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0年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7月11日

第五期目录

 

特稿

齐泽克所说的“基督教遗产”究竟是什么?|杨慧林(1

 

理论前沿

浅析媒体“遗忘”宗教的原因|张世辉 ( 6 )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  ( 11 )

 

专家论坛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胡志勇 ( 19 )

明清时期政府的“严管”宗教政策及其影响|张践 ( 25 )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刘平\冯彦杰 ( 31 )

 

学术空间

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Weller\范丽珠\陈纳\Madsen\郑筱筠 ( 40 )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圣凯 ( 47 )

 

学术专题 当代天主教研究

天主教对中国祭祖的认识——过去与现在|王美秀 ( 53 )

天主教在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曾志辉 ( 58 )

鄂西南天主教传播及其现代变迁|向丽 ( 63 )

 

国际视野

浅论宗教组织与社会运动|朱晓黎 ( 69 )

 

实证研究

 

转型时期河北基督教现状研究|刘海涛 ( 75 )

福建霞浦明教之林瞪的祭祀活动调查|林子周\陈剑秋 ( 82 )

萨满式文明与中国文化|王伟\程恭让 ( 86 )

 

学海扬帆

辩争、采借与共识|谷家荣 ( 91 )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 93 )

 

CONTENTS

Special Contribution

What Does “Christian Legacy” Mean by Slavoj ?i?ek: Marxist Methodology and Christian Discursive Form|Yang Huilin ( 1 )

 

Theoretical Forefront

A Preparatory Analysis on the Oblivion of Religion by Mass Media |Zhang Shihui

Religion” and “Zong-Jiao”: Analytic Categories and Domestic Concepts|Peng Mu

Specialist Forum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Asian Terrorism from a Religious Perspective,and Several Thoughts on Anti-Terrorist Efforts |Hu Zhiyong ( 19 )

On the “Strict Control” Religious Policy of the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 and Its Impact|Zhang Jian

Recent Studies on Chinese Folk Reli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u Ping, Feng Yanjie

Academic Salon

Institutional Religion VS Diffused Religion|Weller, Fan Lizhu, Chen Na, Madsen, Zheng Xiaoyun

To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Religious Dialogue from a Buddhist Standpoint|Sheng Kai

Academic Special - Contemporary Catholicism

Catholic Understanding of Ancestor Worship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Wang Meixiu

Spread and Status Quo of Catholicism in Guangxi |Zeng Zhihui

Spread of Catholicism in Southwestern Hubei Province and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s| Xiang Li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 Preparatory Discussion o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A Case Study on Independence and Peace Movement Led by the Protestant Church in East Germany| Zhu Xiaoli ( 69 )

Positivist Studies

Christianity in Contemporary Hebei Province in an Era of Change |Liu Haitao

Studies on Sacrificial and Ritual Activities of Lin Deng in Ming-Jiao in Fujian|Lin Zizhou, Chen Jianqiu

Shamanic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A Case Study on the Suolun Ewenke Ethnic Group in Northeastern China|Wang Wei, Cheng Gongrang

Academic Adventures

Debates, Exchanges and Shared Understandings: A Summary of Studies on Religious Lives in Vietnam and China|Gu Jiarong

 

English Abstract of Major Articles|Translated by Zhang Xiaomei

 

第五期摘要

特稿

齐泽克所说的“基督教遗产”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基督教的意义结构*

杨慧林

内容提要:齐泽克所说的“基督教内核”或者“基督教遗产”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认为,与其说这是讨论信仰,不如说是以基督教的信仰结构为例,对意义生成与建构之普遍过程的一种分析。无论我们是否认同齐泽克,神学和一般的人文学术都可能由此激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齐泽克  米尔班克  激进正统论  意义生成

作者简介: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理论前沿

浅析媒体“遗忘”宗教的原因

张世辉

内容提要:除了极少数报刊涉猎宗教话题外,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对宗教话题集体

“过敏”。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让媒体对宗教话题“脱敏”呢?作者认为,除了国家和宗教事务部门继续拓宽民众正确了解宗教的途径,让宗教政策更加广为人知外,媒体人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抵抗力来进行“脱敏治疗”。

关键词:媒体  宗教  过敏

作者简介:张世辉,《中国民族宗教网》主编。

 

理论前沿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词: religion  宗教  本土概念  分析范畴

作者简介:彭牧,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讲师。

 

专家论坛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

胡志勇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探究和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宗教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泛滥背景下

的特征,指出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成为南亚恐怖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并分析了南亚恐怖组织的宗教背景,强调恐怖主义对南亚造成了巨大危害,加深了不同宗教间的仇视。最后,从南亚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加强不同宗教间的对话,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和仇恨感是南亚地区反恐的重中之重。

   词:南亚  恐怖主义  宗教因素

作者简介:胡志勇,上海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研究员。

 

明清时期政府的“严管”宗教政策及其影响

张践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专制统治扼杀了社会的发展生机。在宗教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的教训就是过度管理导致了正统宗教在思想和组织上的退化。当正统宗教不能满足人民的宗教需求时,就会出现民间宗教大发展的局面。而专制政府的强力打击政策,则又把民间宗教推到了反政府的立场上,成为农民起义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专制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词:明清时期  政府  宗教政策  影响

作者简介:张践,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刘平  冯彦杰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  中国民间宗教  地位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术空间

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

——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

Weller 范丽珠 陈纳 Madsen 郑筱筠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佛教  宗教多元主义  宗教对话

作者简介:圣凯,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学术专题 当代天主教研究

天主教对中国祭祖的认识——过去与现在*

王美秀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明末清初罗马天主教对祭祖从宽容到禁止的过程;阐述了1939年罗马教廷取消禁令的复杂原因和政治背景,说明禁令之取消与日本军事政治压力密切相关;最后扼要说明今天中国天主教徒祭祖礼仪的变化是教会礼仪本地化的要素之一,有利于天主教在文化传统层面上与中国传统习俗的融合,有利于中国教徒与其他信仰的人们的交往与和谐。

关键词:天主教  祭祖

作者简介:王美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天主教在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曾志辉

 

内容提要: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和多次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晚清以来天主教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了其传播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地处边缘而文化多元的“山区教会”特点。

