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宗教——“新时代中国宗教学理论与前瞻”高层论坛暨2019年中国宗教学会年会综述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9年9月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9-09-06

824日至25日,“新时代中国宗教学理论与前瞻”高层论坛暨2019年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南开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与会专家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中国宗教学的现状与未来、宗教中国化研究、佛教研究、宗教与人文精神、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学理论创新、宗教比较研究、宗教历史研究、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治理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筱筠说,中国宗教学研究是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怀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前,宗教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优良学术传统,关注当今世界宗教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宗教》一文中指出,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提高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而“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的关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宗教”,掌握宗教基本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说,我国的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的特点。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积累了有益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新时代,深入分析宗教问题的表现及根源、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几代学者的筚路蓝缕,宗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对宗教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体现出宗教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中,宗教的“五性论”就是长期以来对我国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理论。而五性论之“关键是群众性”,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现象的“中国问题”、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宗教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坚持群众性观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提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他认为,宗教中国化应包含5个层面:国家认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政治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法律认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国是认同——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沈桂萍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宗教界人士牢固树立我国各宗教文化从属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理念,自觉抵制把我国宗教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中国特色宗教思想和制度规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中国宗教文化主体性。

  

河南大学教授朱丽霞认为,我国的宗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它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可见,宗教中国化不仅关涉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认同、相融合的问题,也关涉到宗教实现现代性的问题。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提出,我国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本途径是:以道教古籍整理研究为基础,从而为道教教义的革新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推进道教中国化进程;以道教医学、道教养生为着力点,打造健康道教、生命道教,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齐同慈爱”精神,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米寿江说,“中国化”也表现为在地化、本土化、民族化、本色化,其实质是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这是宗教自身发展的规律。历史事实证明,凡是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宗教,无需外部压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伊斯兰教自唐宋传入中国,之所以能绵延1000余年并不断发展,就是能不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始终是动态的,它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宗教也必须不断与之“相适应”。

  

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王伟介绍了上世纪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马良骏的人类“同源一体”的思想。马良骏晚年时被新疆穆斯林群众拥戴为新疆回族总教长。马良骏的爱国事迹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例如他三劝国民党骑五军军长马呈祥罢兵,争取新疆和平解放;他代表全疆20万回族同胞致电祝贺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通过《人民日报》予以回电。在经学思想方面,马良骏充分运用《古兰经》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其中的概念作出既符合经典又顺应时代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他深刻阐述了人类“同源一体”的思想,倡导各民族、各宗教间消除偏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桂萍回顾了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交融与对话的历史。她指出,千百年来,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和谐与共,成就了一段和平交往、文明互鉴的历史佳话。这一历史经验为应对现实社会的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和深刻的历史智慧,对当代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与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记者:蓝希峰)

 

(来源:201993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