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著作
《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   2023年9月13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作者:杨曾文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ISBN:978-7-309-16781-8/I·1352

 

作者简介

 

杨曾文,汉族,男,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著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共著)、《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主编《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临济录》;翻译日本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佐佐木教悟等《印度佛教史概说》(合译)。另有学术论文281篇,译文36篇。

1999年获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东洋哲学学术奖”,2002年所著《唐五代禅宗史》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2017年获汤用彤学术奖。

 

内容简介

继隋唐之后,宋代时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与会通发展为深刻能响社会的时代潮流,思想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理论形态的理学(道学)形成于这个时期,文学、史学和艺术等文化领域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宋代儒佛二教交流之中有哪些代表性人物扮演过重要角色,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过怎样的交流,有什么相关结果和著作,两宋理学的创立与佛教有什么关系,理学思想如何,等等,就是本书阐述的主要内容。

依据经过梳理的文史资料和佛教文献,本书按照“宋朝社会和佛教”“亲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禅宗”“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理学和佛教”五大框架,对两宋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佛教和儒家的概况、代表人物和事件、著作和学术思想、社会影响等,设章分节,作深入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题探讨宋代儒佛二教交流情况及其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是杨曾文教授多年来于此一领域深耕不辍的最终成果,在阐述历史背景、佛教传播和佛儒交流互鉴、代表人物、佛教对理学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均具有特色,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宋代社会和佛教

一、宋代社会

二、宋朝扶助佛教传播和发展

三、宋代佛教概况

四、禅院、教院的“五山十刹”

五、儒释道三教会通和儒者士大夫

 

第二章 宋代佛经翻译与士大夫

一、宋太宗、真宗、仁宗与佛教、佛经翻译

二、宋朝的译场——译经院(传法院)

三、主要译经僧

四、儒者重臣奉诏担任译经使、润文官

(一)润文官

(二)以宰相为译经使兼润文官

五、宋朝译经概况

六、佛经目录和雕印大藏经

 

第三章 北宋著名亲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节 晁迥及其《法藏碎金录》《道院集》

一、晁迥的生平

二、晁迥的著作

三、从《法藏碎金录》《道院集》及《昭德新编》看晁迥对佛教的理解和运用

(一)从晁迥引用的佛典推测他对佛教教理的抉择

(二)尊崇大乘佛教般若空论和中道思想

(三)遵奉禅宗“无念为宗”的宗旨

(四)晁迥晚年的闲居生活与禅修

(五)晁迥自制的修行“法要”

四、晁迥的三教会通思想

(一)三教虽各有所长,但同归一道一理

(二)在三教中佛教义理最为高深

(三)认为三教互相排斥是妄分彼我、争胜负的表现

(四)主张三教会通融合

第二节 北宋文学家杨亿和佛教

一、“一代之文豪”杨亿

二、奉诏修订《景德传灯录》

三、北宋的译经和杨亿为新译佛经润文

四、杨亿的参禅活动和《汝阳禅会集》

(一)嗣法于临济宗广慧元琏

(二)参禅与说法

(三)编撰《汝阳禅会集》

(四)杨亿与汾阳善昭、慈明楚圆

(五)杨亿与驸马都尉李遵勖

第三节 李遵勖与蕴聪、楚圆交往和编撰《天圣广灯录》

一、生平

二、李遵勖与禅僧蕴聪、楚圆的交往

(一)作为居士,嗣法于临济宗石门蕴聪禅师

(二)与石霜楚圆的深厚情谊

三、编撰灯史《天圣广灯录》及其意义

第四节 张商英奉佛事迹及其《护法论》

一、张商英生平及其奉佛事迹

二、从《续清凉传》看张商英对佛教的态度

三、会通儒释道三教的《护法论》

(一)《护法论》问世缘起及其结构

(二)《护法论》对韩愈、欧阳修等儒者排佛论的批驳

(三)认为佛教与儒、道二教宗旨一致,但佛教境界最高

 

