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济南市d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宫观,曾拥有显赫的宗教地位。在改革开放以来,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迅速恢复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所有功能。同时拥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义工队伍,本文通过对d观义工群体的实证考察,希望能够对于义工的宗教信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兼以探讨目前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一些问题,如宗教世俗化在义工组织中的表现、义工领导者的出现与作用等。希望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关键词]:义工群体;信仰;世俗化;领导者;当代宗教
济南市d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观,在千年的历史中,曾经有过一些宗教事迹和名人的故事,所以历来香火很旺。由于名人效应和“唯灵是信”的信仰原则,除周围信众之外,还有从外省市专程前来进香的信众。现有常驻道人20余人,有各种义工团体和数量不定的分散义工,约数百人至千人。其他,则有一些固定的施主对道观进行布施,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在本文考察的范围之内,本文调研对象为d观义工群体。
d观义工组织成员的构成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有两大类:一为附近城中村居民,虽然他们基本上并不了解道教的高深理论,对此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但由于传统的习俗,他们的生活是和道观紧密相关的。历史上在观院附近有应时的祈祷活动、庙会活动、祭祀超度等法事活动等,他们是参加这些法会最积极的一群人,道观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类则是城市中的居民组成的义工组织,这些居士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一类的义工在近年来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一些对于道教的知识及实际的修行都比较内行,在参加义工活动的同时,很多会成为有文化道人的朋友,也会形成探讨道文化的松散文化圈。
一、d观义工群体的调查
关于d观的义工研究是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宗教社会学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来进行分析的综合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
由于考虑到义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故问卷设计也相对简单易懂,以能够了解义工信仰情况为目标而进行设计。
本次的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了解d观义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内容有性别、年龄、家庭人口、健康状况、收入情况、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等,主要是希望了解义工的以上诸因素同他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关于d观与义工信仰方面的调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道教的基本知识,以此来确定义工对于其所信仰宗教的了解程度。
二是初次接触宗教信仰的时间及途径,主要以此判断d观义工宗教信仰程度和当代社会中宗教传播的渠道。
三是从事义工行为与义工精神生活的关系,了解义工的精神寄托所在。
四是关于义工日常诉求与d观的关系,了解d观作为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与信众之间的互动是如何进行的。
(二)d观义工的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年龄为变量,从d观义工中随机抽取了3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样本的构成如下:
(1)性别构成:男性118人,占40.1%;女性176人,占59.9%。
(2)年龄构成:45以下60人,占20.4%;46-60岁90人,占30.6%;61岁以上144人,占49%。
(3)婚姻状况构成:未婚21人,占7.1%;已婚236人,占80.3%;离异17人,占5.8%;丧偶20人,占6.8%。
(4)身体状况构成:身体好的122人,占41.5%;身体一般且容易生病者135人,占45.9%; 有慢性疾病或其他疾病者37人,占12.6%。
(5)教育程度构成:初中及以下162人,占55.1%;高中51人,占17.4%;本科66人,占22.5%;硕士及以上15人,占5%。
(6)家庭年收入构成:低于3万元24人,占8.2%;3万-8万元112人,占38.1%;8万(不含)-30万元125人,占42.5%;30万(不含)-100万元26人,占8.8%;100万以上7人,占2.4%。
(7)职业构成:工人66人,占22.5%;农民70人,占23.8%;学生33人,占11.2%;教师29人,占9.9%;干部31人,占10.5%;自由职业者及企业家65人,占22.1%。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义工宗教知识的构成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道教被称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的惟一的本土宗教,但对于一般的义工来说,正统道教知识并没有很多。对于道教的理论也比较模糊,不能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很多义工对于道教的知识仅限于通俗小说、戏剧及电视剧中的戏说等文艺作品的内容。