关键词:广西  天主教  民族山区

作者简介:曾志辉,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鄂西南天主教传播及其现代变迁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介绍了天主教在湖北利川传播的历史源及其演变,分析了天主教在土家族山区得以传播的原因,阐述了天主教传播现代变迁的特点步削弱,信徒对天主教的信仰趋于理性。

关键词:天主教  传播  利川  现代变迁

作者简介:向丽,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级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国际视野

浅论宗教组织与社会运动

——以前东德新教教会主导的独立和平运动为例*

朱晓黎

内容提要:参与和推动草根社会运动,是宗教组织影响国家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东欧剧变过程中,各种宗教组织积极推进的社会政治运动是造成社会主义政权更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冷战时期,民主德国新教路德宗教会主导的独立和平运动为例,分析教会如何对国家的社会政治议程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前东德教会在独立和平运动中角色和立场的转变,以及它对民主德国政治安全造成的挑战,并非单向的威胁,而是政教双方,以及社会环境共同造成的压力下的结果。

关键词:独立和平运动  前东德新教教会

作者简介:朱晓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2007级博士生

 

实证研究

转型时期河北基督教现状研究

刘海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河北基督教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90年代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的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信徒、教牧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信徒的“三多”现象也在改变。教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开展对外交流,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面貌。不过,教会也面临奉献意识淡薄、教牧人员短缺、异端的挑战等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  河北  基督教  信徒

作者简介:刘海涛,宗教学博士,民族出版社编辑

 

福建霞浦明教之林瞪的祭祀活动调查

林子周 陈剑秋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从祭祀的组织形式、时间、地点、具体程序对明教之神林瞪的祭祀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明教  林瞪  祭祀活动

作者简介:林子周,浙江省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剑秋,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文化站干部

 

 

萨满式文明与中国文化

——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为例

 程恭让

内容提要:萨满式文明是以巫术为特征的广义萨满信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特征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的田野调查,对现代萨满信仰进行分析,探讨这种文明形态对人们的观念、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萨满式文明  萨满信仰  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王伟,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程恭让,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海扬帆

辩争、采借与共识

——越南与中国宗教生活状况研究综述

谷家荣

内容提要:如何从多维视野来审识中越两国的宗教现实问题,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中越两国宗教研究者创造性地采用多学科方法进行探讨,不仅整体性认同了通过疏导心灵和满足诉求来构造有序社会的共识,而且还展示了中越跨境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的前景框架。

关键词:中国  越南  宗教  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谷家荣,民族社会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第四期目录

宗教生态话题散议|张新鹰 ( 13 )

仪式与文化结构|张桥贵\曾黎 ( 19 )

试论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之管理|陈文龙 ( 25 )

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黄永峰 ( 32 )

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研究 |李志鸿 ( 37 )

美国宗教的渊源及诸教和谐共处的原因探析|刘万翔 ( 43 )

南非宗教自由权利的宪法保护探析|张明锋 ( 49 )

美国新无神论晚近勃兴初探|尚劝余 ( 55 )

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的特点及其问题|张百春 ( 61 )

从《氏敬观音传》看越南佛教文化的特点 |(越南)乔氏云英 ( 67 )

大学本科生基督新教信仰状况调查|王康\冯群 ( 70 )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信任|王佳\司徒剑萍 ( 78 )

卡里斯玛理论的发展与反思|刘琪\黄剑波 ( 86 )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 93 )

特稿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裴飚(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龚学增(6

 

英文目录

Thorough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Several Issues on the Domest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n China

A Discursive Survey on Religious Ecology

Rituals and Cultural Structure

Administration of Hou-Tu Daoist Temple in Xiu-Jie, Shan-Xi

A Personal Tak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aoism

The Study on Yoga Sect's Ritual of Sending Incantation in the East of Fujian Province

The Origin of Religions in the US and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thei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 Analysis on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in South Africa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Economy of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in Russia

A Study on the Lately Revival of Neo-Atheism in the USA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etnam Buddhist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 Am Thi Khin

A Study on Christian Fai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Faith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risma Theory and Some Reflections

English Abstract of Major Articles

 

CONTENTS

Thorough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Pei Biao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religions are playing an ever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renas.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and dealing with religious problems have never been as important and urgent as it is now.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s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based on modern natural, social and epistemological sciences. It is the ideological weapon in our observation of religious problems, the ultimate guideline by which we deal with religious affairs, and the basic scientific methodology in religious studies. At present, it is required of u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essentials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and to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ic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dialectics,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ever developing reality, thus propelling further sinic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n China.

Key Words: Marxism, religions, theory of religion

 

Several Issu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n China

Gong Xuezeng

Abstract: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religious studies in China. It takes two forms. One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applied its basic principles on pragmatic issu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finding out a characteristically Chinese way to deal with religious problems; the other i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A socialistic religious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speci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the latter, and the symbol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ligion in China. It is the guideline for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China’s religious studies academia has made their due contribution to this achievement.

Key Words: Marxism, theory of religion, sinicization

 

A Discursive Survey on Religious Ecology

Zhang Xinying

Abstract: The state of religions in today’s China is actually the reflection in the religious field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been and are taking place in our country. “Religious ecology” has been remarked as a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proposed as a relevant subject for the macro management of society.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reaction from both the academia and policy making agencies to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mentioned, among which the ever increasing presence in the new religious structure of Christianity seen as the carrier of Western thinking and culture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We need to promote a systematic project for the natural formation of a balanced mechanism of religious ecology, which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a framework of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including national education) and planned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ope to build a “religious protective layer” with tension within safety rang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religious ecology, administration of religious affair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us Worship Rituals and Local Culture

in Jianshui, Yunnan

Zhang Qiaogui, Zeng Li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rituals and bodily practices in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 cultural structure from a case study on the Confucius worship rituals in Jianshu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From a survey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we can see that the meanings given to rituals are manifested in their performance. These meanings are externalized through people’s bodily practices to form a specific cultural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rituals, thus presenting the whole process by which the society endows rituals with meanings and rituals in their turn pass the meanings on to individuals. This is the very process by which social memory is passed on and renewed.

