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六期目录及摘要   2012年12月2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中文目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宗教观|卓新平

 

“梵二会议50周年”专题

“梵二”:天主教的现代界石|谭立铸

梵二会议后的罗马教廷与国际关系|孔陈焱

从历史视角看梵二会议与中国天主教会|陈铃陶飞亚

 

佛教研究

佛教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初探——以广东佛教寺院的实践为中心|何方耀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历史渊源研究述论|王雪梅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杨东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白玉蟾活动区域考|黄永锋\方宝璋

嬗变与坚守:近代社会转型期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郝平

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异——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考察|石沧金

 

基督教研究

从梵二会议看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传统|张西平

罗马教廷回应圣经批评运动的七大文献|赵敦华

 

伊斯兰教研究

法特瓦与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王霏

从合法救济到暴力冲突:宗教冲突中的人权保障透视|杨雅妮

霍梅尼的妇女观及其实践探析|范若兰

伊斯兰教法中的女性继承权:以国际人权法为视角的评价与反思|李立丰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对当前新疆宗教工作和政策选择的评析|郭泰山\董西彩

羌族丧葬礼仪论略邓宏烈

生命之树:西藏阿里王朝与止贡噶举派早期政教关系研究|黄博

 

信息与评论

苏菲主义研究的径向及思考|艾敏

反邪教法理论体系及其制度建构——评刘正峰、周新国著《邪教的法律治理》|吴善中

《世界宗教研究》举行办刊座谈会|李建欣

探寻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共融之路——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五十人高层论坛会议综述|王梓

“基督宗教与文明人格的培育”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帅

法舫文化研究会在河北省井陉县成立|梁建楼

首届贤良港妈祖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传统视野下的妈祖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叶明生

 

Contents

 

Marxist Religions

Study on Engels's Religious Concepts in "The End of Ludwig Feuerbach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Zhuo Xinping

 

Vatican II 50th Anniversary

Vatican IITerm of Catholic Church on the Modern World|Tan Lizhu

The Roman Cur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Kong Chenya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and theCatholic Church in China|Chen Ling Tao Feiya

 

Buddhist Studi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ove of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of Monastic Real Estate|He Fangyao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Maitreya Worship in Ancient India|Wang Xuemei

An Analysis of Abhūta-parikalpa and Tri-svabhāva in the Sutras of Ol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Yang Do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Textual Research on Bai Yuchan's Active Areas|Huang YongfengFang Baozhang

Change and Stability: the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Jinzhong Prefec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Shanxi Province——A Case Study Centering on Tuixiangzhai Diary|Hao Ping

A Study of the Belief in Three-in-One-Doctrine of Malaysian Chinese|Shi Cangjin

 

Christian Studies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Second Vatican Council|Zhang Xiping

7 Literature of Roman Curia's Response to the Bible Critical Movement|Zhao Dunhua

 

Islamic Studies

Fatwas and the History of Alawis been Recognized|Wang Fei

From Legal Relief to Voilence Conflict: Research on Human-Rights Protection from Religion Disputes——Ananlysis of Religion Disputes between Hua-si and Jahriy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Yang Yani

Analysis on Khomeinis Ideas and Practice of Women|Fan Ruolan

Reflection on Women's Inheritance Rights in Islamic Law|Li Lifeng

 

National Religion Studies

Comment on the Religious Occupation and the Policy in Current XinjiangGuo Taishan|Dong Xicai

The Research of Mortuary Customs and Ritual in Qiang People|Deng Honglie

Living Tree: Minute Research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Religion-govern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ngav-ris Dynasty and the Vbri-gung Sect|Huang Bo

Review and Information

 

摘要


 

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宗教观

卓新平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的标志性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熟表述的重要代表作。本文以系统阅读原著的方式对这部著作中的宗教观加以阐述,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关系的分析研究,旨在弄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及其社会历史关联。

关键词:宗教 宗教改革 政治 人本 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

作者:卓新平,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专题

编者按1962年,天主教召开了梵蒂冈第二届大会会议。从此,世界天主教走向了“跟上时代”的全新发展。五十年来,天主教在“梵二会议”精神引导下,取得了其社会化、时代化及其开放性、对话性的重大进展,对当代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有着复杂关联。为此,我们编辑了相关论文在“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专栏发表。

