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国成:网络宗教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11月11日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网络宗教的巨大挑战,文章在介绍网络宗教的内涵、特征、种类的基础上,梳理了网络宗教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特征,其目的在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结合心理特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突出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营造人文环境,构建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净化校园网络,打造安全技术信息平台。

 

[关键词]网络宗教;网络传播;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进行渗透,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影响。近几年,大学生信教人数和比例逐步增加,高校成为宗教团体关注的重点区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倡导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正确认识宗教本质,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精神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宗教的内涵、特征、种类

 

()网络宗教的内涵

 

广义上的网络宗教定义比较泛,主要指立足于网络空间而存在的宗教意识形态,既可以指宗教在互联网上的弘布,也包括那些并没有实体存在的网络虚拟宗教。狭义上的网络宗教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与网民互动的交流方式,如网上教团、网上教堂、网上论坛、网上寺庙、网上修行、网上祈福等。[1]

 

()网络宗教的特征

 

网络媒体具有“三无”(无国界、无法律、无管制)、“三最”(最快、最广、最直接)、“三低”(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等特征,[2]还有共享性、参与性、快捷性、无距性、交互性等特性。互联网成为跨越国界的传播媒体,能双向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让视听、互动、多媒体融为一体,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让年轻人既可以信仰自己认可的宗教,又不用去教堂做礼拜或寺庙朝拜,创造出“宗教2.0世代”。网络上的宗教内容和知识对网民开放,大量的宗教典籍资料、传经布道、意见发表、观点评论方便网民通过媒介进行汇集、交换和传播。

 

()网络宗教的内容

 

网络出版类:通过发行网络电子出版物,供读者在线阅读、下载、转载等,也可对宗教内容进行复制和传播,[3]如电子佛典、会刊、佛学通讯、藏经、期刊等。

 

新闻信息类: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有关宗教的新闻和信息,以此扩大宗教本身或宗教派别的影响力,主要的传播媒介有广播、电视、网站、电子杂志、新闻资讯等。

 

传经布道类:通过在线讲堂、宗教网络学校及视频、音频、微视频的下载和点播等方式进行传经布道。

法事法会类:通过网络虚拟教堂、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载体开展宗教仪式、集会、烧香、祈福等活动。

 

捐赠流通类:通过网络捐赠、虚拟商城接受宗教捐赠或者从事网络宗教产品的经营流通。[4]传教活动、慈善救助、文化交流等宗教活动过程中往往都有宗教“附赠品”,成为间接的流通工具。

 

二、网络宗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发展历程

 

1926年美国用无线电台广播《新约》后,就开始了网络宗教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一些基督教神职人员利用电视对信徒进行布道。[5]20世纪80年代,一些教徒利用电脑进行在线教堂礼拜、宗教仪式和信息交流。1995年天主教和索罗亚斯德教等宗教在《在网络上找到上帝》一文中认为新媒体使宗教发生变化,网络可作为新空间来完成仪式。此后,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扮演的不同角色上。再后来,将网络传播与宗教结合起来,突出宗教文化、宗教神学、宗教伦理等主题内容的研究。

 

近几年,不少国内专家学者也开始对网络宗教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李敏认为互联网作为多种宗教相互对话的公共领域,是信徒群体认同与传统宗教差异的体现,使信徒间的社会网络更为复杂。张承安分析了网络宗教生活的特点,从逻辑解析、历史解析和实践解析三个维度介绍和梳理宗教的本质。李奋指出网络、论坛成为宗教传播的新场所,微信、微博等载体让宗教在虚拟的空间中更为普及,互联网成为表达交流的新平台。

 

()发展趋势

 

当前网络传教中,传教和宣传的手段、信徒的构成、教团发展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科技和信仰相结合成为时代的主流。各种宗教集团为方便与信徒交流,设立教会网页,开展宗教社区、在线教堂、电子商务、神学论坛、新闻发布等活动,与宗教有关的冲突也更加频繁,不少宗教非政府组织机构迅速发展,社会基层动员能力、参与全球事务能力、政治议程影响力也日益壮大,网络宗教问题逐步朝国际化、政治化、透明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面临挑战

 

虚拟性。网络宗教的虚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作为宗教载体,其宗教信徒、宗教团体、教职人员、网民、社区论坛本身都带有虚拟的身份。另一方面宗教内容和宗教行为中物化的思想也是虚拟的,具有不确定性,体现在网络神像、宗教论坛、传经布道等。

 

随意性。在虚拟的空间从事宗教活动,网络宗教行为同传统宗教活动相比更为随意,网站内容和宗教思想也比较随意。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三股势力”容易利用网络来渗透极端思想。如不法分子可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合成视频后上传到个人网站,或在QQ群、论坛内发布网址链接,宣扬宗教极端思想。

 

三、宗教文化在高校的网络传播方式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能为兴趣相同的人创建在线社区,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方式,通过实时信息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互通来往。如今的社交网络已发展到轻点鼠标就能传经布道、发展信徒的程度,常见的社交网络载体由邮件、博客、即时通信、BBSRSSflickr演变到YouTubeMini-feedDiggTwitterFexionVideo-Mail,这些载体成为了社交网络最直接的手段。

