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 李保华摄
2013年5月22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何建明任首席专家和主编,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丛书分三大系列,共1039册,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地方志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专题文献的选编和整理。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方立天,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朱越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宗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湛如法师等教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主持。
方立天、牟钟鉴等知名专家充分肯定了这一工程在宗教学术研究上的开拓性意义,认为其必将开辟佛教和道教研究的新天地,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
据何建明介绍,《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项目筹备于2006年,2008年初正式启动,专门招聘了一批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从事搜集、甄选、编辑、排版和校勘工作。2011年,该项目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几年来,项目组全体成员几乎每天加班两小时,每周加班一天,到今年初终于完成了全部40多万页的甄选、编排和校勘工作。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共1039册(大32开精装),全套丛书收录1949年以前编纂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县及乡镇的各种地方志文献(寺观志除外)6813种。其中,汉唐和宋、辽、金、元方志辑佚本337种,唐本4种,宋本38种,金本1种,元本9种,明本704本,清本5108种(含旧志清刻本),民国本1569种(含旧志新版本),各类稿本143种,各类抄本800余种。全套丛书分寺观卷、人物卷和诗文碑刻卷3个系列,依照2012年的最新行政区划,按地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港澳台)及所属的省、市、区、县、乡镇和方志版本的历史时间顺序,依次先后排列,并将各甄选文献的前面统一新增该文献所属方志的版权页,标明类别、地名——省市区(到地级市区)、地方志、修纂者及时代、版本种类及时间等重要信息。
本套丛书继佛教《大藏经》、“佛寺志”和道教《道藏》、“道观志”等教内文献及正史文献之后,比较充分地展现了2000多年来中国佛教和道教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色,以及其与当代中国佛教和道教之间的重要历史联系。(文:蓝希峰)
方立天:《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十大意义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这套丛书的意义有多方面,我归结为10条。
第一,这套丛书所积累的中国传统宗教佛、道教的资料,为深化研究提供了条件,为修正现有的模式或研究结论提供了条件,为新的学术伸展点开辟了道路。
第二,这套丛书为传统性的、民间下层的佛教、道教做了一次系统的整理,为我们了解全国各地佛、道教的情况具有直接的意义。
第三,这套丛书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认为是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有了这个材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强烈地呈现,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得到了更好地展现。所以,它对丰富传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四,这套丛书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地方文化研究是中国整体文化研究的一个前提。
第五,这套丛书为探讨民间的佛、道教文化,佛、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民间信仰怎么上升到佛、道教的历程,民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可能会带来新的帮助,会有新的启示。
第六,这套丛书会对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发生作用,会调整某些地区的历史研究的观点或看法。
第七,这套丛书对中国的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可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特别是诗文碑刻的内容。
第八,这套丛书对宗教的建筑、地理、考古研究,可能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我们在考察寺庙、道观的建筑情况,在了解各地佛、道教庙宇的分布情况时,都可能会借助该资料。
第九,这套丛书校正了过去地方志中的一些错误,对一些地方志的整理以及相关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第十,何建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整理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学风,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典范作用的。对古籍的整理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和训练,何建明教授和他的团队精诚团结,埋头苦干,为培养整理古籍的人才作出了贡献。我很希望他们能作出后续工作,为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 )
方广锠:适应了当前学术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自觉的民族,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对自己创造的文明有着充分的价值评估,并力图采用一切方式使这一文明传承下去。孔子以下,历代整理典籍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都是这一文明自觉的体现。佛教传入以后,中国有两大文化景观:一是历朝历代都要修正史,二是历朝历代都要造大藏经。其实中国还有一大文化景观,就是历朝历代都有大批乡贤士绅出面编纂当地方志。如果说正史是皇权的体现,佛教《大藏经》、道教《道藏》是神权的体现,则方志就是地方士绅意志的体现。中国的文化是分层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在不停地互动,仅仅关注某一层面,难以把握中国文化和中国佛教的真实历史。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有两大特色:第一,它收录了1949年以前编纂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县及乡镇的各种地方志文献(寺观志除外)6813种。这一规模,使它成为前所未有。第二,这一文献汇纂把佛教、道教资料一并纳入,适应了当前学术发展的需要。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佛教研究者与道教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佛教传入以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发展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并已着手从两者关联的角度开拓研究。