当采访时问及道教的发源地时,在选项中选择“不知道”者占64%。
当问到如何看待出家道人时,认为“很神秘,代表神意”者占25.2%;而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普通人”者占58.2%,由此可知,在大多数的义工心目中:神灵是神圣的,但是,出家道人作为神职人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并不具有更多的神秘性。
当问到“你读过的道教经典有哪些时?”答《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等劝善书占61.3%,读过《道德经》者占26%,读过《抱朴子》、《黄庭经》者占12.7%。问“什么是承负?”时,能回答者占71.1%,但有相当多的义工把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解为承负;也并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可以看出,正统道教的知识对于大多数的义工来说不是一种必需。学习道教知识也不是来d观做义工的重要任务。相对于这些,义工们对于科仪方面的知识似乎更为关注。
(二)关于义工信仰宗教的时间及途径
1.信仰道教的时间
在调查中了解到,d观义工信仰宗教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义工中有很多的老年信徒,基本上是从童年时代开始。信仰达20年以上的有127名义工,占到了43.2%;15-20年的74名,占到25.2%,这部分的信仰者累计占到68.4%。可以看出,d观的义工中,年龄偏大者笃信道教占到了很大的比率。道教信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过青年、中年时代的社会变革、个人人生起伏等,使得他们基本成为了虔信者。
在这些统计数据中还有1-5年和1年以下的信仰者明显占比例较小(见表1),分别占到了7.1%和5.1%,表明对于道教的信仰,在当下并没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参加进来,这可能是与科学的进步及人生阅历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1 信仰道教时间 (n=294)
时间 |
频度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20年以上 |
127 |
43.2 |
43.2 |
43.2 |
15-20年 |
74 |
25.2 |
25.2 |
68.4 |
10-15年 |
30 |
10.2 |
10.2 |
78.6 |
5-10年 |
27 |
9.2 |
9.2 |
87.8 |
1-5年 |
21 |
7.1 |
7.1 |
94.9 |
1年以下 |
15 |
5.1 |
5.1 |
100 |
合计 |
294 |
100 |
100 |
|
根据斯塔伯格的研究,皈依是青少年时期宗教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儿童期的天真单纯与成年期的固有习惯之间存在着一个正常阶段,此时人们已经能够形成印象并具有精神顿悟的能力。”[1]此时的皈依是一种与青春期心理相伴的行为。
所以,根据表1所见,大多的中老年义工,在青春期时走入宗教之中,便将此当成一生的信仰。并且,由于他们现在往往是家庭中重要的长辈,他们的行为又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信仰的选择。
2.认识道教的途径
对于认识道教的途径问题的问卷中,根据回收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家庭信仰”、“同学朋友”、“媒体传播”这三项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分别为41.5%、22.8%和22.1%。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因为家庭信教而开始的个人信仰者,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由于从小家庭中耳濡目染,因看到长辈的宗教活动而对道教有天然的亲近,成人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信教者,而他们的家庭成员也一般都是共同信仰者。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同学朋友中,如果一个小的群体中的几位好朋友成为d观的义工后,很快将会带动其他更多的人成为信仰者,这种从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访谈中被访问者也感到这一点,根据研究,有超过1/3的人在群体中为减少群体压力而从众,[2]具体表现在d观参加义工活动的这一类型的受访者,他们在接受访谈时,很多都坦然地承认了这一点。
表2 认识道教的途径(n=294)
途径 |
频度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家庭信仰 |
122 |
41.5 |
41.5 |
41.5 |
学校教育 |
14 |
4.8 |
4.8 |
46.3 |
同学朋友 |
67 |
22.8 |
22.8 |
69.1 |
名胜古迹介绍 |
5 |
1.7 |
1.7 |
70.8 |
媒体传播 |
65 |
22.1 |
22.1 |
92.9 |
其他 |
21 |
7.1 |
7.1 |
100 |
合计 |
294 |
100 |
100 |
|
当采访中问到如何获得宗教知识时,很多的义工回答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尤其是网络,目前成为民众获取宗教知识最为便捷的渠道。但网络中很多的宗教知识是以讹传讹,从事传播的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在普及宗教知识的同时,也掺杂着大量的错误信息,会误导一些宗教基础知识缺乏的信众。
(三)义工工作内容与义工精神生活的关系
1.义工工作内容
通过调查访问得知,义工在d观的主要工作有:炊事、打扫卫生、护持道场、宅舍起尘、种地(菜地)、客堂、法物流通处等。
义工基本承担道观中的炊事工作,主要的食材大多是由众居士捐赠,因为数量和品类无法控制,所以,在掌握食物的量上是比较不容易的。这样,义工团体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一般不会通过观中的道人解决,而是由义工组织来进行协调。
