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宗教心、生态情、环保行——2013年宗教与生态环保工作坊”论坛与会者,2013年6月1日发表了宗教环保宣言。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不再是单一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而是关系全人类的综合性问题,宗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为人们解决现实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启迪。宗教环保工作,可帮助人们从思想和心灵深处改变对自然的看法,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共生理念。从而共同建立人间美好家园。论坛6月1日在九龙湾亿京中心16楼香港佛光道场大斋堂举行,与会者有学者与宗教人士,包括佛光山慧开法师、满莲法师、香港中文大学赖品超教授、学愚教授、天主教之郑生来神父、基督教之蒲锦昌牧师及、道教之夏志前博士及杨颖宇博士、希伯来圣典论者李炽昌教授、孔教之汤浩坚博士、印度教之Steven Matthews及伊斯兰教Omar Ayash教长王文杰阿訇。
世界知名的香港探险家李乐诗博士作主题演讲时指出,极地本来是全球最洁净无瑕的净土,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其中一份子应保持谦卑,与天地和谐共处,好好活出自己的一生。李博士呼唤各人手牵手爱护地球。
代表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致感谢词的满莲法师表示:由于地球暖化,造成致命性的天灾频传,保护地球已刻不容缓,然而人们的生活习惯若不改变,保护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口号。希望藉由各宗教领袖代表的理念,帮助人们由心出发,从生活上实践我们如何爱护地球,为自己与下一代,留下一片净土。
除此之外,有关土地的退化、气候转变、空气汙染、水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都与畜牧业息息相关,联合国的建议很清楚,畜牧生产必须减少一半,避免对环境损害造成更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佛教的素食,可能是最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台湾佛光山慧开法师以“生命的永续经营与世界的永续经营”为题,说明现实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都只是治标,要解决环境危机,必须从改变人类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开始。有西方学界人士对佛教所蕴含的生态学价值有充分定的肯定,并认为佛教的思想,是在寻求人类受苦的原因与对治之道。
慧开法师进一步说,“我们的生命与所居住的世界,本来就是永续的,我们需要重新建构贯穿生死,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宇宙观与环境观,这不单是为人类后世子孙谋幸福,更是为自己将来轮回再世创造良好条件。”
另一学者学愚教授认为生态危机的祸首是人类。从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来看,地球生病是苦!只有人类共同面对,承认环保问题是人类所造成才有动力去解决。要解决危机只有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佛教说“心净国土净”,建立同生共体概念,并认清人类是自然的一部份。
他以星云大师推行的人间佛教为例,举办各项环保活动,如推行三好运动、心保运动;倡导环保与心保。宣传生态环境补救,皆是刻不容缓的事。
代表道教发表讲话的杨颖宇博士,讲题:“祸莫大于不知足——道家与现代环保”,表示人类一时的欢乐和享受所带来的后患要由下一代来承受,人类是生态圈的参与者,要与其他生命互动。滥用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及影响了生理均衡。人类应检视自己的活动。道教认为对于环保应以中和思想,寡欲知足。
另一位代表道教发表讲话的夏志前博士,以“道法自然与清净无为——道教生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为讲题”,指出现今工商业文明对世界带来危机,人类要反思及补救,文明的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追求,使现今世界被文明所奴役,这是道教所说对人类文明的异化。科学发达昌明但人的关系紧张,惟有人心清净无为,才可取得心安。
郑来生神父发言时说,要为现代恶化的环境出一分力,首先要改善现有的主流意识和生活方式,爱大地而不是要作大地的管家。以感恩、欣赏、珍惜、爱护和尊重去接触大自然。更多人转为素食者的时候,这是最快最容易减慢地球的暖化,以及推迟生态大灾难临界点的来临的最有效方法。郑神父希望不同的宗教,要多出一分力,从中体悟大自然的多元性和共同性的奥妙和重要性。以更正面去面对我们的将来。
