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8日,“第八届宗教社会学研讨会——宗教社会学理论争鸣与范式之争”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数字人文宗教与宗教舆情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1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宗教社会学领域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世界宗教研究所数字人文宗教与宗教舆情研究室主任李华伟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郑筱筠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研究宗教社会学理论争鸣与范式创新对推进我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意义重大。应积极探讨宗教社会学领域的理论发展、方法论创新及研究范式的前沿争鸣,推动宗教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宗教与社会治理互动的深层机制,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形成中国模式。宗教社会学研讨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的初心,聚焦宗教社会学理论发展与本土实践,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已成为培育学术成果、传承学术薪火的重要平台,也期待研讨会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好服务学术、促进交流的作用。
专题研讨环节,27位学者分别发表了学术报告,7位专家应邀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学术点评。在理论反思与范式争鸣方面,学者们围绕“从治欲看宗教的共性与合力”“帕森斯对世俗化理论的反思”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在对经典理论的溯源与批判的同时,也有对当代研究路径的创新思考;在地方经验与实证研究方面,“河西走廊绿色佛教实践”“滇西那目村信仰共同体”“苏南农村民间信仰的经济化转向”等个案研究,展现了宗教社会学扎根中国实际的鲜活探索;此外,数字时代研究方法创新、宗教治理与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的讨论,则凸显了学科回应时代问题的现实关怀。
值得关注的是,研讨会持续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舞台,往届参会的博士生、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为学术骨干,本届会议中一批新生代学人崭露头角,其研究成果展现出扎实的学术素养与创新潜力。与会议配套的《宗教社会学》集刊已连续出版七辑,第八辑即将付梓,本届会议优秀论文也将编入第九辑,为学科发展提供持续的学术支撑。
18日上午,闭幕式由李华伟研究员主持。郑筱筠研究员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并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历史纵深与当代关切、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本土视角与全球视野等多个维度的精彩研究成果。与会学者们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对话,有效拓展了宗教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边界,更在方法论层面呈现出多元交融的创新态势,极大地深化了对宗教与社会互动机制的理论认知。这些扎实的学术努力,积淀了宝贵的本土经验与学理支撑,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路。期待学界同仁能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对话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会议通过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有效推动了宗教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深度结合,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了新动能。本次研讨会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办公室、科研处的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所 申光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