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3年5月15日
中文目录

专稿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三重视野|张志刚

佛教研究

中国刻本藏经对《高丽藏》的影响|方广锠\张贤明

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新证——汉藏文献记载的比较研究|陈楠

隋唐长安寺院长生畜禽考|孙英刚

“施者得福”——中古世俗社会对佛教僧团的医药供养|陈明

关于东传日本的宁波佛画《十王图》中有无地藏一图的再检讨|何卯平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道教生态安全意识发微|杨燕\詹石窗

《宋白玉蟾尺牍》考|刘守政

论唐代公主入道原因与道观生活|焦杰

《中华珍本宝卷》前言|马西沙

敬惜字纸信仰习俗在海外的传承与变迁——以新加坡崇文阁为例|李勇

基督宗教研究

伽达默尔评布尔特曼“解神话化”的解释学意义|何卫平

“同志社风波”与近代日本基督教学校的本土化|张永广

从中国经学传统出发诠释《圣经》:吴雷川解读《圣经》的立场和方法|梁慧

《古新圣经》考|王硕丰

何明华与战后香港社会的重建|吴青

伊斯兰教研究

试论《古兰经》注释中的文化内涵|金忠杰

回儒会通:王岱舆的忠孝理论|季芳桐

试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慈善事业|曾桂林

占婆国故地 婆尼教寻踪——越南本土化伊斯兰教初探|聂慧慧

其它宗教研究

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周拉\夏吾交巴\炬华

信息与评论

《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评述|孙昌武

评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游自勇


英文目录

Feature

Three Perspectives in Christianity Localization Study|Zhang Zhigang

Buddhist Studi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Tripitaka to Korea Tripitaka|Fang Guangchang,ZhangXianming

New Evidence about Kumarajiva’s Life StoryComparative Study on Documentary Records in Chinese and Tibetan|Chen Nan

Study on the Longevity Animals in Temples of Changan City in Sui Tang Dynasty|Sun Yinggang

MedicalSupport by Secular Society to Buddhist Community in Mediaeval Times|Chen Ming

Research on the Ksitigarbha Picture in “Ten Kings Figure” Which Spread to Japan|He Moupi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Questions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Consciousness in Taoism|Yang Yan,ZhanShichuang

Study on BaiYuchans Letter Writing in Song|Liu Shouzheng

The Reason Why Princess in Tang Get into Taoism and Their Living in Taoist Temple|Jiao Jie

The Preface of China ZhenbenBaojuan|Ma Xisha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Cherish the Script Paper Beliefs and Customs AbroadA Case Study On Chong Wen Ge of Singapore|Li Yong

Christian Studies

On the Hermeneutical Significance about Gadamers Comment on Bultmann’ Demythologizing|He Weiping

Doshishas Storm and The Christian Schools Localization in Modern Japan|Zhang Yongguang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of the Bible|Liang Hui

Research on Kuxinshengjing of HeQingtai|Wang Shuofeng

Bishop ROHall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ong Kong Society after World War|Wu Qing

Islamic Studi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Quran’s Comments|Jin Zhongjie

The Theory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by Wang Daiyu|JiFangtong

Islamic Philanthropy in the Modern China|Zeng Guilin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Vietnam’s Islam|NieHuihui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Phenomenon Analysis on Arnie Xiawu (the Holy Mountain) Trust by Multi-ethnic and Multi-religion in XunhuaQinghai|Zhou La,Xia Wu Jiao Ba,JuHua

Review and Information

中文摘要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三重视野

张志刚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此项重要研究不可或缺“三重学术视野”,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因而,本文通过全面地探讨中国基督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力求客观而如实地呈现基督教中国化所存在的主要难题,并就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学术见地。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化 三重研究视野 主要难题 基本共识 建设性理论成果

作者张志刚,1957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中国刻本藏经对《高丽藏》的影响

方广\张贤明

本文从历代刊刻大藏经的内在动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刻本大藏经对《高丽藏》的影响,指出功德回向思想在大藏经刊刻中的作用,佛教信仰层面与义理层面的内在张力在大藏经刊刻中的表现,以及汉文大藏经刊刻与流通曾经在东亚汉文佛教圈起到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和平外交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刻本藏经 《高丽藏》 《开宝藏》 东亚文化交流

作者方广锠,1948年生,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贤明,1976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新证——汉藏文献记载的比较研究

