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学术讲座“佛教生态学的现代创新”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讲座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理论研究室承办。
此次讲座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宗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张风雷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研究员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梁恒豪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晓峰研究员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致欢迎辞,梁恒豪副研究员对本次讲座作相关介绍。
学愚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生态学一词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在演变中受到哲学、佛教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现代生态学。同时,学愚教授认为现代生态学是对现代生态危机中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的结果,并因此强调生态中心主义中生态自我与自我认同这两个重要概念。尔后,学愚教授讲述了佛教已有的生态观及相关生态理念,提出佛教并没有现成的现代生态学,所以要通过诠释学、典范转换理论,以缘起思想为中心,以佛教文献、伦理、哲学、文化、传统以及实践为依据,建立佛教生态学。接着,学愚教授重点讨论了佛教生态学创新的相关问题,着重介绍了心-业-身-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启示思想,并认为人间净土重在人力,是人造的净土、心身境同净、更是处于持续建设之中的状态。最后,学愚教授简要介绍了华严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即相依互联、六相圆融、互为主伴。他强调生态佛教的主伴理念主要是对关系的建立,不仅具有理论性,也兼具实践性。在结语中,学愚教授认为佛教生态学可以协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建立和落实。
在与谈阶段,张风雷教授认为学愚教授的讲座给人很大启发,并谈了自己的几点感受:1、这是一个重要构想,强调了对佛教思想实践性的关注,因此佛教生态学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2、佛教思想中的生态内容十分丰富,因此佛教生态学的建构是可能的;3、提出佛教生态学是否可以拥有更加广义的架构,即进一步包括自然、社会、心灵等范围;4、在构建佛教生态学时,也需要对其他思想资源进行利用与回应。李建欣研究员认为学愚教授的讲座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是传统思想与当代问题的结合,并认为学愚教授对于生态学、生态危机、生态神学的梳理非常详细,而讲座中从反思-会通到创新-建构的阶段更展现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思想,以及对西方诠释学理论的认识。李建欣研究员建议佛教与环境伦理、生态伦理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更好落实,认为中国佛教理念在伦理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韩布新教授则认为学愚教授的讲座给予了更多的信心,并提出出世的佛教在应用方面的落实可能是个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总结到,学愚教授的讲座十分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关切,并强调了佛教生态学创新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此次“佛教生态学的现代创新”学术讲座在热烈反响中顺利结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中国宗教学会举办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旨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特色宗教学研究队伍和学科建设,为中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供稿人:曹政)
(编辑:许津然)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