道观中的炊事工作分为日常和道教节日两种情况。日常的炊事工作比较固定,由义工团体排班操作;在道教节日的炊事工作上,因为有数量庞大的信众群参加宗教活动,需要提前安排分工,时间上则需要提前几天至一周左右,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例如从时间看:初一、十五前一天,主要神祇诞生日,成道日及专属各大神明节日等,有时需要提前一周左右来做准备工作。
护持道场也是义工团体日常工作之一,这个工作分类比较杂乱,各殿中值班也是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的各个殿堂中需要义工来守护,一是道教各种节日进行特别的安排。在客堂中协助道人招待来访客人,对道观情况进行介绍,对于一般游客进行宗教知识的讲授,鼓励游人对于道观进行各种捐赠等。
护持道场的工作中,还包括经营法物流通处,这里的工作基本由义工团体来做,营业所得则由各义工团体小组长直接对接负责客堂的道人。此外,义工还会随道人一同出坡、打扫卫生等。
还有,义工们在特定的时间里,也会参加d观中的一些宗教知识的学习班。一般来说是一些基本的道教仪式、礼仪等。
2.义工的精神生活方面
由于义工的组成复杂,社会层次高下不等,文化程度更是相差悬殊。但当调查询问到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时,大都表示在d观中的义工工作及宗教学习,是其最主要的精神生活的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在294名义工中,按时参加d观全年所有的宗教活动近100项者(如:正月初九玉皇上帝圣诞、二月初三梓潼文昌帝君圣诞、七真圣诞等)139名,占47.3%;参加重要的道教节日(如:二月十九日慈航真人观音大士圣诞;五月初一日南极长生大帝圣诞;九月初九,北斗第九隐光右弻星君圣诞、斗姆元君圣诞、重阳帝君圣诞、酆都大帝圣诞,亦是北极真武大帝成道日、祖天师飞升日、及九九重阳节等)93名,占31.6%;每月初一、十五前来上香及举行与自己有关的法事时前来者(如高考祈求文昌帝君保佑等)53名,占18%;参加d观义工活动全年少于20次者9名,占3.1%。
表3 义工参加宗教活动频度(n=294)
参加d观宗教活动 |
频度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近全部参加 |
139 |
47.3 |
47.3 |
47.3 |
重要活动参加 |
93 |
31.6 |
31.6 |
78.9 |
初一十五及与自己有关参加 |
53 |
18 |
18 |
96.9 |
少于20次参加 |
9 |
3.1 |
3.1 |
100 |
合计 |
294 |
100 |
100 |
|
“宗教对很多人的生活非常重要,它是人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宗教信徒试图通过皈依宗教从而达到终极意义的获得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3]在d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义工,他们对于参加d观的活动相对积极,但更注重通过与出家道人及同道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访谈中,有一位义工在畅谈他读《道德经》的心得后,还希望能与笔者交流“与道合一”的修行境界。这个小的群体,更加注意自己心灵的满足,以及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在对义工进行访谈时,发现义工中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就是在d观中做义工时间越长,就越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尤其是在年长的义工中,因为没有很多家务事的羁绊,相对时间空闲,无论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还是心灵的需求,都把d观的工作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李向平先生在考察宗教信仰时,提出: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其中包涵了一种“灵力经济现象”,其实践逻辑被称为“心意兑换率”。“它是汉人民间信仰中一个存在于信徒心中不必言明的微妙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神圣的公平原则,使得民间信仰得以成为凝聚认同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却也代表了一种世俗不平等关系,使民间信仰成为地方社会的一个权力场域。”[4]这种实践逻辑在表现上,要比李先生所说的范围广泛得多。由于道教同民间信仰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一现象同时也存在于道教之中,在对d观的义工群体的访谈中,大家述说通过在道观中进行义工工作和布施,确实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进行“兑换”的资本。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特有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四)关于义工日常诉求与d观的关系
1.因患病求神保佑而做义工,进而成为信仰者
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希望能够借助神灵的力量痊愈疾病者为24.2%,几近于被调查者总数的1/4(见表4),这也能够从另一方面看出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反映出疾病给人带来的现实困境和民众对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期盼。
表4 从事义工工作的目的(n=294)
目的 |
频度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求神庇佑,痊愈疾病 |
71 |
24.2 |
24.2 |
24.2 |
祈求人口、家宅平安 |
115 |
39.1 |
39.1 |
63.3 |
求神明帮助达到目的 |
23 |
7.8. |
7.8 |
71.1 |
为成真积累功德 |
6 |
