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戈国龙:论道教内丹学的阴阳哲理   2019年2月2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内容提要]内丹学“崇阳抑阴”有其特定的意义,纯阳并非在同一层次上与“阴阳对待”的说法相矛盾,内丹学的阴阳交媾本身已经预设了阴阳二者之间的平衡与调和关系的重要性。但因内丹学未有明确的理论自觉,故有时不免制造了“崇阳抑阴”与“阴阳平衡”之间的矛盾张力。本文从阴阳哲理的层面,对内丹学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做深入的阐释;内丹学以其特有的易理卦象来描述阴阳交媾的火候法则与成仙原理,这里面所呈现的“纯阳”观念本身即包含有深刻的阴阳哲理。我们先略述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然后总结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最后则阐明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如此,我们可以准确理解内丹学中既要追求“纯阳”而又讲究“阴阳交媾”这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纯阳;阴阳交媾;阴阳哲理;内丹学

 

道教的“崇阳抑阴”思想渊源甚早,如《太平经》:“夫阳极为善,阴极为恶,阳极生仙,阴及杀物,此为阴阳之报也。”[1]唐宋以来的内丹学尤重“纯阳”的观念,以纯阳为成仙之要义。有关道教纯阳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学术界已多有研究。如张广保先生《唐宋内丹道教》一书中,已经广泛地涉及这一论题。本文重在内在哲理的分析,探讨这种纯阳观念与阴阳普遍哲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与辩证统一。

 

内丹学的阴阳哲理中最主要的问题应是如何理解成仙中的“消阴变纯阳”这种“阴阳不平等”与“阴阳交媾”中的“阴阳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是本文的主题。内丹学“崇阳”而“抑阴”,认为修炼成仙的方向是“炼阴成阳”,转一身之“阴”而为“纯阳”之仙。这种“纯阳”的观念并非从一般的阴阳哲理上来说的,而有其独特的语境与理论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内丹学这种对于“纯阳”的推崇就是违背了阴阳的普遍哲理,毋宁说这本身即是阴阳哲理在某一个向度上的呈现。本文欲从阴阳哲理的层面,对内丹学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做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内丹学以其特有的易理卦象来描述阴阳交媾的火候法则与成仙原理,这里面所呈现的“纯阳”观念本身即包含有深刻的阴阳哲理。为此,我们先略述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然后总结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最后则阐明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

 

一、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

 

道教修炼传统中,对“阳”的推崇在唐吴筠的《宗玄先生玄纲论》中已有明确的表述:

故阴胜则阳竭而死,阳胜则阴销而仙。柔和慈善贞清者,阳也;刚狠嫉恶淫浊者,阴也。

道俗反其情,人各有所炼。众人则以阴炼阳,道者则以阳炼阴。阴炼阳者,自壮而得老,自老而得衰,自衰而得耄,自耄而得疾,自疾而得死。阳炼阴者,自老而反婴,自浊而反清,自衰而反盛,自粗而反精,自疾而反和,自夭而反寿,渐合真道而得仙矣。是以有纤毫之阳不尽者,则未至于死;有锱铢之阴不灭者,则未及于仙。[2]

这里,“阴”与“阳”代表了生命中两种对立的力量和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阴是生命中的消极面、黑暗面,是走向死亡的力量,俗人“以阴炼阳”,即是“顺则凡”的方向;阳是生命的积极面、光明面,是走向新生的力量,道者“以阳炼阴”,即是“逆则仙”的方向。死亡是阳尽而阴纯的结果,有一丝毫的阳未尽则不至于死亡;反之,圆满地成仙则必是阴尽而阳纯的结果,有一丝毫的阴未尽,则不算真的成仙。

 

这种理解生命两种不同力量、不同方向的阴阳观,完全被内丹学继承下来了。王重阳曰:“玄关夺得不追寻,炼就重阳灭尽阴。”[3]李道纯“死生说”一文谓:“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则阴长魔盛,阳所以消也。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4]

 