陈楠

东晋十六国后秦时代的高僧鸠摩罗什,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著名译经家。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的了解和研究,仅仅局限于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代表汉文史籍的记载。而在《红史》等藏文史籍之中,同样留下了鸠摩罗什的重要历史信息。通过对汉藏文献记载的综合考察,有关鸠摩罗什生平的一些隐而不显的关节,诸如吕光西征之议源出何人、鸠摩罗什生年的歧异所在、鸠摩罗什之死的政治隐曲等单一汉文史料无从定谳的问题,变得更形清晰和真切起来。通过以上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汉藏文佛教史料各自特点与优长的认识,而且为二者之间更为广泛的比较研究开辟了思路。

关键词:鸠摩罗什 生平事迹 佛教史料 汉藏比较

作者陈楠,1953年生,宗教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隋唐长安寺院长生畜禽考

孙英刚

佛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古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为佛教中心,隋唐时期的长安提供了一个在思想语境中探讨中古信仰与社会生活的极佳样本。长安的佛教信徒相信在现实的长安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六道轮回的世界。畜生道作为六道之一和人类世界并行而交措。畜禽是身负债孽的人,与人类并无本质区别。将带有灵验感通色彩的动物施给寺院做长生畜或长生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活动。这些长生畜禽作为寺院传教活生生的证据,在宗教信仰和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角色和功能的变迁也反映了唐宋时代佛教世俗化的趋势。

关键词:长生畜 长生禽 长安 寺院

作者孙英刚,1979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

“施者得福”——中古世俗社会对佛教僧团的医药供养

陈明

本文从生命与医疗的角度,分析了中古时期社会大众对佛教僧尼在罹患疾病时所提供的医药供养,并追溯这种供养行为受到了印度佛教所提倡的“病者受药、施者得福”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中古社会 佛教僧团 医药供养

作者陈明,1968年生,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

关于东传日本的宁波佛画《十王图》中有无地藏一图的再检讨

何卯平

因为宋元宁波佛画《十王图》中并非每套都含一幅地藏图像,因此在宁波佛画中出现的单绘露顶《地藏图》究竟是否从属于《十王图》,一直没有明确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定为有,但是推定过程未见详载;另有包括宫次男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宁波佛画《十王图》中露顶地藏一幅应该区别于同一套绢绘《十王图》。本文从敦煌、大足和宁波地区地藏图像形制的特点和成因出发,试论证宁波佛画《十王图》中地藏一图存在的确定性。

关键词:宁波佛画 地藏图 《十王图》

作者何卯平,1971年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

道教生态安全意识发微

杨燕\詹石窗

本文首先选取“安其天地”、“用而安之”、“三才既安”等短语进行解读,认为这些短语是道教关于生态安全的独特表述。接着,本文阐述了道教生态安全意识赖以发生和流行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认为道教所信仰的“道”本来就蕴含“安全”的思想意义,而现实环境的安全问题又促使道门中人认真思考,从而形成了道教独特的生态安全意识,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的许多主张、措施。

关键词:道教 生态安全 道安

《宋白玉蟾尺牍》考

刘守政

文章首先认定《宋白玉蟾尺牍》原是一幅书法作品,后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该作品的题跋时间顺序依次由元至明,题跋者均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并有印鉴留证。署名“玉蟾”的尺牍提到的时间和官职显示,该书成文的时间应在泰定二年(1202)至绍定己丑(1229)间。文章还考察了信中的“宝谟郎中”,认为此人是李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宋白玉蟾尺牍》 白玉蟾 壬寅 宝谟郎中 李訦

作者刘守政,1979年生,哲学博士,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论唐代公主入道原因与道观生活

焦杰

唐代公主先后有十七人入道为冠,其中中唐以后入道人数多于以前。除了遵循道教为国教这一原则之外,唐代公主入道各有特殊的原因。有的为祖父母祈福,有的因病入道以祈福,有的聊以打发晚年生活,有的因婚姻不顺而遁出红尘,有的向往道教的最高境界,有的可能是不安于传统的妇道生活。由于她们身份特殊,有些公主颇受文人士子的追捧,她们社交活跃,道观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私生活也很自由。但中唐以后,由于皇室对公主管理的加强,入道的公主已风光不再,她们的道观生活可能放纵而自由,但社交生活已经缺少了风花雪月的色彩。许多公主或是入道较晚、或是体弱多病,其道观生活相对比较清静。

