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贡院人文与宗教讲座”第三讲“‘绝地天通’与中国原始宗教”,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李建欣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研究员主讲,与谈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兵,副所长唐晓峰,纪委书记、副所长孙晶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讲座。
李红岩研究员在讲座伊始指出“绝地天通”是一座隐喻的界碑,对原始宗教具有巨大的标志性意义。“绝地天通”概念背后,蕴含着上古社会的深层暗码,暗含着原始宗教从民神杂糅形态向民神不杂形态的转型,暗含着人类社会的首次政教分离。
李红岩研究员的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四点展开:
一、从《吕刑》到观射父,两个文本歧异互现,映现出经典释读的复杂性。在观射父口中,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吕刑》中原本没有的颛顼。因此,两篇文献既需相互释读,又要独立阅读。
二、《吕刑》故事的完整化。以观射父为依据去释读《吕刑》,一方面会使《吕刑》的内容得到扩充,另一方面则使故事完整化。相关释读内容,必然充盈着合理性与非科学性的双重叠加,需要加以辨析。
三、民神杂糅标志的宗教原初形态。观射父提到的“民神杂糅”,正是原始宗教最初形态的核心特征。
李红岩研究员认为“民神杂糅”与“民神不杂”同样成为具有重大文化符号学意义的标志性概念。这两个概念鲜明地揭示“绝地天通”前后两个时期的核心特色,也揭示出人类传话活动起源的秘密。由此方可得出结论:民神杂糅标志着宗教原始宗教形态。他同时引征恩格斯、柏拉图、涂尔干以及巴比伦人的创世史诗、荷马史诗等佐证这一观点。
四、从原始宗教中“民”与“神”的亲密关系到神道设教
李红岩研究员认为在实行“绝地天通”后,随着人、神关系的更新,巫师在人与神之间以交感方式发挥中介作用,于是人们便觉得只有巫师才能继续在天地之间来往。殊不知,巫师正是绝地天通的产物。因此是否存在专职巫师、是否由巫师垄断神事,显然是判断是否已经绝地天通的一个重要标准。人神关系的阻断或破裂,意味着人神关系、政教关系得到更新,通过巫术的中介,以交感的方式由政教混一走向以政统教。人神关系依旧在,但维持关系的纽带和方式变了。从此开始,有了在天地之间的传话活动。
对谈过程中,赵法生研究员对李红岩研究员的讲座进行高度评价,与会的李维建研究员也对讲座加以热烈回应,在场专家学者纷纷举手交流互动。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赵新玲 照片:李想)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