2 |
2 |
73.1 |
还愿 |
45 |
15.3 |
15.3 |
88.4 |
其他 |
34 |
11.6 |
11.6 |
100 |
合计 |
294 |
100 |
100 |
|
在访谈中,有一位义工因心肺疾病病休多时,在朋友的劝说下,来d观做义工,通过断续的参加义工工作,身体竟逐渐强壮起来,而疾病也没有再犯,这位义工就此成为一位坚定的笃信者。并且,还主动对来d观参观的游客进行宣传,希望大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健康。
2.对于未知危险的恐惧,希求得到神明的保护
在调查中,还发现对于生活中所不可预料的灾难等问题的恐惧,宗教宣传只要能够多做好事善事,多做布施,就可以化险为夷,消灾免难,这样,就有一些信众为保平安而前来做义工,以做义工所得的功德来换取神仙的保佑。并且深信,义工做得越多,对于保平安就越有效。这就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更高的心意兑换率”,也就是获得各路神仙的青睐加以保护。这其中也带有明显的义工身份的自豪感。
在采访中,有义工表明,自己是为了积累功德而来做义工的,并且,自己基本上平时不祈求神灵,不像周围的朋友有着频繁的诉求,她表明这是因为如果平时求神过多,关键时刻就可能不会获得保佑,而自己的做法犹如一个从不吃药的人一旦吃药就会很管用一样,她因此坚信一旦祈求时,就会获得神灵的全力帮助。
3.对于可能实现的愿景的憧憬而成为义工
对于一些可能实现的愿景的憧憬,也是义工工作强有力的动力,这是对于未来规划的实现所需的心理支撑,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单靠自己一厢情愿规划的未来是没有保证的。通过义工的工作与适当的布施,可以加强愿景实现的可能性。在采访中,有些义工表示,一方面希望神仙保佑实现人生与家族所规划的未来;另一方面是与现有不利的因素进行剥离,如现在身患的各种疾病等。希望通过义工工作得到神仙保佑,在未来某个时间段进行剥离,然后开始新的人生。
4.义工“卡里斯玛”领导者的力量
在本次的调查访问中,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义工领导者多为具有“卡里斯玛”性质的领袖。
马克斯·韦伯将宗教创立先知视为个人具有超人品质与人格魅力,被他称为“卡里斯玛”,是特指宗教领袖所具有的这种品质。个人具有卡里斯玛灵性的人,“可分为多见于西方宗教中的作为神与人中介的伦理先知和多见于东方宗教中的以个人德行为榜样的楷模先知两种类型。不论哪种先知,均为独具超凡品质与魅力的卡里斯玛式人物,即卡里斯玛领袖。”[5]
在对于d观义工组织的领导者进行考察时发现,他们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退下来的老领导或者老领导之亲属担任,通常是因为这些老领导在地方上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对于道观的建设等方面可以进行有效的协调,并且可以对本义工团体中成员进行一些切实的帮助,这样使得本团体在进行活动时会有广大成员的积极响应。在帮助成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老领导在团体中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口碑,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还有一种是本身并不具备高层社会地位,对于宗教知识也一般没有精深的了解,只是他们本身是巫医,换言之,他们是充当人神中介的媒介,可以通过念咒、符水和作法等手段对于信众进行帮助,本身具有类似半神的威力。这样的领导者所影响的范围其实是远不止于d观的。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一般义工来说,如果有疾病、贫穷等问题,通常在道观中依照宗教仪式进行祈祷,但是,也更加积极的去寻找义工组织的领导者来解决。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在d观中,对于人生的种种诉求,尤其是遇到现代科学不能或不易处理的疾患,解决之道是首先在大殿中进行祈祷,然后,再通过具有巫医能力的领导者进行非常规手段的干预,如“还贯”、“添财库”等方式。这样,在d观这一范围中(一圆)出现了大殿上的代表神灵力量的神像和具有巫医能力的领导者(双核),呈现出一种“一圆双核”的局面。而出家的道人,在义工中所收获到的是物资的供养和恭敬。因为他们并不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d观中,反而并没有受到义工们太多的重视。
当我们将这些问题粗略地归纳为关于来世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时,则来世的问题是希图通过在道观中做义工来解决;现实遇到的难题则是在祈求神明的庇佑下,重点去寻求义工领导者的帮助。这样,在一个道观中,就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助力,这也是相当多的义工坚持不懈的重要原因。
而由于这样的领导者只能在d观等场合被接触,或者说他们最容易出现在d观这样的宗教场所。这样,这些义工领导者也成为d观吸引义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三、一些思考
在对于济南d观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结合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对此做出结论,总的来看,与预设的一些结论是符合的,但也有很多的结论是在开始调查时没有想到的,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一面。
1.关于义工对道教的了解及工作的原因与愿景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在此岸世界,而是成仙成真。对这一最终目标的阐述在历代道教经典中俯拾即是,尤其是在葛洪、王重阳等人的著作中更是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全球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中,宗教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实的世界,以获得更多的信众。道教也有顺应这一潮流的改革。这种改革被很多的义工所误解,他们一厢情愿地把正统道教理解成了一种他们可以理解的民间信仰,这种潮流有时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实用性。这样,在义工群体中对于道教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其理解的分歧之大是所料未及的。
