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愿做取经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道教

来源:2013年9月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3-09-06

十方鞋、白袜、道巾、长袍,一袭道装整整齐齐。2013821日,位于北京白云观东侧的中国道教学院新校舍报告厅里,几十名有着西方面孔、操着异国语言的外国学员,正在参加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外国道教徒进修班开学典礼。这也是中国道教学院继去年举办了首届外国道教徒进修班后,应学员要求,第二次举办进修班。

 

搭建西方人了解道教的桥梁

 

此次进修班共有来自韩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15个国家的39名学员参加。这些学员中,最年轻的20岁,最年长的已有68岁。他们中有的已经取得博士学位,有的正在读大学。同时,学员们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工程师,还有的是歌剧演员,也有的是在专职的宗教团体服务。

 

开学典礼上,代表学员发言的,是来自比利时的吴信谷(Saskia Dab)。她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师,也是比利时道教协会会长。她告诉记者,自己来自一个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家庭。在接触道教之前,她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穿着道服,成为一名宗教信徒。

 

几年前,吴信谷和丈夫到湖北武当山旅游,并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道教。在武汉长春观停留期间,道教的养生理论和太极拳的精妙招式深深吸引了她,使她第一次有了想要深入了解这门宗教的意愿。回到比利时后,吴信谷想在自己家附近寻找道观,却发现这里不仅没有人了解这门宗教,更没有可以修行的场所。于是,为了学习道义,吴信谷每年都要来中国,并去长春观修习23次。去年,法国道教协会、墨西哥道教协会和比利时道教协会共同向中国道教协会提出建议,希望国外道教徒能到中国道教学院进修。在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外国道教徒进修班于201210月开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了解到中国道教学院今年将继续开办第二届外国道教徒进修班后,吴信谷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交流的频繁,道教正在逐渐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热点,道教中的一些文化也开始被西方人接受和信奉。在比利时,道教的养生功法尤其是太极拳很受追捧,道教经典《道德经》也受到广泛青睐,被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不断扩大。吴信谷说,很多外国人喜欢养生、太极拳,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养生、太极拳来自道教。所以她这次来学习的最大目的,就是架设一座桥梁,把道教的文化和道义连接在一起,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道教。

 

把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道教徒

 

和吴信谷不同,说着一口流利中文,来自新加坡道教总会的庄光栋(惟义)道长告诉记者,自己从16岁起就开始拜师学习道教的经典、科仪和礼仪知识,到今年已有13个年头。他表示,自己这次来学习,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道教知识,回新加坡更好地传道。

 

据了解,在此次为期15天的进修班学习期间,中国道教学院将为学员们开设道教思想概述、道教历史、道教科仪基础、道教神仙体系、道教经典概述、道教养生等课程。所有课程都将由入道多年,且有着渊博学识的老师教授。考虑到学员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学院还配备了翻译,老师在授课时也尽量避免使用道教术语,而是采用通俗语言来表达。

 

作为来自宗教团体的专职教职人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惟义道长说:虽然我在新加坡也一直学习道义,但中国毕竟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在这里土生土长。所以相信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也会更正统、更详细。在惟义道长看来,道教多年来一直难有系统的课程,因此很难让不认识道教的信徒来了解道教,而中国道教学院这次的课程正是弥补了这一空缺。我本身在新加坡也教授道教教义,所以来这里是希望能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课程,从而把更丰富、更精准的教义传授给更多信徒。

 

惟义道长还告诉记者,这次新加坡有许多道友都希望能来参加这个进修课程,但由于人数限制,最后只争取到6个名额。所以我这次要好好学习,将这里老师所讲的一些故事,一些智慧带回新加坡。就好像取经一样,把这些知识回去传授给更多的人,来弘扬道教。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