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挖掘弘扬王屋山道文化资源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2012海峡两岸(济源·王屋山)道文化合作论坛观点集萃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2年12月1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2-12-18

编者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讲:“昔夏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这是说三代时的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带,即今天豫、晋两省交界的沿黄河一带。河南、山西交界处的王屋山以西,黄河以东为河东;洛阳一带的黄河北边,太行山南边,为河内;洛阳为河南。河南济源正处于“三河”交汇之处,是天中之中。

 

济源境内的王屋山即古之昆仑,伏羲至黄帝三千年间,一百余位的部落首领生活在此,因此称王屋山,是中华文明发祥之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是黄帝一统华夏时祭天之地,是道源文化发祥地,因此王屋山被尊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的一大定位。为挖掘和传承济源历史文化,弘扬王屋山道学文化,2012海峡两岸(济源·王屋山)道文化合作论坛在济源成功举办,吸引了海峡两岸众多知名道教界人士、专家教授到来。与会代表围绕王屋山道源文化、道教文化、道学文化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大家认为应该传承创新王屋山道文化,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提升“天下第一洞天”品牌影响力,利用王屋山道教文化遗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建设服务。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精彩发言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道学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道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王全书

 

中原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源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首先要对华夏历史文明有高度的自觉与自信。毋庸讳言,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各界精英对华夏历史文明的态度。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学的代表作《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美国前总统里根标榜自己的治国方略,所本的是中国道学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著名科学家霍金承认,他提出的“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受到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的启示;《道德经》各种文字的译本在全球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等等。足见道学在西方影响之深远。

 

包括王屋山道学文化在内的中国道学文化,是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华夏历史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任何一个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明传统基础上展开的;割断历史、否定传统,就将丢失根本、迷失方向,民族的精神家园将无从安置,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将无法薪火相传。

 

作为在国家战略中首次被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河南,有必要、也有条件在道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道学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可在全省建设若干道学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选择有实力的学校、科研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道学文化思想的挖掘和阐发;加大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力度,包括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治国方略、身心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道学文化奠基之作《道德经》,战国时期道家方士列御寇云游王屋山,搜集整理众多民间故事、寓言而著的《列子》,在王屋山读书修道的著名女道士魏华存所著《黄庭经》,受诏到王屋山“自选形胜”修建“三宫”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撰写的《通体论》、《修生养气诀》等;推出一批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要怀着敬畏之心解读道学文化基本元素,使之成为传承民族血脉、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力量。

 

二、在部分中小学文史课中加入《道德经》章节。应像推进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那样,结合中小学的教学特点,将《道德经》的一些章、节纳入文史课,也可先将其作为选修课、兴趣课。广泛开展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孩子们从小就培养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面向高校学生开设道学文化讲座,使广大高校学子了解和认识道学文化。郑大、河大、河师大等高校可率先开设道学文化视频公开课,推进道学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尽快上线,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文化名家讲文化”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文化馆参观,考察有代表性的道学文化遗产,熟悉这些华夏元素的独特演绎,使华夏历史文明符号得以潜移默化地传递。

 

四、加强道学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作为我国重要的道学文化资源富集地,河南既有保存完好的道家文化遗址,也有以道教为依托的名山大川和自然景观,全省道教宫观众多。不论是老子诞生地鹿邑,老子出关前担任史官、孔子问政于老子的洛阳,还是《道德经》成书地灵宝市函谷关,更遑论有道教“天下第一洞天”之称的济源市王屋山,可资开发的道学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在全省各地的共同努力下,完整的道学文化旅游线路在中原大地上已赫然成形。可将本世纪初就开始打造的“郑、汴、洛”沿黄黄金旅游线路进一步向东西延伸、向南北拓展,使各个景区的基本设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充实,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加直观地感受道学文化的环境。有条件的道学文化景区,也可以对那些仍处于尘封状态的道学文化传说和场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活化、再现和演绎。中原经济区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以上诸项,政府都不应缺位。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原经济区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理应肩负起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文化责任。

 

王屋山道学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迎来了新的春天

中共济源市委书记 何雄

 

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及综合保护与开发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领导小组,济源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编制了《王屋山总体开发保护规划意见》并加快实施。与此同时,道教文化的研究开发被列入《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王屋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不久的将来,王屋山将成为集“祈福朝圣、道文化体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国道文化旅游度假胜地和“悟道仙境、养生福地”。

 

王屋山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宇燕

 