Key Words: Confucius worship rituals, social memory, cultural structure

 

第四期摘要

特稿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宗教在国际国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宗教观,是我们观察宗教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开展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搞好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当前,我们必须全

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历史唯物的基本原则、科学辩证的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词: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宗教理论

作者简介:裴飚,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龚学增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既表

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

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宗教问题的道路的过程,也表现为形成了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志,它是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

的指南。这其中,我国宗教学界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词: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中国化

作者简介:龚学增,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教授

 

理论前沿

宗教生态话题散议*

张新鹰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的宗教态势,其实是我国国情整体上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的重大

变化通过宗教领域的反射。“宗教生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被注意,作为与

社会宏观管理有关的话题被提出,正显示了学术界和政策设计部门对于上述重要社会变

化的一项共同反应,特别是与被视为西方思想文化载体的基督教在新时期宗教格局中的

比重逐渐增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将促使宗教生态平衡机制的自然形成这项系统工

程,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包括国民教育)的框架加以通盘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

为构建和谐社会铺设一层张力在安全系数之内的“宗教保护膜”。

关键词: 宗教生态  宗教事务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文化战略

作者简介:张新鹰,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中心主任,编审;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

 

专家论坛

仪式与文化结构

—— 云南建水祭孔仪式与地方文化内在关系研究*

张桥贵 曾黎

内容提要: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

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

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

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

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关键词:祭孔仪式  社会记忆  文化结构

作者简介:张桥贵,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副校长,中

 

学术专题  当代道教研究

试论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之管理

陈文龙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古建筑群内的碑刻等资料,探讨后土庙建筑群与三清观发展历史、管理方式及其庙宇市场效应,尝试以田野考古方法研究古代道教历史及其管理模式。

关键词:山西介休  道教建筑群  田野调查  管理方式

作者简介:陈文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

 

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

黄永锋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道教发展态势良好,当前困扰道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错位,道教与封建迷信的纠葛,道教神圣性与世俗化之间的矛盾。对此进行研讨,揭示现状,提出对策,对于促进道教自身健康发展,以及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教  民间信仰  封建迷信  世俗化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黄永锋,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社会学、道教养生学

 

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研究

李志鸿

内容提要: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发奏科仪为中心,指出民间的

“瑜伽教”科仪,融合了佛、道教的仪式传统。发奏科仪,体现出了民间仪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间道派独特的祖师信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正统佛、道教在转化之后,得到了延续。

关键词:瑜伽教  发奏科仪  宋元新道法

作者简介:李志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

 

国际视野

美国宗教的渊源及诸教和谐共处的原因探析

刘万翔

内容提要: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许多人将其比作民族“大熔炉”。移民们不仅将基督教三大分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带进了美国,也将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带到了美国。此外,美国还存在着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摩门教和难以计数的小型宗教派别。在这个宗教多元的国度里,如此多的教派何以能够和谐共处?本文从政教分离、司法独立、崇尚教育、法律完备、移民的美国化、慈善机构的作用以及美国社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宗教多元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诸教和谐

作者简介:刘万翔,1955年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课教学部教授

 

南非宗教自由权利的宪法保护探析

张明锋

内容提要:南非现行宪法通过之前,由于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推行,宗教自由权利的法律保护范围和力度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南非临时宪法到现行宪法通过之后,宗教自由权利的保护获得更加充分的保障;在宪法中确立宗教自由权利条款能够使宗教自由权利有力地抵御来自公共权力的侵害,宗教自由权利只有在宪法这种“高级法”的保护下,才能真正实现;南非在宪法中确立宗教自由权利的保护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南非  宗教自由权利  宪法保护

作者简介:张明锋,博士,江西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讲师

 

美国新无神论晚近勃兴初探

尚劝余

内容提要:新无神论是21世纪美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宗教文化现象,它对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美国社会价值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引发了美国宗教文化界的巨大震荡和空前论战。本文对新无神论在美国的突起、新无神论的一般特征和主要论点、对新无神论的回应与诘难、新无神论勃兴的缘由等做了介绍和探讨,揭示了美国宗教文化界这场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新无神论  美国  宗教

作者简介:尚劝余,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翻译与文化教研室教授

 

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的特点及其问题*

张百春

内容提要:当今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三层结构,即堂区、主教区和牧首区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来源。蜡烛是堂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为小商品销售和主持圣礼所得。主教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其领土上的修道院、工厂和作坊。牧首区下属工厂和旅馆的收入占其总体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教会内部关系的商业化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参与非法经营,甚至卷入经济犯罪组织的活动。

关键词:俄罗斯东正教会  经济  蜡烛  商业化

作者简介:张百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从《氏敬观音传》看越南佛教文化的特点

(越南)乔氏云英

内容提要:佛教传入越南以后慢慢被涵化、本土化。越南佛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观音信仰也不例外,因为本土化,越南已经创造了一个纯越南的观音:氏敬观音。该名字的来源是一部民间作品——《氏敬观音传》。分析此观音形象可以看出越南佛教的民间化与母性化的交织以及以儒佛关系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特点。

关键词:氏敬观音  民间性  母性文化  多元宗教

作者简介:乔氏云英,越南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实证研究

大学本科生基督新教信仰状况调查*

王康 冯群

内容提要: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系统调查了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信仰基督教的状况,具体包括:接触宗教的心理状态,接触宗教的途径和动机,宗教皈依的过程,宗教认同的维持,对教义、崇拜对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认同,一般仪式行为,宗教认同的程度,宗教信仰情操,宗教身份认同,虔诚程度的评价,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评价,宗教人格的成长。并针对这些情况,作了相关分析。

  词:大学本科生 基督教 信仰 调查

作者简介:王康,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教授;冯群,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讲师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信任

王佳 司徒剑萍

内容提要:许多研究均认为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信任是一种差序格局的模式。本文将人际信任具体区分为亲缘信任、熟人信任和外人信任,指出信任水平从亲缘、熟人到外人依次降低,并且宗教信仰对不同的人际信任类型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2007年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无论哪一种宗教信仰归属都不会显著增强亲缘信任和熟人信任的水平,比如佛教徒、道教徒的亲缘信任、熟人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信仰者;但是宗教信仰可以显著增强普遍的外人信任,比如佛、道教和基督宗教都能显著提高外人信任;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和宗教活动参与频率也能够提高信任水平。另外,基督宗教比佛、道教具有更高的教内信任程度。

关键词:人际信任  差序格局  亲缘信任  熟人信任  外人信任  教内信任

作者简介:王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司徒剑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诠释名家