《西山群仙会真记》引《十洲杂记》曰:“纯阴无阳,鬼也;纯阳无阴,仙也;阴阳相杂,人也。鬼则阴灵之炁,凝而为形,仙则阳和之炁不散,炼而为质。人以阳尽而为鬼,鬼者人之归也;人以阴尽而为仙,仙者人之迁也。”[5]此处所述的“重阳轻阴”的生命观,以“纯阴”为鬼,以“纯阳”为仙,以阴阳相杂为人,这是内丹学一种常见的解释“人”与“仙”之差别的理论观点。如《悟玄篇》序曰:“盖人生于天地之间,秉受阴阳之气,故曰有死生。为人者,可鬼可仙。鬼者,纯阴之气;仙者,纯阳之体。以阴炼阳甚易,以阳炼阴不难。所谓学仙之士,无过以阳炼阴之术,阴尽阳纯,则曰仙矣![6]“纯阳”对应的是“阳神”,“纯阴”对应的则是“阴神”,阳神、阴神都可以看作是炼内丹的成果,故有时亦分别称作“阳丹”、“阴丹”。《海琼白真人语录》载:“外丹难炼而无成,内丹易炼而有成。所为阴丹阳丹者,即内丹也。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谓之阳丹,阴神谓之阴丹,其实皆内丹也。脱胎换骨,身外有身,聚则成形,散则成炁,此阳神也。一念清灵,魂识未散,如梦如影,其类乎鬼,此阴神也。”[7]

 

按照这种崇阳抑阴而重视纯阳的观念,这里就有一个根本性的哲理问题:既然内丹学要推崇纯阳,那么还要不要“阴”呢?如果排除掉“阴”,“阴阳”又如何“交媾”呢?这岂不是要否定掉“阴阳交媾”的意义吗?清代内丹学家刘一明即明确地提出了此一问题:

问曰:性命必赖阴阳而后凝结,则是有阴不可无阳,有阳不可无阴,何以又有“群阴剥尽丹成熟”之说,到底用阴乎,不用阴乎?答曰:所用者,真阴真阳;不用者,假阴假阳。真阴真阳为先天,假阴假阳为后天,先天成道,后天败道。[8]

这确实是内丹学“阴阳交媾论”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理问题,也是我们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显然,这里“崇阳抑阴”语境中所讲的阴阳并不是从阴阳对称的哲理上来讲的;从阴阳哲理上来说,“有阴不可无阳,有阳不可无阴”,阴阳是互相成立的,是对等、对待的范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只能讲平衡、讲和谐,不能简单地“崇阳抑阴”,不能简单地说要“消阴”变成“纯阳”。这里讲的“阴”与“阳”实际上另有思路,另有语境,不可与阴阳对称的哲理混为一谈。刘一明的回答,以真阴真阳为先天,以假阴假阳为后天,内丹学所推崇的“阳”即先天之“真阴真阳”也,所否定的“阴”即后天之“假阴假阳”也。

 

阴阳交媾是通过阴阳的平衡与合一而从阴阳分立之“2”回归先天阴阳合一的“1”的状态,内丹学在某种语境下把这种先天的“1”及至“0”的状态称之为“阳”,而把后天的阴阳分立的“2”乃至“2”以下的状态称之为“阴”,此时“阴”(假阴假阳)代表后天生命的有碍及渣滓的成分,而“阳”(真阴真阳)则代表先天生命的畅通及光明的成分。如丹经所云:“丹者,纯阳也。阳者,天道也。故神合道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故与道相通。”[9]“阳即道,道即虚无自然。”[10]元清和真人尹志平曰:

凡居阴阳之中者,莫不有数。所以人不能出阴阳壳中,惟天上无阴无阳,是谓纯阳。俯视日月运行转变,时数在运气之外,又岂有寒暑春秋、兴亡否泰之数邪。人处阴阳之中,故为阴阳所转,曾不知元有个不属阴阳转换底在。学道之人不与物校,遇有事来,轻省过得,至于祸福寿夭,生死去来,交变乎前,而不动其心,则是出阴阳之外,居天之上也。[11]

这里区分出阴阳对待的“人间”与超出阴阳对待、无阴无阳的“天上”,实际上正是后天世界与先天世界的分别。先天世界无阴无阳,超出阴阳对待,故又称之为纯阳。“纯阳”中的“阳”已经明显不是“阴阳”对待中的“阳”,实际上只是先天境界的代名词而已。

 

在这一意义上,内丹学修炼的目标,正是要彻底消除后天“阴”的成分而回归先天“阳”的状态;依生命之中“阴”与“阳”各自所占的比重,即可体现其不同的生命境界。故“纯阴”、“阴神”则为“鬼”;“纯阳”、“阳神”则为“仙”;而阴阳相杂的状态即是“人”。

 

内丹学修炼从“阴”到“阳”的转化,实际包含了整个精气神的转化;由于修炼的能动的主体是“心”,所以“心”的“纯阳”状态更为根本,是转化后天精气的核心要素。白玉蟾谓:“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12]此即认为,无心无念,回到纯粹的先天境界,就是纯阳。无心无念,当然不是否定了心的主体的存在,而是在境界上没有分别心、没有思虑的纯粹的意识状态。这种先天的“阳”的状态,在精、气、神诸方面都有其相应的呈现,我们还将在“论内丹学中的两重天地”一文中对此作专题论述。