义工群体在d观中的工作一直以来没有出现过大的波动,这样平稳的运行可以表明这些义工基本在皈依之时,已经对信仰进行了权衡,充分地考虑了代价和回报,这是他们自己理性的选择。就像奥戴教授所说:“信仰的改变是同人们的自身需要和愿望密切相关的,而这种需要和愿望又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6]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传统的安静生活被打破,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义工中反映出的是一种希求现实保佑的急切心情。这样,为了求得最大限度的保佑,义工对于道教的态度就不同于传统而显示出非常复杂的一面。
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皈依的理由中,对于疾病痊愈的渴望占据了很大的比率。目前,我们还缺乏对于许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也不能够使得人人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使得很多人难以承受,义工们转向祈求神灵的庇佑,就成为一项可能的选择。虽然在访谈中,有很多的义工病情有所好转或者痊愈,但也有疾病继续缠绵的情况,还有一位义工在采访中对于这种替代的疗疾方法称为“瓜菜代”,表明了在科学进步的今天,信仰的理性在加强,同时也含有希望社会服务更加充足的愿景。
2.关于世俗化的问题
自19世纪末开始的宗教世俗化运动加快了进程,道教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进步的冲击下,又更加速了这一趋势。
美国席纳尔教授在其著作《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中,谈到世俗化的问题。他对此做了详细的归纳,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六个特征:“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它们的社会意义。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第三,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了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了纯私人的事务。第四,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第五,表示世界渐渐摆脱了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第六,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7]综上所述,d观义工群体中,对于现世境遇希求改变的愿望远大于对来世的憧憬,对于义工领导者的依赖也更加强烈,显示出强烈的理性成分。
在这六个特征中,最主要的因素即为宗教的去神圣化。这一点在d观的义工群体中表现为世俗事务同信仰剥离的倾向,即抽象地祈求归于神圣,如抽象的祈求流年顺利、全家平安、升官发财等等并无具体量化要求的祈求,日常的义工工作时,随时上香祈求;而具体的要求则更多地求助于义工领导者,现世的巫术神通或关系门路成为一种理性的首选,这是d观义工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惯常的做法和思想。这样一来,首先是可以印证宗教衰退的现实,其次,也表明了宗教中超自然成分的减少,神秘性在减退。
总的来说,针对d观的调查活动,在对于数据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在目前社会中出现一些信任危机而又缺乏有效力量进行整合时,应该对于宗教信仰进行重新审视,考察在宗教日益世俗化和“卡里斯玛”义工领导者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在防止其进行危害社会活动的同时,也要发掘其中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使得这样的信仰在“中国梦”的建设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这是我们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也应当对宗教信仰者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要积极参与对义工团体管理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对于义工的信仰要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义工团体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注释:
[1]斯塔伯格:《宗教心理学》,杨宜音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30页。
[2][美]戴维·迈尔斯:《迈尔斯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603页。
[3]乐安国、王昕亮:《宗教信仰与心理治疗:社会认知的角度》,《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
[4]李向平:《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基本变迁》,《创新》2012年第3期。
[5]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1-64页。
[6]奥戴著,刘润忠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7]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1期)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