卡里斯玛理论的发展与反思

刘琪 黄剑波

内容提要:韦伯系统地对卡里斯玛展开了学术性的讨论,并将其从基督教的范畴引入社会科学,成为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后很多学者都延续或补充了这个讨论,本文主要梳理了自韦伯以降,从希尔斯,经格尔兹,到林德荷姆的这个传统或学术脉络,并对之进行反思,同时还讨论了王斯福和王铭铭关于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民间权威的研究,及其作为一个东方的案例对于卡里斯玛理论和研究的承继和可能发展。

关键词:卡里斯玛  理论  反思

译者简介:刘琪,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黄剑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第三期目录

特稿

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吴云贵(1

 

理论前沿

在跨文化的诠释中确立典范——杨庆堃关于中国弥漫性宗教概念的意|范丽珠 陈纳 ( 6 )

从文化全球化看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赖品超 ( 13 )

 

专家论坛

基于宗教、哲学和传统的创造|赵广明 ( 19 )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考古

观世音《高王经》并应化像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观音经像碑|  ( 24 )

宗教图式中的“工匠”概念|张宝洲 ( 32 )

梵蒂冈艺术品中的阿波罗与耶稣基督|  ( 39 )

 

国际视野

现代东亚基督教的“礼仪之争”——以韩国祭祖问题为个案|(韩国)姜芝娟 ( 46 )

当代意大利天主教“圣·艾智德”团体探析|刘国鹏 ( 52 )

 

实证研究

当代藏区尼众道场的经营与变迁——以个案调查为例|德吉卓玛 ( 59 )

甘南藏传佛教信仰以及寺院经济的现状考察|丁莉霞 ( 67 )

 

域外中国宗教研究

中国武术的道教渊源|张雅平 翻译 ( 74 )

 

诠释名家

赵紫宸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及其实践|石衡潭 ( 81 )

 

学海扬帆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王雪梅 ( 87 )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 93 )

 

 

CONTENTS

Special Contribution

Influence of Islam on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Countries|Wu Yungui ( 1 )

Theoretical Forefront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adigms in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 K. Yang’s Concept of Diffused Religion in China|Fan Lizhu, Chen Na ( 6 )

Chinese Buddhist Responses to Modern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Lai Panchiu ( 13 )

Specialist Forum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Zhao Guangming ( 19 )

Art Specials  Religious Art and Archaeology

The Stele of the Avalokiteshvara High King Sutra and Avatar Images: Avalokiteshvara Sutra and Images Stele Endowed by Sackler to the Collec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Zhang Zong ( 24 )

Artisans and Arts in Religious Pictures and Graphs|Zhang Baozhou ( 32 )

Apollo and Jesus Christ in Vatican Arts|Li Feng ( 39 )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Ritual Controversy” in Contemporary East-Asian Christianity: On the Case of South Korean Ancestor Worship|Jiang Zhijuan (South Korea) ( 46 )

An Examination on the Community of Sant’Egidio in Contemporary Italian Catholicism|Liu Guopeng ( 52 )

Positivist Studies

The Man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Nuns’ Monasteries in Contemporary

  Tibetan Regions: With Case Studies|Deji Zhuoma ( 59 )

A Study on Status of Tibetan Buddhist Faith and Temple Economy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Ding Lixia ( 67 )

Overseas Studies on Chinese Religion

The Taoist Origin of Chinese Martial Art|Translated by Zhang Ya-Ping ( 74 )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ters

T.C.Chao on the Interac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Practice|Shi Hengtan ( 81 )

Academic Adventures

A Summary of Maitreya Studie|Wang Xuemei ( 87 )

 

English Abstract of Major Articles|Translated by Zhang Xiaomei ( 93 

 

第三期摘要

特稿

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吴云贵

内容提要: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通常认为,以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

国家或历史上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国家即为伊斯兰国家。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权

之间的紧密联系、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的双重影响以及激进宗教组织的现实干预

等三个方面切入,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词:伊斯兰教  伊斯兰国家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吴云贵,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理论前沿

在跨文化的诠释中确立典范—— 杨庆堃关于中国弥漫性宗教概念的意义

范丽珠  陈纳

内容提要: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

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宗教研究树立的典范: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相互诠释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跨文化(宗教)的诠释中来深化对中国宗教的解说与理解。

  词: 杨庆堃  弥漫性宗教  跨文化阐释  中国宗教

作者简介:范丽珠,社会学博士,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陈纳,社会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LSE项目学术顾问。

 

从文化全球化看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

赖品超

内容提要:本文试探讨的是近现代中国的佛教学者如何响应由西方传入的现代科

学,这与他们对基督宗教的响应又有何关系,而这些响应对于学界对文化全球化的讨论又有何意义。本文以章太炎及太虚法师为个案,指出前者基本上是中国视域为本位,而后者更倾向于采取全球的视角。本文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不仅对个别的宗教传统构成挑战,也提供机遇让不同的宗教传统得以更新,这不仅有助不同传统的全球化,更可促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以至多元文化的建立。

  词: 佛教 基督宗教全球化 科学

作者简介:赖品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专家论坛

基于宗教、哲学和传统的创造

赵广明

内容提要:文明之间的对话总是源于压力和挑战,但机遇也随之而来。机遇在于,能否在对其他文明的学习、理解和观照中重新找到自信。没有这种自信,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没有意义,也不可能真正发生。自信意味着在新的时空坐标中不断地对自己传统之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和生命意识的重新反思、批判和再造。通过对话,重新理解、发现、再造并坚持自己,这是犹太哲学发展史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再造自己的传统和文明,不是回归,而是复兴,是基于新的时空可能性创造新的传统。

   词:犹太哲学  信仰  传统

作者简介:赵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考古

观世音《高王经》并应化像碑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观音经像碑

 

内容提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藏一件唐造像碑。刻有观音化现众生形貌。其下所刻《高王观世音经》是早期经本,于此经校勘很有意义。文中还联系东魏高王寺造像等,发掘观音文化与艺术内涵。

  词:观音化现  高王观世音经  造像碑

作者简介: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宗教艺术研究。

 

宗教图式中的“工匠”概念*

——宗教图式的创制与沿袭问题

张宝洲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艺术史研究的两种范式:艺术家的艺术史(艺术家—作品)和无名的艺术史(主题—题材—工匠),探讨了这两种范式的异同。宗教艺术具体表现为无名的艺术史形态,工匠是这一范式中的主要作者。宗教艺术的创制与沿袭,又可以对应于艺术家与工匠。“工匠”决不仅是一种身份指认,其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

