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2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7月3日

目录


特稿

宗教生态论|牟钟鉴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杨慧林

Smash Temples, Burn Books: Comparing Secularist Projects in India

and China|Peter van der Veer017

毁庙焚书——中印世俗化运动比较(中文摘要)|郁 丹(Dan Smyer Yu
理论前沿

宗教和平学刍议|孙亦平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定义的讨论|邢婷婷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王振耀

宗教与慈善——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列车或走向同一站点的不同交通工具?|刘培峰

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问题研究——董 栋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当代宗教慈善公益的“中国式困境”|郑筱筠
国际视野 东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东南亚清真寺建筑中的多元文化元素研究|吴杰伟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合富祥 冯 瑜

印尼华裔穆斯林:一个未完成的反歧视项目|Akh Muzakki 著 王 艳 翻译
深度解读

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赛莱菲耶|杨桂萍 编译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

风帽地藏像的由来与演进——张 总

简析临朐白龙寺建筑基址的结构年代与性质|宫德杰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聂 清

彩绘唐卡与汉地传统工笔重彩的差异简析|张小燕
实证调研

美国最大的福州人教会|何绵山
学海扬帆

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韩国茹

 

摘要


特稿

宗教生态论

牟钟鉴 

内容提要:宗教生态论是用文化生态学的眼光研究不同范围中宗教文化生命系统总体态势、层次结构、内外关系、动态运行的机制,考察世界三大宗教生态模式:亚伯拉罕系统的一元分化式、印度系统的一元多神蝉变式、中国的多元通和模式,说明宗教生态论的理论价值,重点阐述中国宗教良性生态的失衡与重建。

关键词:宗教生态 大生命观 多元通和

作者简介: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

杨慧林

内容提要: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私人化”,使基督教不仅作为一种信仰传统、也作为一种文化叙事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进而在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形成了新的论说模式。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是否存在着可能交合的问题领域?这应该对中国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作者就此归纳为六个方面,并提出相关讨论。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基督教神学  意义结构   理论范式

作者简介: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Smash Temples, Burn Books:

Comparing Secularist Projects in India and China

Peter van der Veer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secularist project, by an examination of secularisms in India and China. Different motiv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political situations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etc. have led to different paths and results in the two countries’ secularization efforts in modern times, the study of which will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ularist project.

Key Words: Secularist Project, India, China, Secularism

About the Author Peter van der Veer,Director/Professor of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Gottingen, Germany.

 

《毁庙焚书:中印世俗化工程比较》中文编译

郁丹

编译者简介: 郁丹(Dan Smyer Yu),博士,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国研究负责人。

 范彼德(Peter van der Veer)教授是当代著名宗教学家之一。此文是范先生目前对中国和印度的现代性和宗教世俗化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他的观点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东方的文明大国在同时代受到了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冲击;两国都源于西欧的现代思潮进行自身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但是,一个多世纪后,现代性在两个文明古国的本土化过程和文化效应显然有极大的不同。自德将宗教世俗化和国家世俗主义作为个案,剖析现代性在两个亚洲大国产生的文化、社会、政治场景和意义。首先在理论上,他指出现代性不是单一的,也是当下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那样是单一地、单向性地从西欧传入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现代性应该是一个复数词,因为从全球历史和当下的视角看,它具有互动性、交融型、复合性及区域文化多样性。按范彼德的话来说,现代性的历史是一部“互动史”而不是一部西欧启蒙思潮单向性输出。“互动”不仅是指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互动,更是涵盖欧洲以外地区之间的互动,比如印度与中国之间、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现代实践和思想的交流和相互参照。在这样的历史场景里,他提出世俗主义在中国和印度不只是一个“过程(process)”而是各自的一个“工程(project)”。说的直接些,“工程”指的是国家与其文化精英对国家制度和国民性与宗教的重新定位。从文化和政治意识上讲,“工程”指的是有意识地而不是无意识地、被动地吸收现代性的思潮和实践。换言之,世俗主义作为“工程”是国家与其政治精英们的政治改良或革命行为,其目的是重组宗教的公共文化空间。在两个不同文化、不同殖民遭遇中,世俗主义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出不同公共表述。范彼德认为,在中国,世俗主义明显地、直接地反对并攻击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国民文化和政治合理性。在他的历史分析里,我们看到宗教在当时的中国是衰败和腐败并重,其原因是它们的教义的理性部分大多已经被非理性的盲目崇拜所替代。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世俗主义思潮和实践与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崇尚科学和科技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贫困、落后及对欧洲列强的无奈的根源被归结于知识精英们所称的迷信:涵盖道教、佛教及民间宗教。值得提醒的是,范先生指出当时的“毁庙焚书”运动不是中国的世俗主义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建立一个新国家次序的工程。也就是说,通过“毁庙焚书”来腾出思想和公共空间来迎接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进步社会和一个崭新的国家认同。这样的世俗主义表述与其在同时代印度的表述是不同的。在殖民化的场景下,印度当时是被英国统治。殖民政府当然也在印度社会里注入世俗化和世俗主义的思想,但是在表面上维持了自称为对宗教的中性、中立的立场,或是“不干涉”政策。然而,世俗主义和宗教世俗化还是透入到印度社会里。其首要反响表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知识精英的眼里的确成了传统印度教神职人员的剥削对象。范彼德提到婆罗门神职人员利用自己宗教权威对低种姓人群获取钱财,他指出当时的印度知识精英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种姓家庭,他们为了自己民族独立和自由及建立一个现代新印度而对现代思潮和实践大量吸收。与中国不同的是,世俗主义在当时的印度不是整体性地攻击宗教,而是去认识印度教里具有科学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印度知识精英提出对印度教的改革。那么其改革的结果是对印度教里具有科学性的内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就是说,印度教里可以与现代思想相沟通的成分成了当时印度知识精英所称的“理性宗教 (rational religion)”。同时,印度教的神职人员也受到公众压力以至于重新认知自己教义里理性元素和现代价值观类同的内容,比如“平等”、“自由”及“解放”。从中国和印度的个案里,范彼德提出至关重要的观点是世俗主义不是像卡萨诺瓦(Jose Casanova)所指的宗教衰败,而是指的是其转型、社会空间的改变、民族国家政治里的作用及个人灵性生活地位中的升级。最后,从民族志的视角,范彼德强调21世纪的中国宗教重新在公民生活中有了重要的位置,而在印度,宗教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张力中更具政治功能性。

