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中国宗教学会道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道教学术研究沙龙”第22期“学术对话:敦煌道经研究的新进展”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顺利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员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志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郜同麟副研究员分别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沙龙。
刘志研究员作了题为《唐代老子经像西传考——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典范探析》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基于唐代崇奉老子的背景,运用史籍、佛道教藏经、敦煌写卷、吐鲁番文书等多方面材料,对老子经像由长安向敦煌、西域以至天竺传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研究员与人民大学张雪松副教授对此论题进行了评议。李志鸿研究员提出,实物与外文资料更加丰富了经像西传的相关认识。张雪松副教授则从经文翻译的角度对此论题提出,在尚未有定本的情况下,将翻译文本作为定本向外传播是当时翻译过程中出现较多争议的一个原因。
郜同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层累的文本——中古道经的生成与演变》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以《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和《九真中经》为例,通过经文各个版本的对校、文献著录的分析和经文内部的前后比对,探讨了中古道经的演变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林巧薇副研究员分别进行了评议。吴真教授从文献学角度发表了专业的评价,并提出中古时期道经向公共文本的转向是否与南北朝时期道观的成立和道团的成熟有关。林巧薇副研究员从道教自身的角度对此论题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宗教经典为宗教信仰服务,因此才会出现道教经典的不断层累。
(撰稿:中国人民大学 南王喆博士生;图片:世界宗教研究所 林巧薇副研究员)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