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海口“常住宝塔”藏身荒野 疑为鉴真和尚所建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3年11月2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3-11-26

 

常住宝塔全景

 

 

石塔上“常住宝塔”四字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新民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塔——“常住宝塔”,据称建于宋末元初之际,但是具体时间未明。

 

有专家认为,石塔可能是一位僧侣的坟墓。

 

常住宝塔是海南最有历史韵味的建筑。石塔建造就地取材,塔身由火山石干摆而成,“干摆”是海南独特建筑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粘结剂,用石块、石条干摆而成,与吴哥窟的建筑手法有相近之处。

 

在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新民村西南面,有一片茵茵荒草和碧绿菜园,其间散落着几间矮小的平房,一座石塔静静矗立于小土墩上。

 

据闻,它已立于此数百年,专家猜测或建于宋末元初之时。

 

“条条小巷有来历,幢幢建筑有故事”。然而,常住宝塔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无史料记载,常住石塔一直深藏闺中,鲜为人知。

 

由于新民村不远处就是西海岸滨海大道,车辆川流不息,村庄与城市仅是一路之隔。近日,海口市政府进行道路重新规划,一条市政道路将经过石塔所处位置,把村庄与城市联接起来,希望古塔移居别处。

 

经文物部门多次协调,这个海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石塔之一得以原址不动,道路绕道而行,将石塔打造成城市道路景观。

 

虔诚守塔人

 

新民村,旧称“那秫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遗留许多文物珍宝,常住宝塔就是其中之一。

 

石塔本无名,只因塔身刻着“常住宝塔”四个大字,因而得此名。常住宝塔于200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12月立碑于石塔前。

 

进入新民村后,记者发现没有任何路标指引向石塔,寻塔过程极为曲折,绕村一圈都未能找到石塔。最后,经由老村长王乃八带路,记者才顺利在村子西南面找到宝塔。

 

只见石塔居于小土墩上,其墩三面垒有玄武岩材质石头,砌成1.20米高台,塔建其上。塔分三层,通高3.42米,采用实心石材分块面雕刻叠砌而成,仿木构楼阁式造型,古朴而奇秀。

 

王乃八说,石塔虽是文物,但是村里人的生活与此塔没有联系。倒是家住石塔附近的村民王陛世经常照看、拜祭石塔,定期为石塔除草。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开始拜祭石塔,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此塔与我家祖先有联系,不过找不到文字资料证明。”王陛世说。

 

王陛世一心保护着石塔。只要看到有人登上石塔,他必上前询问,并留心来人是否损坏、改变塔的结构。

 

在现场,记者看到塔的石壁爬满了青藤绿萝,凹陷的台面疯长了杂草乱榛,古旧的石砖滋生了苍苔霜斑。石塔虽年久风化,但难掩其风韵,只见塔身檐宇翘望,卷云缭绕,雕饰精巧,蔚为壮观。

 

走上现存仅六级的台阶,发现台阶两旁及平台上原有石栏杆已残缺,只存有榴、莲头望柱六对。宝塔不设佛龛,另立一幢式浮雕佛祖于须弥座前,两边立着两支宝瓶头望柱。

 

注目三层塔身,发现有明显的佛教元素。塔身底层正面有青狮浮雕,背面雕饰白象。青狮和白象在佛教里地位显贵,被视为吉祥物。青狮乃文殊菩萨的坐骑,表示智慧威猛;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表示佛德威灵。

 

二层镌有佛家卐字标志及方胜纹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三层的右面刻有“常”字、左面刻有“住”字、后面刻有“宝”字、正面刻有“塔”字,字为篆体,浮雕阳文。底层基座是莲花状平台,整座宝塔就屹立在莲纹基座上,构成一个须弥座。

 

塔刹(顶部)下有圆形座,上托四角作蕉叶形插角宝箧印经塔式(也称阿育王塔式),造型十分雅致。

 

神秘墓主人

 

“因为古塔有特色,每年都有不少人来看塔,询问关于古塔的由来和故事,但都无功而返,因为我们也不了解石塔。”王陛世说。

 

《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记载,昔日,海口长流地区原有古塔多座,文峰塔一在式金,另一文峰塔及文笔塔、求子塔俱在那秫(新民村),蔚为壮观。惜已废,惟常住宝塔独存,保护基本完整。

 

海南已故文物专家麦穗推测:常住宝塔虽保留下来,但可能是修复品。宝塔于明清时曾因地震坍塌,后来又被修复,或致采访遗漏,方志未见关于此塔的记载。

 

由于方志未见记载,常住宝塔很长时间不为人所知,直至2003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到达宝塔前,见到掩藏在丛林中的宝塔,底层塔体虽已爬满薜荔,虽还未能一睹真容,但已深深吸引住了现场的文物专家。

 

海南省多位文物专家认为,从石塔外观上可以判断,常住宝塔是一座佛教石塔,这与宋代的社会情况接近。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在宋代,琼北地区,包括海口、澄迈、定安等地,是全岛佛教盛行的中心区域,现今发现的澄迈美榔双塔及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的儒符石塔就是当时海南古代佛塔的代表作。

 

麦穗推想疑为唐高僧鉴真和尚北归时经此所建,但无文献与题记确证,无寺庙遗迹可寻。

 

“常住宝塔是一个形制独特的佛教建筑,从建筑形制和保存形态,应该不是寺庙或庵堂整体布局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建筑。”海南省文物局专家王亦平介绍。

 

王亦平推测认为,这是一座僧伽的墓塔,归属一位僧尼。根据史料,宋元时期琼北一带的火山地区,特别是古琼山和澄迈的交界地带是海南佛教文化中心,极有可能是附近某个庵堂僧伽的仙化之塔。

 

智慧琼岛人

 

“常住宝塔与美榔双塔、儒符石塔建造年代接近,推测为宋末元初,属于海南省发现的最古老石塔中的一座,不但具有独特的建筑价值,而且对研究海南古代建筑工艺乃至佛教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王亦平认为。常住宝塔是海南最有历史韵味的建筑。石塔建造就地取材,塔身由火山石干摆而成,“干摆”是海南独特建筑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粘结剂,用石块、石条干摆而成,“这种建筑手法很有意思,与吴哥窟的建筑手法有相近之处。”

 

从石塔中,我们亦可以看到当地民居文化的影子。回想宋代时,新民村村民广泛采用火山岩建造房子或其它建筑,一块块质朴的火山石在村民手中变化为建筑艺术,蔚为奇观。

 

虽然年代久远,加上一些植物生长对其造成的影响,对石塔结构产生了破坏,塔基位移,墙体变形,但它依然屹立不倒,就是因为石制材料建筑而成。

 

专家表示,常住宝塔现在的形态可能是佛教流派与海南文化碰撞而成的结果,进而形成了与内地区别较大的风格,也有可能是各地域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如果能证明常住宝塔是某种文化形式早期过渡形态,其价值就更加重大了。

 

“石塔的存在证明了琼岛地区曾经存在非常成熟的佛教文化。它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必须妥善保护好这些文物建筑,必须给予文化遗产足够的尊严。这是政府必须尽到的责任。”王亦平说道。(文:陈怡;图:陈耿)

 

(来源:《海南日报》)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