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什么是天主教   文章转自《科学与无神论(京)》2001年第1期

  作者:乐峰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一、天主教的历史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Catholikos,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Catholikos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新教。该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所以被称为“天主教”。
  基督教产生以后,逐渐分化为东、西方两派。西罗马帝国衰亡时期,罗马主教逐渐成为西派教会的领袖,并形成教皇制。1054年,东、西方两派教会为争夺普世教会的领导权,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神学上的分歧,终于公开分裂。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发展成为天主教;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发展成为东正教。
  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它把一切学科(如哲学、政治、法律等)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它们成为“神学的婢女”。它专门设立了异端裁判所(亦称“宗教法庭”)作为其维护统治、镇压“异端”的工具,从而使中世纪社会进入黑暗时期。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势力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削弱,于是天主教会就向拉丁美洲和东方一些国家派遣大批传教士,加强对海外的传教活动,鼓吹“在欧洲失去的要在海外捞回来”。
  1869-1870年,罗马天主教教皇召开了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重申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决定教皇在信仰和道德上的“永无谬误”,谴责泛神论、唯理论和无神论,反对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导致天主教的危机。为了克服危机,罗马天主教会于1962-1965年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开始在教义、礼仪、组织和政治等方面走向现代化,号召基督教各派合一,共同搞好传教事业,决定同世界上所有宗教派别进行对话,也提倡同无神论者包括共产党人对话,愿意改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敌对态度,等等。至此,天主教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天主教的教义和神学
  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天主圣子(即耶稣基督)、天主圣神(即圣灵),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天主教教义宣扬:天主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天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必将再临,审判世界;天主圣神从圣父、圣子出来圣化人类;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
  天主教神学鼓吹:神学高于哲学其他科学;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应当服从信仰,但理性又为信仰提供论据。该神学主张:教权至上,教权高于王权,君权神授;教会和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家必须隶属教会,君主必须服从教皇,弑君造反和革命都是不义的。该神学还宣扬来世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不是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向往,从而使灵魂得救。现代天主教神学家利用“新托马斯主义”这种新神学来适应现代科学,使之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三、天主教的礼仪和节日
  天主教有多种礼仪,如圣洗、坚振、告解、圣体圣事、终傅、神品、婚配等,但最重要的礼仪是圣体圣事礼仪,即“弥撒”。弥撒是天主教的主要祈祷仪式。天主教会认为这种仪式是以不流血的方式重演耶稣为救赎世人而在十字架上对天主的祭献。天主教会认为经过主教祝圣的饼和酒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在举行分饼圣餐仪式时,主领人先领“圣体”和“圣血”,然后让信徒轮流领“圣体”,一般信众不参加领“圣血”。信徒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耶稣为世人的牺牲。信徒参加此宗教仪式称“望弥撒”。天主教的弥撒礼仪是在庄严、隆重、肃穆的气氛中举行的。在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祈祷和唱赞美诗。用于弥撒活动的音乐,最后形成各种弥撒曲,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天主教有四大瞻礼和八大节日。四大瞻礼为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圣神降临节(复活节后第50日),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八大节日为三王来朝节(1月6日),大圣若瑟节(3月19日),圣母领报节(3月25日),举荣圣架节(9月14日),诸圣瞻礼(万圣节,11月1日),追思节(11月2日),圣母献堂节(11月21日),圣母无染原罪始胎节(12月8日)。
  四、天主教的体制
  天主教会在组织体制上十分重视教阶制。它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反映在神品方面。天主教的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后来,随着罗马天主教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主教。主教品位又分为主教、大主教、宗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主教之上有教皇,他是罗马天主教的最高首领。天主教认为罗马教皇神圣不可侵犯。
  五、天主教传入中国及其影响
  天主教传入中国始于13世纪时的元朝,元亡后,暂时中断。16世纪再次传入中国。传教士先后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建立教会。1582年(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传教方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18世纪时,罗马教廷不允许中国教徒祭拜孔子和祖宗,导致中国政府(康熙皇帝)和罗马教廷的直接对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同意天主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予以种种特权。1900年的中国义和团运动,使天主教会受到严重打击,传教士被迫改变传教方针,他们利用赔款兴建学校、建医院、办慈善事业,以扩大其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天主教徒的爱国主义觉悟日益提高,要求由中国主教主持教区教务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罗马教廷承认伪满州国,其代表要求中国教徒“保持中立”,不抗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界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使中国天主教会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1957年成立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从此,中国天主教会走上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
  六、天主教的现状
  天主教的领导中心设在梵蒂冈,首脑是罗马天主教教皇,实行集权制,教皇掌管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传教事业,有权任命各地的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现任教皇是约翰·保罗二世,波兰人,此前为天主教枢机主教。他任教皇后,计划20世纪末,将天主教徒发展到10亿人之多,还准备发射通讯卫星,进一步传播“上帝的福音”,扩大天主教在全世界的影响。
  据教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9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8%强,其中欧洲约有2亿多人,拉丁美洲约有3亿多人,北美洲约有1亿多人,亚洲约有8000多万人,非洲约有9000多万人,大洋洲约有700多万人。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兰、美国、拉丁美洲各国以及菲律宾。
  不久前,梵蒂冈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经过精心策划,于2000年10月1日,公开册封120名“在中国致命”的所谓“圣人”。此次梵蒂冈的册封“圣人”完全无视中国教会主权,而由所谓的“台湾地区主教团”越俎代庖,违背了教会的规定和程序。此次册封的对象中不少人作恶多端,封圣的时间又选在中国国庆日。遭到中国天主教会、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