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3年7月3日

中文目录

专稿

马注的宇宙起源余光说|金宜久

中国宗教史新论

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卢国龙

隋唐五代之际的宫廷“三教论衡”探析|武玉秀

邓隆“万法归一”思想研究|切排\王兰

佛教研究

《成唯识论》种子本有论探析| 张利文

论藕益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习细平

重读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牛头祖统说”再研究|顾伟康

康区藏传佛教文化区的划分及相关问题——以1949年的甘孜和昌都为中心|王开队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孙瑞雪

台湾宫庙联谊组织研究——庙际关系网络的视角|范正义

“法号”、“郎号”与民间道坛“传度奏职”仪式探讨|黄建兴

新见罗祖教《五部六册》宝卷及宣卷仪式|李志鸿

基督宗教研究

1911年后美国传教士对孙中山之态度|陈才俊

《华西教会新闻》办刊宗旨的演变与四川基督教的本色化|白晓云\陈建明

余家菊与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郑刚

亚伯拉罕的上帝与笛卡尔的上帝——关于“上帝之死”的思考|陶杨华

明清时期天主教“圣母领报”故事版画研究——兼论天主教《圣经》的图像化翻译|叶农\陈焕强

伊斯兰教研究

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说述考|王希隆\单广宁

书评

《圣经》阐释与汉语神学的路径——评谢文郁的《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林纯洁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读后|吴羽

综述

中西方伊斯兰社会性别研究概述|王艳

20世纪“佛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述评|何坤翁\吴光正

回顾与展望:中国学者伊斯兰教研究历程座谈会召开| 李晓瞳


英文目录

Feature

Split Vision Theory about Cosmogenic Origin by Mazhu|Jin Yijiu

China’s Religious History Studies

Universals Between Culture and Confucius Temple School System in Tang|Lu Guolong

Analysis of arguments activities of the there religions in royal court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Wu Yuxiu

Study on Everything is Belong to A by Denglong|Qie Pai,Wang Lan

Buddhist Studies

Analysis of the seeds Always Been There in 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Zhang Liwen

Study on the Merg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by Eminent Monk Ouyi Zhixu|Xi Xiping

Reread “ The Inscriptions of Master Jingshan in Helin Temple, Runzhou” Written by Lihua| Gu Weikang

The Divide and Related Issues of Tibetan Buddhism Cultural Region in Khams|Wang Kaidui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The Oath in Taoist Missionary Ceremony in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Sun Ruixue

Study on the Royaltytemple Social Gatherings Organization in Taiwan|Fan Zhengyi

An Exploration on Fahao”、“Langhao and theRegistertransmitting Ritualof Folk Daoist Altars|Huang Jianxing

New Wubu Liuce Baojuan of Luozu Religious sect|Li Zhihuang

Christian Studies

American Missionaries Attitudes to Sun Zhongshan after 1911|Chen Caijun

The Evolution of the Aim o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Sichuan Christianity| Bai Xiaoyun,Chen Jianming

Yu Jiaju and Retrieval the Right of Education Movement in 1920s|Zheng Gang

Abrahams God and Descartess God: Study on The Death of God|Tao Yanghua

Study on the Christian Prints the Annunciation in Ming and Qing|Ye Nong,Chen Huanqiang

Islamic Studi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tory of Afaq Khwadja Three Times Access into the Central Plains|Wang Xilong,Dan Guangning

 

Book Review

Interpretation the Bible and the Method of SinoChristian Theology|Lin Chunjie

Book Report of Etiquette, Religion and System in Middle Ages|Wu Yu

 

 

摘要

马注的宇宙起源余光说

金宜久

马注被誉为中国回族的“四大著作家”之一,与王岱舆、刘智、马复初齐名。他的《清真指南》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宇宙起源思想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余光说即其宇宙起源主张之一。本文分别探讨余光说的基本内涵、余光说中“造化”的作用、余光说的基本特点、余光说的思想渊源等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回族思想家在思想构建、文化领域的和谐、共处方面,有其特殊的贡献。探讨余光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马注在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研究他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马注  清真指南  余光说  宇宙起源

