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农历大寒将近的重庆,薄雾中带着寒意。走进重庆华岩寺,沿着大金佛塑像边的台阶拾级而上,那深掩在苍松翠柏中的重重庙门里,弘法楼一楼佛堂,开智法师在给居士班讲解儒、释、道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楼书画室里,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刘贵平在给信众上书画课;三楼佛教艺术馆的义工有的在修补珍贵古籍字贴,有的在准备着即将开幕的唐卡艺术展;寺院山门口的华岩梵呗艺术团人员在习练佛教音乐;慈善超市正在营业……这满寺书香、满屋佛经、满心大爱、满目井然,得益于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这些年来带着僧众传承传统文化,拓展慈善公益和社会服务,开展教风建设。
华岩梵呗艺术团人员在习练佛教音乐。蓝希峰摄
善用方便法门 传承传统文化
1月17日下午,道坚法师利用参加重庆市政协会的间隙接受采访,偶尔还打开手机看一下微信。记者得知,道坚是个善用方便法门、与时俱进的现代和尚:写博客、用微信。“我们利用这些现代传媒工具,也是为了弘扬佛教文化。”道坚说。的确,道坚出家这23年来,特别是担任华岩寺方丈这10年来,他用智慧创造性地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早在2006年,博客作为时尚刚兴起不久,道坚法师就开了个人博客。那年11月,30名假和尚在重庆、成都等地街头边表演边卖药,还殴打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和前去采访的记者。道坚法师获悉后,立即在博客中揭露假和尚行骗的6种方式,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粉丝纷纷跟帖评论,媒体也争相报道,他因此被誉为“博客方丈”。
“出家人,光守着自己的修行,那是件轻松的事。但既然有了博客、微信这些现代传媒平台,就不能没有自己的身影。”道坚说,佛教本身是文化,让大家都来传承相当重要。佛法传播是多元化的,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对佛教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的解释,消除民众对佛教的误解,很是重要。
道坚法师还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团,如无尽学社、中华正信读经会、华岩英才传习社弘扬传统文化。今天,华岩寺不但有国学教育基地,而且有自己的音乐团队、武术团队、美术书法团队,还举办多种夏令营,倡导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传播国学正能量。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华岩寺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办论坛、设置奖学金,积极弘扬优秀佛教文化。1月6日,华岩文教基金会在北京大学设立“华岩奖学金”,支持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学术交流,包括资助泰国、越南、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攻读佛教专业。
道坚法师是羌族人,对于羌族文化的传承情有独钟。2014年9月,他策划的微电影《莫朵格依》荣获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作品大赛三等奖。影片将羌族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以及厚重的羌文化融为一体,通过毫不造作、真诚的表现,全面展示了羌族文化,是羌族人生活环境的“风光片”,同时也是羌族文化的“电影教科书”。该片也是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
在华岩寺佛教艺术馆文物古籍修复室里,义工吴晓龙正在抄写清乾隆年间的佛教碑刻拓片。另外一间屋里,义工封先梅在妙觉师傅的指导下,正小心翼翼地修补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宝积经》。记者看到,这10多平米的两间屋里,到处是书籍和拓片,有不少是道坚法师的著作或带头整理的拓片。吴晓龙从书架上取下两本《佛国寻踪》,对记者说:“从3年前开始,华岩寺开始抢救性地收集整理重庆市佛塔寺院的石碑经文,计划给重庆每个区出版一本这样的书。”吴晓龙介绍,改革开放前,重庆各地寺院破坏受损严重,现在由道坚法师牵头,做佛教经卷的保护挖掘,是功德无量的事。正因为如此,年轻的吴晓龙于两年前走进华岩寺,默默地做起了这项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
义工封先梅正小心翼翼地修补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宝积经》。蓝希峰摄
“因寺院破坏严重,许多佛教碑刻目前被遗弃在山乡农家的厕所、猪圈,我们有6名居士常年在山高路险的乡间寻访,这些天,他们正在奉节县探寻那些宝贝。”吴晓龙说,他们所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而道坚法师等一批法师才是在作贡献。
