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第二届现代中国宗教研究国际工作坊在巴黎举行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9年8月22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9-08-22

日前,第二届现代中国宗教研究国际工作坊在巴黎举办。本次论坛在天柱全球佛教文化研究网络的支持下,由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承办,来自中国、欧洲及北美的十六位学者齐聚塞纳河畔,分享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2018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李建欣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付海晏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Inalco)暨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汲喆教授联合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现代中国宗教研究工作坊,旨在联合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开拓现代中国宗教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作为这一工作的延续开展,本届工作坊特别重视采纳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涵盖佛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等不同宗教形态。

 

在汲喆教授和李建欣研究员简短致辞后,工作坊正式开始。

 

 

汲喆教授和李建欣研究员致辞

 

首先,兰州大学王建新教授通过对当代中国西北地区回族和维吾尔族的调查,阐释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宗教多样性。在维族与回族的民族形成过程中,曾先后接触不同的宗教文化。如回族的伊斯兰经学,即是融合了儒家道家、易经八卦等中国本土知识;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可以发现回族与维族的宗教信仰中仍存在萨满治疗仪式、圣墓崇拜、自然崇拜等地方宗教传统。由此可知,维族和回族的宗教信仰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文化复合体,与中东、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伊斯兰教的存在形态有很大不同。

 

 

王建新教授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的汲喆教授分析了本世纪初华人世界开始流行的一种新仪式——超度婴灵。大陆的婴灵超度风潮与此前四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关以及两性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关,但其建立主要是国内与海外佛教网络密切互动的结果。婴灵超度的形式多样,并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与2012年的末世预言也曾让某些信众认为是人类堕胎所产生的恶业导致的。由此,原本消除个人业障的超度婴灵仪式,则具备了挽救世界劫运的功能。

 

 

汲喆教授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陈进国研究员介绍了他此前在深圳的调查项目。走访过深圳的百余座民间庙宇、祠堂、私人佛堂之后,陈进国认为,深圳吸纳了不同族群的宗教传统,形成以水神崇拜为主轴的多元和谐的民间信仰生态。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里社神庙安置问题、庙宇属性的佛道之争、跨境的庙宇管理网络等新现象也浮现出来,构成了当代都市宗教宏大而多元的图景。

 

 

陈进国研究员

 

与陈进国研究员调研的大都市不同,北京师范大学鞠熙老师关注的是四川西部汉羌民族交界的小乡镇——清平乡。当地的神话传说种类多样,时空要素完备,这使得清平乡被塑造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小型宇宙空间。鞠熙分析认为,一些神话传说的形成与当地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关。神话作为抗震防灾指南被流传至今,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民们的行动逻辑。

 

 

鞠熙老师

 

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田水晶(Daniela Campo)老师介绍了Ester Bianchi (University of Perugia) 和她近期开展的研究项目,她们领衔的团队正在关注20世纪中国大陆和台湾佛教的戒律复兴现象。与传统的禅院清规相比,当代中国的寺院规约有着许多的新特征、新类型和新内容,这可以反映汉传佛教戒律如何应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转变所带来的挑战,也可以体现佛教内部教制实践的转向。寺院规约是佛教戒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调适后的结果,这为我们观察文革之后汉传佛教的复兴过程提供了一个视角。

 

 

田水晶老师

 

法国远东学院(EFEO)北京中心主任杜杰庸Guillaume Dutournier)老师分享了他在山西泽州聚寿山景区的田野调查成果。这一景区由北京广化寺方丈怡学法师返乡筹建。他结合儒释道三教的信仰传统,开发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的五福文化节作为景区旅游招牌,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配套的关系网络。怡学在北京佛教界的资源和其在泽州地方的亲族背景,使得这一景区得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界的共同支持。杜杰庸检视的正是这一多重力量作用下的产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内部张力。

 

 

杜杰庸老师

 

云南大学周娅老师从道场、经典、僧伽教育、管理制度、民间力量、国际交流等方面阐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南传佛教的新发展、新特点和新动向。她认为南传佛教在过去近20年的复兴发展中服务社会、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功能不断增强,公共性特征日益显现,尤其在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公共外交等方面成为重要支撑平台和管道,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寺院经济模式等社会因素的变迁,中国南传佛教也面临如部分村寨佛寺的空心化和僧才后继乏人等一些现实问题。中国南传佛教正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