作者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

卢国龙

“庙学”是历史上孔子庙与各级官学的合成体。作为儒家文化和信仰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跨越地域文化差异、推动中华文化共相建构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建构的历史关联及精神蕴涵。

关键词:庙学  文化共相  儒家文化  信仰传播

作者卢国龙,1959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隋唐五代之际的宫廷“三教论衡”探析

武玉秀

三教鼎立格局是随着佛教传入并逐渐壮大、道教由方士之说假托老子而成为一大教派以及齐家治国的儒教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御用教派之后形成,三教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三教论衡又是考察三教关系关键所在,三教论衡考其来源,来自印度的佛教与外道的议论是重要影响因子。三教论衡从南北朝开始,主要在宫廷进行,是体现三大宗派在统治者眼中崇贬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三教论衡最为兴盛的时代是在隋唐时期,此时三教论衡是朝廷宣示文化统制的形式,兼有庆贺、娱乐作用。唐中期之后这种论衡形式已经相当程序化,这也预示了三教论衡之“争”逐渐变小,到晚唐五代之时,三教合流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隋唐五代  宫廷  三教讲论  印度辩论

作者武玉秀,女,1984年生,文学博士,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

 

Analysis of arguments activities of the there religions in royal court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u Yuxiu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Taoism becoming a sectarian by the alchemists of the pretensionsConfucian Queen becoming in the order sect of the ruling class in China was formedthe three religions becomes the three pillar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are very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Considering the sources of the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Buddhism from India and the arguments of heretics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The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begin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in court, is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to reflect the status of the three major sectarian in the eyes rulers. The most flourishing era of the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i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in court during this era are declared in the form of cultural domination and also play the role of celebrate and entertainment. The form of arguments among the three religions has been quite procedures after the midTang Dynasty 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rgument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ompetition" becomes smaller. The confluence of the three religions become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In addition to the argument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every religion has various sects on the proposed activities. Such as Dunhuang examination paper S.1170 "a talk about the set is difficult to ask the suspect caused by language" (to be) is the records of the monks of a debate activity. This volume instrument graphically shows the debate between the Buddhists monks live, which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to study Dunhuang Buddhism arguments activities.

 

邓隆“万法归一”思想研究

切排  王兰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藏传佛教高僧在藏区基层权力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批准号:10BMZ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通过对身处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邓隆的宗教“万法归一”思想的研究,寻求那一特殊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宗教的认识,并揭示这一重要宗教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为今天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以借鉴。

关键词:邓隆  万法归一  宗教

作者切排,1968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兰,1986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研究生。

 

《成唯识论》种子本有论探析

张利文

《成唯识论》中被视为正义的护法种子说,虽相传是对护月本有说与难陀新熏说的“新旧合说”,但本质上,护法之种子义是本有论的。将一切种子放在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种子流中考察,难陀的新熏是无中熏有的新熏,而护法的新熏是必有本有种子为其先导的,两者的差异通过对“闻熏习”的不同释义表现出来。护法与护月的差异则表现在对熏习义的“熏生”与“熏增”两种不同解释上。以《成唯识论》的立场看,熏生是因缘性的,熏增则是增上缘性的。以熏生释熏习是《成唯识论》的正义,故《成唯识论》的性种、习种说应与其本有种、新熏种的定义相吻合。

关键词:成唯识论  种子本有论  闻熏习  熏生  熏增

作者张利文,哲学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论藕益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

习细平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智旭  儒释会通  心性论

作者习细平,哲学博士,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重读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牛头祖统说”再研究

顾伟康

唐李华所撰《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自古即被误读。本文从“玄素是否曾驻锡径山”,“李华撰碑的时段地望”和“李华亲近的到底是谁”等问题着手,考证了《鹤林碑》中所提的牛头“七世说”的原意,以后又怎样变化为“六祖说”的过程,从而探索了《鹤林碑》撰写目的和意义,确立了“牛头祖统说”出自径山的命题。

关键词:牛头祖统说  鹤林碑  李华  鹤林玄素  径山法钦  七世说

作者顾伟康,1948年生,新加坡佛学院教授。

 