 

“梵二”:天主教的现代界石

谭立铸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关键词:梵二公会议  现代世界 现代主义 对话 解释学

作者:谭立铸,1965年生,比较宗教哲学博士,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研究室主任。

 

梵二会议后的罗马教廷与国际关系

孔陈焱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是天主教会迈入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的里程碑,深刻改变了罗马教廷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趋向。后梵二时代的教廷以崭新的姿态成功回归国际社会,并完成了国际外交身份建构。教廷以其活跃的外交实践在国际社会获得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虽然教廷不愿意其宗教性定位被政治化,但其独特的外交目标、利益取向和外交特征却仍值得从政治学角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梵二会议  教廷  国际关系

作者:孔陈焱,1974年生,史学博士,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

 

The Roman Cur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Kong Chenyan

The Second Vatican Ecumenical Council is a landmark for the Catholic Church in engaging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Holy See’s diplomatic tendency has changed profoundly since then. In the Post-Vatican II era the Holy See has returned successfully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with its new role and reconstructed diplomatic identity.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the Holy See has acquired more power and influence by its aggressive diplomatic activities. Although the Church refuses to let the spirituality of its diplomatic identity to be politicized, the specific targets,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main features of its diplomacy are still worth to be examined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从历史视角看梵二会议与中国天主教会

陈铃 陶飞亚

本文认为梵二会议的精神与理念的落实需要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具体实际相联系,所以有必要对建国以来的中国天主教会史作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以便认识并汲取相关的历史经验。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与其内部关系、政教关系及中梵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构建出当代中国天主教会问题的复杂多变性。总体来说,建国以来的中国天主教会已经从初期的对抗、拒斥走上了适应、融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但今后仍需要借助梵二精神以进一步推动教会重建及各方对话的进程。

关键词:梵二 历史 天主教会 中国

作者:陈铃,1983年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陶飞亚,1951年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佛教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初探

何方耀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关键词:佛教寺院 物业 改革 社会化管理

作者:何方耀,1961年生,华南农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古代印度弥勒信仰历史渊源研究述论

王雪梅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就成了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界对于弥勒信仰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源于外来的“弥赛亚”或伊朗的“米特拉”信仰。实际上,弥勒信仰有属于自己的“救度”性格与“拯救”方式。

关键词:古代印度 弥勒信仰 历史渊源

作者:王雪梅,1975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

杨 东

本文细致分析了《辨法法性论》、《中边》、《庄严》以及《摄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并以图表的形式把其间的复杂关系予以清晰表示,指出诸论在虚妄分别与三性义上各有侧重:《辨法法性论》和《庄严》把依他、遍计兼摄于虚妄分别,并从法与法性、胜义与世俗相对的角度视二者为“无”。《中边》则重视依他起“幻有”的特质,使之与遍计之全无分别开来。到了《摄论》,虚妄分别主要就依他而言,不再摄入遍计,对能遍计、所遍计的深入分析也使得依他诸识如何显现为遍计外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另外,文章指出古学诸论在种识合一现起依他起能所二分、虚妄分别显现为二取外境、多从杂染边界定依他起性等义理上,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唯识古学所共有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唯识 古学 虚妄分别 三性 空性

作者:杨东,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讲师。

 

An analysis of abhūta-parikalpa and tri-svabhāva in the sutras

of ol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Yang Dong

This thesis carefully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abhūta-parikalpa and tri-svabhāva in Dharmadharmata-vibhańga Madhyānta-Vibhāga 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 and  Mahāyāna-samparigraha- ?āstra ,which belong to the sutras of ol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It directly and clearly reveals the complex and confusing relations of these essential terms by graphs . Through extensive comparison,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 characteristics of ol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and delicate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sutras. 