 

内丹学修炼中阴阳交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从后天(阴阳)回到先天(纯阳)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以先天之阳转化后天之阴的过程。先天之阳与后天之阴,此消彼长。如马钰曰:“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13]《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载:“性火不动者则神定,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三火既定,并会于下丹田,聚烧金鼎,锻炼玉鼎,熏蒸关窍,使一身阴消阳长,太真阳气上下颠倒循环,自然锻炼成一粒赫赫龙虎金丹大药也。”[14]对于此种“阴消阳长”过程与阴阳交媾的火候与原理,内丹学有一套独特的易理卦象以表现之,这是我们下一节将要论述的主题。

 

二、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

 

关于阴阳交媾的哲学原理,内丹学继承了《周易参同契》以易理解说丹道的传统,虽然内丹学诸家对此各有阐扬,然大抵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我们可以以张伯端的《悟真篇》为中心,来梳理一下内丹学中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

 

对于阴阳交媾的理论阐释,内丹学以“坎离”二卦为中心,形成一套非常严密的哲理模型。我们知道,阴阳交媾是不同层次的“合二为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内丹学由后天返先天的逆返成仙的过程,故阴阳交媾亦称“坎离颠倒”、“取坎填离”。坎离代表后天的身心、神气等一系列相对应的阴阳范畴,而坎离交媾的目标是回到先天乾坤的状态。从乾坤到坎离,是从先天到后天的顺向演化;从坎离到乾坤,是内丹学阴阳交媾的逆向演化。

 

对于这一阴阳交媾的基本原理,《悟真篇》中多有阐释。

 

《悟真篇》曰:“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离坎,谁识浮沉定主宾。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神功运火非终旦,现出深潭日一轮。”翁葆光注曰:

(),属火为阳而居南,所反为女者,外阳而内阴也,谓之真汞;坎(),为阴而居北,所以反为男者,外阴而内阳也,谓之真铅。[15]

夫离为火,火炎上,火乃木之性,俱浮,属阳,故为主也。坎为水,水润下,水为金之性,俱沉,属阴,故为宾也。此常道也。今也离反为女,坎反为男,是主反为宾也,宾反为主,岂非颠倒乎?故曰自知颠倒由离坎,谁识浮沉定主宾。(同上)

戴起宗疏曰:

浮沉者,火炎木浮而在上为主,水降金沉而在下为宾。此乃人之道,此为世间法也,此为顺五行也。今焉火木虽浮,使之就下而反为宾。金水须沉,使之逆上而反为主。是之谓仙道也,是出世间法也,是为水火既济也,是为颠倒五行也。[16]

 

又,《悟真篇》云:“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官却是男。不会个中颠倒意,休将管见事高谈。”翁注曰:“日中乌属阴,故为离女;月中兔属阳,故为坎男。苟不知颠倒之妙,徒自高谈,亦犹以管窥天者也。”戴疏曰:“颠倒者,不以阴为阳,是为阴中取阳;不以阳为阴,是以阳中取阴。阴为阴,阳为阳,顺行者,世之常道也。阴取阳,阳取阴,逆行者,仙之盗机也。”[17]

 

这就从坎离二卦所代表的一系列象征上,充分阐释了其中“阴阳颠倒”之义。内丹学用了许多复杂的术语来讲阴阳交媾,但若明白了坎离及其所象征的意义,其中的内在理路亦不难把握。但以上只讲到坎离颠倒,还未直接点出从后天坎离之阴阳回归先天乾坤的命题。《悟真篇》另有一诗偈突出了这一点:“取将坎内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翁注曰:“离卦外阳内阴,坎卦外阴内阳。以内阳点内阴,即成乾也。譬如金丹是至阳之气,号为阳丹,结在北海之中,即来点己阴汞,即为纯乾化阳之躯。然后运火抽添进退,俱由在我心运用也。”[18]

 

