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粟裕:于阗本地神灵信仰与佛教的融合   2015年5月1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处于丝绸之路上的于阗,是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枢纽之地,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本地信仰与佛教相互融合,展示出于阗信仰的丰富、多元与包容,也勾勒出佛教与其他信仰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

 

 

 

于阗本地信仰的丰富性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使臣高居诲在《使河西记》中记载,于阗之地,其风俗“喜鬼神而好佛”。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亦是记录了助破吐蕃的鼠王、索夫的龙女等护佑一方的神祇,且明确记载了供奉当地神灵的祠堂或祭祀之所。这些神灵的形象在于阗残存的图像中也有部分表现,如,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所得的《鼠王传说》木板画最具代表性,画面上,土红、土黄色晕染而成三个拱券龛,当中一身神灵为人身鼠头,尖嘴长耳,头部似带有头冠,身着土红色圆领半袖衫,衣领和袖口有蓝色滚边,内着同色系的窄袖衫,双手交于胸前,持有一物。当为玄奘所记“鼠壤坟”中的鼠王,鼠王所穿着的服装样式在丹丹乌里克、巴拉瓦斯特8世纪的供养人壁画中均有发现,当为于阗本地男性的一般性装束。鼠王的形象显示,于阗本地神祇有一类将人与动物形象合一的兽首人身形象。

 

此类兽首神祇甚至远传到了敦煌,斯坦因在藏经洞中的收集品中即有一组表现于阗神灵的纸画,编号为ch.00217(图一),共三页,长约33厘米,宽8厘米,正反面绘制,共六身像,绘于页面的下方。神灵均为女性,绘制较为简单,上身赤裸,露出丰满的乳房,仅有帔帛绕臂,下身着短裙,其头部分别为羊首、鹰首、狮首、鹿首、猫首、鸡首,有小儿在神灵怀中或足边。画面的上方为于阗文和汉文书写的神灵名称,如鹿首抱小儿的女神汉文榜题为:“此女神名□伽罗遮,若小儿母梦中见危,即知此神与患,祭之吉。”猫首女神的榜题为“此女神名磨难宁若,梦见猫儿小儿吐舌□□□即知此神与患,祭之吉。”从文字上看,这六位女神均为与小儿相关的瘟神,当孩童患有病症时,需要祭祀相对应的女神,以求康复、平安。

 

于阗本地信仰影响汉传佛教经典

 

佛教在其发展、传播中,将其他宗教的神祇、区域性崇拜的神灵吸收为佛教护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日本学者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在《印度哲学宗教史》中谈到,在印度本土,婆罗门教诸神“尤以梵天、帝释天、忉利天(三十三天)、毗舍门天等为皈依者,而山神、树神、鬼神等也被列入其中。”如大梵天本是婆罗门教中的三大主神之一,佛教体系中则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佛陀的常见护法神。再如,佛教在藏地传播时,也将大量的山神、龙王以及苯教神祇作为护法纳入佛教系统。

 

于阗作为西域大乘佛教的重镇,在丝绸之路上勾连出了佛法由西向东的传播途径。三国时的朱士行是汉地西行求法第一人,他在于阗所获的《放光般若经》由其弟子带回中原后由于阗籍高僧无罗叉翻译。南北朝时,于阗设有大型译场,僧侣们定期集会进行佛经翻译与义理探讨。元嘉十二年,河西沙门昙学、威德等八位僧侣前往于阗求法,即遇般遮于瑟之会:“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折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于阗成为佛教典籍的中转之地,从太康三年(282)至贞元五年(789)的近五百年间,有记载的从于阗直接传入中原的佛经共计14部,包括《大般涅槃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影响巨大的经典。敦煌藏经洞之中,也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于阗语的经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佛典,可见于阗对佛教之影响。

 

佛教守护神形象体现于阗本地特色

 

在上述传播交流中,于阗本地的守护神信仰夹杂入经典亦是可能,如学界所公认、在于阗完成的《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其中的“分布阎浮提品第十七”以释迦之口吩咐众多神灵守护各地,对于于阗国部分记载如下:“而时世尊以于阗国土,付嘱难胜天子千眷属、散脂夜叉大将十千眷属、羖羊脚大夜叉八千眷属、金华鬘夜叉五百眷属、热舍龙王千眷属、阿那紧首天女十千眷属、他难阇梨天女五千眷属、毗沙门王神力所加共汝护持于阗国土。”这些神祇的名号,除了散脂夜叉与毗沙门天王外,均只见于此经,可能是流行于于阗本地的神灵。

 

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如934098100108等窟中有另外八位不见于经典记载的于阗守护神,名号分别为迦迦那莎利神、莎那末利神、莎耶摩利神、阿隅阇天女、毗沙门天王神、阿婆罗质多神、摩诃迦罗神、悉他那天女。这些神祇的单身像在百余年间形象一致,可能在初传期就是稳定的图像样式;石窟中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分布在洞窟长甬道盝顶两坡,盝顶顶部为表现佛教诸多圣迹的大型图像。对他们身份的辨认主要依赖于洞窟中残留的汉文榜题,在其名号之后还有“守护于阗国”的字样,由此可以确定为于阗传入敦煌的佛教守护神。八位守护神的形象为将军形、夜叉形、天女形。其中一位悉他那天女为马头人身(图二)。这位天女头戴具有于阗特色的扇形宝冠,身上穿着为明光甲战袍,而并非汉地女性常穿的广袖袍服,手持长钩兵器,显得非常英武。一如北魏时僧人宋云、惠生对于阗女性的记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这位女性守护神的形象、服饰特征都体现了于阗本地的特色,而此兽面女神出现在敦煌石窟之中,作为护持佛法、守护于阗国及阎浮提世界的守护神,充分显示了于阗本地的神灵信仰与佛教的融合,也体现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区域性神祇的吸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

(来源:20154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