 

()网络教会

 

网络教会可简单定义为在互联网上聚会的宗教教徒群体,能在网络上语音视频聊天室里聚会的信徒。管理人员把宗教教义、文化、咨询内容传到网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多数教会都成立了虚拟教会,设立博客、论坛等,引发信徒就特定的问题展开讨论,以达到传播教义和文化的目的。如“香柏树”网站下的“爱的团契”教会,每天交流沟通的主题都不一样,访客和成员从早上的祈祷到晚上的聚会都可以定时参加礼拜活动,包括朗读圣经、领会赞美、交托祷告、证道分享等。

 

()门户网站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宗教传播超越传统媒介,虚拟传教成为新主流。几乎所有的宗教组织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允许用户组建祈祷组织,鼓励在线祈祷,会员还可以交朋友,谈论电影等。如犹太人可以去Koolanoo.comShmooze.com;穆斯林用户可登录Naseeb.comMuslimSpace.comMuslimSocial.com。这些网站禁止亵渎宗教,对内容进行严格筛选,一旦出现不许可的内容直接删除,并向当局报告此人的言行。

 

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宗教网站——信仰之门,共有“信仰之门”“圣经典藏”“分类文库”等16个板块,其中“分类文库”共收录基督教主题文章10大类43小类的内容。“圣经典藏”有多种语言的圣经安装软件。“精典图库”收集了西方名画、华人艺术、建筑雕塑、动感屏保等12种分类目录。“音乐收藏”可下载和试听各类音乐,包括圣乐、圣经、圣诗等内容。此外,在线影院、检索中心、联盟论坛等板块内容也能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上传、下载和订阅。[6]

 

()社区论坛

 

社区论坛作为一个网络板块,能让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讨论。另外,论坛、微博、门户、博客、问答、群组等高度融合的宗教社区系统也开始出现。如大学生群体注册比较多的宗教论坛——约拿的家,其有在线圣经、交流论坛、博客日志、教堂查询、网络征婚、网上交友、祈愿祝福、贺卡传情等10多个版块[7],以及信仰讨论区、分享与感恩、成长与栽培、读经与灵修、信仰与生活、论坛会客厅等多个讨论区。会员和游客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这种开放性使不少学生参与其中,影响力不可小视。

 

四、网络宗教在高校的传播内容

 

()各大宗教教义和文化

 

宗教的核心是教义,几乎所有的宗教网站都有专门的宗教资源。如中国民族宗教网,系统介绍我国宗教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宗教知识、宗教社团、政策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宗教音乐、视频、图集、报纸等内容,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帮助网民全面了解宗教。在百度上输入“宗教网址大全”,可显示中国佛教网、中华佛教在线等28个佛教网站,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武当网等6个道教网站,中国基督教网站、我爱基督网等31个基督教网站,中穆网、中国清真网等7个伊斯兰教网站,以及一听宗教音乐等其他类4个网站,这些网站都在传播自己宗教的教义和文化。可见,所有的宗教团体或宗教组织都高度重视网络宗教文化的传播。

 

()生活咨询服务和感悟

 

现实中,各类宗教信徒都会遇到各种困惑,需要求助于教内的兄弟姐妹,在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地进行讨论,征求意见。一些宗教网站还专门为来访者和会员提供各种生活资讯服务,如信徒的求职招聘、婚恋交友、在线购物、医疗保健、美容化妆等。如“中华圣网”设有生活资讯、观察评谈、社会关注等专栏,对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公益活动等内容展开讨论,并上传了各种生活感悟类文章,如《少年人,要兴起》《耶稣降生有感》《祷告的误区陷阱》等。

 

()社会时事评论和咨询

 

互联网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在网站、博客、聊天工具中进行评说、浏览、点评、转载等,加速了宗教思想和宗教教义的传播。如“基督网论坛”的“社会时评”栏目就会对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评论,用基督的心和眼睛看世界。“中华圣网”的“专题专栏”栏目中有圣经、灵修、教牧、家庭婚姻、教会、文艺、圣诞等10多个专题,以及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基督教徒、各地教会开展的活动,如《深圳基督教会举办恢复礼拜三十周年感恩庆典》《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开展暑期各类学生活动》等。

 

()线上线下活动和通告

 

网络时代为了满足信徒的需求,网上求签、虚拟朝拜、网上拜佛、在线教堂等方式也成为新的宗教传播途径。网络宗教有“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特点,很多宗教体验、慈善活动、放生心灵等活动可通过线上线下完成。[8]一些线上的宗教传播不能取代线下的传播,线下的宗教活动却可以通过发布公告、信息等方式吸引信徒关注。在一些信徒的QQ群中,经常会发布聚会、咨询、兼职等公共信息,吸引大学生前往参加。一些宗教机构还通过网络开展海外交流、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文学创作、诗歌朗诵、网络投票等活动,从信息发布到活动结束都在网络上完成,其目的都在于弘扬宗教的价值理念。

