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者罗汝芳特别提出“学问须过信关”,认为在日常的道德践履中,“直信”每个良知呈现的“当下”,是助成学者激发良知力量、体悟良知的“本体工夫”。
山西泽州地区数量众多的乡村文庙,主要来源于元代修建的社学文馆。这些社学文馆普遍具有文教与祭孔的双重功能,其实质是一种“社学型文庙”。
秦汉时期曾存在一种特殊的皇帝祭祀制度,在地方县道或郡国设立皇帝庙进行祭祀,可称为地方皇帝庙制度。不同于太庙,地方皇帝庙的祭祀往往由地方长官主持,其性质应属于非血缘人鬼祭祀。
儒家和儒教的创新诠释和现代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儒家和儒教的逻辑共通点在于“贞下起元”表征的“推天道以明人事”,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国家认同论,能否提出基于中华文明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在新时代愈发显示出切要性。钱穆从宗教学切入中外文明比较,特别注重阐发与心教相为表里的礼教论
家国关系是承载中国文明古今之变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一体”观念是国家宗教的基础,它脱胎于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儒家从中抽象出源于亲亲之爱的德之秩序
方以智的生死哲学是晚节的内在支撑,其代表性观点是生死为正余关系,生与死如同春夏秋与冬,且可相互轮转。由生出发,经过无生(死亡)的超越,再返回尽此生。
中国传统的贵和思想内涵丰富、作用强大、影响深远。“和”被视为宇宙的规律和秩序,被视为万物平衡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被视为处理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孟子·尽心下》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