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季芳桐:继先贤道路,回儒会通方兴未艾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1月29日

编者按:作为端庄书院新“回儒对话”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天,我们邀请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季芳桐教授进行专题采访,季芳桐教授出身回儒对话的“金陵学派”故地,是我国最著名的明清回儒研究专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明清回儒的思想学术研究。此外,季教授还是儒家泰州学派的研究者。可以说,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回儒会通的学术风范。本次访谈季教授的简单明了,一针见血,让原本学术味浓厚的学术对话,好比两个朋友之间的聊天,调理严谨又通俗易懂。季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这次回儒文明对话,可以说是回回民族自然发展的结果,又因这次文明对话使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集大成者刘智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代鸿儒”,其思想理论还没有被系统阐述出来,主流社会纵然想礼遇也不知如何表达。

 

 

季芳桐,汉族,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跨宗教文化比较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儒家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8部。

 

马翰尧:在您看来,明清回儒群体在“回儒会通”这个议题上有何创见?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季芳桐: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宗教学家都认为对于伊斯兰教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回归于真宰的问题。所以,中国的伊斯兰教也称回教,即回归真主的宗教(目前,香港、台湾等海外地区,还是延续着回教这一古代的称呼),而信众则称为回回。所谓回回按照王岱舆的解释是:身回、心回,即外在之身体、内在之心灵都要回归到真主那里。因此,回儒会通方面最关注的问题回归于真主那方面的知与行的问题。所谓是指回归真主的那些理论,是指宗教信仰、宗教功修、人间慈善等。

 

由于在宗教功修的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回教与儒道佛有一些相近乃至相通之处,所以明清思想家的会通主要集中于此。其次,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也是彼此交流、会通比较深入的领域,诸如忠孝观点、慈善观点等等。故而创见也较多集中于此。必须指出,当时回回思想家在笃信真主等六大信仰领域,彼此没有会通。因为,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没有这方面内容。总之,在核心信仰领域彼此没有会通,在世间的伦理规范、宗教功修方法等方面,彼此交流沟通较多,创见也较多。

 

马翰尧:中国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与儒释道耶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提起中国文化,通常还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请问季教授,中国伊斯兰教是否应该更加主动地进行公共表达,以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和重视?

 

季芳桐: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被理解为儒道佛文化,这种理解、表达不严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由儒、道、佛、回等文化组成。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一千多年,尤其经过明清回回知识精英的会通,完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即回教文化。对于此种情况,汉族知识人士大多不甚了解,若是了解了一定会认可,而回回中一部分人士是了解而不认可或持有异议。究其原因,大致是不认可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以为伊斯兰教应该向阿拉伯靠拢。

 

马翰尧: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儒先贤努力调和伊斯兰教法与公共律法的相悖之处,强调伊斯兰教的礼法特征和教化功能,将忠孝与信仰相连,用五常诠释五功,成功实现了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间的融合。然而也有人质疑,明清回儒的这种会通努力是迫于压力的被动选择。请问季教授,您认为明清回儒的这种调和和会通,是中国穆斯林大众在社会生活层面与儒家文化长期互动的自然选择,还是无奈选择?

 

季芳桐:我以为对于回回大众而言,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回回精英而言,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换言之,是自然、自觉地选择。道理很简单,明末清初正是朝廷管理最为虚弱的时期:明朝末期朝廷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关注回回文化;清朝刚刚建立,主要精力在于建立新秩序,处理满汉方面的问题,根本无力顾及其他。换言之,这个时期是统治比较宽松的时期。此外,回儒会通地又发生在远离京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江南地区。所以,无论从时间方面还是从空间方面看,明清时期的回儒会通,都是一种自然的、自觉的选择。

 

马翰尧:现在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内,也有人对明清回儒及其汉文译著持批判态度,回儒先贤们行教交参、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成了他们批评反思对象。季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研究,在您看来,明清回儒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当下的穆斯林群体有何现实意义?现在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民间国学复兴的气氛也很浓厚,明清回儒之学作为国学的一部分,能否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季芳桐:应该重发光芒,也能够重发光芒。关键是人才问题。回儒之学首先应该是重视她,深入研究她,然后是继承她、发展她。这样一来,才能重发光芒。不过应该知道:明清之际回儒会通的精英人士,大部分学通四教(儒道佛回),且擅长波斯语、阿拉伯语、汉语。对比一下现在学者的学术功底,差距就清楚了。所以,重发光芒需要一批精英人才的长期努力和坚守。

 

马翰尧:以刘智为代表的明清回儒译介伊斯兰思想,让中国社会和儒家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伊斯兰是天下之公理。他们涵育于两大文明之中,熟练掌握两大文明的语言和文字,既认同伊斯兰教,也认同儒家。他们用儒学诠释伊斯兰教而不失伊斯兰的本质,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也丰富、深化了儒家思想。明清回儒这种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说明伊斯兰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是“和”而不是“仇”,是“共生”而不是“独存”,是“美美与共”而不是“惟我独尊”。请问季教授,这种伊儒会通的经验,对当下的文明交流有何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目前“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双重变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能从回儒那里学到什么?

 

季芳桐:走中国本土化的道路,是回回先贤正确选择。因为,任何一种外来文明都会与传入地的本土文化有一个交流、会通的过程,一切文化概莫能外。所以,我们应该沿着先贤的道路继续下去,这样既有顺应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利于中国伊斯兰教的生存与发展。

 

马翰尧:回儒集大成者刘智以伊斯兰教为体、以儒学为用,在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的同时,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伊斯兰哲学、宗教学术语、概念译为中文,是否丰富了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哲学?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应有一席之地?他是否称得上一代鸿儒,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得到其应有的礼遇和重视?

 

季芳桐:当然称得上鸿儒,也应该有一个相当的礼遇。关键是他的思想理论没有被系统阐述出来,对于其三部重要著作《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研究,尚无系统标志性的成果。主流社会纵然想礼遇也不知如何表达。所以,这正是现在从事伊斯兰教思想研究的学人应该努力的地方。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重点基金课题项目,伊斯兰教只有一项,即我申报的刘智《天方性理》整理、翻译、及研究。说明主流社会还是知道刘智理论价值的,也重视他的学术成就。

 

马翰尧:端庄书院秉承“弘扬回儒精神,继承圣贤学脉”的宗旨,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有真才实学、务实创新又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人,希望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季教授对端庄书院的发展有何建议?能否给端庄书院一些寄语,鼓励后学?

 

季芳桐:我觉得贵院的宗旨很好,是继续走先贤开辟的道路,希望你们能带动一批有志于回儒会通的青年学者一起前进。12月初,我们这里成立了江苏儒学学会,学会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以利于跨文化交流。目前,江苏有一批学者也正在进行着伊斯兰教与儒家交流的研究,希望今后多交流。

 

(来源:《儒家邮报》,引自儒家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