 

 

 

白玉蟾活动区域考◎

黄永锋 方宝璋

南宋著名道教人物白玉蟾一生为求仙求师访道传道,云游四方,其活动区域以江西、福建为中心,足迹涉及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地。白氏的游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其活动区域受到当时这一地区道教文化、区位、乡情、友情等因素的影响。云游期间,白氏较长时间居住的地方依次是罗浮山、福州和武夷山,逝世于海丰。

关键词:白玉蟾 道教 宋代

作者:黄永锋,1976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宝璋,1951年生,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史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嬗变与坚守:近代社会转型期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

郝 平

本文从祖先崇拜、佛道活动、多神信仰等方面论述了近代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其中窑神、纸神、水神等信仰行为极富地域性特色,引人注目。在晋中社会剧烈转型的清末民国时期,基层民众的宗教活动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民间宗教行为变动与否直接受生存环境变迁的制约,社会转型与生存环境变迁是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概念,这是清末民国时期晋中民间宗教活动与社会转型的“步调”并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祖先崇拜 佛道活动 多神信仰 《退想斋日记》

作者:郝平,1968年生,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Change and Stability: the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Jinzhong Prefecture duringthe Period of Moder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A Case Study Centering on Tuixiangzhai Diary

Hao P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Jinzhong Prefecture of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modern time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ancestor worship, Buddhist and Taoist activities and polytheism, among which, the worship of the Kiln God, the Paper God and the Water God was most striking for their rich regional color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saw the dra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Jinzhong Prefecture, however, the grassroots'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were not much affectedon the contrary, they showed strong stability. This shows that what restricts the change of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is the change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at the latter ha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is the underlying reason why the lo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Jinzhong Prefecture during the late-Q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off step with the th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异

石沧金

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组织可分为传统活跃型、开放变异型、沉寂冬眠型三类。传统活跃型的堂祠仍然比较重视延续三一教教义及仪式的传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从保守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革,尤其更多呈现出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异现象。

关键词:马来西亚 华人 三一教

作者:石沧金,1971年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

 

从梵二会议看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传统

张西平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世界宗教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天主教会议,标志着现代天主教世界自我革新运动的开始。会议无疑为天主教会“本地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和思想基础。“梵二会议”的这些思想和成果,使我们对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传统给予重新的认识,并将通过这个传统来认识梵二会议的精神。

关键词:梵二会议 中国天主教 本地化

作者:张西平,1948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罗马教廷回应圣经批评运动的七大文献

赵敦华

天主教作为思想和建制统一的大公教会,对圣经批评运动和思潮的回应最为全面和严肃。罗马教廷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在大公会议宪章、教宗通谕和信函的正式文件中多次对圣经批评运动做出回应。最重要的是七大文献分别是:特伦托会议《关于圣经正典的敕令》,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的《天主之子宪章》,利奥八世的通谕《上智之天主》,本笃十五《安慰之圣神》庇护七世通谕《圣神之默感》,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的《天主启示宪章》,以及本笃十六最近的牧函《主之道》。本文拟以这七大文献的要点和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梳理圣经批评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天主教义教理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最后反思圣经批评所引起的基督宗教学术思想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罗马教廷 圣经批评运动 七大文献

作者:赵敦华,1949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特瓦与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

王 霏

历史上关于阿拉维教派的法特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14世纪马木鲁克时期由罕百里派教长伊本·泰米叶发布的三个法特瓦、16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由教长努哈·哈乃斐发布并呈送素丹萨利姆一世的法特瓦以及教长穆罕默德·木格拉比发布的一个法特瓦,它们一致认为阿拉维派是非伊斯兰的异端教派。20世纪有三个关于阿拉维派的重要法特瓦,逐渐承认并确立了其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地位。第一个是1936年由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哈吉·阿明·侯赛尼发布的,第二个是由大阿亚图拉哈桑·马哈迪·设拉齐在1972年发布的,第三个是由赛义德·穆萨·萨达尔在1973年发布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些法特瓦谱写了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

关键词:阿拉维 什叶派 法特瓦

作者:王霏,1984年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读博士。

 

从合法救济到暴力冲突:宗教冲突中的人权保障透视

——基于清中后期花寺门宦与哲合忍耶门宦宗教冲突的分析

杨雅妮

清朝中后期,河湟地区伊斯兰教内部纷争不断。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对这些宗教冲突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清政府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史为鉴,从人权的视角对花寺门宦和哲合忍耶门宦之间的宗教冲突进行分析,对于当前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人权及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宗教冲突 宗教信仰自由权 公正审判权 免于酷刑权

