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马西沙先生在福建讲学   2019年5月1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西沙先生在福建厦门大学、莆田学院、福建神学院讲学。

 

2019419日上午,马西沙先生的讲座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对宗教的研究及其方法”。此为“南强哲学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此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哲学系黄永锋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各相关系所之教师、硕、博士生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开场,主持人黄永锋教授介绍了马西沙教授在宗教学术领域蜚声国际、享誉学界的贡献之后,马教授旋以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涯论起,之后马教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在明清档案馆中阅读、整理与抄写出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尔后三十几年间,在十多省份之寺庙、图书馆、文博馆,还有在民间,访查、搜集研究资料,发现1500多种、5000多个版本的“宝卷”。

 

此次讲座,马教授以具体的研究案例,说明优秀学者必须具备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归结如下:

 

一、学术志向的宏大:不要害怕课题的艰难,也不要太过受到外在功名利禄的诱惑,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问,就能逐渐变化气质,建立自在自适的信心,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行。例如:马教授的《清代八卦教》研究,奠基于青年时期十多年埋首于明清档案馆的努力。其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同仁们,一起撰写《中国道教史》时,打破科际的藩篱,与各学科学者时相交流、切磋学问,在文献的阅读上又旁及《大正藏》、《高僧传》等必备的佛教经典,而不局限于传统道藏之中。不仅如此,在佛经、道藏之外,马教授主编的《中华珍本宝卷》三辑三十大册,历经三十年左右的努力,遍及十多省份的田野文本收集与各类图书馆藏本的整理,精选1500余种宝卷,包括元、明、清代以来,100余部的珍稀版本,其中又有数十部为孤本。这套珍本宝卷的集成,其价值不仅在于宗教的层面,包括绘画、书法、版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价值,这也是与佛经、道藏的不同之处。是以,包含《中国民间宗教史》(与韩秉芳教授合著)等书的完成,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学术界,马教授所凭借的正是学术志向之宏大格局下,材料之坚实、视野之恢弘与方法之创新的成果。也因此,马先生常常以冲天之志鼓励后学,提携他们朝此目标迈进。

 

二、学术地图的建立:要十分清楚掌握当前学术动态与已有的学术成果。若能立基于文献的坚实基础与严谨的逻辑思考之上,可对过往的权威说法提出因革损益的承变;但也须注意,许多名家学者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与贡献,若不能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等更上层楼的发挥,不宜作过多重复而意义不大的研究。例如:对于“元末推翻元蒙政权的农民运动到底是白莲教?还是明教?”此一议题,杨讷先生与吴晗先生看法相异,而马教授则作〈历史上的弥勒教与摩尼教的融合〉一文,则将争议的问题,釜底抽薪式的藉由“原始教义与观念融合”的视角,从隋、唐、五代两教融合之史实开始考证,一路从北宋、元代之香会、元末之“香军”、“烧香之党”等史实与例证,论证“元末农民起义为白莲教起义”此一命题,为历史的误判。而马教授此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界对此问题之论述的关键点,另一方面除了在许多前辈名家的基础之外,更有许多有不同思考面向与论证材料的突破。

 

三、学术研究的选题:第一在于“创新议题”,第二在于“研究的持续性”、第三在期勉“无可取代的价值”。

 

首先,“创新”的意义建立在无人研究或视角受限却十分关键的问题之中。例如:《从罗教到青帮》一文,从宗教与帮会之关系的“创新视角”,考察出民间宗教与帮会社团之间多元复杂的递嬗性格。《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在当时,则属我国首次对于三一教的“创新研究”。其后包含了《黄天教源流考略》、《江南斋教研究》、《最早一部宝卷的研究》、《白莲教辩证》、《宝卷与道教的炼养思想》等论文,或者填补了学界尚未涉及的论题,或者解决了关键的争议问题,皆是此“创新”思考下的研究成果。

 

其次,基于研究的创新力度够,视野打开后,“研究的持续性”也就相应而生。例如:马教授指出,在硕士论文写作时期以〈八卦教世袭传教家族的兴衰─清前期八卦教初探〉为题,相对于过往研究民间宗教都以“农民战争”作为思考的起点,但马教授认为如果无法从宗教史的角度,观其源流与兴衰,就只能作一种孤立现象的描绘,而无法有效诠释整体发展与相关条件涉入的意义。也因此,在硕论的基础之上,马教授笔耕不辍、持续精进,将八卦教的研究旁及与捻军、黑旗军、一贯道与义和团的关系,遂成《清代八卦教》一书,享誉学林。

 

最后,随着文献基础的坚实深耕,与学术眼光的培养建立,亦能获得“无可取代”的价值。例如:前述《从罗教到青帮》被日本学者全文翻译发表在日本大学学刊上、《中国道教史》也由日本学者峰屋邦夫等译成日文出版,以及在德国汉诺威大学任客座教授时,与苏为德教授(Prof.Hubert Seiwert)合作,出版英文著作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其后在著名汉学出版社Brill出版,显见马教授在国际上的评价自是不言而喻。尤有进者,《清代八卦教》作为民间宗教单一教派研究的开拓者,“创新”之价值自不待言,而徐梵澄先生与王煜教授写的书评中亦可作为见证。

 

四、学术方法的应用:一则为“基本方法”,二则为“创新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二为一,一为二。

 

首先,在基本方法中,一则为眼光,另一则为史料,两者之间紧密相连,有独到的学术眼光,自然能在浩瀚的史料之中事半功倍,而经年累月、真积力久地深入于第一手史料的查找与收集,亦能培养出深入的学术识见,重点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应有的学术态度。例如:马教授在超过一千万卷的明清档案中,对于《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之材料的拣选,还有超过五千余种之宝卷的收集等,皆为几十年来专注其中的态度与用心。这两大数据库,也逐步形成马教授研治民间宗教最重要的盘石。其后应用在《中国民间宗教史》(合著)时,使用了明清档案三千余条、宝卷研究两百余部,成为一部具有体系性而观点新颖的著作,即为最好的例证。

