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众日报》:对于儒学 我们要“讲清楚”什么   2014年12月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1126日,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座谈会在曲阜孔子研究院举办。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孔子儒学与当代中国”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观点激烈交锋、议论精彩纷呈的学术对话。本版现予整理刊发。

 

吴光: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儒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委员

徐洪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翔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舒大刚: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邵龙宝: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

林存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否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

 

林存光: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不是因为我们是黄皮肤的人,或者仅仅是中国的公民,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其他物质性的东西所不能代替的,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认同西方的文化来成为中国人。但同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就是我们究竟要认同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是一个内容包含非常复杂的东西,它是自然形成的,有时候我们说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我们认为正当合理的东西来加以认识或者是认同。

 

舒大刚:习总书记曲阜讲话的内涵和意义,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有“转折性”的意义,一个是有“定性”的意义。我党建立90多年,跨越三个阶段,现在面临新的问题,什么问题?道德滑坡。所以我们现在是在开启第四个三十年——一个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时代。这是习总书记讲话所具有的重要战略转折意义。另外一个就是“定性”,他对孔子和儒家的看法是: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人类进步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中国人等了一百年,现在由中国的最高领袖提出来,所以它的“定性”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文化怎么发展?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是当代的文化还是古代的文化,习总书记提出要继承和弘扬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重德尚仁,要崇尚孝道,等等,这就作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阐释。

 

徐洪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四个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清楚”?就是因为我们原来不清楚。不清楚在哪?第一,很长时间我们对传统文化都只是存在着一种很抽象的认定。即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基本上是代表唯心主义的,儒家也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等等,而我们的大中小学教材上,也基本都是很抽象的讲讲孔子的东西。所以说这是我们应该讲清楚的,而且应该大胆地讲清楚;从正面去讲,而不是基本否定、然后稍微地肯定一下。

 

第二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一种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我们之前所犯的一些错误,就跟这个有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我的理解当中,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期基本就解决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步走下来我们就真正做活了,但这一点我们过去一直没有讲清楚。

 

富强和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林存光:一个国家靠什么来治理,我们的道德、人心靠什么来维持,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它涉及到两个方面,富强和文明。而文化就是构成文明的一种价值根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富强观,其中一种是国家的富强观。中国最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秦朝开始的大一统,这是靠法家的理论支撑的,追求国家的富强。但问题是,国家的富强不见得就能够解决人民安身立命的问题。

 

所以儒家提供的是另外一种“富强”,在一个不同的层次上。人民需要富裕,但是人民更需要过一种文明的、有道德意义的生活。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儒家比法家的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即把文明置于生活之上。怎么处理好“富强”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解决好了就能造成一种长久、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两千年而不绝,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是有密切关系的。

 

肖群忠: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这对一个国家的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则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要有的。儒学的命题就在这里。人是一种肉体和精神二重的存在,儒家的思想就是富而以后就要教之,以利养体,以义养心。我们为什么要重塑儒家的价值?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这样才能使我们克服“六神无主”。我们现在不差钱,就是缺点德。

 

如果今天不进行道德的建设,不讲究中华文化的规范系统,不重塑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可能我们还会是一盘散沙,个人无法安身立命、六神无主。社会失信、个人失德,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很多都是道德的问题。儒家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价值观,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李翔海:先富之再教之。富强是整个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文明是整个文化精神的结晶,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系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体现出其背后的价值指向,这是当代中国价值重建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使命。我们现在到国外,回来的时候想给朋友、孩子买件礼物,挑来挑去选了一件,结果发现写着made in china。我们的商品已经出口到全世界。但就像撒切尔夫人所说,中国人不可怕,他是出口产品,不是出口价值。这是对我们的一个严峻挑战。我们今天价值的重建,文明的复兴,要面对很多的问题。我们自身的文化,从非常兴盛到困顿,再到走向复苏;同时我们还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来为我所用,要处理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还要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形态提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使之具有全球性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吴光:富强和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并不是一种紧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富强是国家的目标,也是人民的理想;文明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包括每一个个人的一种理想境界。人文精神是文明最核心的东西,所以讲“文明以止,人文也”,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讲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富强起来了,需要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孔夫子也说,既富之,然后教之。这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不是紧张的、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儒学,究竟有没有“好”“坏”之分?