专研希伯来圣经的李炽昌教授表示,现代人人性的漠视诚信,惯性暴行、没有关怀及没有行公平公义、为穷困受苦之人申冤的概念。因此引发自私而令环境带来的影响,污染、战争等等。若人类能实践希伯来圣经教导,天下善恶之人皆可和谐共处,创造美好世界。反思现代社会,若人类可以多关怀珍惜一切地球的资源,相信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成长可以共存。
基督教的蒲锦昌牧师认同同场两位讲者的分享。蒲牧师称:小时候快餐文化仍未在香港出现前,都是拿器皿去盛载购买食物,流汗都是拿手帕拭汗,并带水壶随时补充水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用完即弃的餐具和发泡胶盒,纸盒、铝罐、胶装饮品大量抛丢。物质生活与地球得救与否并不相干。近年惊觉地球的资源,已被所谓文明而滥用。
基督教另一代表赖品超教授,认为宗教间就环保问题的对话,其目的并不在寻找或建构普遍的环境伦理,而是致力于达至不同宗教间的互相的创造性转化、再进而促进对环保的贡献.环境运动往往是地方性的,如果是由生态学家和科学家主导的政策,通常较少伦理和美学上的考虑.环保运动本身需要具备或加强其多元性,并且需要与政治多元相结合。如果各宗教的伦理能够实现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发展出与其自身传统相符并又配合所身处的脉络的环境伦理,这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环保工作坊第三场演说发表会由4位中外学者分别代表孔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印度教教长Mr. Steven Matthews指出虔信之爱,能减少贪欲,无穷的贪欲会污染心灵进而污染环境,贪欲过度,将追逐身外之物。如今环境的恶化,正是我们心灵的写照。虽然大部份人不是蓄意要伤害地球,但无明与无知使我们不断追求金钱、权力、虚名,且愈来愈远离自心真正的需要,远离心平如镜的境界。要扭转污染及清洁心灵须以虔信之爱对人、对物、对天。美好的环境便是洁净心灵的回报。
孔教学院汤浩坚博士表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有三:一、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份。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中庸之道是拯救危机的法宝。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一种感情,发自内心,合乎情理,才能终结;喜怒哀乐每种感情都终结了,整体的情感也就达到“和”的境界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宇宙间一切事物之间都能按中和法则而摆正其位置,天地万物都会各得其所,生生不已了。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伊斯兰教教长Mr. Omar Ayash解说《古兰经》强制规定要保护环境,阿拉在第2章第60节规定我们要保护这片大地还有上面的环境:“要饮食阿拉所供应你们的食物,绝对不要在这片大地上做出腐败的事情。”阿拉将我们创造得非常完美,让我们可以享受并使用我们周遭的一切。人类可以不经大脑思考就分辨出120万种颜色、16000种气味以及18000种口味,光是我们大脑就有150万个细胞在处理思考的工作,而身体其他部位还有成千上万种美好的东西,在此同时,阿拉还让宇宙完美运行以供我们使用,但我们需要善用我们头脑、知识、教育和信仰来发掘这宇宙当中可让我们运用的东西。
伊斯兰教王文杰教长(阿訇)引述《古兰经》说:“行善者(其善)有利于自己;作恶者(其恶)有害于自身,将来你们都归于你们的养主。”(45:15)显而易见,爱护和保护环境的受益者是人类自身,反之,受害者也是人类自身。现实告诉我们,生态环境遭受的灾难,一定要引起全人类的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赖品超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赞叹各宗教虽然大不相同,但都提及“爱”。赖教授引述德兰修女名句“Do small thing with big love”(以至诚爱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寄语大家爱人、爱物、持续发展地爱地球。
随后各宗教代表包括佛光山慧开法师、满莲法师、香港中文大学赖品超教授、学愚教授、天主教之郑生来神父、基督教之蒲锦昌牧师及、道教之夏志前博士及杨颖宇博士、希伯来圣典论者李炽昌教授、孔教之汤浩坚博士、印度教之Steven Matthews及伊斯兰教Omar Ayash教长王文杰阿訇一同在主礼台上的环保宣言签署,为环保工作坊划上圆满的句号。
(来源:中华佛教网)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