的确,2012年10月,华岩寺举行“佛国寻踪——南川佛教遗址拓片展”,全面反映了重庆南川佛教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探讨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此次拓片展,道坚法师耗时3年多,期间考订了重庆南川地方志等文献,实地考察了各乡镇相关情况,梳理了南川的佛教历史和文化资源。就在展览前的几个月里,道坚法师还与同修数人,调查南川佛教现存遗址,足迹遍布南川3个街道、14个镇、17个乡,走访寺院遗址300余处,拓碑80余通。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华岩寺佛教博物馆目前正在该寺七佛塔附近规划筹建。“届时将展示近千件汉、唐至今的佛像、贝叶经等珍贵文物。”道坚说。
在1月17日的重庆政协会上,道坚法师有两个提案,一是《加强对民间博物馆的扶持》,一是《重视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抢救》。他说,偌大的重庆市只有9家博物馆,希望政府能够扶持更多的民间博物馆。
1月26日是农历腊月初七,这晚,道坚法师带领华岩寺的僧众,用花生、莲子、红豆、红枣等食材熬煮香喷喷的“腊八粥”,达数万碗之多。“腊八节”当天,道坚法师带领僧众在华岩寺将这几万碗粥免费分发给市民。每年的“腊八节”,道坚法师都会亲自熬粥、施粥,他还将巴渝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入“腊八节”,让活动丰富多彩。而早在2011年,在道坚法师的努力下,“腊八节”被纳入重庆市“非遗”名录,道坚法师也因此成为这一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慈悲救世 彰显佛门本怀
2005年,在道坚法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华岩临终关怀中心,积极开展对生命的关注,在道坚法师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有他和僧众以及那些在他善举感动下参与慈善和公益的人们的身影。
2010年5月,道坚法师为青海玉树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捐赠两幅亲笔书法作品。两幅作品在重庆新天地参加拍卖,拍卖所得的两万元善款通过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捐献给了玉树受灾的孩子们。
2012年10月,华岩寺资助湖北文理学院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此后,在道坚法师的倡议下,分别在多所大学设立“华岩奖学金”、实施校服捐赠计划以及少数民族青年才俊工程。
2014年8月,华岩文教基金会在重庆市北滨路素食家举办了云南鲁甸赈灾总结交流会暨书画作品拍卖会,为鲁甸赈灾筹款。道坚法师、古月等21件作品参与拍卖,共拍得7.3万余元善款。
“佛教本身就有慈悲救世、布施的传统。古代的深山寺院,都在为弱势人群提供帮助,更何况是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当代呢?”道坚法师回忆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要去外地讲经的他马上在键盘上敲出《汶川发生大地震 数万同胞遇难》,向国内外佛教机构发出捐助倡议。江西东林寺当即响应,决定捐助价值50万元的救灾物资。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第二天,道坚法师派出5名僧人组成先遣队,前往北川救灾。16日,道坚法师率华岩寺赈灾救援队,带着药品、大米、矿泉水等物资,前往北川救援。从17日到20日,每天都有几辆卡车满载着华岩寺捐赠的各种食物、药品和帐篷赶到灾区一线,分发给急需的群众。
在灾区的那段时间里,道坚法师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不但要担任总指挥,还要同时向各方募集善款。人们看到他每天奔忙,有时一天只吃一餐。但人们看不到的是,一直忙于赈灾救援的道坚法师,正忍受着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汶川大地震忽然来袭时,他的家乡绵阳北川陈家坝乡四坪村受灾特别严重,附近九龙山塌下来,掩埋了半个小山村。道坚法师的不少亲友遇难。道坚法师双手合十,为灾区群众送去祝愿:“虽然我的家人没有了,但灾区群众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帮助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他们能早日度过灾难。”
大地震至今已过去近7年,这些年,道坚法师带领华岩寺僧众,不断在北川等地震灾区开展慈善活动,包括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扶贫济弱、重建国恩寺等。目前,华岩寺义工已有近2000人,他们在救灾、助残、助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我就是凭良心拼命做善事,现在,华岩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救援队和文教基金。”道坚法师说,汶川大地震之后,他感觉到救灾赈灾必须要有一支专业队伍和常态的工作机制。
