭新的国家认同。这样的世俗主义表述与其在同时代印度的表述是不同的。在殖民化的场景下,印度当时是被英国统治。殖民政府当然也在印度社会里注入世俗化和世俗主义的思想,但是在表面上维持了自称为对宗教的中性、中立的立场,或是“不干涉”政策。然而,世俗主义和宗教世俗化还是透入到印度社会里。其首要反响表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知识精英的眼里的确成了传统印度教神职人员的剥削对象。范彼德提到婆罗门神职人员利用自己宗教权威对低种姓人群获取钱财,他指出当时的印度知识精英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种姓家庭,他们为了自己民族独立和自由及建立一个现代新印度而对现代思潮和实践大量吸收。与中国不同的是,世俗主义在当时的印度不是整体性地攻击宗教,而是去认识印度教里具有科学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印度知识精英提出对印度教的改革。那么其改革的结果是对印度教里具有科学性的内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就是说,印度教里可以与现代思想相沟通的成分成了当时印度知识精英所称的“理性宗教 (rational religion)”。同时,印度教的神职人员也受到公众压力以至于重新认知自己教义里理性元素和现代价值观类同的内容,比如“平等”、“自由”及“解放”。从中国和印度的个案里,范彼德提出至关重要的观点是世俗主义不是像卡萨诺瓦(Jose Casanova)所指的宗教衰败,而是指的是其转型、社会空间的改变、民族国家政治里的作用及个人灵性生活地位中的升级。最后,从民族志的视角,范彼德强调21世纪的中国宗教重新在公民生活中有了重要的位置,而在印度,宗教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张力中更具政治功能性。

 
理论前沿

宗教和平学刍议

 孙亦平

内容摘要:“和平”既指没有发生战争或暴力行为的社会环境,也指人的适闲安静的情绪状态。几乎每一种宗教教义都表达了对各种破坏性战争与凶残暴力的否定,表达了对富足、公正、安宁、尊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如何实现和平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由此,宗教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与和平实践。在综合各种宗教和平观的基础上创建宗教和平学,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种文化资源,应当是今天宗教学研究中一个有待于探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和平、宗教冲突、宗教战争、宗教对话、宗教和平学

作者简介:孙亦平,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定义的讨论

   邢婷婷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探讨社会学学科语境下宗教的定义为切入点,从源头出发确立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后继理论的述评与比对,发现关于宗教的定义与各个理论流派的方法论直接关联。经典理论在定义宗教时维度相对单一:或是结构的、或是行动的、或是文化的;而后继理论则主张将心理机制、传统等因素纳入宗教定义的范畴,并反对建立关于宗教的普适性定义。

关键词:社会学 宗教定义

作者简介:邢婷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

——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

王振耀

内容提要:慈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宗教与慈善的关系,从而促成宗教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宗教与慈善的历史渊源、慈悲与宽容、宗教慈善事业与现代慈善福利服务事业的有机联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应该转变社会理念,促进现代慈善与宗教的良性合作机制。

关键词:宗教 现代慈善 宽容 专业奉献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教授。

 

教与慈善

——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列车或走向同一站点的不同交通工具?

刘培峰

内容提要:宗教是慈善重要的思想渊源,一种重要的慈善组织形式,宗教提供的慈善服务对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慈善也促进宗教教化功能的实现。随着社会分化,慈善和宗教逐渐分离,现代慈善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宗教慈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宗教与慈善都面临着角色定位和社会管理的挑战,如何合理自我调适,回应社会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宗教  慈善 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刘培峰,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问题研究

董栋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受到广泛关注,其活动领域、机构注册、政策优惠等问题成为政界、学界、教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时,如何正确处理与国民教育、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对有宗教背景的公益慈善机构注册难、获得政策优惠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今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宗教 公益慈善 教育 社会福利 政策优惠

作者简介:董栋,哲学硕士,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

——当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国式困境”

郑筱筠

内容提要: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宗教慈善公益 身份认同 实践模式 文化模式 公信力

作者简介: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视野 东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东南亚清真寺建筑中的多元文化元素研究

吴杰伟

论文摘要:本文选取伊斯兰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各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探讨其艺术特点,指出伊斯兰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东南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清真寺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东南亚人保留了清真寺的经典样式和宗教含义,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并倾注了大量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清真寺 东南亚 建筑艺术 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吴杰伟,男,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1]

合富祥   冯瑜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泰国华人穆斯林的身份认同的变化,旨在阐明泰国华人穆斯林群体不能简单地被归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对此类人群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地方或国家的层面上,华人穆斯林在所处社会中的“同化”问题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关键词:泰国 华人穆斯林 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合富祥(Suchart Setthamalinee),泰国西北大学(Payap University)宗教、文化与和平研究中心教授;冯瑜,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

