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施展教授华岩论坛畅谈“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帝国命运”

来源:2014年11月2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4-11-27

 

施展教授华岩论坛畅谈“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帝国命运”

 

 

讲座现场

 

20141121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合作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承办的人文系列讲座“华岩论坛”第27讲在学院路校区新B104教室举行。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政治学教研室副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为法大师生做了题为“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帝国命运”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钱雪松主持,吸引了包括人文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会场座无虚席。

 

施展教授首先运用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自西罗马帝国覆灭以来中世纪欧洲的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的不同发展特点。与政教分立的西部教会不同,东部教会一直处于强大的王权之下,教权从属于政权。这使得东正教教会的发展相对孱弱,没有形成如西部教会那样的独立特性。在这一政教关系中,东部教会发展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和弥赛亚主义特质的东正教学说。这一东正教学说被吸纳入俄国政治的架构之中,成为俄国帝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历史组成要素。在兼负神圣与世俗双重身份的俄国统治者看来,东正教、专制君主制和人民构成了俄国帝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成为俄国政教关系上的另一种“三位一体”。

 

进入近代,作为一个政教合一、有别于英法殖民的斯拉夫式帝国,其内在的安全需要使得俄国必须不断对外扩张。在扩张遭遇失败,并且面对现代性挑战之际,帝国的内部分化为要求扩大个人自由和建立法制与资本市场的西化派和持守传统文明之普遍价值的斯拉夫派。这两大派别的争斗结果却是由列宁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出现。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共产主义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理解政治秩序的基础,因而天然具有超出国家民族等政治文化藩篱的普遍性意涵,并且可以通过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特质来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对于俄罗斯的侵蚀,实现某种带有终极救赎意味的社会解放。最后,施展教授还结合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特质,分析了斯大林新民族理论的特点、价值与历史效应,并对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未来作出了解读。

 

整个讲座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理论视野开阔,富于理论深度和启发意义。下午5点,讲座在同学们的积极提问与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文:王晶蓉、图:黄越泓)

 

(来源:佛教在线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