王屋山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洞天”。它东连太行山,西接中条山,幽溪翠谷,纵横交错,道教宫观林立,被历代隐士、方士、道士视为仙境。道教文化在此源远流长,从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列子,东汉时期的赵叔期、毛伯道,三国时期的甘始,晋代的南岳夫人魏华存,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唐朝的司马承祯、孙思邈、玉真公主、李含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金、元时期的王重阳、丘处机等都曾入王屋山问道修炼。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在这里活动,中国道教文化的兴衰史在王屋山都得到了反映,堪称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昆仑大道文化与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华润葵

 

据研究分析,定居于王屋山区济水之源昆仑丘一带的原始先民,在伏羲统领下,率先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昆仑之丘上观天象,八千年前的北斗星座位于拱极圈边缘,其时称拱极圈内的天区为中央天区,即天之中央,是天帝之居所;由此亦认为形同北斗的昆仑为天下之中或天地之中,是天帝下都,是帝王之居所。“天中地中”观念由此而出。

 

隆重的昆仑祭天大典从伏羲直至黄帝三千年间从未间断过。在颛顼实行“绝地天通”之后,祭天道场不得不迁离昆仑丘。王屋天坛(台)山遂成为举行祭天大典的首选道场。

 

据专家考证,夏商周三代及其后世约有几十位帝王曾在王屋天台山举行过祭天大典,这就是史称“天坛王屋山祭天”的起因。按此推算,王屋天台山祭天约晚于王屋昆仑祭天三千余年。但即便如此,从帝颛顼到明成祖四千多年间,王屋天台山仍是中国除王屋昆仑外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国家级”祭天道场。

 

从“道教本原本体本相王屋山”八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得结论:以定方正位、授时推历为代表的首次科技大革命、以部落联盟为代表的首次社会大革命、以第一批象形文字创生为代表的首次文化大革命和以昆仑大道观为代表的首次思想大革命,是中华文明肇启于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王屋昆仑的重要证据,昆仑大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屋山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家园

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李立政

 

世界上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神山圣地。我国古代,天下之中的济水源、王者所居的王屋山,为中华昆仑文化发祥地、创世神话原发地、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民族传统文化名山。伏羲及炎黄之后的重点活动范围,很多都在济水之源王屋山的周边地区。因此,王屋山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仑乃万山之祖”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化,古代许多重要典籍都十分推崇昆仑。许结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文献记载中的昆仑山并非现实地理意义上的山脉,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仙山”。那么虚无飘渺的昆仑神话,究竟哪座山是它的创作原型呢?参考古代典籍多有“昆仑处天地之中”的说法,昆仑地望应该就在中原,而不可能是远在荒漠的青藏高原。西周《道经》就有“中岳昆仑”的观点。东汉宋均注《河图括地象》:“冀州,昆仑之山也。”证明昆仑就在济水之源的王屋山区。济源地处中原腹地,王屋山所孕育的昆仑文化、创世神话、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发掘王屋山所蕴藏的悠久文化传统,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王屋山是全真教传播与发展的重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葛荣晋

 

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居于首位,被尊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在道教文化中享有神圣地位。在第一次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上,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看法,认为王屋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出现过“两个高峰、三个国师级道教领袖”。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唐宋,国师级道教领袖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及唐玄宗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北宋国师级道人贺兰栖真等曾在这里修建宫观,长期修行;第二次高峰期是金元时期,王屋山是全真教传播与发展的重镇。

 

20113月,我参加了由济源市政协组织的第一批王屋山道教碑刻实地调查。在短短的几天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充分的材料证明王屋山不仅是宋以前上清派道教活动的中心,而且也是金元以来全真教传播与发展的重镇。

 

在北宋王朝的大力扶植下,王屋山道教得以初步复兴。北宋初年,重修济渎庙和王屋山道教三宫。宋真宗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清皇帝”,并召奉仙观道士贺兰栖真(897-1010)进京,问以修身治国之事,并赐号“真宗大师”。宋真宗梦见仙人降授天书,敕建济渎庙内的天庆宫。宋徽宗自称“道君教主皇帝”,求仙访道于王屋山。崇宁二年(1103),在迎恩宫敕封药王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并赐王屋山道观庄田和道士官俸。宋徽宗于宣和七年(1125年),在《宋徽宗封济渎诏》中,特封济水之神为“清源忠护王”。

 