  词:工匠  艺术家  无名的艺术史  礼仪艺术  艺术家的艺术史

作者简介:张宝洲,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专业教学与宗教艺术研究。

 

梵蒂冈艺术品中的阿波罗与耶稣基督*

 

内容提要: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词:梵蒂冈  艺术  宗教  阿波罗 耶稣基督

作者简介:李枫,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第3

现代东亚基督教的“礼仪之争”——以韩国祭祖问题为个案

(韩国)姜芝娟

内容提要:本文提供了一个基督教传播于东亚社会的文化冲突个案,并通过该个案分析了基督教进入韩国社会早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围绕着祭祖问题而展开的激烈冲突。进而讨论了现代韩国社会在近代历史曲折展开的视野下面临的伦理建设诸问题。

  词:基督教 韩国社会 祭祖 伦理

作者简介:姜芝娟,釜山外国语大学研究教授。

 

当代意大利天主教“圣?艾智德”团体探析

刘国鹏

内容提要:圣?艾智德团体(Comunità di SantEgidio),为当代意大利著名宗教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成立于“梵二”会议闭幕伊始的1968年,由一批极富宗教热忱的高校青年在罗马率先发起,并以之为核心迅速发展。截止今天,其成员已遍布全世界72个国家,数量多达6万余人。圣?艾智德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得到意大利外交部认可,受其制约,接受其资助的非政府组织,从事一定的愿和社会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平信徒团体,又有其福传的动机和宗旨。可以说,该团体为一个典型的“跨界”宗教NGO。该文通过对圣·艾智德团体的背景、组织架构、性质,其作为NGO和宗教团体的双重维度而展开的活动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试图解剖一个天主教NGO在意大利社会和国际领域生存、行动和介入的具体处境与方式。

  词:非政府组织  宗教团体  圣?艾智德

作者简介:刘国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实证研究

当代藏区尼众道场的经营与变迁——以个案调查为例

德吉卓玛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藏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藏区的尼寺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在管理层面上,尼寺在一种新的机制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并结合传统组织模式的管理下更加组织化、秩序化;在经济层面上,古老的靠布施或供养赖以生存的寺院经营形式逐渐得到改变,尼寺的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拓宽寺院经济发展的空间,寻找自己的发展和经营之道;作为藏传佛教的载体或外在形式,尼寺以自己宗教实体的方式延伸到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宗教的各种事务,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藏族社会生活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和形象。

  词:藏区 尼寺 经营  变迁

作者简介:德吉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甘南藏传佛教信仰以及寺院经济的现状考察

丁莉霞

内容提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汉、藏两大文化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及其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词:甘南 藏传佛教 寺院经济 现状

作者简介:丁莉霞,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藏传佛教专业。

 

域外中国宗教研究

中国武术的道教渊源

(俄)H?阿巴耶夫著 张雅平译

内容提要:中国武术与道教的哲学-心理学原理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与道家心理操练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整个实践密切相关。武术目的在于使信奉者“与道合一”,是一种道德的、心理的和生理的自我完善过程。

  词:中国武术 道教 与道合一

译者简介:张雅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诠释名家

赵紫宸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及其实践

石衡潭

内容提要:本文对赵紫宸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思想及其实践做了评析与介绍,指出:赵紫宸准确地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找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点:自然倾向、伦理倾向、艺术倾向、神秘倾向;也论证了二者会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他自己文章著述中,从构思立意,到题材内容,乃至体裁语言,都力图贯彻这一认识,留下了一部部熔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于一炉的典范。赵紫宸所开创的事业,仍然有待来者继承与继续。

  词:基督教 中国文化 会通

作者简介:石衡潭,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学海扬帆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王雪梅

内容提要:弥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就国内外弥勒信仰研究成果与现状作一分类说明,进而指出弥勒信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研究的展望。

  词:弥勒信仰 研究 综述

作者简介:王雪梅,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Influence of Islam on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Countries

Wu Yungui

Abstract: Islam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It’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term “Islamic

countries” refers to those with a major Muslim population, or that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Islam in histor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ree topic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slam and

the state, the dual impact of pan-Islam and Islamic fundamentalism, and practical interference

on radical religious groups. From these the author give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Islam on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of Islamic countries today.

Key Words: Islam Islamic countries diplomatic polic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adigms in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 K. Yang’s Concept of Diffused Religion in China

Fan Lizhu, Chen Na1

Abstract: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in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and differences among various

religions, C. K. Yang made his chief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identif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 as “diffused religion” in contrast to the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C. K. Yang’s theor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with an emphasis on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that is, to conduct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based on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s, and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 through intercultural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C. K. Yang diffused religion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Chinese religion

 

Chinese Buddhist Responses to Modern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Lai Panchiu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study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responses to modern science,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responses to Christianity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on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The author takes Zhang Tai-yan (1868-

1936) and Ven. Taixu (1890-1947)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at though both of them assumed

the Buddhist position, Zhang’s perspective is predominantly China-centered whereas Taixu’s

relatively more global. On the one hand, both of them emphasized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Buddhism, the uniqueness of Buddhism, and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Buddhism and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both of them made use of modern science to criticize Christianity and to

highlight the superiority of Buddhism. Based on these cas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ggest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may bring forth not only challenges to individual religious traditions,

but also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renewals. These renewal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luralistic culture.

Key Words: Buddhism Christianity Globalization Science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

Zhao Guangming

Abstract: Conversations between civilizations always start with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and with them,

opportunities. Opportunity depends on a civilization’s ability to find confidence in learning

from,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others. Without such confidence, there is no point to

conversation, and there would be no real conversation. Confidence means rethinking, critiquing,

and re-creating the religious faith,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an awareness of being of one’s own

tradition in the new spatio-temporal co-ordination. Through conversation, one re-understands, re-discovers, re-creates and insists on oneself, as is the revel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Jewishphilosophy. The re-creation of one’s own tradition and civilization does not mean a return, but a renaissance, and the initiation of a new tradition based on the new spatio-temporal possibilities.