若从纯哲理上言,通过“取坎填离”的阴阳交媾的过程,则离卦复其先天之乾卦,坎卦复其先天的坤卦,但内丹学只讲“从此变成乾健体”,只讲“纯阳”之乾卦,并未提及代表“纯阴”的“坤”卦。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按照我们前面所论述的内丹学的“纯阳”观念,内丹学除了讲阴阳对称、交媾的意义,还在特定的意义上“崇阳抑阴”,以“纯阳”为仙,以“纯阴”为鬼,故通过取坎填离之后,内丹学只取“纯阳”之乾卦为结果,而讳言“纯阴”之坤卦。但其实,这里应可从哲理上作进一步的说明,不必回避“坤”卦所代表的“先天”之义。因为在阴阳交媾的易理而言,坎离交媾的结果就是回归先天乾坤,此时坤之“纯阴”不同于内丹学“鬼仙”意义的“纯阴”。坤之纯阴与乾之纯阳,已经是从后天阴阳对待中回归先天了,此时已经是“后天之先天”了;只是若进一步细究,则此后天之先天之中仍可分阴阳而有乾坤,但这已经是“先天之阴阳”了。先天之阴阳,按内丹学的说法,如果纳入“崇阳抑阴”的语境中来理解,以后天为阴,以先天为阳,这已经是“阳”的层面了。故内丹学进一步再通过“乾坤交媾”之“大周天”,从后天之先天回归先天之先天,此时则为合道之“0”一层境界,或可谓是真正成仙之“纯阳”了。不过,内丹学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学问,虽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但少有人去关注这一阴阳交媾所涉及的哲理问题,故在此特做疏通如上。

 

对于内丹学以纯阳为仙的观念,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加以理解。自《周易参同契》开始即以易之十二消息卦来说明炼丹中的火候变化与阴阳消长,而十二消息卦正好可以用来象征阴阳消长的周期性变化,这样“乾卦”之“纯阳”义更具哲理意义,并不违背“阴阳相待”的根本法则,不会成为偏重一边、有阳无阴的“孤阳”。若以十二消息卦中的阳爻代表内丹学“崇阳抑阴”观念中的“阳”,以十二消息卦中的阴爻代表内丹学“崇阳抑阴”观念中的“阴”,则内丹学以“纯阳”为仙的观念可以得一顺畅的了解,不再有隔碍之感了。从易理卦象上去理解内丹学的阴阳交媾的原理与火候,可以在理论上澄清诸多问题。

 

翁葆光注《悟真篇》“冬至初阳来复,三旬增一阳交。月中复卦朔晨超,望罢乾终始(按:据注文,则‘始'当作‘垢')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垢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句曰:

冬至一阳生,为复卦,三十日增一阳爻,为临卦,为泰卦,为大壮,为夬卦,为乾卦,乃阳火之候也。阳极则阴生,故夏至一阴生,为垢卦,三十日增一阴爻,为遁卦,为否卦,为观卦,为剥卦,为坤卦,乃阴符之候也。阴极复阳生,周而复始,此一年之气候加减之大数也。圣人移此一年之气候,于一月之中,以朔旦为复,至望日为纯阳,两日半当三十日,是一个月也。望为纯乾,至十六日垢一阴生,故曰“望罢乾终垢兆”。以阴初萌,故谓之兆。此一月之气候周天之大数也。圣人又将一月之候,移在一日之中,分为寒暑温凉四时之气。故以中夜子时一阳生为复卦,午后一阴生为垢卦。运用符火阴阳,升降抽添进退,一一合天地四时,阴阳升降,不得毫发差忒,故曰“炼药须知昏晓”也。昏晓者,阴阳之首也。此一日之气候周天之大数也。[19]

此段文以十二消息卦论年、月、日之阴阳周期消长,实乃丹道火候卦象说之经典概括。从复卦一阳生,经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一直到乾卦,代表了“进阳火”的过程,到乾卦为纯阳之候;阳极而阴生,从垢卦之一阴生,经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一直到坤卦,代表了“退阴符”之过程,到坤卦为纯阴之候。此种阴阳消长的周期性历程,可以在一年四季之周期中体现出来,亦可以在一月、一日之中体现出来。以此象征人体炼丹时的阴阳消长之火候历程,自有其伟大的象征意义。从十二消息卦来看,“纯阳”代表了“阳升”之极点,此时“阴”已经全部隐藏了;“纯阴”代表“阴升”之极点,此时“阳”已经全部隐藏了。这种意义的“纯阳”有其哲理意义,并不与普遍的阴阳哲理相违背,恰恰是象征阴阳消长的一种很好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理解在内丹学修炼过程中“阴消阳长”而成为“纯阳”之仙的思路,亦可以消除“崇阳抑阴”与“阴阳平衡”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不过,丹经中以易象、易理来说明修炼时阴阳消长的火候变化,虽有其哲理上有严密的立论依据,但在实际修炼的过程中却并不能拘泥于此种理论模型而生搬硬套,实际上的火候更有赖于师父直指诀窍和自己的灵活掌握。《悟真篇》对此有清醒的自觉:“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真意则象捐。达者惟简惟易,迷者愈惑愈繁。”[20]“得意”则可“忘象”,“得象”则可“忘言”,这些易理卦象只是帮助我们理解“真意”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可以去迷执的教条。《悟真篇》指出:“卦中设法本仪刑,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人惟泥象,却行卦气望飞升。”翁葆光注曰:

