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任继春:宗教与道德的意义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10月18日

宗教与道德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与人类的发展相伴。从原始社会开始,宗教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演变和进步。而道德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始终存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教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表现为信仰的人群、经典、组织和活动,宗教还拥有大量关于建筑、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宗教可以说是人类的万花筒,包罗万象,复杂繁陈。但是,宗教的核心无疑是信仰,是人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吕大吉)因此,宗教表现出超凡脱俗,有时还远离尘世,对世俗社会持批判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与分析宗教,而应从人本身、人的存在和人的精神需要去认识与分析。如果仅仅从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的层面去分析认识宗教,可能会遇到障碍,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群会信仰同一种宗教,或者同一环境中甚至同一家庭中的人会信仰不同的宗教。社会性只是宗教存在的一个维度,也是宗教临在性的表现。需要看到的是,宗教的临在性以宗教的超越性为根本。没有临在性,宗教无从谈起,失去基础;但是,如果宗教仅限于临在性,没有批判功能,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宗教也就不成其为宗教。禅宗提出于相离相、基督教既济未济,意义可能也正在于此。宗教自身存在的临在性与超越性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

 

没有人的内在情感,宗教不会出现。没有人的内在情感,宗教也难以持久。人不能没有理性,同样,人也不能失去情感的支撑。需要看到的是,理性并不能导向崇高,导向崇高恰恰是人以有限去实现无限的伟大情感。或许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我们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梁漱溟)

 

关于宗教,黑格尔晚年曾说到:认为教士为了他自己的自私目的发明了宗教以欺骗人民是荒谬的。将宗教看作是一个怪想或欺骗的事情既是肤浅又违背常情。……(在绝对存在的观念中)不仅有理性本身,而且有普遍无限的理性。恩格斯在《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中曾指出:对于一种征服罗马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宗教中含有人的真挚感情,是人以有限去实现无限的真挚情感的体现。宗教其实是虚妄中见真诚。马克思也曾指出,宗教是虚幻的花朵,同时认为宗教是无情世界的心境。这句话非常深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反复揣摩。

 

人之为人,在于像神。(柏拉图)人有一种无限性情感,这种无限性情感促使人努力向前,追寻人生意义,超越有限性的自我,从而实现生命意义的圆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孙正聿)宗教恰恰表现出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努力。正因为此,宗教往往表现出对崇高、无限、伟大的追求,充满了神圣、庄严、安详,时常会引起部分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敬畏。

 

 

纵观历史,人类存在与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意义指导。道德批判是评价和反省社会经济现实的基础方式之一……它的深远意义则在于,始终保持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之生活世界的完整和统一,确保人类社会理想与人格的完整与统一。(万俊人、尚蒙)需要看到的是,道德不仅是规范,也是人的重要信仰。道德信条是历史性的存在,会因时间、环境、条件等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道德本身却始终存在,具有神圣性、绝对性、永恒性等特点。康德称道德律为人的内心中的绝对命令,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坚决执行。并因道德的缘故,康德在实践理性中又不得不将上帝重新请回来。他认为,人类离不开上帝(宗教),人类需要有宗教信仰来维系。道德的绝对性表现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类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失去道德,世界将变得混乱不堪,人类便无法生存、繁衍与发展。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无疑需要法律的支撑,需要法律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但是,相当多的人类活动需要依靠道德来规范,需要人的自觉、人的自我约束。纯粹的律法主义远不足以解释人类社会文明甚至政治文明本身,现代国家的合法正当性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或法制,而且也需要健全而高尚的道德伦理和文化精神。(万俊人)事实上,社会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有温情,需要那发自内心的伟大情感的激励、感动、温暖,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道德的永恒性表现在人类出现后,道德即出现并且始终伴随着人类,只要人类存在,道德便存在。或者可以说,道德较阶级、民族和国家存在可能还要久远。更重要的是,道德本身虽有临在的因素,但它是指向未来的,能使人充满希望地生活。从圆满人生的意义层面来看,道德使人跨越了世俗的羁绊,走向崇高,迈入新的人生境界,获得精神的愉快,使人活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意义的范畴不应被归结为存在的范畴。(恩斯特·卡西尔)一般意义上讲,宗教不能没有道德,宗教与道德相伴相随,如影随形。但是,如果从更深层次或者从根本意义上讲,宗教的本意是要超越道德,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言,行不言之教。这是因为,宗教本身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学说,它不仅使人有意义地度过此生,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向有意义的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教人如何迈过死亡这个必须经历的门坎。宗教不仅要管今生,还要管来世。道德则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因此,对有些人来说宗教的意义在于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定、愉悦和快乐,这种快乐显然不同于人的肉体快乐。它需要人步入一个更高的层面,走向崇高境界,获得无限美好风光。而一旦达到那个一览众山小的境地,人自然就会得鱼忘筌登楼撤梯,处于自然而然的真正自由状态。正由于此,一般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对于追求宗教信仰层面的人来讲,其实早就已然抛弃在身后了。

 

今天,我们讨论宗教与道德时,往往会将之归为社会的层面或范畴,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深入认识宗教与道德,寻找它们存在的原因,还必须深入到个体的层面,从人的需要、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终极追求方面入手。宗教与道德表现为社会、组织、人群、活动,但其实是极具个体性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文化水平、知识多少、年龄性别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追求,能够决定他宗教信仰和道德追求的是他内在的情感,那个来自内心的神圣声音、个人的感悟或者那高高在上的启示。因此,宗教信仰因人而异,道德追求每个人都会不同,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国家、民族、阶层,甚至是同一个家庭的人,都不会一样,更不会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界的体悟都会有差异,包括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追求的理解也都会有差异。正因如此,我们说,宗教信仰自由;正因如此,我们说,应该允许每个人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宗教信仰也好,道德追求也好,不能以牺牲群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为代价;相反,需要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裨益,有所激励。这正是为什么宗教信仰和道德追求以崇高为指向的重要原因。崇高是信仰与道德的重要内核。反之,则会走入迷途,走向反社会、反人类,步入邪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文化建设,提倡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以人的和谐为基础,人的和谐不仅需要外在物质满足,还需要内在精神满足,需要积极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我们要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大力提倡以德立国。德者,国之基也。(《左传》)凝聚民众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共同的理想、信仰、道德,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后者才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作者系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

(来源:《中国宗教》2014年第5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