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以“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为契机,发挥道教有益社会的积极作用?如何将道教中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有效接轨,从而使道教事业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宗教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道长。
宗教周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有4处提到宗教和宗教工作,充分肯定5年来宗教工作取得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就。在新时代,如何树立道教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风貌?
袁志鸿:当代道教高扬“爱国爱教”的旗帜,坚定不移地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道教界的共识和正确选择,是道教界坚定不移奉行的原则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宗教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过程中,道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道教是本土的传统宗教,首先要自觉做到在思想和行为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要担当好使命和责任,就必须提升自身素养。道教界必须在加速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在新时代拥有新境界。
道教界学习十九大精神,感觉到面对新时代、新机遇的喜悦,也应该思考如何把握机遇、响应呼唤,承担使命、适应当代,一马向前、担责效命,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
中国道教源渊流长。在我的认识中,道教不是创立性的宗教,而是与中华文化同源共流,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宗教。
道教随着中华文化前进的步伐行走数千年,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身的内涵。它不像西方宗教,在历史过程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了某个先知、圣人,于是某种宗教就创立产生。道教是一步一步地从历史走到今天,它兼收并蓄。所以,宋代马端临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道教的信仰,也随着历史的前行,人类思想认识的提升、丰富和加强,随着文化前行的步伐而不断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道教中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发掘。
道教在古代中国与儒家、佛教称“儒、释、道”三家,是支撑中华文化宝库的三大支柱。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新思想。道教界面对新形势,应该在认识上有新境界,在作为上有新拓展;要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宝库丰厚的内涵,取其精华内容,贡献和服务于新时代。
宗教周刊:在新时代,道教徒将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袁志鸿:宗教既是信仰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载体。在道教界内部,不仅要始终坚持并提倡道教徒内心坚守信仰的本真,提倡炼养道法、持修并提升道德境界;更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学深学透,强化道教积极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社会。道教界要清醒地明白,在“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道教界不仅要适应新时代,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将自己的行为自觉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还要跟上新时代步伐,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作为、有奉献,用实际行动体现“爱国爱教”宗旨。同时,向社会倡扬道教有益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内容。道教徒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课做好了,就是在修“道德神仙”。
宗教周刊:道教有哪些有益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内容?
袁志鸿:道教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一,在经籍文献方面,道教在汉代就有了规范的教团系统和组织,两晋以后开始陆续编纂经目,形成“藏”经。最著名者,是南朝宋庐山高道陆修静宗师,在公元471年编成道教《三洞经书目录》。之后,唐有《开元道藏》,宋有《万寿道藏》《天宫宝藏》,金有《玄都宝藏》,明有《正统道藏》《续道藏》,明以后又有《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书集成》《藏外道书》等多种道教“藏”经出现。《道藏》经籍内涵丰富、厚重,智慧深邃、渊博,其中可从文化层面挖掘整理、直接用以服务新时代的内容很多。
其二,在全国各地,道教有很多宫观庙宇,这些宫观庙宇可以在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历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道教人物,有许多传奇和事迹,对社会传递的正能量历久弥新,许多至今还有积极的价值。
历朝历代的高道,都能适应当时社会形势,坚持道教正言正信,随方设教,延续传承道脉。道教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进入新时代,道教界更要秉持“水”的精神,适应新时代、顺应新发展。
宗教周刊:在新时代,道教界面临哪些困惑和难题?
袁志鸿:结合道教实际,破除道教困惑,找到并提出新时代道教的难题,才能促使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使道教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比如,道教中关于散居正一道士管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专程赴湖南,对湘潭散居正一派道士情况进行调查,从7个方面撰写了调查报告。当时,湘潭市宗教工作会议认为,要保护真正的正一派道士的合法权益,摸底调查,打击真正的封建迷信。湘潭市利用各种会议和学习班,为基层干部讲党的宗教政策,以提高基层干部认识、理解党的宗教政策的水平。调查报告结尾部分说:“湘潭市在散居正一道士管理方面,既注意维护真正的正一道士的合法权益,又限制或禁止假道士的非法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他们深有体会地认为:散居正一道士还是管起来好。”结合新修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总则第三条,“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我认为,以前中国道教协会对“散居正一道士”所做的工作,其经验可以参考和总结。
再比如,雇用真假道士管庙的问题。曾几何时,旅游经济起步之时,有些商人发现了宗教场所游客的巨大流量,一时间建庙揽客赚门票、借宗教场所搞大型活动,于是,清静的道教场所成了商家博弈的战场。教界和学界、政府宗教主管部门为此一起发声反对“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但是,商业化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遏制住,经济利益有着巨大的诱惑。为此,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曾发布《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2015年又发布《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但是,佛、道教商业化的问题却顽固地存在着。最近,中央12部门再次就此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认为“商业化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佛、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治理这种顽疾,仅靠宗教界远远不够。要根除“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还应由政府部门组成专门的监察班子,深入基层明查暗访,下真功夫,发现一处解决一处,才能最终根除这种扰乱宗教秩序的弊端。
中国道教在新时代前行中,有诸多困难和困惑,需要深思和谨慎对待。在新时代,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合法宗教。教内也要进一步培植起浩然正气,风气正则导人向善之宗教本质就得以显现。也只有这样,宗教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战略体系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力量。
(来源:2017年12月12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