 

 

周娅老师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的王华艳博士分享了她关于云南大理地区阿吒力教的研究成果。这一与密教渊源颇深的佛教流派在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明代中后期以后,阿吒力法师走向民间,成为服务大众的在家佛教仪式专家。王华艳的报告着重描述的即是当代阿吒力教的仪式,并分析法师、灵媒、妇女等不同群体在仪式活动中的作用。

 

 

王华艳博士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本博泽(Benjamin Brose)老师分享了他对《西游记》的仪式功能的有趣解读。在现有的宗教仪式中,孙悟空时常作为神灵出现。这并非是当代的新现象,《西游记》本就具备这种宗教功用。本博泽详细梳理了《西游记》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史和近代中国改革者们对《西游记》定位阐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游记》原有的宗教属性和仪式功能逐渐消失,最终成为纯粹的世俗小说消遣读物,孙悟空在民间的形象也愈发娱乐化。

 

 

本博泽老师

 

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探讨了佛学院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功能。佛教的现代教育体制起源于晚清的庙产兴学运动,它延续了佛寺的传统教育功能。通过追溯佛学院的演变历史,并结合当代的调查研究,李四龙分别论述了佛学院对于僧团的教育功能以及对于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此外,他还反思了当代佛学院内部呈现出的问题,并展望多样化的佛学教育体系,引起了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李四龙教授

 

当代的中国宗教并非是孤立的、完全新生的。与会学者们也乐于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上海交通大学朱丽霞教授分析了明清时期上海宋氏、陆氏、潘氏三大家族的信仰状况。宋氏诗礼传家,是儒门望族;陆氏家族缺少信仰,门祚短暂;潘氏家族融汇儒、道、佛三家,并借此将家族精神发扬光大,至今仍影响一方。通过这三个个案,宗教信仰与家族命运之间的微妙关联得以展现。四川大学戴莹莹老师选取民国时期四川居士尹昌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其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护教经历,展现了乱世中地方精英的信仰生活,以及近代佛教复兴过程中居士的参与和贡献。

 

 

朱丽霞教授

 

 

戴莹莹老师

 

浙江理工大学蒋海怒老师梳理了中华帝国末期的思想史与佛教学术史。在他看来,晚清儒家经学与佛教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古、今文经学还是朴学、宋学、公羊学等流派,各类思想在佛教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也皆从佛学中汲取思想资源。儒佛交融的现象不仅作用于佛教自身发展,推动了佛教复兴,对儒家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蒋海怒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李建欣研究员讲述了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学科在晚清民国时期被引入中国的过程。这一过程仰仗近代传教士们的翻译与研究,也深受日本学者的影响,此外,还有赖于早期接触西学的中国文人的引介。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李教授还展望了今后宗教学学科方法与话语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科学和以定量研究著称的社会科学将紧密结合,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将更加多样。

 

 

李建欣研究员

 

太虚大师是影响近现代中国佛教的重要僧人,但相关的研究资料并不完善。北京大学王颂教授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太虚大师全集编修项目。这一项目收集整理了此前未曾有人留意的民国档案、教外书刊、图像以及散落在各国的外文资料等。通过研究材料多样化,这一项目有助于研究者们抛开单线叙事,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过程。

 

 

王颂教授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宣方老师分析了晚明高僧蕅益智旭的茶事观及其体现的修行旨趣。指出佛门茶事虽然也不乏闻香品茗的雅致情调,但本质是修行,关键在于即事炼心,在事茶过程中做到如实观照,不纵不夺,而宗门禅茶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将以禅摄茶的下贯和以茶入禅的上达相统一。他建议初学者尤应重视对身体和茶味的正念正知。

 

 

宣方老师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各路学者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宗教在当代复兴之路上的多样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作坊也是2019INALCO-CEIB暑期密集型国际佛学精英培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课程的四十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全程旁听了本次论坛,并积极加入讨论。(作者:朱明川 摄像:马祯)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