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向平: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刍议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5月26日

从依法管理到依法治教,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在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宗教事务治理的问题已经从原来的依法管理向治理法治化方向转型。

 

一般说来,宗教管理是以宗教事务为主要对象,而所谓宗教事务即是宗教的社会公共事务,并非每一宗教体系内部的事务。这是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前提。宗教事务也只有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才能被赋予法治化的内涵。

 

与管理比较而言,治理是有多元主体,而非单向性的管理。换言之,如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加以理解,那就是以自由、平等、公正作为基础。从当前来说,一方面,宗教社团按照法人社团予以登记注册,宗教事务才能具备进入治理法治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宗教组织内部则由各宗教的习惯法、戒律进行治理。而宗教习惯法、戒律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彼此相互协调,则是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宗教的信仰方式既可能是社会事务,也可能是宗教内部事务。然而,由于不同宗教的信仰方式不同,因此难以使用一个价值标准来治理。这也是以往宗教事务管理的一个基本难点。但是,宗教事务治理一旦进入法治化领域,不同宗教能够持守的公共原则应当是皆能认同、接纳的公共理性。比如,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宗教间相互尊重。个人领域中的宗教信仰属于个人的信仰权利,基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伦理原则。社会层面的宗教事务则属于公共事务,基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公共规范,信教群众应明了作为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在佛教界,近代的太虚大师提出过佛教公民一说,强调那些选择了佛教信仰的人也是国家公民。佛教信众也是公民,而且不是次等公民,不能因为信佛就被人们所歧视。他们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其他公民的权利是一样的,这是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又一出发点。宗教事务部门不能忽略了信教群众的正当权利,宗教特殊也不是忽略信教群众正当性公民权利的代名词。但需要指出的是,信教公民也不是特权公民,不能随意使用宗教借口来享有某些特权。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目标就是把宗教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也不把宗教权利特殊化。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20151229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