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无论是依山而建、金光流溢的巨大寺院建筑、荒漠绝壁中苍遒古老的摩崖石刻和绝美岩画,还是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以及最具西藏文化代表性的藏传佛造像与唐卡,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这些西藏的艺术瑰宝与西藏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们就是西藏文化最直接的表象。中国文物网记者于近日走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藏学研究员叶星生进行了专访。
中国文物网:为何钟爱于西藏艺术和藏传文化?
叶星生:最初来到西藏是13岁,准备考美院考附中,人一到西藏就被它的艺术所吸引,西藏壁画和唐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与在内地所看见的工笔重彩区别很大。因为自己本身喜欢画画,之后师从西洛老师更是让我着迷于西藏艺术,那时我就决心终身致力于西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个信念是巨大的。
当时的西藏没有任何享乐的东西,但是它有八廓街,对我来说,它是一条福气之路,一本翻不完的书,在那里我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人,如同虔诚的转经人,每天过去都有无数的收获,“软件”和“硬件”的收获。“软件”的收获是我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人们的喜、怒、哀、乐,我会藏语,与他们的交流很愉快,豪爽、质朴的气息让我着迷。“硬件”的收获是,存了一点钱后,我会去八廓街收一点东西,摆在家里把玩,那种手工工艺之美,是我的精神寄托。用我的话来说,谁说我没老婆,我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这些藏品就是我的“老婆”,它们陪着我一起成长,陪着我走了60多年,没有它们的我会孤独、寂寞。
中国文物网:您觉得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叶星生:我们看西藏文化,其实它是由两种文化构成了整个西藏的文化空间。一个是它的宗教文化,它的寺庙、音乐、神像,它的供养品,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给人们制造出一个精神的王国,让人们走近、膜拜,让人们慈悲智慧,宗教文化神秘而又博大优美。另外一种文化就是西藏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西藏人民的衣、食、住、行,人之常情就是他们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体现出西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基本精神。
中国文物网:您的藏品按形式分可归纳为远古文明、民俗用具、服饰艺术、餐饮文化、民居艺术、宗教法器、雕刻艺术、唐卡艺术、察扎和玛尼石刻10个系列,种类琳琅并且各成繁杂体系,请问您是如何进行归类梳理?
叶星生:在西藏生活40多年,藏品无论怎样划分都跳不出宗教和民俗两大类西藏文化。宗教的主要精神,民俗主要行为,在两大分类里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直观的艺术作品,就是佛像和唐卡。除此之外,还有宗教器皿、察扎和玛尼石刻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在民俗上,我很朴实的归为衣、食、住、行四大种类。人们生活需要住房,活下来就要吃饭、穿衣,要劳作,这期间会产生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用具。藏民的用品兼具两大特点,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是藏族民俗艺术吸引人的地方。他们在任何一个东西上都不放松,包括一个针线包,精雕细琢,它的艺术价值往往超过针线包本身,工艺价值非常高。我有一个针线包,用废胶线、一分钱两分钱的钱币和废子弹壳组合而成,一个非常优美的针线包,子弹壳里面放针线,非常巧妙的创意。曾经一个外国人想高价买过去,我没有出售,针线包的材料并不值钱,但是材料外的附加价值,手工艺人的辛勤、智慧,他们的审美绝无仅有,所以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西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藏民的智慧、慈悲,他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西藏人民是一个极其崇尚美、追求美,用美来宣扬生活的高原民族。
(来源:中国文物网)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