2011年,首支重庆民间救援队——华岩文教基金会应急自愿救援队成立,目前救援队有志愿者约500人,专业救援队员30多人。
道坚法师介绍,救援队目前拥有两台水陆两栖救援运载车、单绳技术全套装备10套、救生橡皮艇3艘,以及其他一些常用的救援器材设备。2013年,重庆民间救援队正式成为基金会的“紧急救援中心”。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当天,道坚法师就派出了紧急救援中心第一梯队奔赴地震灾区救援。
“华岩家风”:弘法利生行菩萨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方丈就是那些深居简出、闭门修行、胡子一大把的人,而见到道的。中年道坚法师,则是身着素朴长灰杉、棉布鞋,真诚地侃侃而谈,看上去更像个学者或亲切率真的邻家大哥。
道坚法师做了很多利民利国利教的事,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比不上华岩寺上届方丈心月大和尚。“心月大和尚全力支持我建好华岩家风,我非常感激。实话说,我的修为,不如他们那一代的老和尚,无论是文才还是武略,乃至毅力都不如他们。”道坚谦虚地回忆起了2005年升任华岩寺方长时,感觉千头万绪,忐忑不安。但道坚10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带着华岩寺僧众踏实向前。
“2014年,我们开展了5次行脚活动,每次都为期7天,道坚法师带队,每次都走得脚起血泡。”华岩寺隆正法师对记者说,一步步走过名山大刹虽难,但想到唐朝玄藏大师艰辛执着西行,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就坚定了信念。隆正法师的行脚感受,正是道坚法师的初衷,即树立严格的“华岩家风”,弘法利生行菩萨道,通过行脚增强僧众毅力,严持戒律、实修实证。
道坚法师强调正信的佛教。他说,敬佛不必烧纸钱,诚心足矣,以信义待人足矣,以仁爱之心处世足矣。2008年他倡议成立华岩寺中华正信读经会,组织僧众读经讲经。多年来,该会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人物小档案
“许多人都问过我为何出家?怎么说呢?耳濡目染,宗教感情自幼在我心中萌芽。”道坚法师说,12岁时,他看了一本佛教小册子《静坐入门》,便有了出家的念头。道坚说起他的出家之路,笑意写在脸上,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高僧的严肃,“出家”在道坚的讲述中,就是事业的一种。
采访时,说起家乡,道坚法师的话语开始诗情画意:从四川绵阳城往东北出发,过江油市便进了龙门山脉,一路向西北,车行约两小时,翻越崇山峻岭,省道302路旁的平坦之处,就是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出陈家坝乡场向右,趟过都坝河,沿着九龙山新建的水泥村道,绕过云遮雾绕、即便冬天也依然绿意盎然的层层群山,来到四坪村,这里就是道坚法师的出生成长地。
那是1968年的一个冬夜,四平村一个羌族农户家里,诞生了第9个孩儿。这个又瘦又小状如小萝卜头的男孩,就是如今的道坚法师。虽生于贫困山村,但是,在父母兄姐的疼爱中,道坚顽强地成长着。
“我的外公曾是当地最大的居士,常年主持善堂事务,济弱扶贫。母亲是信佛之人,一直吃花斋到新中国成立。”道坚回忆说,祖父是个生意人,家境富裕,老家里堂屋的神龛上常年供着香烛。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虔诚的母亲用毛主席头像遮住敬供的菩萨。清贫的农家床头,常年放着《静坐入门》等佛书,至今道坚还能背诵下来。还有一本《康熙字典》,在村小读书的时候一直陪着他。
当初,家里父母兄姐对道坚要出家的想法又惊又怕,特别是母亲,还指望着给这个幺幺儿带孙娃。不过,那时的道坚并不知道该在哪里出家,有冒险精神的他到了四川阿坝康定去修密宗。再后来,1992年4月28日,24岁的释道坚跟随华岩寺方丈心月法师出家。1993年,在厦门妙湛法师处受具足戒。
此后,道坚法师奋发读书,曾就读于华岩佛学院、厦门闽南佛学院、云南大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和中国佛学院。道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即受聘为中国佛学院讲师,并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3月,经华岩寺两序大众的推荐,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特聘道坚法师为重庆华岩寺方丈。今天,道坚法师是重庆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持守“以出世之身行入世之道”的道坚法师常说,“作为一个寺院的住持,不能只守着自己寺院的三分地,还要及时回应社会和普通大众的需求,给社会提供道德资源。”透过这番话,我们就能理解华岩寺在文化建设、慈善公益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作者:田明霞、蓝希峰)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