第四章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禅宗

第一节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禅宗

一、吕蒙正及其家族奉佛事迹

二、周敦颐与云门宗僧了元

三、谢景温、徐禧与临济宗僧黄龙祖心

四、黄庭坚与临济宗僧黄龙祖心及其弟子惟清、悟新

第二节 王安石与佛教

一、王安石生平及其变法

二、王安石与佛教

(一)王安石与临济宗僧蒋山赞元

(二)王安石与真净克文

(三)王安石与金山宝觉

三、王安石著作中对佛教的理解和运用

(一)《字说》中的佛教思想或受佛教影响的内容

(二)从王安石的诗看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三)王安石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四)王安石与张方平论儒、佛二教人才

第三节 苏轼与佛教

一、仕途坎坷,先后遭贬黄州、惠州、儋州

二、苏轼与佛教

(一)前期是“不信”而亲近佛教

(二)后期则自称居士,已是“归诚”佛教的儒者

(三)主张禅教和睦,彼此会通

(四)苏轼论《六祖坛经》

三、与僧交友,密切往来

四、与佛印了元的交往

五、参谒庐山东林寺常总

六、与曹溪南华重辩、明禅师

七、与诗僧参寥子

 

第五章 北宋主张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节 宋初儒者孙复、石介的排佛论

一、泰山学派创始人孙复及其对佛教的批评

(一)孙复排佛的理论依据——圣人之道和王道

(二)孙复对佛教、道教的批评

二、石介及其《怪论》《中国论》等对佛教的见解与批判

(一)谓佛老为反中国常道的“怪说”,应予破斥

(二)断然将佛教列入所谓“四夷”加以排斥

(三)尊崇韩愈,视排佛为忠义之行

第二节 欧阳修的治国之本论与排佛论

一、欧阳修及其《本论》

(一)欧阳修生平

(二)《本论》的内容和欧阳修的理想盛世

二、欧阳修的排佛依据及其特色

(一)说以往排佛者不知排除的方法

(二)说尧、舜及三代“王政明而礼义充”,佛教不能传播社会

(三)称三代后“尽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绝”,佛教得以传入

(四)主张对佛教应修仁义礼乐之本以胜之

三、从历史和北宋社会看欧阳修的排佛论

 

第六章 北宋程颢、程颐创立理学及其佛教观

第一节 程颢、程颐的理学体系

一、程颢、程颐的生平和著述

(一)程颢

(二)程颐

(三)现存二程的著述

二、倡重“四书”,为学以“求道”“明道”为主旨

(一)主张为学修身首重“四书”

(二)为学修身应以求道、明道为主旨

三、先秦以来文化语境的“道”“理”和佛教的心性思想

(一)先秦以来对“道”和“理”的定义、诠释

(二)在中国佛教心性思想体系中的“道”和“理”

三、程颢、程颐的理学体系

(一)以“理”为最高范畴

(二)理与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三)格物致知和“中庸”的道德修养论

(四)“诚”与“敬”在二程理学体系中的意义

第二节 程颢、程颐的佛教观

一、有“出于释老”经历,认为佛教也有“高妙之处”

二、对佛教禅宗的批评

(一)批评佛教“自私”“欺诈”,逃避人伦大义,谓世界幻妄,以言“性命道德”吸收学者,比之以往杨、墨,为害“尤甚”

(二)谓禅宗论道说性是“用管窥天”,“不见全体”

(三)将佛教比之为“淫声美色”,谓应避而远之

(四)抓住佛教离亲出家、逃避人伦之道斥责即可

三、二程引证的佛教资料

(一)关于《华严经》

(二)《传灯录》(《景德传灯录》)

(三)《法华经》和《维摩诘经》

(四)未标题目的引述——《六祖坛经》

 

第七章 临济宗大慧宗杲和儒者张浚、刘子羽、刘子翚、朱熹

第一节 临济宗大慧宗杲和“临济再兴”

一、圆悟克勤和临济宗杨岐派的兴盛

二、大慧宗杲及其传法经历

(一)遭遇战乱,避地赣、闽并传法(1130一1137)

