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变迁中的‘舍金纳’:比较三位犹太德语女诗人的哀歌”与“‘要有光’:歌德的创造神话”讲座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

来源:2024年10月23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24-10-23

2024年10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变迁中的‘舍金纳’:比较三位犹太德语女诗人的哀歌”与“‘要有光’:歌德的创造神话”两场讲座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

 

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姜林静副教授作了第一场讲座,本场讲座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黄瑛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李想副编审与谈。姜林静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犹太教典籍和传统中的“舍金纳”概念(意指神在世上的永恒显现、尤其是神永居在流亡的以色列民当中)的变迁,以及进入卡巴拉神秘主义后,“舍金纳”被逐渐转化为人格化的女性形象的过程。接着,姜林静副教授指出,在二十世纪犹太人大离散、大屠杀背景下,“舍金纳”概念又被赋予了新的关注与诠释。她作为带领者、孕育者、哺育者的神圣形象(“上舍金纳”)被削弱,而她与众人共同流亡、共同受难、为众人哀哭的角色(“下舍金纳”),则被特别强调。这一“舍金纳”概念的重心转移从而与奈莉·萨克斯、罗泽·奥斯兰德、希尔德·多敏等经历了20世纪犹太大屠杀的女诗人联系起来,阐释了对“舍金纳”的理解的偏移如何影响她们对“变迁”与“故土”的理解,并试图寻找这些诗作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博希迈尔(Prof. Dieter Borchmeyer)作了第二场讲座,本场讲座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刘国鹏研究员主持,基督教研究室周伟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张靖副教授与谈。博希迈尔教授指出,歌德毕生关注创世的神话,并且将创造过程与艺术的创作过程类比,在歌德的精神养成与写作实践中,他在吸纳了多种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来源后形成了一种“私人宗教”,并通过《浮士德》等作品将这一创世论与世界观表达出来。在其私人宗教式的写作中,路西法被视作创造的中介,通过一种层级化类比的泛智论,善与恶的矛盾被解释为灵魂或精神本身的自我扩展与自我专注,精神本体论的恶与路西法所传递的原初匮乏相同,因此,人的灵魂和路西法式的创造过程一样,背负着无条件性与局限性,而创造和救赎就在自我精神的不断分化与合一中重叠发生。在歌德的晚期诗作《重新找到》(Wiederfinden)中,他又以爱的厄洛斯为中介,将创造之后救赎的条件称为厄洛斯,并认为只有通过其“爱的引力”才能实现对差异的统合。

 

参与上述讲座和讨论的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王美秀研究员、张昭炜研究员、张宏斌副研究员、杨华明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的徐畅研究员、张晖副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德语系的黄燎宇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王丽平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欣副教授等专家学者。

 

 

 

 

 

 

 

(撰稿、摄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 刘博然)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