康区藏传佛教文化区的划分及相关问题

——以1949年的甘孜和昌都为中心

王开队

(本文系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历史时期藏传佛教在康区的空间扩展”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青年科研基金及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徽学与地域文化”课题资助。)

本文以历史文化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依据主导因子选择和其它文化因子选择相结合及历史地理相对一致性原则,将1949年康区核心地区的藏传佛教划分为五个亚区,并对这五个亚区的特征进行了一定分析。认为德格区是康区藏传佛教的文化中心区域,康区藏传佛教文化区具有中心长期较为稳定但具有多元性特点以及寺院多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关键词:康区  藏传佛教  文化区  划分

作者王开队,1980年生,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

孙瑞雪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诀的传授须举行相应的传授仪式,其中心环节就是“盟誓”,师徒间授受经诀必须经过盟誓才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抱朴子内篇》中的盟誓主要是借鉴、吸收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盟誓,即“歃血为盟”等血盟。南北朝以后,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南天师道对传统的盟誓仪式进行了革新,制作出专门的盟誓仪式,称为“登坛告盟仪”,并融合世俗学礼制度,以“法信”的形式作为师徒传承的盟誓信物,取代了早期道教的血盟仪式。我们认为传授仪中的盟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盟誓的形式确立师徒传承的合法性;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尊奉“道”、“经”、“师”三宝,并以神圣契约的方式敦促道教徒遵守道门相关伦理规范。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道教  盟誓  歃血  法信

作者孙瑞雪,1986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台湾宫庙联谊组织研究

——庙际关系网络的视角

范正义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资助项目《闽台宗教文化研究》的成果,编号:12SKGC-QTO5。)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民间宫庙组建联谊组织的现象一经产生即蔚为盛行。从联谊组织的产生原因来看,它与现代工商社会的一体化的趋势下民间信徒渴望加强联系以形成集体力量的这一愿望有着极大关系。在民间信徒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关系网络理论中的同质交往原则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从联谊组织的动力机制来看,它体现了台湾宫庙通过投资关系网络的行为来获取社会资本的过程:领导者宫庙投资关系网络获得了地位和声望的提升,一般会员宫庙则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关键词:台湾  宫庙联谊组织  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

作者范正义,1974年生,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法号”、“郎号”与民间道坛“传度奏职”仪式探讨

黄建兴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法号  郎号  “传度奏职”仪式  畲瑶二族  客家

作者黄建兴1983年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

 

An Exploration on Fahao”、“Langhao and theRegister-transmitting Ritual of Folk Daoist Altars

Huang Jianxing

The composition of religious name of the Fashi (ritual master) in South China seems much simpler by comparison to the one of Buddhism and Daoism. Generally, it divides into two types only, namely, Fahao and Langhao. Fashi receives it from the “transmitting ritual” of his own tra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itual, interestingly, the ancestors of She, Yao and Hakka people also took such religious name as Fashi did. Taking the phenomena of religious name of the Fashi, the ancestors of She, Yao and Hakka peopl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 try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s system of Fashi ritual tradition, its content and features, and its socio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ethnic groups in South China. By doing so, I hope to give reader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ety.

 

新见罗祖教《五部六册》宝卷及宣卷仪式

李志鸿

(本文为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闽西罗祖教调查研究》(12CZJ016),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闽西罗祖教调查研究》(YZDB 201211)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新发现的材料入手,指出宝卷的刊印、流传与民间教派活动关系甚深。在活态的宣卷仪式中,《五部六册》宝卷衍生出了《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一系列新文本,《销释金刚科仪》等宝卷也频繁地被采用。《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新文本是《五部六册》宝卷仪式化、术数化的产物。宝卷不仅是书写的文本,更是活态的仪式文本。宣卷仪式倡导的是一种“吃斋”、“念佛”的宗教生活。