 

林存光:儒学热一定要正确地理解。我们在讲儒学复兴的时候,一定要加一个限定词,不能乱复兴。就像孔圣人讲的,我们要区分君子儒和小人儒,我们也一定要区分“好儒学”和“坏儒学”。什么是“好儒学”,什么是“坏儒学”?如果我们讲儒学的时候让一个人头脑发昏,提出不可思议的主张和观念,变的非常狭隘、非常自负,这一定是“坏儒学”。什么是“好儒学”?学了之后让人心胸宽大的儒学,就一定是好的儒学。就像学者杜维明讲的,在历史上儒学有很多阴暗面,不能眼睛不看那个阴暗面,而只讲好的。当下很多打着儒家和儒学旗号讲复兴的,我特别反对。道何在?这个一定要讲清楚。好比现在个别人非要讲“三纲”,儒学里面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讲,为什么非要讲“三纲”?

 

个别人打着儒家的旗号,他自认为是代表儒家的,他也有根据,也讲中国的法律政治制度等等,但同时有很多“造出来”的东西,在自家书斋里空想出一套所谓的“政治儒学”。我觉得有这种现象。

 

李翔海:现在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跟儒学的关系。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他说我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但是坚决反对儒家;还有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民族国家的认同,本来应该是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互相支援的。但是中国的现状是,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比如政治认同,那肯定是马克思主义,但有人就会说马克思主义是外国的;而涉及到文化认同呢,那应该是中国文化,但有人就会说中国文化是封建落后的文化。

 

政治和文化相互排斥,整体上是不利于我们国家的民族认同的。我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顺应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推进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吴光:所谓“好儒学”和“坏儒学”的问题,作为儒学的整体来说,没有什么好坏,都是儒学。但是儒学的内部,各家各派有一些主张是错误的,这是它局部的问题。还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比如“三纲五常”的“三纲”,现在基本上被淘汰了。这些不代表整体的儒学是一个“坏儒学”,一个人身体当中有一部分是病灶,把病灶驱除了自身就更加健康。我觉得用“好儒学”和“坏儒学”不太好。

 

舒大刚:儒学的第一功能是顺民心,有当代的关怀;第二是有经典,要有理论,以仁义为核心,继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这样才是真正的儒学。再一个,儒学的好与坏,这个价值判断是很难的,个人写再多的书、进行再多的评判也是不行的,只能靠历史来检验。历史上很多新的儒学派别,在当时产生的时候也会被认为是伪学。朱熹的理学影响中国几百年,也是后来才证明他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不要再提好与坏的标签,现在是心平气和地研究、发扬、发展。我反对提坏儒学的说法。

 

林存光:我从来没有说整体的儒学是好还是坏,我们要分析,划分儒学的层次,帝制儒学、批判性的儒学、民间儒学等等。我们不能不加分辨地讲,不加分辨地说好还是坏,而应该完整地理解和探讨问题。

 

儒学是宗教吗?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内心信仰?

 

肖群忠:儒学还是儒教?这个问题在学术上很清楚,按照西方严格的宗教定义,它肯定不是宗教。但儒家确实在中国的生活当中是一个准宗教,过去我们各县都有文庙。但是确实没有教堂,信众也不登记。

 

所以我的看法,在学术上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是后面的问题意义很大,就是儒学未来应该怎么发展。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儒学教育没有抓手,过去的“文教”在学校里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没有了。我个人的观点是,能不能把儒学当做一种“我的宗教”是“我”内心的一种信仰,就是不管你信不信,我心里信就完了。

 

邵龙宝:把儒学看成一个宗教,在中华大地恐怕是不现实的。但与儒释道相关的民间信仰却源远流长,比如老百姓所讲的“头上三尺有神明”。基督教让人有所敬畏,而如果我们的民间信仰完全失落掉的话,很可能就什么都不敬畏,什么坏事都敢干,这可能是导致目前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翔海:从我们近代以来的学术上看,关于儒学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儒学既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也有人认为,儒学同时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但无论如何,儒学在传统的中国人那里,的确起到了安身立命的作用。基督教最后走到了上帝,而我们最后走到了孝,为天地尽孝,为圣贤尽孝,为祖先尽孝。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讲的天人合一;第二个讲的就是我的崇拜;第三个就是为祖先尽孝。往前看,我们是由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看,我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这样我的有限生命就变成了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可以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吴光:儒学是不是宗教?首先,儒学是一种学,而不是宗教。作为一种教是具有信仰这一层面的,比如说信仰体系;而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所以我认为儒学根本上是一种学。儒学的未来发展问题,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一个是“立旧明新。这是一贯的思想,从儒学的角度讲,有立旧明新之道,这就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

 

第二个就是“与时俱进”,当务之急我觉得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对官员是讲仁爱,重民本,尚廉政;对民众就是守诚信、知廉耻;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主要就是讲立志。所以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当务之急,这是我的理解。

 

(来源:《大众日报》,引自天津网)

                                                          (编辑:霍群英)


共1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第页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