关键词:唐代 公主 女冠

作者焦杰,1964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珍本宝卷》前言

马西沙

《中华珍本宝卷》是由马西沙负责并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资助的大型宗教历史典籍资料文库。在我搜集宝卷的三十余载的过程中,韩秉芳教授作出了贡献,在此特别聘请他作为本文库的副主编。整个文库分三部,每部十册,共计三十册,全部完成合两万四千页左右。

《中华珍本宝卷》是继敦煌文书、中华大藏经、中华道藏之后,最重要的宗教典籍整理。它从一千五百余种宝卷中,搜集了一、二百部珍稀的元、明、清宝卷,内中孤本达数十部。《中华珍本宝卷》中多数宝卷未曾面世,更未曾出版。它不但具有宗教的经典性,而且具有古代绘画、书法、版刻的艺术性。而宝卷的版式的多样,卷中的文化因素的丰富复杂,也是其与佛经、道藏的不同之处。

作者马西沙,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敬惜字纸信仰习俗在海外的传承与变迁——以新加坡崇文阁为例

李勇

敬惜字纸信仰习俗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又是一种“俗随时变”、进入现代社会影响力迅速消减的文化现象。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向来深受中国因素的影响,从中华文化海外传承、发展的角度,运用碑铭和报章新资料,具体讨论以崇文阁为中心的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惜字信仰习俗及其对于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的文化及社会意义,对于我们了解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和变迁,具有意义。

关键词:敬惜字纸 崇文阁 新加坡

作者李勇,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Cherish the Script Paper Beliefs and

Customs AbroadA Case Study On Chong Wen Ge of Singapore

LI Yong

The beliefs and customs of cherish the script paper contain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abroad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beliefs and customs of cherish the script paper in Singapore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Singapor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by taking Chong Wen Ge as the case study and using the materials of inscriptions and Chinese newspapers.

伽达默尔评布尔特曼“解神话化”的解释学意义

何卫平

伽达默尔与20世纪新教神学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布尔特曼的“解神话化”的评论反映出来。这个评论围绕着“自我理解”的问题展开并纳入到伽达默尔的游戏论中来加以深化,它表现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有一种综合布尔特曼的新自由派神学和巴特的新正统派神学的倾向,而这又同他将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思想相结合的学术道路是一致的。

关键词:伽达默尔 巴特 布尔特曼 海德格尔 解神话化 自我理解 游戏

作者何卫平,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On the Hermeneutical Significance about Gadamer’s Comment on Bultmann’sDemythologizing

He Wei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damer and the protestant the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could be reflected from one side through his comment on Bultmann’sdemythologizingThis comment around the issue about selfunderstanding developed and was deepened in Gadamer’s theory of playwhich shows that Gadamer’s hermeneutical position had a tendency of integrating Bultmann’s neoliberal theology with Barth’s orthodox theologyand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his endeavor to link Heidegger’s early and later thoughts.

“同志社风波”与近代日本基督教学校的本土化

张永广

“同志社风波”是同志社董事会与美部会之间为是否继续保有学校的基督教性质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反映了近代日本基督教学校在经历排外运动冲击时,更加本土化的努力。而同期的中国基督教学校却有着浓厚的“洋化”色彩。“洋化”与“本土化”体现了在近代普世宣教运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基督教教育在两地植根及生长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地域特色。

关键词:同志社 基督教学校 本土化 日本 中国

作者张永广,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Doshisha’s Storm and The Christian Schools Localization in Modern Japan

Zhang Yongguang

Doshisha’s Storm is a heated debate between the board of Doshisha and 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about whether continued to maintain the school’s Christian characterwhich reflected the more efforts of the modern Japanese Christian Schools to localization during the exclusive movement Compared with Japan’s factsthe Chinese Christian schools had a strong Westernized color“Westernized and localization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uring the modern world mission movement.

从中国经学传统出发诠释《圣经》:吴雷川解读《圣经》的立场和方法

梁慧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关键词:吴雷川 中国经学 圣经诠释 本土化

作者梁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新圣经》考

王硕丰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关键词:贺清泰 《圣经》 《古新圣经》 《思高圣经》

作者王硕丰,1985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博士生。

何明华与战后香港社会的重建

吴青

香港圣公会会督何明华是战后香港重建史上的关键人物。面对战后香港难民大量涌入导致的社会乱象和社会危机,何明华有着冷静的观察和认识,擘画了重建香港社会的目标和途径。在乡村建设、贫穷青少年儿童救助教育、贫民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重建计划。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转型期中,何明华率领圣公会在社会福利机构创建、居住房舍改观、贫民救助和中小学校发展等领域,鼎力推进,协助政府完成了香港重建的重任,彰显了基督教在香港转型期的特殊影响力。