关键词:罗祖教  《五部六册》宝卷  宣卷仪式

作者李志鸿,197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1911年后美国传教士对孙中山之态度

陈才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督教与近代中美关系研究”(批准号:12BZJ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信仰自觉与民族自觉——基督徒与晚清革命研究”(批准号:12YJA77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这场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之基督徒身份而对其大加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君士坦丁大帝,期冀借其影响力使异教的中国人皈依耶稣基督。更有传教士预测,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宗教国家。然而,19133月之后,随着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相继发生,尤其是孙中山决意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后,美国在华传教士发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太过激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其不顾大局发动之讨袁内战,不仅因动乱再起而危及基督福音之在华传播,而且有悖基督宗教之核心精神。故此,孙中山被传教士们视为中国和平的潜在破坏者、“不名誉”的人,其所作所为更被认为对中国的传教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最终,美国传教士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  孙中山  辛亥革命  中美关系

作者陈才俊,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

《华西教会新闻》办刊宗旨的演变与四川基督教的本色化

白晓云 陈建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编年史”(批准号:06JJD730004)的阶段性成果。)

《华西教会新闻》是20世纪上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西部经营的一份英文报刊。刊物最初的宗旨是:面向华西传教士出版,由传教士撰稿和管理,为传教士提供交流信息、交换观点的平台。随着时代的演变,刊物办刊宗旨和方针从为传教士服务扩展到为中国基督教发展提供思想交流平台;读者对象逐步囊括懂英文的中国人士,作者范围也扩大到能以英文读写的中国基督徒。这一变化与中国本土教会的发展和中国基督徒文人的成长相呼应,是了解四川基督教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华西教会新闻  办刊宗旨  中国基督徒  本色化

作者白晓云,1982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教师;陈建明,1953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volution of the Aim o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Sichuan Christianity

Bai Xiaoyun, Chen Jianming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is an English magazine issued by missionaries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Its original aim is being a media published for and managed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for exchanging information and views. With times going by, the purpose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this magazine change from serving the work of missionaries to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more Chinese readers and contributors gradually appear. These changes echo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urches and Chinese Christia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contributors of this newspape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Sichuan area.

 

余家菊与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我国维护和争取国家主权的一项重要胜利。余家菊对促进当时中国政府制定有关收回外国教会学校的政策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著文立说,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另一方面,他多次在各类教育会议中提请相关议案,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

关键词:余家菊  教会教育  收回教育权

作者郑刚,1976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亚伯拉罕的上帝与笛卡尔的上帝

——关于“上帝之死”的思考

陶杨华

亚伯拉罕的上帝作为超验的神圣位格,是在历史中自我启示的上帝,是立约、呼召与拣选的上帝;笛卡尔发动了一场以上帝为对象的哲学-神学领域里的“君主立宪”式的革命,上帝这个名称和位置依然保留着,也就是说,上帝依然是完美、绝对、无限等,并且上帝依然通过它象征性的最高权力,维持着笛卡尔整个形上体系的完整和统一,但是,上帝和人都要受到逻辑必然性这一“宪法”的束缚。这一笛卡尔革命对于造成“上帝之死”这一现代性事件是不无干系的。

关键词:笛卡尔  上帝  恩典

作者陶杨华,1984年生,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博士后。

 

明清时期天主教“圣母领报”故事版画研究

——兼论天主教《圣经》的图像化翻译

叶农  陈焕强

明清时期圣母崇拜随着天主教来华而传入中国。“圣母领报”是圣母崇拜中最为特殊、最不易被中国人理解的问题。“圣母领报”故事版画是对其解释的重要手段,亦是对《圣经》进行图像化翻译。本文将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圣母崇拜入华;(2)明清《圣经》故事版画;(3)“圣母领报”故事版画简介;(4)“圣母领报”版画与中国天主教界的《圣经》文字翻译。

关键词:圣母领报  明清时期  天主教  图像化译经

作者叶农,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焕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说述考

王希隆 单广宁

甘肃、青海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着明末清初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传授虎夫耶教理的说法。但考察阿帕克和卓及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在新疆的活动,只能得出阿帕克和卓曾两次离开新疆赴甘青传教的结论,另一次则应是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在哈密期间赴内地的传教活动。“三入中原”传授虎夫耶教理的活动是由阿帕克和卓及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阿帕克和卓  玛木特·玉素布  三入中原  传教

作者王希隆,1950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广宁,1958年生,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博士生。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