金元之际,随着连年战乱和朝代更迭,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等新道教兴起。王重阳、“北七真”及其历代弟子多次往返于河南开封、洛阳、河内和王屋山,建宫观、讲道经,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全真教,使王屋山成为全真教的重镇之一。

 

金元以后,王屋山除了太一教、上方真元道派、净明道等活动外,几乎成为全真教派独占的宗教活动场所。由唐司马承祯为代表的上清派主导的宗教场所转化为以金、元丘处机及其全真教主导的道教圣地。这一变化是中国道教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转变。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华夏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季方

 

道教是汉族土生土长的宗教,缘于中国本土,以老子为主要崇拜对象,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条,以众多神仙系统为崇奉内容的多神教。道教信仰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和古代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宗教建筑和宗教用品,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深刻地发掘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宗教文化的内涵,吸收、利用其中积极、健康的方面,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道教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道教两岸交流协会秘书长 刘弄潮

 

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文化为宗教的根源是千古不易之理。道教起源于黄帝时代,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源于先秦老庄学说和秦汉道家学说,源于战国至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源于阴阳五行思想,源于古代医学等。中国道教自东汉末年创立,经过不断地发展和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贵生、重生,因此非常重视养生之道。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调理保养,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终极目标是健康、长寿。养生之道,在于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和于术数,运动保健;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起居有常,规范作息;不妄坐劳,劳逸结合。其中很多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王屋山神奇绝妙的道教宫观

河南省孔子研究会副会长、《王屋山道学研究》执行主编 闫合作:

 

道教圣地王屋山,被尊为天下第一洞天,司马承祯、贺兰栖真、丘处机都曾在济源建造道教宫观,并在此长期修炼、传道。他们建造的阳台宫、奉仙观、长春观,在结构、用材、选址等方面均神奇绝妙,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司马承祯与阳台宫。司马承祯对王屋山的贡献,首先是其洞天福地学说,确立了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的地位;其次是他主持兴建了王屋山皇家宫观阳台宫等王屋山道教宫观群。阳台宫的三清大殿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保留有唐宋遗制和风貌。民间相传,工匠重修三清大殿,拆除屋顶取椽时,见其上司马承祯留字曰:胜我者添椽三根,不胜我者去椽三根。工匠登记造册,严格按照原来尺寸重新定椽时,果然多出3根椽无处用。这个传说反映出阳台宫的修建工艺是非常高超的。

 

二、贺兰栖真与奉仙观。奉仙观内现存的古老建筑三清大殿,是贺兰栖真的杰作,已历时800多年,其梁用荆木根,结构甚为奇特,故又称荆梁观。三清大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减柱造手法。面阔五间,仅用两根柱子支撑全部屋顶的重量。贺兰栖真所选三清大殿梁柱的用材非常特别:二梁二柱分别为荆根、柿根、枣根、桑根,分别取自济源荆王、柿槟、枣林、桑榆河4处,这4个地方都因此而得名。

 

三、丘处机与长春观。长春观位于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此观是丘处机修建并在此修炼得道的地方。柏林长春观的修建与命名,与丘处机的名和道号有关。柏林长春观坐落在龙台岭下的一个状如北斗星的沟里。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此沟口正指向东北,如北斗之柄直指寅方,此地形正含长春之意,与丘处机道号长春子相合。柏林长春观正处在北斗七星天玑星之位,同音,正应丘处机之名。

 

王屋山即中国古代昆仑山略论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伏元杰: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但是,这个圣地究竟在哪里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具体地说,从战国时代起,昆仑山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见多识广的诗人屈原亦不知昆仑在哪里,他在《天问》中曾发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注:增城在王屋山与山西阳城县交界处)九重,其高几里?的疑问。

 

经过10多年的研究,笔者有大量证据表明,王屋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而现在的昆仑山则是汉武帝命名的。

 

王屋山北依太行,西接中条,东邻华北平原,自古为天下名山。《太平寰宇记·阳城县》云:王屋山在(阳城)县南五十里。《仙经》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千步,号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山为佐命,中条、古钟为辅翼。三十六洞,小有为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

 

王屋山天坛峰在济源市西北45公里,海拔1715米。据记载,王屋山是西王母住处,山上现在还有王母洞、王母祠、王母瑶池等,故王屋山或为王母山的变音。相传黄帝住在昆仑山上,王屋山是昆仑山的一部分,黄帝在王屋山求助西王母,在天坛峰祈天,祈求战胜蚩尤之法。这些事实古籍都有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来源:20121218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