Key Words: Jewish philosophy faith tradition

 

The Stele of the Avalokiteshvara High King Sutra and Avatar Images: Avalokiteshvara Sutra and Statue Stele Endowed by Sackler to the Collec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

Zhang Zong

Abstract: Columbia University of the US has in its collection a statue stele made in the Tang Dynasty, endowed by Sackler. The stele depicts the Avalokiteshvara (Kwan-yin) with six rays glowing from her hands, surrounded by images of various deities and fairies. Although the statue bear a resemblance to that of the Ksitigarbha (Ti-Tsang) Bodhisattva delivering all beings within the six realms of existence, they are in fact the images the Avalokiteshvara takes in her various avatars. Under the statue is engraved a copy of the High King Sutra from an earlier period. It is of special interest after careful emendation. The author also connects this piece with the statues in the High King Temple of East-Wei Dynasty, and tries to expound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eanings of the Avalokiteshvara.

Key Words: Avalokiteshvara avatars Avalokiteshvara High King Sutra statue stele

 

The Man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Nuns’ Monasteries in

Contemporary Tibetan Regions: With Case Studies

Deji Zhuoma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regions, there emerged

some remarkable changes on the social level in the Buddhist nuns’ monasteries there. On an administrative level, they have more organization and order after introducing a new mechanism that incorporates both 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modes. On an economic level, there have been some gradual changes to the old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alms and donations, and the economy in the nuns’ monastery is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that of the larger secular world. They can bring in their various advantages to explore more economic space and find their own way of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As the carrier or form of the Tibetan Buddhism, nuns’ monasteries have been active as religious entiti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Tibetan social life, performing different religious functions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igious affairs, thus building an image of authority in the Tibetan social life.

Key Words: Tibetan regions nuns’ monasteries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第二期目录

 特稿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张志刚(1

理论前沿:宗教经济学

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张清津 ( 8 )

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李文彬 编译 ( 14 )

民间寺庙与中国宗教经济|陈锐钢 编译 ( 21 )

专家论坛:当代犹太教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 27 )

论犹太人的尚异性|傅有德 ( 33 )

论犹太教的契约观|黄陵渝 ( 41 )

学术空间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聚”与“散”|郑筱筠 主持 ( 46 )

热点聚焦

宗教感与历史情怀:中西文化的不同超越方式及其思考|周建漳\王志华 ( 48 )

宗教宽容:对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种误读|王四达 ( 53 )

学术专题:宗教与社会

宗教公益信托:宗教组织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模式|  ( 58 )

论藏教传佛教章嘉活佛系统的社会功能|邓建新 ( 63 )

对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杜军林 ( 68 )

国际视野

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姚卫群 ( 71 )

琉球家族的宗教观与宗教生活—以祈愿文、结愿文为例|林国平 ( 77 )

 实证研究

城乡结合部教会信徒的经济状况调查——以SD镇教会为例|陶飞亚\汪恩乐 ( 81 )

香港社区信仰与道教仪式|程乐松 ( 87 )

 

本期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 93 )

 

 CONTENTS

 Special Contribution

On the Five Theories of Interreligious Dialogue|Zhang Zhigang ( 1 )

 Theoretical Forefront  Economics of Relig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on Religious Faith|Zhang Qingjin ( 8 )

Religious Capital: From Bourdieu to Stark|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Li Wenbin ( 14 )

Folk Temples and the Chinese Religious Economy|Edited andTranslated by Chen Ruigang ( 21 )

 Specialists Forum  Contemporary Judaism

Judaism in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Xu Xin ( 27 )

On the Particularism of Jews|Fu Youde ( 33 )

On the Concept of Covenant in Judaism |Huang Lingyu ( 41 )

 Academic Salon

The “Coming Together” and “Falling Apart” of Religious Soci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Hosted by Zheng Xiaoyun ( 46 )

 Academic Focus

Religious Feelings and Historical Concerns: Reflection on the Different Mode

of Transcendenc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Zhou Jianzhang Wang Zhihua ( 48 )

Religious Tolerance: A Mis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s|Wang Sida ( 53 )

 Academic Special  Religion and Society

Religious Commonweal Trust: A New Mode fo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Service |Qin Qian ( 58 )

On the Social Functions Effects of Tibetan Buddhism: A Cas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Icang-skya-ho-thog-thu|Deng Jianxin ( 63 )

A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the Religions of the Nor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Du Junlin ( 68 )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eatures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Relations in India|Yao Weiqun ( 71 )

Religious Outlook and Religious Life of the Ryukyu Family: A Case Study on Writings

of Incantation and Prayer |Lin Guoping ( 77 )

 Positivist Studie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Church Members in the City-Country

Conjunct Region: A Case Study on D Town, S City |Tao Feiya\Wang Enle ( 81 )

Community Faith and Taoist Rituals in Hong Kong |Cheng Lesong ( 87 )

English Abstract of Major Articles |Translated by Zhang Xiaomei ( 93 )

 

第二期摘要

特稿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

张志刚

内容提要:宗教对话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本文概要评述了五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并力求对它们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认为,这五种宗教对话观不仅各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根据,而且均有值得深思的理论得失。因此,从神哲学方法论上反省它们之间的学术论争,并权衡它们之间的理论张力,将有助于我们进而探索宗教对话领域的疑难问题及其理论突破点。

词:五种宗教对话观 方法论反思

作者简介:张志刚,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

 

理论前沿 宗教经济学

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

张清津

内容提要: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宗教信徒在参与宗教活动时也具有收益最大化动机,他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在市场活动和宗教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宗教活动的效应也称作灵性资本,它包括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对来世的追求,即所谓的“来世财富”,后者包括身体健康、社会网络关系等。同时,宗教活动还具有很大外部效益,其中所包含的利他主义、法制意识等理念,对市场活动中的自私、犯罪等行为是一个很好的制约。

关键词:来世财富,灵性资本,权衡,外部性

作者简介:张清津,1965年生,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

泰瑞?雷李文彬编译

内容提要:“宗教资本”概念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宗教资本”的诸多定义却常常模糊不清,或脱离于其所源出的知识构架。关于“宗教资本”概念,有两种相互独立发展的理论:其一大致属于欧洲,源自韦伯(Max Weber)和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研究;其二大致属于美国,源自艾纳孔(Laurence Iannccone)和斯达克(Rodney Stark)的研究。泰瑞?雷对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进而厘清其理论谱系,仔细考察了宗教资本概念及其衍生概念“精神资本”的应用和批评,并提出了两个具有独创性的修正概念(“机构宗教资本”和“大众宗教资本”),以此解决宗教资本概念在学术著作和文章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宗教资本 理性选择 宗教市场 机构宗教资本 大众宗教资本

