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天主教:本地化与中国化”与“19世纪中叶上海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学术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分别为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荣休教授、意大利前当代历史学会会长乔万里(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和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语言学及外国文学系中国史教授、孔子学院意方院长竺易安(Elisa Giunipero)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对两位教授致以热烈欢迎。郑筱筠研究员指出,基督教的本地化和中国化对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乔万里教授的讲座聚焦于20世纪初罗马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本地化与中国化历程,他指出,“一战”背景下,罗马教廷的福传事业逐渐摆脱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华传教士雷鸣远(Vincent Lebbe)和汤作霖(Antoine Cotta)尝试并践行“天津方法”,这一主张充分体现在教宗本笃十五世颁布的传教大宪章《夫至大》(Maximum illud)牧函中,并在刚恒毅总主教(Celso Costantini)担任首任驻华宗座代表期间得到创造性贯彻,积极推动中国本地教会的建立与本土神职人员及神父的培养和拔擢,摆脱对外方传教士的依赖,从而对基督教在华本地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研究员作了简要评论,他从历史和实践经验可知,基督宗教的中国化可以归于两方面,一是教会组织结构的中国化,二是信徒在本土语言、文化下对信仰理解的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杨华明副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李维建研究员就基督教中国化的“程度”或“限度”问题参与了讨论。
竺易安教授关注中国近代早期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上海的处境与主要活动。她指出,上海是在近代中国迅速崛起的港口城市,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窗口,在此背景下,继清初“礼仪之争”而遭驱逐的耶稣会士重返上海,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南格禄(Claudio Gotteland)、薛孔昭(Luigi Sica)、晁德莅(Angelo Zottoli)、“马氏五兄弟”等倾向于尊重和学习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语言,更关注现代文化,他们对中西文化沟通及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一定贡献。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周伟驰研究员、段琦研究员等参与了评论和探讨。
最后,卓新平研究员与刘国鹏研究员同两位教授互赠礼物,期待双方未来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图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 周伟)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