佛教说“应时应机”,《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就是一部适应了时代需要、适应了研究者需要的好书。《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出版,想必会对这一领域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越利:对佛道教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986年,我在考察四川松潘县黄龙沟的黄龙寺时,该寺损毁严重,始建年代不详。归来后,我查阅了多种地方志,最后才搞清楚黄龙寺的建成不迟于明代,从而修正了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行观点。几年前我曾经研究过生于五代、活跃于宋太祖太宗时的吕洞宾,但是《道藏》中的相关资料太少,我又不得不求助于地方志文献。通过《湖广通志》和《广西通志》等有关吕洞宾文献的记载,我大体上了解到吕洞宾崇拜在民间的影响及其流传情况。我从研究工作中体会到,中国地方志中保存了大量有关佛、道教的宝贵资料。《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出版,为我们查阅这些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我们今后的佛、道教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魏道儒:为佛道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这套丛书出版的第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它适应了我国佛教和道教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必将推进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和道教研究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术成果的不断丰富,大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能够找到的空白却越来越少。如此一来,对资料来源的多样性、权威性和广泛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志中的佛教和道教资料对于佛教和道教研究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这套丛书为我们全面获得地方志中的佛教和道教历史文献,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我相信,这套历史文献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佛教和道教,认识佛教和道教在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地位、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起到弥补“正史”和《大藏经》、《道藏》等教内文献以及相关文人文集之不足。这会使得全世界的佛教和道教研究都能够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
这套丛书出版的第二个重要价值,是它为佛教和道教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新的课题,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人们对佛教和道教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认识、动态认识和全面认识。这是因为这套地方志中的佛教和道教历史文献,除了数量大、种类多之外,在甄选和编排设计上也体现了精湛的学术水平。汇编人员将千种不同的版本、数百种不同的字体都集中到一起,在一个求全求真的追求下保证了这套丛书的历史文化价值、版本收藏价值和书法欣赏价值。同时,这套丛书将不同的历史文献搜集到一起,使得我们可以将这套历史文献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
王宗昱:利用前景很广阔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利用前景很广阔。虽然目前立项是从宗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但实际上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它的价值还要从历史学界的利用去考察,甚至更多地要听取其他学科领域的反响。仅仅从宗教学科的角度来看,它对于宗教史学的研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量。由于这样庞大的历史资料的骤然出现,会极大地改变我们30年来处理宗教资料构成的思路,当然也会极大地改变我们花费了30年建构的中国宗教史的描述。对于这样庞大的资料,我们也需要花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去消化。我相信国内外的学术界会就这些材料提出许多新课题,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深入探讨。这会远远超越主编者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推动宗教学学科发展的期望。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湛如:为研究地方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完备的资料库
我本来就对这套丛书很感兴趣,今天看到了全书,感觉它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书的装帧还是书的内容,都很好。这套丛书虽然不是新的发现,但却是全新的整理。这套历史文献为我们研究地方佛教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资料库。
回忆改革开放30年里,第一个10年我们输出了很多廉价的产品,第二个10年我们主要输出了一些劳务和科技原创,如果再谈中国对世界还会有什么贡献的话,应该是智慧或文化,其中就包括道教和佛教文化。如儒家强调的“止于至善”,道家说的“上善若水”等,所以今天张继禹副会长说看到这套丛书的出版,道教界很高兴,我想佛教界也很赞叹。有了这样一套资料,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就有更坚实的材料作为支撑。所以,我们也预祝这套丛书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