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东西方宗教经典会读之三——东西方不同宗教传统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理解   2015年4月15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37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办的“比较经学会读班”在北京举办。本期会读以“人性”为主题,本着开放、包容、尊重的原则,对各大宗教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性会读。

 

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游斌指出,本期会读之所以以“人性”为主题,原因有几点:首先,人性论是各大宗教的核心话题。它上接天道论,以抽象的形而上学奠定理论基础,下接日常生活,界定日常具体的生活形态;它既关注人的生命现实,也期盼着生命理想,可以说是各大宗教的生命哲学。对人性丰富的定义使我们得以充分体会文化多样性的风采。其次,人性论决定了各大宗教的心性论和修养论。无论是佛教传统的“万法唯心”,儒家的“心统性情”,或者基督教传统的“以基督的心为心”,以至于各大宗教对德性的定义,也都建立在对人性解说的基础之上。再次,人性论还必须处理性和情、情和欲的关系。对于欲望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如何积极规整欲望的原始力量等重大问题,各大宗教在它们的人性论中作出了充满魅力的解答,是各大宗教服务社会的重要理论根基。

 

游斌认为,东西方不同的语境文化和宗教传统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东西方宗教对善恶的理解有着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的不同。东方宗教在谈人性时,更强调善恶与心的指向和关联,心的主观能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西方宗教更强调善恶是客观的规律,心对自然规律的顺服或背离,决定着行为的善恶。二、我们在谈人性时,就会追溯到各宗教对天道的理解。如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到产生天、地、人的现实世界,人性修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根本。亚伯拉罕宗教以创造论的方式表明世界万物(包括人),如何从终极实在上帝那里产生出来,同时,它也强调人如何实现向终极实在的回归。三、我们已经接触到人性中“良知”的概念,但还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如何用良知来处理人性中的善与恶、情感与欲望的关系等。总之,通过这样的经典会读,可以学着从其他宗教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宗教传统,例如基督教可以试着通过佛教或道教对人性的主动、能动来反思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东方宗教也试着从自然律的角度看善恶的外在的客观标准等问题。

 

崔理明  中国道教学院

 

人性受它生成时所禀赋的气与质的影响。人是天地阴阳中和的产物,这是人的共性。但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限的分阴分阳与排列组合的过程中,人并未回归到先天虚无的一,而是合成一个有偏失与亏欠的阴阳中和体,这导致人生而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且不同的人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老子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等都是人性中最低层次的需求,放纵这些欲求就是杀、盗、淫、妄、酒,就会迷失本来虚无的一,就会产生苦难。适度控制欲望就是仁、义、礼、智、信,它与五行的关系是:木—仁—不杀,金—义—不盗,水—智—不酒,火—礼—不淫,土—信—不妄。再进一步,才能归于既无为也没有目的的上德与道,而五常与道德是人性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人性的差异,除了生成时禀赋差异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时间——天体运行、空间——地球上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这些差异导致其相生相克,处理不当则难免有苦。道教修炼就是要弥补人性中亏缺的部分并且抵制不良干扰,从而使人性返回自然饱满、快乐幸福的道性。

 

孙宝山  中央民族大学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性论,但孟子所说的“性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良美好的,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性善指人皆有道德意识。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4种道德意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又称“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例如:人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对掉到井里的小孩产生哀怜之心。由此可推知,人在没有利害干扰的某一瞬间还是可以产生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二、性善是人的根本特性。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而非二者之间的共性。他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之间的一点点差别就在于性善,无“四心”就算不上人。三、性善是仁、义、礼、智的起点。孟子认为,性善表现为人皆有“四心”,他又将“四心”称为“四端”,即4个原点。由这“四端”出发,就会分别培养出仁、义、礼、智4种道德品格。所以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就第一点来说,孟子的性善论具有实然性,就第三点来说,又具有趋势性。可以说,实然性与趋势性的巧妙结合正是孟子性善论的魅力所在。

 

刘学强  河南省开封县朱仙镇清真寺

 