编译者简介:李文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硕士研究生。

 

民间寺庙与中国宗教经济

——对宗教经济理论的探讨

梁景文陈蒨罗斯  陈锐钢编译

内容提要:自宗教经济理论引介入中国以来,其能否适用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备受争议。香港城市大学梁景文教授(Greame Lang)及罗斯教授(Lars Ragvald)等对此问题也做出了回应。从1980年代后期到2004年,他们对广东和浙江八座黄大仙庙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寺庙在吸引信众方面存在竞争,并在宗教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最成功的新寺庙中,管理者制定了选址、推销、推广、革新和公共活动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以增加他们寺庙的吸引力。宗教经济模型能够有效地用来研究中国社会中的民间寺庙。

关键词:民间寺庙  宗教经济

编译者简介:陈锐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专家论坛  当代犹太教

论犹太教本质及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内容提要:作为一神信仰的始祖,犹太教的本质素来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其律法的遵从。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只是被视为是犹太教的前提,犹太教一向不注重对上帝本质的论述,因此,对其律法的遵从便成为犹太教事实上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律法是犹太教有别于其他一神信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犹太人是否守教的主要标准。犹太人与犹太教的不可分性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律法的践行上,尽管这一不可分性的程度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鉴此,犹太教十分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律法的遵循,但犹太教又并不是一个僵化的宗教,特别是在律法含义上,为律法的“自由”解读预留了窗口,允许每一代犹太人根据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解读,作出时代需要的增减,作出适应和满足自身需要的新解释,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今北美犹太人在践行犹太律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突出体现了犹太教这一“自由”解读律法以及在自身内容上添加新思维的传统。了解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种种新表现有助于认识犹太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犹太教 律法 北美犹太人多样性

作者简介:徐新,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犹太人的尚异特性

傅有德

内容提要:尚异是犹太人的特性。它,蕴藏在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里,体现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与其尚异特性有密切联系,同时,其悲惨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有关。犹太人求异、尚异的目的在于使犹太教区别于异教,并借以使犹太人区别于异族。犹太人之所以尚异,并能特立独行于世,在理论上源于圣经里自由、平等的价值,最终源于与众不同的唯一神信仰。揭示犹太人的尚异特性对于普遍具有尚同意识的中国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尚异、犹太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自由与平等

作者简介:傅有德,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论犹太教的契约观

黄陵渝

内容提要:本文为一篇探讨犹太教契约观由来及影响的学术论文。首先阐明了犹太教契约观的定义;随后,介绍、评论了犹太教契约观的由来,包括3部分:上帝与挪亚订立的契约、上帝与亚伯拉罕订立的契约、上帝与以色列人订立的契约;接着,介绍了犹太教契约观的两个重要影响:形成了犹太人的天赋使命感,规定了犹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最后,以简短的结语总结了犹太教契约观在犹太教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犹太教契约观拣选的子民摩西十诫

作者简介:黄凌瑜,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空间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聚”与“散”

郑筱筠主持

郑筱筠: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中国社会科

学院高师宁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教授、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来“学术空间”做客,这次讨论的话题是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现状。很多人认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存在“聚”与“散”的现象。所谓“聚”指的是宗教社会学研究在学者们的推动下,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领域聚焦点;但就学科内部而言,中国宗教社会学还处于散点研究的状态,此所谓“散”。各位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高师宁:宗教社会学研究在当代中国是逐步

繁荣的景象。与以前相比,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资料收集,还是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学者们的学科意识更加强烈。近年来,这个领域的学者总称使用实证方法的研究为“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这一字之差却有很多内涵,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它整合了中国宗教研究学界参与实证研究的各路力量——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民俗学的、民族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法学的,等等研究宗教的力量,逐步组成了中国宗教学界“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二是

它鲜明地表现出与传统的宗教研究在关注对象和方法上的不同——强调以当代社会和贴近生活的宗教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三是它改变了中国宗教学研究中人文进路曾独占鳌头的局面,使社会科学进路旗帜鲜明地加入宗教研究大军。四是它表现出一种视野和胸怀——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到这个领域的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使宗教的实证研究纳入科学的体系,并在社会科学的统领之下,强化、深

化、细化中国宗教的实证研究。

郑筱筠:近年来,“宗教社会学”一词的出

现频率较高,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被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宗教市场论或宗教经济学。

魏德东:在现代化条件下,宗教为什么没

有衰弱、消亡,反而生机勃勃?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全球宗教学家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有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论。其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他认为当代宗教变化的主要根源取决于宗教产品的供给者,而不是消费者。如果宗教市场完全受市场驱动,没有外在管制,必将导致宗教的多元和竞争。在宗教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为了赢得信众,教会必定竭力奉献符合社会需要的宗教产品,最终形成宗教超市。竞争或许会造成具体教会的兴衰,但在总体上必定提高社会的宗教消费水平,促进宗教的繁荣。相反,如果宗教市场由国家垄断,必定产生懒惰的宗教供应商和无效的宗教产品,引发该宗教的衰弱。斯达克得意地说,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则应用在宗教现象上,将会取得极为巨大的解释力。

郑筱筠:其实信众不是完全被动的宗教产品

的消费者,他们的取向也左右着教会,不然教会也不会千方百计地“赢得信众”,这是个互动的过程。高教授认为宗教社会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魏教授则进一步指明理论焦点聚光何处。这都是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聚”的方面,从目前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宗教社会学,开始运用介绍进来的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宗教,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宗教现象,甚至试图去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但当下的中国宗教社会学尚处于一个散点研究的状态——对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缺乏全面了解,同时自己的理论体系却未建立起来。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聚”与“散

李向平:对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来说,

最重要的是建构适合自己的学科理论。我尝试着提出了关于中国宗教信仰的“关系-信仰模式”,把信仰理解为个人的终极关怀方式,而把宗教视为群体行动而制度化的信仰共享形式。我希望以信仰与宗教之“实践逻辑”的梳理和描述,理解中国宗教信仰者群体行动的制度化环境,建构一种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叙述的架构,最终建构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解读方法。

魏德东:市场论是否能够用于对中国宗教的

解释呢?显然有困难。宗教市场论的前提是美国式的宗教自由,即政府与教会比较彻底的分离,这与当代中国宗教的背景有所不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宗教市场论也受到了批评。

