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赴杭州佛学院作大藏经专题讲座

来源:2015年5月15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5-05-15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赴杭州佛学院作大藏经专题讲座

 

 

杭州径山万寿寺住持戒兴法师主持讲座

 

 

方广锠教授作题为“汉文佛教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

 

 

讲座现场

 

近日,为了推动我国佛教汉文大藏经研究,特别是杭州径山大藏经研究,浙江省杭州径山万寿寺住持戒兴法师,邀请了国内外的佛教大藏经研究的著名的专家学者对佛教藏经进行研究,并举行了大藏经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为了丰富此次学术研讨会,推动研究藏经、学习藏经的风气,戒兴法师邀请了国内著名藏经研究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方广锠教授于201558日下午在杭州佛学院举行了主题为“汉文佛教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杭州佛学院师生、大藏经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藏经研究的爱好者200多人聆听了讲座。戒兴法师主持讲座。

 

在讲座中,方广锠教授以简约的语言从汉文大藏经的基本网罗的经典、内在的结构规范、形成的外在标志等方面勾勒了汉文大藏经的轮廓。在勾勒的大藏经轮廓的基础上,方广锠教授分析了影响大藏经的分期标准的因素,其中佛教内的因素主要指中国佛教经典的传经与整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佛教外的因素主要指佛教与政治、佛教与学术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藏经编纂人员的素质与立场及其藏经载体与制作方式也直接影响了编纂藏经的品质。

 

针对大藏经的分期问题,方广锠教授以载体与制作方式为标准,将汉文的大藏经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写本时期;二是刻本时期;三是近现代印刷本时期;四是电子数码时期。在写本时期,方广锠教授又将此时期分为六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以道安法师的编纂出《综理众经目录》为标志;二是形成阶段,以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出现为分界点;三是结构体系化阶段,在会昌法难之后,对佛教文献收集与整理,以《历代三宝记》中的佛教文献为线索进行收集与整理的阶段;四是全国统一化阶段;五是写本与刻本并存阶段,此时期以雕刻术应用在佛经流通上为标志;六是藏经的功能转变阶段,此时写本藏经有二大功能,即学术功能与供养功能,它们之间的功能发生转变,此时的大藏经的主要功能是修供养之用。在分析写本藏经时期的特点时,方广锠教授说:写本藏经都具有唯一性,每件作品是撰写者个人作品,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同一版本的经典又具有“流变性”,具有各自的风格。

 

在讲述大藏经的第二刻本时期时,刻本藏经是对写本藏经的划时代超越,无论从制作艺术、还是从装帧工艺,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雕刻技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使物美价廉的佛经成为可能。刻本藏经可为官方刻本藏经与民间刻本藏经两种。方广锠教授在讲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赵城金藏》时说:民女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的说法不太准备,有资料证明,在当时崔法珍的两位出家师父也参加断臂募刻藏经的活动。

 

在讲解大藏经的第三近现代印刷本时期时,方广锠教授对日本新修大正藏的优缺点进行了讲解,并且对自己在日本新修大藏经研究中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差异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讲解的过程,参考了日本大藏经研究的著名学者永崎研宣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在讲解日本新修大藏经的编纂理念与编纂过程时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将由犹太冒险家哈同的夫人罗迦陵发起编纂的《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高丽藏》等藏经与新修大正藏之间发展演变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讲解大藏经的第四电子数码时期时,方广锠教授说电子藏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藏经的编纂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电子藏经的易修正的特点将大藏经带到一个新时代。其中,台湾法鼓山编纂的CBEAT电子藏经将佛教大藏经的生命增添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青春。

 

在讲座的最后,方广锠教授与现场的听众就不同版本佛经之间如何选择与不同时期的藏经的权威性如何鉴别等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来源:杭州佛学院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