《古兰经》对人性的描述分正面与负面。如:“你应当趋向正教,(并谨守)真主所赋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创造的是不容变更的,这才是正教,但人们都不知道。”另一方面,“人性是受贪吝所支配的。”在伊斯兰教看来,人性就是真主赋予人的本性,因此不能说人性是恶的,只是人性软弱,易受贪吝、私欲所迷惑和支配而产生恶。由于人性是软弱无能的,他不能够自我实现,必须依赖真主为他创造条件。因此,需要对真主绝对“顺服”,由此化解人的本性与意志自由的矛盾冲突,使人的存在达到和谐。可见,伊斯兰教是从道德的依归——信仰的角度来谈人性,而不是从道德层面来揭示人性。另外,由于伊斯兰教主张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性是一个动态的东西,恶是人的天性被遮蔽和其本性紊乱与冲突的结果。所以,人可以在犯罪之后,通过忏悔和行善事,重新恢复其人性。

 

惟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我所选经文有两段:一是现代汉译巴利语《法句经》中“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二是汉译《华严经》中“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佛教很少直接谈人性,而代替人性的相似表述的词是“心性”,即心之本性与特征。心如画工师,能画世间一切景象,我们现在的身体(五蕴)也是由过去心所造善恶业而招感的今世果报。可以说,心无所不造,佛与众生皆由心生。心迷是众生,心觉则佛陀。人性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品质、行为、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都离不开心的功能展现。佛教对心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善、恶、无记。所有正义的人类价值观都是属于善的人性,反之则为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善非恶的状态,该状态下的心念与行为不能记别是善是恶,因此称之为无记。心是一切诸法的先导,主导我们的言谈举止,能使我们造一切善恶行为,能成佛祖,也能变魔鬼。

 

乔卞云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我所选经文是《罗马书》71425节。保禄从自身经验与罗马人分享这条灵性规律:人时时需要面临服从于善还是随从于恶的选择,而且是在选择中决定走向成全还是走向死亡。我从两个方面总结保禄所提的这条规律:第一,人的双重现实。保禄在他的神学思想中,身体神学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总是强调人的整体性。在整个的人中有着其双重性,内心的愿望与肢体的倾向总是同时出现,而且还有一个“越是……反而……”的逻辑。第二,人的双重本源。内心愿望与身体倾向的不和谐,最终是由于天主与恶之间的交战。人与法律本身都是属神的,所以人的内心喜悦天主的法律。但由于亚当的过犯,众人都受罪的束缚。但从耶稣基督带来的恩宠果实来看,是善高于恶,“罪恶在哪里越多,恩宠在哪里也就越丰富”,人们可以因天主耶稣基督使人脱离死亡的肉身。因此,天主教对人性善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天人关系去探讨。虽然《创世记》解释了人的原初善性,但同时天主奥秘的禁止以及神秘恶的出现,使人如何生活得自由并体验喜乐、痛苦与挣扎有了空间,活出喜乐还是做一个奴隶取决于他的自由选择。人的选择从来没有中性的,或向善或向恶,因为耶稣相信:“谁不反对我们就是倾向我们”,而他自称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所以在“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会明确认为,人与耶稣的关系不只限制在外在的、明显的基督徒身份中,而是在一切寻求真善美的人之中。服从良心的指引,是人活出自由、平安与喜乐的基础。

 

刘平  中国天主教艺术评论学者

 

从人性的现实状况来说,“真善美”并非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来自“罪恶”。可以说,“罪恶”是基督宗教一个最根本的主题。亚当和夏娃本是善的,但夏娃却被蛇引诱而犯下重罪,贻害千载,使之成为每个人继承下来的原罪。于是,“罪”成了最根本的人性。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原罪”被认为是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在基督宗教看来,恰恰因为人性是存在原罪的,所以才有了赦罪的愿望,才有了寻求爱的可能。而天主出于爱也要救赎人类。为了救赎人类,天主派遣了他唯一的圣子耶稣基督降生为人,以赦免被拣选者的罪恶。此后,洗礼成为教会赦罪的标记,从人性而来的、生而具有的原罪得以赦免。至于之后所犯的罪是否可以得到赦免,则是归于本罪的问题。

 

(来源:2015414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