卦象者,火之筌蹄也。魏伯阳真人因读易而悟金丹作用,与易道一洞,故作《参同契》,演大易卦象,以明丹旨,开示后人。故比喻乾坤为鼎器,象灵胎神室在我丹田中也;又以坎离喻为药物,象铅汞之在灵胎神室中也。夫乾坤为众卦之父母,坎离为乾坤之真精,故以四卦居于中宫,犹灵胎铅汞在丹田中也。处中以制外,故四卦不系运火之数。其余诸卦,并分在一月之中,搬运符火,始于屯蒙,终于既未。周而复始,如车之轮运转不已。一日两卦直事,三十日计六十卦。连乾坤坎离四卦为鼎器、药物,共六十四卦,总三百八十四爻,象一年并闰余,共三百八十四爻也。又象金丹二八一斤之数,一斤计三百八十四铢。此皆比喻设象如此,学者观此卦象,可以悟运火之作用。苟明火用,卦象皆可忘言而无用也。[21]

这里解释了《悟真篇》有关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实源自于《周易参同契》也。《参同契》以乾坤为炉鼎,以坎离为药物,以卦爻说明年、月、日之周期火候,此是开创统一内外丹之“炼丹学”的易学理论模型也。但此种卦爻作为阴阳变化的火候象征,皆只是比喻而已,不可执在卦爻上。如李道纯《卦象论》曰:“行火进退,抽添加减,则而象之。簇一年于一月,簇一月于一日,簇一日于一时,簇一时于一刻,簇一刻于一息。大自元会运世,细至一息之微,皆有一周之运。达此理者,进火退符之要得矣。虽然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却不可执在卦爻上。”[22]

 

古人以卦爻象之易理说明阴阳进退与火候变化,皆有其良苦用心;但内丹学常言“圣人传药不传火”,盖火候为难言也,端在自悟自得耳!《玄宗直指万法同归》载:

真火无候,大药无方。古人立节候卦炁者,不过使人明彼阴阳,识彼象数,验彼时刻,然后则而行之,使此精此炁、此神此心,合乎天机,应乎卦象,不相背戾也。

火符至妙,千圣不传。今略而言之,不过调和金火也。金即铅,火即汞;铅即炁,汞即神;神即性,炁即命。性命融会,金火和光,丹道成矣。火太武则燥,太文则滥,要之不燥于武,不滥于文。后则抽之,前则添之;首则进之,尾则退之。使之绵绵若存,温温得中。[23]

火候的本质是神与气之间的调和与应用,到了先天大道的层次上,则“真火无候,大药无方”,完全归入无为境界,直造先天未画之前,则何论卦爻斤两!

 

三、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

 

前已从易理卦象的角度明阴阳交媾之从后天返先天的基本原理,其间并说明取坎填离之阴阳交媾,其结果应是从后天坎离回归先天乾坤;而内丹学讳言“纯阴”之坤卦,一皆以“纯阳”之乾卦说阴阳交媾之结果。其所以如此,自有其理由在,但此种忌讳亦无绝对必然性可言。其实,乾坤即内丹学所谓的“真阴真阳”,亦即高一层之阴阳交媾之“大药”。内丹学虽讳言“纯阴”,如前所论,纯阴是鬼仙的代表;但内丹学换成“真阴”以说“坤”卦所代表之“纯阴”,实际上已经在哲理上弥补了坎离交媾理论中缺失“坤”之“纯阴”义这一“漏洞”。

 

正如内丹学“崇阳抑阴”有其特定的意义,纯阳并非在同一层次上与“阴阳对待”的说法相矛盾,内丹学的阴阳交媾本身已经预设了阴阳二者之间的平衡与调和关系的重要性。但因内丹学未有明确的理论自觉,故有时不免制造了“崇阳抑阴”与“阴阳平衡”之间的矛盾张力。从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成仙原理上说,并不是在阴阳二者之间去“取阳”而“舍阴”,恰恰是以真阴真阳二者之间的交媾和合,去从后天阴阳之“2”回归先天太极之“1”,由此进一步返本还原,与道合一而成仙,这就是内丹学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