 

其次,创新方法的开出主要在于基本方法操作之精熟,以及经典义理涵咏之深化。例如:马教授以他对清儒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云:“六经皆史”的理解为例,不仅研究儒学经典有义理与历史交融相即的问题,在道教经籍中,如《云笈七签》所载的内容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马教授主张,研究宗教之教派,要尽可能地将“教义”和“教法”合并观之,而不能只注重经典教义的源流与正变关系,包含教法科仪的具体操作,甚至型态分化等问题,也应该多透过田野调查与现地研究的方式,取得相应的了解。

 

鉴于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中华续道藏》重要工作,讲题结束之前,马西沙教授还专门就《中华续道藏》编修做了介绍,并谈了指导意见。此后,同学们纷纷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例如:“中、日学者之道教研究风格比较”、“中、越民间宗教相关思想之研究比较”、“道教教派研究”、“宗教对于社会之影响”等,请教马教授,马教授以多年来的研究智慧与学术经验,给予切中肯綮的建议。最后讲座在亲切的合影中,圆满落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暨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西沙教授,于2019421日前往莆田学院讲学,讲题为“我和三一教的渊源及其他宗教”。马教授首先介绍自己的求学历程和从事民间信仰及三一教等研究的缘由,阐述了莆田地区得天独厚的宗教文化环境,不仅有东南佛国广化寺,还有闾山派、正一道、雷法等各家道教宗派,同时又有广大的妈祖信众和文化活动,乃至于全国唯一被国家承认的民间信仰三一教。在这些丰富多样的宗教底蕴上,不论是妈祖还是三一教,都使得莆田地区得以成为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镇。

 

马教授从三一教主林兆恩捐资抗倭、毁家纾难的历史往事,追寻到林默娘护佑海难、拯济灾厄、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凸显出莆田广泛蕴含在民间的宗教情怀和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马西沙教授特别指出,在既有优良的基础上,应当将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体认到“本根在我”的自信心,充分地运用包含三一教、妈祖、佛教、道教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根柢又深具影响力的成果。

 

422日上午,马教授前往妈祖文化研究院座谈。同行还包括马教授夫人、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副研究员、厦们大学哲学系黄永锋教授,以及莆田市三一教协会朱金坤副会长等人共同与会。研究院由林明太副院长率领全院教师向马教授简报院务发展概况及座谈。

 

马西沙教授对于研究院既有发展现况与成果表示惊讶和赞赏,也肯定院内对于妈祖文化研究多年来的努力与贡献。同时,马教授进一步建议研究院可以将妈祖研究置于整个中国神仙体系与巫文化、道教文化,溯源至殷周时代,运用古代史料,诸如出土文物、竹简、青铜器等,结合院内已有文献,扩大研究领域与题材,形成具有体系的妈祖研究。

 

马教授从学术角度深入申论,建议关注研究院自身所在之福建、湄洲等地的神仙文化生态圈,深入考察,探究初现于殷周时期的巫文化何以又在宋代的福建地区盛行,从中挖掘其时代意义、并做整体的考察,方能进入宗教学理论的框架中,展现妈祖研究的创新性、可持续性,及体系性,并在此扎实的基础上,方可撰作出研究院自身的钜著,建立研究院在妈祖研究学术界、全国,乃至全世界之重要地位。

 

座谈间,马西沙教授也阅览院内编辑之《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一、二辑,和《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等大型出版品,对其内容赞叹有加,并鼓励广大教师应立即运用这些珍贵资料申报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奠定研究院作为妈祖文化研究重镇之基础。马西沙教授对于此次来院调研深表肯定,“不枉此行,没有白来”,也期待研究院尽快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成果与贡献。

 

2019423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走进福湾讲坛,福建神学院特别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西沙教授为全院师生带来题为“文化决定论”的专题学术讲座。出席此次讲座的嘉宾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巨轸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黄永锋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科处吴伟珍博士、社会历史学院郭巧华博士等,福建神学院院长岳清华牧师对马西沙教授及各位嘉宾的到来进行隆重地介绍,并表示热烈的欢迎。

 

 

 

马西沙教授首先说到“文明”与“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在竞争中产生,在学习中共赢。他通过对比“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将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西方的原始宗教来源与中国民间宗教诞生的历史经典再现。马教授表示,不同的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历史虽然相距甚远,但其相似性却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时间巨轮的前进,不论是西方掀起的文艺复兴思潮,或是中西哲学流派的兴起,甚至是中国外来宗教的传入,都为“文明”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伟大的文化决定民族的出路”,马西沙教授如是说。他以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并结合传统儒学,加之欧洲宗教与印度宗教为背景,讲述了“宗教”与“文明文化”在中华民族史上的演变。“文明”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互相交融的,正因为有西方优秀文明的影响,有他们先进文化的渗透,才让属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自由地在中华大地上驰骋。马教授说,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其实所谓的“文化决定论”就是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前途,它能带领中国驶向希望光明的彼岸。

 

在马西沙教授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中,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岳清华牧师表示,马西沙教授此次讲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化繁为简的讲论,给了听众对于“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思考。岳牧师说,未来的基督宗教不仅要有文化性,还要有宗教性,同时也加添了同学们在禾场上服侍的信心。最后答疑解惑环节,马西沙教授针对“道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多元文化与文化共融”等问题的精彩回答,同样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文/李志鸿)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