 
理论前沿

宗教和平学刍议

 孙亦平

内容摘要:“和平”既指没有发生战争或暴力行为的社会环境,也指人的适闲安静的情绪状态。几乎每一种宗教教义都表达了对各种破坏性战争与凶残暴力的否定,表达了对富足、公正、安宁、尊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如何实现和平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由此,宗教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与和平实践。在综合各种宗教和平观的基础上创建宗教和平学,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种文化资源,应当是今天宗教学研究中一个有待于探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和平、宗教冲突、宗教战争、宗教对话、宗教和平学

作者简介:孙亦平,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定义的讨论

   邢婷婷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探讨社会学学科语境下宗教的定义为切入点,从源头出发确立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后继理论的述评与比对,发现关于宗教的定义与各个理论流派的方法论直接关联。经典理论在定义宗教时维度相对单一:或是结构的、或是行动的、或是文化的;而后继理论则主张将心理机制、传统等因素纳入宗教定义的范畴,并反对建立关于宗教的普适性定义。

关键词:社会学 宗教定义

作者简介:邢婷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

——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

王振耀

内容提要:慈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宗教与慈善的关系,从而促成宗教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宗教与慈善的历史渊源、慈悲与宽容、宗教慈善事业与现代慈善福利服务事业的有机联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应该转变社会理念,促进现代慈善与宗教的良性合作机制。

关键词:宗教 现代慈善 宽容 专业奉献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教授。

 

教与慈善

——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列车或走向同一站点的不同交通工具?

刘培峰

内容提要:宗教是慈善重要的思想渊源,一种重要的慈善组织形式,宗教提供的慈善服务对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慈善也促进宗教教化功能的实现。随着社会分化,慈善和宗教逐渐分离,现代慈善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宗教慈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宗教与慈善都面临着角色定位和社会管理的挑战,如何合理自我调适,回应社会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宗教  慈善 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刘培峰,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问题研究

董栋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受到广泛关注,其活动领域、机构注册、政策优惠等问题成为政界、学界、教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时,如何正确处理与国民教育、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对有宗教背景的公益慈善机构注册难、获得政策优惠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今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宗教 公益慈善 教育 社会福利 政策优惠

作者简介:董栋,哲学硕士,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

——当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国式困境”

郑筱筠

内容提要: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宗教慈善公益 身份认同 实践模式 文化模式 公信力

作者简介: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视野 东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东南亚清真寺建筑中的多元文化元素研究

吴杰伟

论文摘要:本文选取伊斯兰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各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探讨其艺术特点,指出伊斯兰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东南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清真寺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东南亚人保留了清真寺的经典样式和宗教含义,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并倾注了大量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清真寺 东南亚 建筑艺术 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吴杰伟,男,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1]

合富祥   冯瑜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泰国华人穆斯林的身份认同的变化,旨在阐明泰国华人穆斯林群体不能简单地被归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对此类人群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地方或国家的层面上,华人穆斯林在所处社会中的“同化”问题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关键词:泰国 华人穆斯林 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合富祥(Suchart Setthamalinee),泰国西北大学(Payap University)宗教、文化与和平研究中心教授;冯瑜,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