(二)有张浚作外护住持余杭径山寺,后遭秦桧迫害(1137-1141)

(三)编管于衡、梅二州(1141-1156)

(四)秦桧死后被赦,住持阿育王寺、径山寺,受到孝宗崇信(1156-1163)

第二节 南宋抗金名相张浚与大慧宗杲

一、张浚两次拜相及其统领抗金的事迹

二、张浚对大慧宗杲的支持和彼此交往

第三节 刘子羽、子翚兄弟与临济宗大慧宗杲、朱熹

一、福建崇安刘子羽、子翚兄弟

(一)刘子羽随从张浚抗金事迹

(二)刘子翚生平及其《圣传论》《复斋铭》

二、刘子羽、子翚兄弟和临济宗大慧宗杲

(一)宗杲称刘子羽为“如来使”,可为“了事凡夫”

(二)宗杲书劝刘子翚参透赵州“无”字,莫信修默照禅

三、刘子羽、子翚兄弟对朱熹的养教之恩

第四节 开善道谦与朱熹

一、临济宗开善道谦的生平

二、道谦的禅法思想

(一)禅门宗旨难以语言完全宣示,却可巧施方便传授

(二)称以棒喝、动作示意传法的方式如同儿戏

(三)传法不能执迷语句,又不能离开语言

(四)“参禅之志,在乎悟道”,悟道以“无我为难”

(五)遵循宗杲禅法要义,倡导看话禅

三、道谦与朱熹的交往

 

第八章 朱熹理学体系的完成及其佛教观

第一节 朱熹及其理学体系建构的完成

一、朱熹的经历及主要著作

二、朱熹理学体系建构的完成

(一)编著和诠释周敦颐、二程的著述

(二)编撰理学普及入门书《近思录》十四卷

(三)编撰理学渊源史书《伊洛渊源录》十四卷

(四)编撰《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五)借诠释儒家经典“四书”等编撰理学著作

第二节 朱熹的理学思想

一、以性、理、太极为宇宙本体的理学本体论

(一)太极是理无形,故亦称无极,是天地万物所依的本体

(二)太极为天地万物之理,先有太极才生天地万物

(三)理为道,气为器,理先气后的天地万物生成论

(四)人类社会道德源自太极、理

(五)称自己理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源自《太极图说》

二、以格物致知、穷理为标榜的理学认识论

三、“持敬”“主静”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

(一)以仁为“心德之全”“统体”的道德价值论

(二)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之辨和“存天理,灭人欲”

(三)强调“存心养性”“居敬”和“主静”的修身实践

四、传承中华民族“国以民为本”和向往德政的思想

五、以推崇和彰显儒家伦理道德为突出特色

(一)以集中论述纲常名教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理学基本教典

(二)将进学和道德修养统为一体的格物穷理和存心尽命的思想

(三)强调一切言教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旨归

第三节 对朱熹佛教知识的评述

一、背离佛教起源和发展历史,谓佛典“窃取”道家之说

二、对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汉译佛经知之甚少

(一)所谓“佛氏乘虚入中国”

(二)所谓佛教“幻妄寂灭之论,自斋戒变为义学”等不合史实

(三)对佛教传入后的汉译佛经近乎无知,却又凭空加以评论

三、对中国佛教宗派、宋代禅宗所知不多

第四节 朱熹的佛教观

一、继承以往儒家排佛者的传统见解,斥责佛教废纲常、灭人伦

二、谓佛教之“性”为“空”,异于儒家善性之“理”

三、朱熹对禅宗的赞赏和批评

四、朱熹《释氏论》的主要内容

五、朱熹佛教观略评

(一)无视佛教是拥有独立信仰体系的宗教

(二)未站在治国安民立场看待佛教

(三)对佛教没有整体了解,却彻底否定

(四)批判佛教,缺乏客观公正

 

第九章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一、南宋圭堂居士和《大明录》

二、《大明录》的三教一致思想

(一)论在家奉佛修道和儒佛一致

(二)佛、道二致同源和互相融摄论

(三)虽主张三教一致,但强调儒家之教应占支配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