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承办的世界宗教研究所2025年度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一讲:“从护身符到曼荼罗:社科院藏《大随求陀罗尼》的文献价值与仪式用途”在北京举办。本次讲座由《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王伟副编审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长聘副教授范晶晶主讲,《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主任周广荣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华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建强副教授、《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王皓月副编审与谈。
范晶晶副教授认为,目前学界尚未发现《大随求陀罗尼》的完整单行梵本,西安沣西出土荆思泰本梵文《大随求陀罗尼》虽只包含咒语部分,却是8世纪时民间流行的一种完整写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该本反映出《大随求陀罗尼》印制成护身符时大规模售卖的工序特点,此外还呈现出两大新变,一是中心加绘摩顶图像,梵语咒文环绕摩顶图呈右旋布局;二是在咒语四周绘满手印与金刚法器,实现了从护身符到曼荼罗的转变。她认为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大随求陀罗尼》文本谱系的理解,更在吉尔吉特、尼泊尔与东印度写本传统之外,补充建构了汉地梵本传承的一环,凸显了汉地写本在佛教文献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与谈人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本次讲座的学术价值。周广荣研究员认为该研究展现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仪式与图像的创造性转化。李华伟研究员探讨了写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流通与接受。李建强副教授认为该研究融合文献学、语言学、图像学与社会学,在跨学科方法上具有示范意义。王皓月副编审从道教仪式角度出发,比较了道教符咒与佛教陀罗尼在形式与功能上的相似性。
世界宗教研究所杨健研究员、陈粟裕研究员、李想副编审、向宁副研究员、李金花助理研究员等与会学者参与讨论,就大随求陀罗尼写印本的类型、字体特征、语言风格与现代价值等问题展开了交流。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讲座内容详实、视角多元,引发了大家对佛教写本传统、图像演变及社会史维度的深入思考,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王虹霖)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