关键词:何明华 香港 社会重建 圣公会

作者吴青,1979年生,哲学博士,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

试论《古兰经》注释中的文化内涵

金忠杰

《古兰经》的问世,既催生了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也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文化进步和学术繁荣做出了贡献;既改变了7世纪转型期的阿拉伯社会并促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王朝的建立,也一如既往地影响着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各穆斯林民族的现状与未来、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思想与行为等。鉴于《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社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具有的深远影响,历代经注学家根据他们对它有关段落的理解和注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并力求通过经注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时代导向。

关键词:《古兰经》 注释 文化内涵

作者金忠杰,1973年生,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宁夏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回儒会通:王岱舆的忠孝理论

季芳桐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关键词:真忠 至孝 回儒会通 中国伊斯兰教道德

作者季芳桐,1954生,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试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慈善事业

曾桂林

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信道而行善”的教义,积极开展兴学襄教、济贫助困、赈灾纾难、施医给药等方面的慈善活动,而教派门宦制度的形成也与中国伊斯兰教慈善事业的兴起密切关联。这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各穆斯林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穆斯林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社会的近代变迁。由于近代中国伊斯兰慈善事业的善款主要源于天课及穆斯林乐捐,且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其社会影响仍较微弱。

关键词:近代 伊斯兰教 慈善事业 穆斯林

作者曾桂林,1975年生,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占婆国故地 婆尼教寻踪——越南本土化伊斯兰教初探

聂慧慧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关键词:伊斯兰教 婆尼教 越南 本土化

作者聂慧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硕士研究生。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Vietnam’s Islam

NieHuihui

Vietnamese Islam has two factionsCham Islam and Cham Banialmost all believers of the two factions are Chams. At least in the mid-10th centuryIslam had been widely spread in Vietnam (exactly in Champa)it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ampa cultureThe Islamas a foreign religionafter it came to the land which had been covered by Brahmanismits propagation and development had experienced a localized processCham Banias a branch of the Vietnamese Islamit is a typical case of Islam localizationIt merges with the local primitive religionBrahmanismand idolatryancestor beliefs and so onalso is affected by politicshistory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then the Cham Bani forms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This paper aims to preliminarily research the Vietnamese Cham Bani through religious ideasclergyreligious place and ritualsand show a localized IslamCham Bani.

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

周拉 夏吾交巴 炬华

青海省循化县境内有一处藏族民间神山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共享的圣地,崇信该圣地的信众当中有藏、土、蒙古、撒拉、回、东乡等不同民族。藏语称“阿尼夏吾”,当地穆斯林叫“奄古鹿拱北”。围绕该圣地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宽容、共享和谐的特殊地域文化。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这一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经过此起彼伏的竞争博弈,最后做到了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笔者提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徒之间若能深度了解彼此的民族情感、宗教禁忌、生活习俗等,就能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这也是阿尼夏吾神山信仰现象长期延存的内在根源。这一经验对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谐共处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共享和谐 阿尼夏吾神山 奄古鹿拱北

作者周拉,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夏吾交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高级中学教师;炬华,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助理馆员。

信息与评论

《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评述

孙昌武

杨维中教授八十余万字的大著《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月第1版)出版,是佛教研究的新收获,值得重视。这部新著作为杨教授多年辛勤研究成果,讨论的是中国佛教史的重大课题,成绩是多方面的。作者的著述态度和研究方法亦值得称许。只要简单翻阅这部书,就会知道作者下了多么艰苦、扎实的功夫。在时下治学普遍浮躁空疏的风气中,这种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至于研究方法,如作者所说,“特别着力于全面的文本解读和文本诠释方法的应用”(《作者的话》第4页)。这种综合使用“文献考据”和“理义辨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似有些保守、拙朴,但是寻本讨源,实事求是,对于基础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就固陋所见,有关如来藏思想汉语文献的研究,工作做得较系统、深入的主要是日本学者。但从总体看,杨教授这部书就论述的系统、全面、详密看,是超出此前中外学者的论作。

评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

游自勇

在中国中古史研究领域里,余欣教授以其广博、深邃在年青一代学者中引人瞩目。《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论外,正文分上下两编,收入作者从2005年以后发表及未刊的论文10篇,除第二章是与人合撰外,其余均为作者独立完成,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