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和合”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市宗教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市的相关领导,天津、山西、陕西、福建、广东等省市统战部门负责同志,全国性宗教团体和全市宗教团体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宗教界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
北京市宗教文化研究会会长钟百利在开幕致辞中谈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持续深化坚持宗教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北京市宗教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与北京市五大宗教以深入的交流研讨,促进北京市五大宗教“和合共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为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唐海龙在开幕式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弘扬爱国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资源富集、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与时俱进推进宗教中国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力量。
北京市宗教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斌主持开幕式。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吴巍分别致辞。
在主旨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以《历史必然性与文化创新性——关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为题,她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必然性和文化创新性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逻辑,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文化创新力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内生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研究员在题为《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根源与时代意义》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中国佛教史来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是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其内容表现在政治上主动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相适应、思想上与儒道等固有的文化相互融合吸收、僧团组织制度方面适应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信仰形态方面适应了民众的需求、文化传播方面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主任汪桂平研究员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从四个方面展开道教中国化的具体路径:一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把道教宫观建设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二是以慈善事业为抓手,充分发挥道教服务社会的功能;三是以养生思想为核心,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四是以生态道观为目标,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李林研究员在题为《“五路”——伊斯兰教中国化之道》的主旨演讲中,将伊斯兰教中国化总结为五条路径,包括“爱国爱教——政治认同的中国化”“侨民国民——社会身份的中国化”“由俗而礼——宗教制度的中国化”“经学系传——教职人员的中国化”“汉文译著——思想文化的中国化”。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游斌教授围绕《以互鉴通和为路 推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理念构成了宗教间互鉴通和的人文主义基础;应以互鉴通和作为宗教对话的操作原则,尊重各种宗教或传统的个殊性,保持真理的开放性,努力实现各宗教间的互惠互学。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在题为《选择性接受与佛教的中国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汉唐时期中国人对于佛教的接受有两个重要“选择”:一是扬弃小乘佛教、选择大乘佛教;一是扬弃中观唯识、选择如来藏。思考修齐治平与菩萨精神、良知德性与如来藏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理解宗教本地化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光泉法师、黄檗山万福寺方丈定明法师分别以《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书写忠诚爱国新篇章》《新时代中国佛教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佛教中国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在专题研讨中,来自北京各宗教界的代表围绕宗教的爱国理念与实践,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宗教的社会责任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孙启致闭幕辞。
(供稿、图片:王剑利 )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