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作安:探索中国宗教对话路径   2011年4月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各种冲突和战争不断,而且或多或少同宗教问题有关系。实际上,直接因宗教差异引发的冲突并不多见,当前国际上出现的冲突大多是对领土、资源的争夺和地缘政治的角逐引发的。对利益的争夺有时不好摆到桌面上来,就需要有正当的理由,由于宗教具有神圣性和感召力,就很容易被拉扯进去。不可否认的是,一旦宗教因素卷入其中,冲突就变得复杂和敏感,一方面会以宗教感情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又容易沉积到心理深层,更加难以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宗教之间的沟通与和解,对防范和化解各种冲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避免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话,有政治层面的对话,有文化层面的对话,有宗教层面的对话。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都主张宽容和宽恕,同时由于对本宗教神圣原则的持守和执着,又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排他性,再加上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结合得很紧,使宗教对话呈现出复杂性和敏感性,往往浅尝辄止,流于形式,难以触及信仰核心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对话更有效的避免对抗的方式,只要还有对抗,在宗教之间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实现和解的努力就不能放弃。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许多热爱和平的人士正在致力于寻求宗教对话的有效方式和可行途径,让人有所期待。

 

反观中国的情况,显然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各宗教之间没有争斗和冲突,彼此尊重,和睦共处。中国的各个主要宗教,除道教是土特产,其他各个宗教都是外来户,在经历了种种磨合后,落户成家,融入中国社会大家庭,和睦相处,共生共长。既然我国各宗教之间的关系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么还要不要进行宗教对话呢?如果需要,又如何进行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彼此间的了解并不深,误解却不少,还常常出现对抗,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话,应当说是一大进步,实在很有必要。我国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内的各主要宗教,虽然关系相处得不错,可以说是相敬如宾,相安无事,但恐怕还谈不上彼此间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一定程度上的隔阂还是存在的。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变化很大的时期,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宗教如何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如果各个宗教之间能够通过对话,加深了解,维护团结,开展合作,共谋善举,携手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则大有益于宗教,也大有益于社会。因此,我国各宗教之间有必要进行对话,但这种对话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出符合中国宗教实际、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对话模式。国外的宗教对话理论可以参考,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据此,笔者在这里提三点建议:

 

共同探讨和谐之道

 

中国各宗教为什么会和睦相处,有必要深入探讨,很好总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伊斯兰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来到中国这个地方,一直在不断做出一些调整,才逐步适应这里的水土和气候。在崇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伊斯兰教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基督教成了中国基督教,都透露出了中国的特色和气质,彼此能够和合共生。儒释道三家更是如此,虽然也有义理争辩,甚至面红耳赤,但君子动口不动手,并最终形成了彼此融合、互补共荣的走势。

 

一般认为,宗教对话就是要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达成一致性,从而为各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打造一个共同的基础或平台。其实,各宗教之间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差异性与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或者差异性并不直接导致冲突,统一性或者一致性也并不一定就能达至和平,正如中国先哲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化差异可能造成对抗,强求一致也可能导致逆反。只有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平等相待、彼此欣赏、有分有合、互信互让,才能建立起和谐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国际关系、族际关系、人际关系和教际关系,实际上都该如此,而这也正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中国的宗教对话应当充分体现中国的和合文化精神,把求同存异作为宗教对话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把和而不同作为宗教对话应当追求的主要目标。一致性固然重要,多样性也同样宝贵,只有在追求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各自的,在中国和合文化的氛围中共融。比如各宗教的朋友在一起吃饭,饮食习惯和禁忌各不相同,佛教只能吃素、伊斯兰教不吃大肉,都得尊重,怎么办呢?无非三种方式:一种是全都吃素,偶尔吃一顿素餐也无妨,而且素食有利健康,大家都能接受,这就有点像全球伦理,是大家可以接受和认同的普遍伦理原则;一种是一桌两制或一桌三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实行分餐,你吃你的素食,我用我的清真,这叫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第三种是分桌用餐或分厅用餐,吃完饭再坐到同一张桌子上来开会,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这叫互相尊重,有分有合。无论哪种方式,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我们国家,既然有这样宝贵的经验,那么各宗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总结,上升为共同的信条。一方面我们可以当作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和风西送,为国际社会解决宗教关系提供可资借鉴的宗教和睦模式。

 