 

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教学课堂,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和功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宗教发展、消亡规律。高校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教育体系建设,开设宗教课程诸如宗教历史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选修课、讲座。思政课教师更应承担宗教观教育的重担,宣讲宗教政策和宗教文化知识,课堂上可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宗教与科学、宗教神迹现象、宗教与邪教的区别”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澄清模糊认识,消除宗教神秘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9]高校应加大对宗教理论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宗教研究机构,对宗教历史、宗教文化、宗教观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大学生信教动态及变化规律。高校对大学生信教问题不要一味的“堵、塞、压、放任自由”,应引导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自觉增强抵制唯心主义、封建主义、各种伪科学,保持政治立场。

 

()结合心理特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一些宗教爱好者应及时找到爱好的原因,对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心理、情感、就业等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引导他们认清“神”的帮助的虚幻性,打消幻想主义,通过心理咨询、党团培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0]大学生身心不够成熟,现实的困境与理想有较大反差,生理疾病、情感失意、人际交往、生活贫困、理想丧失、就业压力是促使大学生将心灵寄托于宗教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通过宗教弥补心理落差,因此,高校思想教育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和宗教学的知识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网上“心理家园”和大学生心理工作队伍,发挥网络心理咨询、心理讲坛、心理测试、心理宣泄、心理诊断的作用,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延伸到“宗教领域”上,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消除宗教渗透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线上线下教育,突出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

 

高校要加强统战工作,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对正常的宗教活动加以保护,对宗教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予以打击,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进行监管。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成立校园宗教监察小组,统筹线上和线下教育,在线上教育中可结合大学生信教的原因针对性地干涉。[11]教师应针对境外宗教利用网络进行宗教渗透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对宗教书刊、电子商务行为、宗教用品销售、宗教传播途径、宗教网站进行了解和把握,揭示宗教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引导大学生同宗教违法行为作斗争。[12]在线下教育要防止宗教的渗透和扩散,注重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严禁大学生信徒在校园内布道、传教、宣讲有神论,取缔非法宗教机构和宗教宣传材料进校园,更不得成立宗教组织,发展信徒,防止高校成为宗教势力渗透的基地。加快宗教事务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可通过统筹安排、合理设计、科学抽样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宗教观教育成果进行长期的电子追踪等方式,把握学生宗教观的变化趋势,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的宗教观状况评估及预警机制。

 

()营造人文环境,构建五位一体教育模式

 

良好的校园宗教观教育需要整合资源,注重学校德育教育、社会舆论教育、家庭监督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网络普及教育的结合,形成“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网络”五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学校层面要加强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教育,除课堂教育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大学生情感有寄托,学习有帮助,心理有疏导,精神有归宿,从根本上消除寻求宗教和神灵帮助的动机。社会层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家庭层面,父母要言传身教,倡导传统美德,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感染和人格感召,营造一个健康阳光的成长环境;大学生自我教育上要端正思想认识,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成分,用健康的心态化解各种压力,走出困境。网络层面则要依托网络载体开展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红色主题网站、网上党校、团校等,占领网络阵地。

 

()净化校园网络,打造安全技术信息平台

 

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从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出发,关注大学生的网络信教动态,及时清理有害信息,使“自由信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构建校园“红色预警平台”和“网络信息安全平台”,抵制“电子鸦片”和网络宗教的侵蚀,净化校园网络环境。[13]学校要严把“网络关”,引进高端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注重对网络宗教的虚拟行为进行检测,有效过滤信息,对网络行为和网络传媒进行监控,包括对网络行为的监视、控制、审计、取证,确保网络处于可控范畴;对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检测和过滤,建立起防止宗教信息渗透的防御系统。[14]制定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和网络行为准则,采取网络注册实名登记制度,由行政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型,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师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地位不动摇,提高师生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不被错误信息误导,建立起个人“防火墙”。建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常设机构和监管机构,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校园网络安全队伍建设,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网络管理人员的宗教观教育,形成快速反应和联动机制,及时处理网络宗教问题,强化校园网络虚拟信息的“巡逻”和“过滤”,不能让校园成为宗教传经布道的讲堂,确保学校信息安全。

 

注:本文系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2年课题“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对策研究”(批准文号2012C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3][4][5]姚南强:《新媒体网络宗教·挑战还是机遇》[DB/OL].http//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0_12/13/3474373_0.shtml2010-12-13.

[2]雷春芳:《世界宗教发展的几个新动向》[J].《中国宗教》,2013(12)55-57

[6][7]左鹏、厉彦龙:《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以大学生为对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1)9999-100

[8][11]洪黎、盛友兴:《网络宗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260260

[9][10]高永:《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的系统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3)7172

[12][14]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潇湘论坛》,2014(2)111112

[13]卢远:《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再思考——基于网络环境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1)168-172

 

(作者系莆田学院讲师)

(来源:《教育评论》2015年第2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