 

印尼华裔穆斯林:一个未完成的反歧视项目

Akh Muzakki著 王艳译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印尼政府在第12/2006号新国籍法案颁布后对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尤其是华裔穆斯林的影响。文章认为,尽管国家宪法保障了各族群平等的公民地位,但本条例草案的制定并没有在各级政府官僚机构中根除对华裔穆斯林的歧视性做法。华裔穆斯林为了保障其社会和政治安全而采用文化的方法,与宗教组织(包括穆斯林群众组织和伊斯兰非政府组织)进行深入的协调,从而保护其自身免于受到任何反华情绪的伤害以及当地社会或国家官僚机构的剥削和歧视。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华裔穆斯林 反歧视

作者简介:Akh Muzakki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宗教组织与政府关系。

译者简介:王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伊斯兰文化。

 
深度解读

 

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赛莱菲耶

杨桂萍 编译

内容提要:“赛莱菲耶”源于阿拉伯文al—Salafiyyah一词,意为 “纯洁的先辈”,劝诫穆斯林回到伊斯兰教的原典中,严守先知穆罕默德时代、再传弟子时代及三传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近年来,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学者,一起合作对赛莱菲耶及其全球发展进行客观研究并出版研究论著《全球赛莱菲耶——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2]本文是对该书导言前半部分的编译,主要阐述赛莱菲耶的思想、特点,它在实践中的延展性和歧义性,以及赛莱菲耶的认同建构能力。

关 键 词:伊斯兰教  赛莱菲耶  基本思想  认同  赋权

作者简介:杨桂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

 

风帽地藏像的由来与演进

张 总

内容简介:地藏菩萨以形像多样而著称,披戴风帽像最为典型突出但并非出自经典,而与唐代《道明和尚还魂记》有密切关系。山西临猗出土的绢画更反映出其演进过程。通过地藏菩萨主要类型的梳理,可知地藏信仰发展过程中,形象特征也有重要作用与突出表现。

关健词:地藏菩萨、佛装佛像、菩萨形、沙门形、风帽像

作者简介: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简析临朐白龙寺建筑基址的结构年代与性质

宫德杰

内容提要2003年至200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发掘了山东省临朐县寺头镇小时家庄村北朝至隋代寺庙遗址,揭露出了保存较好的一组佛教建筑基址,并出土了一批佛教石、陶造像标本。本文就建筑基址的结构进行描述并简要分析其年代与性质。

关键词 寺院遗址 建筑基址 佛造像 风格特点

作者简介宫德杰,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

聂清

内容提要:历代不乏书家借助禅宗的理念来阐述书法的无心之境,这一方面是因为禅宗对于无心之境有独到而善巧的阐发,另外也是因为禅宗本身吸收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关于无心境界的诸多论述。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禅宗视角的审视,能深入地探讨古典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并藉此纠正仅从外在形式的角度来理解古典书法的偏向。

关键词:无相 无念 无住

作者: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室助理研究员。

 

彩绘唐卡传统工笔重彩的差异简析

张小燕

内容提要:本文对彩绘唐卡汉地传统工笔画的差异进行简析。彩绘是唐卡主要的表现形式汉地传统工笔重彩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在题材、标准、制作程序、使用原料、绘画技法、创作目的功用和审美追求及神圣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关 键 词:彩绘唐卡 工笔重彩 色彩观 神圣性

作者简介:张小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

 
实证研究

美国最大的福州人教会

��试论纽约基督闽恩教会的崛起与发展

何绵山

内容提要:基督闽恩教会是用福州话布道、以福州人为主的教会,是美国华人教会信徒增长最快的教会,所属有纽约曼哈顿教堂、纽约布碌仑教堂、费城教堂、纽约皇后区Elmhurst的聚会点。福州新移民走进闽恩教堂的原因如:在福州就开始信基督教、在福州接触过基督教、为了寻找心灵慰藉、为了学习英语、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因病受到照护、为了取得绿卡、为了建立新的人脉关系、出于好奇和寻找心仪的对象。闽恩教会能迅速发展,与一批颇有使命感的牧师全力以赴的努力分不开的;教会功能多元化,也是闽恩教会能长期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纽约 基督闽恩教会 崛起 发展

作者简介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教授

 
学海扬帆

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韩国茹

内容提要:《维摩诘经》是真正能融入中国文化本位的几部佛教经典之一,当代学者对该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从宗教、哲学、注疏、文学以及梵本研究新视野的开拓等角度对有关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所在。

关键词:《维摩诘经》 研究现状  问题

作者简介:韩国茹,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