共同应对新的挑战

 

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宗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些是各宗教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形成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的问题;如何加强爱国宗教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在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问题;如何加强宗教教职人员培养,顺利实现宗教界人士新老交替的问题;如何探索服务社会新途径,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问题;如何应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强化道风建设等等,能不能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对我国各宗教沿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方向前进关系重大。在我国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关系上,尽管一直以来关系都很好,但不等于今后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实际上已经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有的来自国外的影响,有的源自激剧的社会变动。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各个宗教与外国宗教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受国外宗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国际上又是文明冲突,又是宗教纷争,尤其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恩怨不断,时不时闹出风波,如美国关塔那摩监狱审讯人员亵渎《古兰经》事件,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报纸刊登亵渎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的漫画等等,都引发了全球穆斯林的抗议风波。一些宗教极端势力打着伊斯兰教旗号搞恐怖暴力活动,鼓吹圣战,已经构成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但有人把恐怖活动归咎于伊斯兰教,散布伊斯兰恐惧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把反恐斗争引入歧途,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触动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这根敏感神经。每当国际上发生此类事件,中国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态度就备受关注。国外有的伊斯兰组织要求中国的穆斯林去参加圣战,有的基督教组织希望中国基督徒到中东去传教,回归耶路撒冷,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警觉。国际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发生的冲突,尽管在我国宗教界还没有引起大的波动,但如果神经一再受到刺激,难免会产生反应。对此,我国伊斯兰教界和基督教界要加强沟通,防患于未然。

 

除了外部的刺激,还有内部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宗教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穆斯林数量稳步增长,基督徒人数急速攀升,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听说上海市的流动人口就超过了500万。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各个不同宗教信徒,这就使我国宗教的地理分布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给宗教之间的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杂居更加普遍,接触日益频繁,磨擦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伊斯兰教团体和基督教团体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彼此交换意见,帮助解决矛盾,协商处理问题。

 

共同担当社会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括穆斯林、基督徒以及各宗教信徒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伊斯兰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主张和平和睦和谐,有着丰富的和谐精神资源,促进社会和谐不仅是各宗教共同的社会主张,也是共同的社会责任。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主张和谐,包括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伊斯兰教是主张两世吉庆的宗教,穆斯林要遵循真主的教诲,既要坚定信托后世,得享天园,又要积极耕耘今世,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今世生活。穆斯林只有通过在社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体现履行了真主规定的义务。基督教从人神和好要求实现人间友爱,教会要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为上帝作见证,基督徒在世的责任就是要寻求人间的好生活,作光作盐,荣神益人。我国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穆斯林按照圣训的教导把爱国作为信仰(伊玛尼)的一部分,基督徒按照圣经的要求把爱国作为灵性生命的崇高表现。因此,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既是穆斯林的使命,也是基督徒的使命。

 

境内外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东突分子打着伊斯兰教旗号,歪曲利用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宣扬极端主义思想,蒙骗信教群众,从事分裂破坏和暴力恐怖活动。为了揭穿他们的阴谋,正本清源,扶正压邪,各级伊协组织开展解经工作和讲新卧尔兹活动,对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做出符合原意的正确解释,弘扬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内容,得到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积极响应,收到了明显效果。我国基督教中还存在一些消极、保守的神学观点,不利于我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努力,不利于广大基督徒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基督教界为此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努力构建合乎中国教会自身处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并把神学思想研究成果落实到神学院校教学、教会讲道中间去。无论是伊斯兰教的解经工作,还是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都是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但各有特点,各具特色,伊斯兰教界和基督教界可以就此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共同促进,把开明、宽容、和谐的理念体现到讲章和卧尔兹中去,引领广大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各宗教之间开展对话,应当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和大势,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教情,着重于各宗教共同面对的课题和共同担当的社会责任,开展交流对话,逐步形成共识,服务和谐社会,丰富和谐文化。开展宗教之间的对话,党和政府要正确引导和给予热情鼓励,专家学者要积极参与和提供学术支撑,形成多方协作、携手推进的生动局面。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对话路径和模式。宗教差异的存在是长期的,宗教对话的道路也很长,希望基督教界本着博爱精神、伊斯兰教界本着普慈精神,开展交流和对话,并落实为合作行动,共同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职责。

 

(作者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此稿为作者在和合共生——上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流和对话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引自钟鸣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