 

内丹学文献中,《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较早地明确了真阴真阳的重要意义:“圣人先以真阴真阳二物为炉鼎,然后诱太极一气为丹。太极之气在于虚无之中,不可求测。苟不以真阴真阳而诱之,则不能降灵成象。”[24]道之顺向演化,即从太极而阴阳,阴阳形成之后,太极则隐而不现,通过真阴真阳之交媾,则易由阴阳而太极。但早期丹经崇阳抑阴的色彩较深厚,故较少地在阴阳平等、相待的意义上谈及“阴阳和合”的问题,对此问题全面而完整地提出来并加以理论论证的,则是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刘一明对“阴阳和合”的问题有系统的解说,可做专题研究,此处只略举其相关的材料数条,列举如下:

 

《参同契经文直指》:

大道无声无臭,非色非空,有何可言?然无声无臭中而藏阴阳,非色非空里而含造化。[25]

阴阳贵于和合,尤贵于和合得其中正。得其中正,为真阴真阳;不得中正,为假阴假阳。真假之分,只在中正与不中正之间耳。[26]

世间修道盲汉,不知阴阳配合之理,牝牡相须之道,舍自己真阴真阳性命之根,而求身外与我种类不同之物。[27]

天地非阴阳不能生物,性命非阴阳不能结丹,天地造化之道,乃金丹之至象也。[28]

《参同契直指笺注》:

天心无形无象,不可见,因阴阳交感,一点生机从虚无中露出,而始足以见之。[29]

修真之道,全是盗天地虚无之气,窃阴阳造化之权。[30]

何况先天之气,近在我身,切在心胸,岂有不能感化者乎?其不能感化者,皆因阴阳不能和合之故。如果和合,则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一时辰内管丹成矣。[31]

人心去则为真无,道心固则为真有。真无者,真阴也;真有者,真阳也。真无真有,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也。两孔穴,即真无真有二穴。法者,即有为无为二法。金气者,先天真一之气,号为水中金。此气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非色非空,非有非无,有无相形,一物生焉。[32]

金丹之道,阴阳调和之道也。阴阳和则生丹,阴阳背则败道。[33]

 

这些材料不需要一一解释,其中主要的意思可概括如下:

其一,内丹学的源头是“大道”,大道之中虽“无声无臭”,其中已蕴含“阴阳造化”的潜力与可能性。若无阴阳之化,则不可能生成万物也。

其二,内丹学全部的目标,是返本还原,回归于道。而先天之道可从两方面说:从气一面来说道,则为先天一气;从心一面来说道,则为“天心”,天心即先天之心()也。内丹学的核心,即是感召此先天虚无之气,即是回归先天虚无之心。

其三,人在后天状态下,天心隐而不现,先天一气亦隐于虚无之中;欲自后天返先天,必须通过真阴真阳之间的调和交媾,才能“先天之气,自从虚无中来”。

其四,由此,则内丹学之核心即在于阴阳交媾,真阴真阳交感和合,此乃性命、有无双修合一之根本也。

 

可见,刘一明已经把阴阳交媾而成仙的原理说得很透彻了。自“气”一面讲,内丹学的核心奥秘是如何感召“先天一气”;自“心”一面讲,内丹学的核心奥秘是如何回归先天之心的本来面目。依“心气无二”之理,前者乃即气而言心,后者乃即心而言气,先天之“虚”中本来无“心”与“气”之二元分别相也。而回归此先天(心气无二)之境,其核心奥秘则在“真阴真阳”之交媾、交感与和合也。即属真阴真阳之交媾,则非后天之造作有为法,而有其微妙之感通,如白玉蟾《谢张紫阳书》所说:“夫修炼金丹之旨,采药物于不动之中,行火候于无为之内,以神气之所沐浴,以形神之所配匹,然后知心中自有无限药材,身中自有无限火符。如是而悟之谓丹,如是而修之谓道。”[34]

 

丹法阴阳交媾以成仙之总原理既已叙明,则不同丹法流派之特征亦可由之而明矣!无论何种丹法,皆以阴阳交媾而回归先天,此则无异;而此回归先天,则或重先天一气而言丹,或重先天心性而言丹,虽可谓有或重性或重命之不同特色,其实皆归于道之不二也。因分之即阴阳,即神气,即性命,而合之则为“非二元”之“虚体”,不过可由不同视角而表之罢了。《金丹大成集》从“心”一边论“道”:

夫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融于心,心会于道,道外无余心,心外无余道也。能知运用者,以道观心,心即道也;以心贯道,道即心也。是心也,非人心之心,乃天心之心也。天之居于北极,为造化之枢机者,此心也。故斗杓一运,四时应节,五行顺序,寒暑中度,阴阳得宜矣。在人亦然。首有五宫,上应九隅,其中一宫曰天心,一曰紫府、天渊、天轮、天关、天京山、都关、昆仑顶,其名颇众。总而言之,曰玄关一窍。运用于此者,可不辨药材所产之川源,火候细微之要旨,以至温养而成丹,皆不离乎此心之为用也。[35]

关于“玄关一窍”,因另有专文论之,此处且略。此以“天心”为统“阴阳”之枢纽,虽未言“气”,实则先天之心并是“心气合一”之境也。牧常晁《或问金丹性命类》一文中指出:

夫道不从外求,外求非为大道。言真铅汞者,乃天地之根元也。真水火者,乃阴阳之本祖也。汞铅在人为性命,水火在人()精神,非世间有质之物也。古人不欲直泄,故寓言于物,使人远取近求,以象外阴阳,合身中之神炁也。除本命元神外,其余鼎器药物、龙虎龟蛇,及世间有象者,无非譬喻。[36]

此即明言内丹学所论之“阴阳”,包括水火、铅汞、性命、精神等等,终归是回到“神炁”上来讲,并非外物之阴阳;而神炁回归先天,则不外“本命元神”而已,此即前文所谓之从“心”一边而论先天之境也。

 

《乐育堂语录》对内丹学的阴阳哲理有精要的总结:

天地生生之道,不过一阴一阳,往来迭运、氤氲无间而已。然此皆后起之物也,若论其原,只是无极太极,浑浑沦沦,浩浩渊渊,无可测识,无可名状焉。惟静极而动,阴阳兆象,造化分形,而阳之升于上者为天,阴之降于下者为地,天地定位,人物得其理者成性,得其气者成命,而太极不因之有损焉。即天地未兆、人物未生以前,而太极浑沦无际,亦不因之有增焉。夫太极,理也,无可端倪者也,而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此言两仪之发端,无不自太极而来。当其动而为阴阳,是气机之蓄极必泄,非太极之有动也,其动也,其气之屈而伸也;及静而为太极,是气机之归根返本,非太极之有静也,其静也,亦其气之伸而屈也。要之,气机有动静,而太极无动静。尔学人务须明得这个源头,始不堕于形气之私。[37]

在内丹学的理论框架中,一般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作为其基本的理论模式,而上文中的太极相当于“虚”一层次,“神与气”则相当于“阴阳”的层次。“精、气、神、虚”可以看成一个“从实到虚”的无限相续性的系列,它们之间互相含蕴而互有显隐。“虚”(太极)是无形无相的本源,万机潜蕴其中,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从无形的“虚”到有形的万物的顺向演化,是一个从“无”到“有”、由“虚”到“实”的信息显化历程,同时又是一个万能性逐渐缩减的过程,因为越是“有形”的层次,事物就越具体,就形成了显著的差别,有了事物之间的差别就有了相互矛盾,就不能相互融通为一体,所以是一个“由实生碍”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然可以互相转化,说明它们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它们来自于同一的本源(虚或太极);但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功能效果,只有达到“还虚”的层次才能虚灵无碍而达成超越。从太极到阴阳到万物的顺向演化是“从先天到后天”的“由虚化实、由实生碍”的过程,而从万物到阴阳到太极的逆向演化则是“从后天返先天”的“由实返虚、由虚而通”的修炼过程。通过逆向修炼而重返本源,重返无形无相的太极本体,人就从有限而回到无限,就获得了永恒与超越。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过程,正是从万物到阴阳到太极的逆向演化过程。

 

因此,回归太极本体状态才是修炼成仙的根本,而阴阳气机的修炼则是回归太极的方法与过程,两者相互配合,是内丹学修炼的根本原则。在阴阳未生以前的太极,虽也蕴含有理有气,但气没有显现,显现只是无形之“理”,“理”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包含万物运化程序的全息的信息元。等到由太极而分化出阴阳二气,则阴阳气机的运化是显现的,而阴阳二气之所以能如此运化的程序规律即理则是隐含于气机运化之中。阴阳的气机有动有静,有增有减,但其所以能动能静、可增可减之“太极之理”则本无动静,并无增减,因为动静增减只是阴阳气机不同信息的显现与隐藏的差别,从那个太极之理来说,它只是一个全息元,从信息的全体来说并无动静增减。对修炼来说,阴阳气机有变化有增减,但我们的心要无变化无增减,即所谓的“无思无虑,无作无为”,这样我们就能从阴阳的部分的运化状态,上契于无动静无增减的太极整体的状态;这样就能超越有形事物的生灭变化的层次,而回归于太极本体的无限与和谐。如果我们局限于后天阴阳的变化,那么修炼最多只能影响到后天肉身的健康,而不能返本还原,进入永恒的道境。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理。