 

印尼华裔穆斯林:一个未完成的反歧视项目

Akh Muzakki著 王艳译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印尼政府在第12/2006号新国籍法案颁布后对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尤其是华裔穆斯林的影响。文章认为,尽管国家宪法保障了各族群平等的公民地位,但本条例草案的制定并没有在各级政府官僚机构中根除对华裔穆斯林的歧视性做法。华裔穆斯林为了保障其社会和政治安全而采用文化的方法,与宗教组织(包括穆斯林群众组织和伊斯兰非政府组织)进行深入的协调,从而保护其自身免于受到任何反华情绪的伤害以及当地社会或国家官僚机构的剥削和歧视。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华裔穆斯林 反歧视

作者简介:Akh Muzakki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宗教组织与政府关系。

译者简介:王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伊斯兰文化。

 
深度解读

 

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赛莱菲耶

杨桂萍 编译

内容提要:“赛莱菲耶”源于阿拉伯文al—Salafiyyah一词,意为 “纯洁的先辈”,劝诫穆斯林回到伊斯兰教的原典中,严守先知穆罕默德时代、再传弟子时代及三传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近年来,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学者,一起合作对赛莱菲耶及其全球发展进行客观研究并出版研究论著《全球赛莱菲耶——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运动》[2]本文是对该书导言前半部分的编译,主要阐述赛莱菲耶的思想、特点,它在实践中的延展性和歧义性,以及赛莱菲耶的认同建构能力。

关 键 词:伊斯兰教  赛莱菲耶  基本思想  认同  赋权

作者简介:杨桂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

 

风帽地藏像的由来与演进

张 总

内容简介:地藏菩萨以形像多样而著称,披戴风帽像最为典型突出但并非出自经典,而与唐代《道明和尚还魂记》有密切关系。山西临猗出土的绢画更反映出其演进过程。通过地藏菩萨主要类型的梳理,可知地藏信仰发展过程中,形象特征也有重要作用与突出表现。

关健词:地藏菩萨、佛装佛像、菩萨形、沙门形、风帽像

作者简介: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简析临朐白龙寺建筑基址的结构年代与性质

宫德杰

内容提要2003年至200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发掘了山东省临朐县寺头镇小时家庄村北朝至隋代寺庙遗址,揭露出了保存较好的一组佛教建筑基址,并出土了一批佛教石、陶造像标本。本文就建筑基址的结构进行描述并简要分析其年代与性质。

关键词 寺院遗址 建筑基址 佛造像 风格特点

作者简介宫德杰,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

聂清

内容提要:历代不乏书家借助禅宗的理念来阐述书法的无心之境,这一方面是因为禅宗对于无心之境有独到而善巧的阐发,另外也是因为禅宗本身吸收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关于无心境界的诸多论述。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禅宗视角的审视,能深入地探讨古典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并藉此纠正仅从外在形式的角度来理解古典书法的偏向。

关键词:无相 无念 无住

作者: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室助理研究员。

 

彩绘唐卡传统工笔重彩的差异简析

张小燕

内容提要:本文对彩绘唐卡汉地传统工笔画的差异进行简析。彩绘是唐卡主要的表现形式汉地传统工笔重彩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在题材、标准、制作程序、使用原料、绘画技法、创作目的功用和审美追求及神圣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关 键 词:彩绘唐卡 工笔重彩 色彩观 神圣性

作者简介:张小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

 
实证研究

美国最大的福州人教会

��试论纽约基督闽恩教会的崛起与发展

何绵山

内容提要:基督闽恩教会是用福州话布道、以福州人为主的教会,是美国华人教会信徒增长最快的教会,所属有纽约曼哈顿教堂、纽约布碌仑教堂、费城教堂、纽约皇后区Elmhurst的聚会点。福州新移民走进闽恩教堂的原因如:在福州就开始信基督教、在福州接触过基督教、为了寻找心灵慰藉、为了学习英语、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因病受到照护、为了取得绿卡、为了建立新的人脉关系、出于好奇和寻找心仪的对象。闽恩教会能迅速发展,与一批颇有使命感的牧师全力以赴的努力分不开的;教会功能多元化,也是闽恩教会能长期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纽约 基督闽恩教会 崛起 发展

作者简介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教授

 
学海扬帆

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韩国茹

内容提要:《维摩诘经》是真正能融入中国文化本位的几部佛教经典之一,当代学者对该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从宗教、哲学、注疏、文学以及梵本研究新视野的开拓等角度对有关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所在。

关键词:《维摩诘经》 研究现状  问题

作者简介:韩国茹,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