作者:杨雅妮,1978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霍梅尼妇女观及其实践探析

范若兰

伊朗领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是现代伊斯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妇女观及实践对伊朗的性别秩序和妇女地位产生巨大影响。霍梅尼在伊斯兰框架内提倡妇女权利,主张男女权利平等和自由,强调性别隔离和支持多妻制,在实践中,既有限制妇女权利和行为的一面,也有维护妇女权利的一面。同时,霍梅尼的妇女观也是建构其思想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作为民族、国家的母亲、伊斯兰的堡垒和守护者、伊斯兰共和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在霍梅尼革命中发挥了多重功能,既是批判巴列维国王的利器,也是革命的积极参加者,还是伊朗全面伊斯兰化的标志。

关键词:伊斯兰 妇女观 霍梅尼 伊朗

作者:范若兰,1962年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历史学博士。

 

Analysis on Khomeini’s Ideas and Practice of Women

Fan Ruolan

Iranian leader Ruhollah Khomeini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Islamism. His ideas and practice of women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view of gender and the status of women in Ira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slam, Khomeini advocated women's right, standed for sexual equality of right and freedom, emphasized sexual segregation, and insisted polygamy. In his practice, he restricted the right and conduct of women one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safeguarded women's right. Furthermore, Khomeini’s outlook on women wa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thoughts and revolution. As the mother of mankind, the bastion and guardian of Islam, and the builder and defender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women played a multiple role in Khomeini revolution, being the sharp tool to criticize Pahlavi, the active revolutionary, and the symbol of Iran’s Islam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伊斯兰教法中的女性继承权:

以国际人权法为视角的评价与反思

李立丰

长期以来,以西方人权观为主流话语的国际人权法对于穆斯林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多有指摘,并将导致这种“歧视性”现象出现的根源归咎于伊斯兰教义本身。这种话语霸权建构在拟制的普世价值基础上,忽视了伊斯兰教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前提,更忽视了伊斯兰国家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从而无法在根本上获得穆斯林社会的认同,更无法切实推动穆斯林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事实上,伊斯兰教法确认并保障女性享有继承权等重要经济权利。相较于当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而言,这是一项重大进步。和空洞的人权批判相比,为提升穆斯林女性法律地位、扩大穆斯林女性权利范围寻找“体制内”路径更为现实。

关键词:伊斯兰教 女性 继承权 人权

作者:李立丰,1977年生,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对当前新疆宗教工作和政策选择的评析

郭泰山 董西彩

宗教工作在新疆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宗教政策对新疆未来宗教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新疆的宗教工作和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浪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对宗教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当前的新疆工作和政策日益表现出开放性、人本性化,呈现出与现代化社会紧密相连的特征。

关键词:新疆 宗教工作 宗教政策

作者:郭泰山,1958年生,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董西彩,1979年生,宗教学硕士, 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羌族丧葬礼仪论略

邓宏烈

羌族丧葬礼仪传承一种文化,保持一种传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质。简而言之,火葬方式是古羌文化之遗风在今天羌族社会生活习俗中的表现,而土葬方式却是一种输入文化。考察这两种丧葬习俗,可以窥视羌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趋势,把握一个民族从远古保持至今的历史足迹和传统风貌。

关键词:羌族 土葬 火葬 礼仪 习俗 信仰

作者:邓宏烈,1963年生,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生命之树:西藏阿里王朝与止贡噶举派早期政教关系研究

黄 博

十三世纪初,阿里王朝的三大分支政权——古格、普兰、拉达克的统治相继进入稳定阶段,而同一时期卫藏地区后弘期初期兴起的各个教派也基本进入成熟时期。这时噶举派中的一支止贡派开始大举进入西部地区弘法传教,得到阿里王朝诸政权的大力支持和敬信,奠定了双方初步的政教合作关系。在阿里王朝史记忆中,无论是古格、普兰还是拉达克,止贡派都有着独占鳌头的优势地位。止贡派创派之后,该派先后集中派遣了以古雅冈巴为首的三次大规模的传教团进入阿里地区的神山圣湖地区开辟新的弘法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初传时期止贡派在阿里地区也产生一批杰出的宗教活动家,他们的贡献奠定了此后数百年止贡派在阿里地区的基本政教格局。

关键词:古格 普兰 拉达克 止贡派 政教关系

作者:黄博,1982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讲师。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