卢云峰:事实上,西方宗教社会学一直都

在发展,并不断地自我调适,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自己的学科。我认为宗教市场理论过分关注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兼容性宗教。不只是宗教市场理论,几乎整个学科都如此,因此有人曾戏称宗教社会学实际上是基督宗教社会学。如果我们用传统宗教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兼容性宗教,那么势必会出现桔淮北而枳的情形,比如宗教委身和改教一直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但在华人社会这两个概念可有可无。又比如,如果我们用教派-教会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宗教组织,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诸如祭祀圈以及庙会、香会等草根的宗教组织,而这些组织在华人远比教派更为常见。我们希望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有所帮助。

李向平:是的,目前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其

实正被两种对立的理论倾向主宰。一是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对立,现已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感情化,成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一是与此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的对立,如同把理论和经验截然分开。所以,必须要超越这两种对立,做出有目标的选择和融合,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宗教社会学新理论。

卢云峰:我很同意李老师的提法,世事很少

非此即彼。宗教市场理论的中国适用性问题需要反思,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其实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宗教市场理论能产生很好的问题,非常适合构造中层理论,对中国的宗教研究很有启发。我最近的一些研究就试图运用该理论解释华人社会中的宗教现象。李老师提到研究不要感情化,这很有意思,也很到位。理论是用来超越的,而不是用来崇拜的。但超越靠的是扎实的研究,而不是感情用事。宗教市场理论觉得世俗化理论有误,所以就逐个对世俗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命题进行辩驳,用事实说话。同样,如果我们觉得宗教市场理论站不住脚,那么我们也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则,用理论指导的经验研究来与之论辩。

高师宁:越来越多的宗教学研究者都已经发现,要解释中国的宗教现象,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宗教现象究竟如何,不同地区的宗教状况有何差异等等具体问题。此外,任何解释宗教的理论都必定以宗教事实为基础的,而宗教事实的获取又必须走出书斋进入田野,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宗教研究者的共识。同时还要求每一个加入宗教社会学或社会科学队伍的研究者,不仅要具有一种更高、更广的情怀,坚持此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坚持我们自身的学术独立性,而且要有深入了解中国宗教现状,关注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之关联,了解世界宗教新格局对中国宗教影响的意识;不仅要运用前人已经提出的理论,还要敢于用我们自己的研究来证实、反思、质疑、推敲甚至修正那些理论。

郑筱筠:各位专家的发言令人深思。如何建

构中国特色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体系?如何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等等,这些问题具有共性,已是远远超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的“部门”问题,它们对于整个宗教研究领域的发展也是颇具启发性。“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道远。再次感谢四位教授,让我们祝愿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这片“树林”在将来成为茂密的“森林”。__

 

热点聚焦

宗教感与历史情怀:中西文化的不同超越方式及其思考

周建漳王志华

内容提要: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形上冲动。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进而,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词: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时间  宗教感  历史感  超越方式

作者简介:周建漳,1954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志华,1978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08级博士生。

 

宗教宽容:对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种误读

王四达

内容提要: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存在宗教宽容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宗教兼容的误读。中国古代宗教之所以长期存在多神兼容现象,乃是宗法社会、原始思维与专制政治这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真正的宗教宽容是社会文化具有宽容精神的产物,它需要自由、平等的价值支撑与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法专制与政治专制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故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宽容精神,也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的宗教宽容。

词:中国  宗教 宽容 误读

作者简介:王四达(1953—),福建泉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公共学院教授。

 

学术专题  宗教与社会

宗教公益信托:宗教组织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模式

 

内容提要:宗教组织与信徒介入和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事业,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宗教达致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标之基本途径。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宗教组织缺乏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渠道和途径。本文借鉴海外宗教公益信托的经验,拟对以公益信托方式支援我国宗教界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可行性与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宗教慈善 公益信托

作者简介:秦倩,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师。

 

 

论藏传佛教章嘉活佛系统的社会功能

邓建新

内容提要:作为清朝、民国时期重要的藏传佛教活佛系统,章嘉呼图克图负责北京、内蒙古、青海等地的藏传佛教事务。它忠实履行中央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政策和方略,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深入剖析章嘉活佛系统这一个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章嘉呼图克图 活佛系统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邓建新,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论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

杜军林

摘要:西北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长廊,许多民族及及其文化就在此产生、发展、消亡,其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在西北地区开展政治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做好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政治文化认同适应;

作者简介:杜军林,甘肃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河西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国际视野

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姚卫群

内容提要: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词:宗教关系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锡克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作者简介: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所研究员。

 

 

琉球家族的宗教观与宗教生活

———以祈愿文、结愿文为例

林国平

 提要:本文以家文书中祈愿文、结愿文为基本资料,分析琉球家族的宗教观和宗教生活。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琉球家族的宗教观是多神信仰,其中御岳、火神、祖灵、观音为其信仰的主体。琉球家族的宗教活动主要围绕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祈福禳灾而展开,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琉球家族的宗教观和宗教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琉球王国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琉球 家族 宗教信仰 祈愿 结愿

作者:林国平,1956年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证研究

城乡结合部教会信徒的经济状况调查

——以SD教会为例

陶飞亚汪恩乐

内容提要:位于大都市城乡结合部的SD教会是农民工占多数的教会。调查表明该会信徒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其经济状况特点是临时工合同工自谋生计者占多数,收入低于该市平均水平。参加教会活动对其经济活动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基督教信仰对其经济道德和诚信度有正面意义。同时宗教信仰对处于经济不确定性风险中的信徒有明显的慰藉功能。文章认为D教会并未出现如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与经济发展间的促进作用。城乡结合部民工教会信徒经济水平的提高仍有赖于非宗教因素的推动。

词:基督教 宗教信仰 经济状况 调查

作者简介:陶飞亚,男,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汪恩乐,上海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社区礼俗与信仰共生

——道教太平清醮中所见的信仰复合

程乐松

内容提要:本文以香港新界地区的太平清醮庆典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道教教义、仪式理论以及太平清醮仪式的宗教意义等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而尝试说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什么可以在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共存共生。作者试图说明,由于道教已经通过其仪法结构将教义和宗教思想传递出来,以道教仪式为基本形式的社区礼俗自然就可以包容其他异质的信仰。

关键词:太平清醮社区礼俗信仰共生

作者简介:程乐松,1978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