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及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圣地,也是宗教研究者的“圣地”。这里不但是世界天主教中心,遍布无计其数的古老教堂、拥有大量天主教遗存,还保存有卷跌浩瀚的珍贵宗教图书、史料、文献。2013年9月16日-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马第三大学(Università Roma Tre)、佩鲁贾外国人大学(Università Stranieri di Perugia)、意大利世界历史学会(World History Academy)联合主办的“当代宗教:全球化与地方化”(Le religioni contemporanee tra globalizzazione e localizzazione)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罗马和佩鲁贾相继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1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16日上午在罗马第三大学开幕,罗马第三大学校长马里奥·潘尼泽(Mario Panizza)教授在致辞中阐明了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文学、艺术、宗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并肯定了此次国际会议对于罗马第三大学的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追溯了马可·波罗、孟高维诺、利玛窦等人开拓的中意友谊,回顾了21世纪以来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意大利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介绍了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会人员情况。曹中建指出“在中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它反映了古罗马帝国的辽阔疆域、灿烂文明和开阔胸怀,也反映了今日全球化时代中意两国人民渴望相互理解、彼此交流的内心写照,也正是借着这一交流的东风,我们来到了古代西方世界的心脏和今日意大利共和国的首都——罗马,渴望与诸位意大利学者、同仁就共同关心的学术主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因为,我们相信,在每一条通向罗马的道路中,也一定包括了文明之路、学术之路、友谊之路与对话之路!”开幕式上,马里奥·努诺(Mario de Nonno)教授、保罗·安吉罗(Paolo D Angelo)教授、乔万里(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分别代表罗马第三大学文科学院、戏剧哲学研究所、世界历史学会在开幕上致辞,开幕式由罗马第三大学人文学院罗古齐(Adriano Roccucci)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学术讨论,16日的学术讨论分为上下午两场进行,第一场的主题为“宗教:普世性与特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宗教研究: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全球化不是某一种宗教的全球化,地方化也非一种宗教的地方化,在此过程中呈现一种多线交叉的态势。各国学者应该从客观的立场出发、结合历史、个体经验来研究宗教,加强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罗马第三大学的德罗卡教授(Roberto Morozzo Della Rocca)发言的主题为《卡萨罗里枢机:外交为和平服务》,该文以红衣主教卡萨罗里(Agostino Casaroli)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处理梵蒂冈的各种外交关系为例,说明20世纪中期以来,耐心、和平、对话成为梵蒂冈外交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自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周伟驰研究员以太平天国为例,说明了这样一场本土化的草根运动与基督教普世性的关系,他在发言中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圣经启示录的渊源,同时指出这场农民运动与当时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些宗教运动相类似的特征。罗古齐(Adriano Roccucci)教授的报告讨论了俄罗斯民族与东正教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论述了东正教对普世主义的强调。乔万里(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的发言分析了教皇国际政治影响力的来源,教皇作为全世界教会的精神领袖,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较政治领袖更加凸显。
第二场讨论的主题为“当代中国的宗教现状”,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研究员主持。世界宗教研究所石衡潭副研究员介绍了当代中国大陆境内的《圣经》与《论语》对比阅读运动。来自意大利的朱丽(Elisa Giunipero)博士则介绍了上海的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对比、融合以及社会教育、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唐晓峰副研究员结合他在西藏地区的实地调研,介绍了西藏的天主教会及其信徒,提出了本地化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来自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而并非仅仅是本土化自身。刘国鹏副研究员介绍了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情况。张晓梅副研究员则以泉州的宗教文化以及基督教的现状呈现了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变迁、转型,分析了全球化的宗教在中国境遇中的本地化问题。
17日的讨论在佩鲁贾外国人大学进行,上午10点30分第三场讨论拉开帷幕,会议由英帕辽佐(Marco Impagliazzo)教授主持。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这是一次颇具重要意义的会议,两日的会议让学者开始反思宗教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也同样是研究世界历史、政治的学者所关注的。在20世纪60-70年代之后,世俗化的普遍想法让一些人认为宗教不适应当代社会,可当今在阿拉伯、在欧美、乃至在中国,人们都会告诉我们宗教回复到以往的地位,而且宗教不再只是私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涉及到国家,乃至世界的问题。为了讨论今天的话题,中国可以成为承担今日、以及未来国际角色的大国。英帕辽佐(Marco Impagliazzo)教授在《天主教会与地缘政治》一文中强调了地缘范围内天主教会的普世性,他认为,教宗历来注重教会的普世性,因为教会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教皇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比如当今的教皇方济各便反对叙利亚战争。这种普世性还借助于现代的科技得以传播,比如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及互联网看到教皇的形象,获悉他的所作所为,教皇有更多的时间和全世界的信徒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美秀研究员从中国社会、政治在各个时期的变迁与中国天主教在各个时期发生的变化,说明天主教会与政治社会变迁的互动性;报告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天主教会在圣召、修生教育、堂区建设等方面的优缺点,并提出如何解决中国天主教会在普世主义与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并让天主教会回归普世教会的反思。玛尔塔诺(Valeria Martano)教授在《教宗保禄六世与阿他纳格拉宗主教的交往:普世大公主义与普世主义》的报告中回顾了教廷与东正教会之间的历次沟通、交往、对话,展现了天主教的普世性。郑筱筠研究员的发言主要围绕中国宗教在社会慈善建设中的地位、中国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中国宗教慈善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问题展开。最后塞撒瑞斯(Valerio De Cesaris)作了题为《在国家主义与极权主义之间的宗教》的发言,他首先批评了一些国家利用天主教的身份强调国家主义的作法,他认为一种宗教的普世性十分重要,民族主义与宗教没有任何关系,教会关注的是人类的所有方面,是普世性的。
会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代表团参访了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Biblioteca Ambrosiana)这一米兰城曾经的文化发源地,副馆长傅马利(Pier Francesco Fumagalli)博士陪同代表团参观了图书馆,并介绍了馆藏图书及艺术品情况,代表团还参访了多姆大教堂、圣马可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众多宗教文化遗产,意大利丰富的宗教景观及文献开拓了此行学者的视野,并憧憬中意两国学者在宗教学研究领域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开幕式现场
罗马第三大学人文学院罗古齐(Adriano Roccucci)教授主持开幕式
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罗马第三大学世界历史学会乔万里(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致辞
罗马第三大学校长马里奥·潘尼泽(Mario Panizza)教授致辞
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作主题发言
世界宗教研究所向意大利学者赠送礼物
(供稿:唐晓峰)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