 

内丹学所讲的这一套通过阴阳交媾而返本还原以成仙的原理,其表述带有道教鲜明的特征;但就其哲理本身而言,凡客观的原理、原则都是超越宗派门户之见的,内丹学家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儒释道三家在其最后的“道”的层面都是殊途同归的。内丹学家陈致虚指出:

天下无二道也。昔者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佛祖云:万法归一。是之谓三教之道一者也。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然所言心,却非肉团之心也。当知此心乃天地正中之心也,当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达磨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三教之道,皆当明性与命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六祖教示云:日与月对,阴与阳对。是三教之道,不出于阴阳二物之外也。[38]

此从“一”、“心”、“性命”、“阴阳”等一系列的概念,论证三教之道同其归趣。陈致虚又说:“人也者,为万物之灵也。人能久固其真也,谓之真佛;人能久存其神也,谓之神仙;人能超凡而入圣也,谓之上圣。皆不离于性命,皆不逃于阴阳,而皆出入于中心,总谓之金液还丹也。”[39]此与上文同一语脉,谓无论是佛、仙、圣,只是从不同的意义上来命名,其实皆不离于性命阴阳,皆以一心为本。而王道渊“惩忿窒欲论”则更具体地指明了三教会通之所在:“在丹家则为取坎填离、水火既济之理;在禅家则为回光返照、转物情空之理;在儒家则谓克己复礼、正心诚意之理。以此论之,三教道同而名异,其实不离乎一心之妙。是以天地无二道,圣人无两心。[40]由此可见,阴阳交媾虽是由内丹学特别地提出来的修道原理与方法,但其本质亦体现于儒释两家之中。禅家之转物而觉,其实亦是回心内照,此即有阴阳交媾之作用;儒家克己复礼、正心诚意之修养,使精神不向外驰,而回复心体之明德,其实亦有阴阳交媾的作用。不过,儒佛两家都偏于心理、伦理方面的精神修养,虽在核心原理上可以有阴阳交媾的作用,但它们并未明确地提出阴阳交媾特别是身心之间相互作用的课题。

 

这表明,内丹家不但以阴阳交媾为丹家成仙之秘要,而且在内丹家看来,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是通三教而为一的。

 

注释:

 

[1]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90年,第691页。张广保的《太平经-内丹道的成立》专辟尚阳与纯阳一节讨论《太平经》的尚阳、纯阳观念。载张广保:《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巴蜀书社,2008年,第244-248页。

[2][]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不分卷。按:《玄纲论》已经具备内丹学“返本还源、贵阳炼阴、性命双修”等理论宗旨,与《化书》一起,奠定了内丹学兴起之基础。

[3]《重阳全真集》卷一,金王嚞撰,十三卷。

[4][22]《中和集》卷四,元初李道纯撰,六卷。

[5]《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三,晚唐五代施肩吾撰,五卷。

[6]《悟玄篇》,余洞真撰,当出于南宋时期,一卷。

[7]《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南宋彭耜等编,四卷。

[8][25][26][27][28][29][30][31][32][33]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羽者等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2952122354248484956页。

[9]《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卷三,不署编者,应出于元代,六十卷。

[10]黄元吉:《乐育堂语录》,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11]《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元尹志平述,弟子段志坚编,四卷。

[12][34]白玉蟾:《谢张紫阳书》,载于《修真十书》卷六“杂著指玄篇”。

[13]《真仙直指语录》卷上《丹阳马真人语录》,金马钰等述,玄全子集,二卷。

[14]《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元金月岩编,黄公望传,一卷。

[15][16]《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二,北宋张伯端撰,南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八卷。

[17]《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三。

[18][19][21]《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五。

[20][24]《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八。

[23]以上两条,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金牧常晁撰,七卷。

[35]《金丹大成集》卷一,元萧廷之撰,五卷,载于《修真十书》卷九至十三。

[36]《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金牧常晁撰,七卷。

[37]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一,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第95页。

[38][39]《上阳子金丹大要》卷十四,元陈致虚撰,十六卷。

[40]《还真集》卷中,元王玠(字道渊)撰,三卷。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5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