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另有一些学者对喇嘛教的称谓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称呼不科学,甚至认为这有贬低藏传佛教的嫌疑。藏传佛教称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对是错,姑且不作评论。本文仅以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依据,对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做一些客观的诠释、解读,以便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符合事实真相的认识。
一般在佛教中,只是说“向佛、法、僧三宝敬礼!”而藏传佛教提出“向佛、法、僧、上师敬礼!”藏传佛教为何将上师善知识与佛平等对待,等同观之?下面我们通过梳理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宗派对上师善知识的经典论述,来阐释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
一、宁玛派关于上师善知识地位、作用的论述
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中分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即依止上师之必要性和程序。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所见到的现有法中无有一人以自我杜撰及胆大妄为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事实。如此,如果说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歪门邪道颇有造诣,而对于诸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则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般晕头转向。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获取珍宝的先例。因此说,上师善知识和善道之友是实现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引导者,故应恭敬依止上师善知识。[2]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说,从佛教的历史到现实,没有出现过一个不依止上师善知识而成就正果、解脱成佛者。佛教的经、论、律三藏和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续部中亦没有无师自通的觉悟者的记载。一切善男信女若没有善知识的教化启迪、正确引导,就像一个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里一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所以,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是和无上佛陀毫无差别。
(二)依止上师之程序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程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分三个部分论述,即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
1、观察上师
关于观察上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凡夫容易被助伴等暂时的因缘所改变,所以我们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应依止上师善知识和善道之友。譬如,普通的一节树木掉入玛拉雅的檀香树丛中,经过数年后,就熏习上了旃檀木的妙香,于是,这节普通的木材也会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若我们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会浸淫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仪也将成为大德那样(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一书中云:“如玛拉雅树林中,飘落普通一节木,树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3]
俗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修学佛法者在修道之途中,遇上了具相的高僧大德及善道之友,就像一棵普通的树木置于玛拉雅的檀香树林中,久而久之,也能濡染上旃檀木的妙香而喷发出芬芳的檀香味一样,它也在高僧大德们的言传身教、提携奖掖下,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佛门者来说,依止上师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依止一个具相的上师善知识,即够资格的上师善知识。所谓具相,即是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的资质和条件。
如今处于五浊恶世,虽然圆满具足众多续部宝典所讲的一切法相之上师极为难得,但是,对于人们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故,相续清净;通晓经续论典故,广闻博学;对无边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故,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四续部的仪轨故,通达显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故,现前断证;依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故,圆满四摄。如《功德藏》云:“圆满诸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义,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4]
以上说的是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的一般条件。那么,密宗金刚乘之上师应具哪些特殊条件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故,相续成熟;没有违反灌顶时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故,净持律仪;烦恼和虚妄分别极少故,相续温柔;精通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故,通达显密;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故,念修圆满;现证实相之义故,相续解脱;心相续周遍大悲心故,唯求利他;断除了今生世间贪执故,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故,精进修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劝勉他人(趋入正法)故,厌世劝他;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故,摄受弟子;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之加持故,具有加持。应当依止如此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云:“特别是宣说教授之上师,获得灌顶严守净戒,温让柔顺,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求利他,精进念法,琐事鲜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有加持力。”[5]
这里所讲的是密宗金刚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特殊条件。概括起来讲,就是《功德藏》所讲的获得灌顶,恪守誓言,严以律己,通达续义,悲心无量,唯求利他,远离世事,专心修法,善巧传承,具有加持等。除此之外,还讲到了作为上师善知识,应所舍弃的不良习性。
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之儿子或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优于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此师称为如木磨(外形是磨石,但不能磨谷物,因为是木头做成的,形同虚设)之上师,徒有虚名。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解,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故事略)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智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愚夫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所作所为高如虚空;瞋恨和嫉妒心粗重,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便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桀骜不驯,不知如何启人慧思。尤其是无有胜过自己的少许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如何打开(弟子)取舍之双眼,如盲人引路,引入歧途。[6]
这里,华智仁波切讲了弟子筛选上师善知识时,应舍弃的四种低劣的所谓上师善知识。第一种是如木头磨坊之上师,徒有虚名者。第二种是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者。第三种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桀骜不驯者。第四种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者。若不依止名副其实的上师善知识而依止这样的上师,不但不能证成佛果,反而堕入恶趣。就像密咒大师莲花生所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似跳崖”。可见,弟子选择称职的上师,上师遴选合格的弟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选择取舍、是非、对错的启蒙者。如果对上师不善加考量,万一遇到不称职、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的所谓上师,则不但会毁坏弟子一生的资粮,并且会浪费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这就像某人只见树影而未发现攀绕于树下的毒蛇,到此乘凉,结果被毒蛇咬死。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中,对于那些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来讲,要学会考察、选择、辨识上师善知识。
以下是华智仁波切论述上师善知识与佛的关系。
因此,善加观察并且无误辨别后,应当依止一位具足诸功德的上师,并且恒常思惟彼上师即为真佛也。如此圆满一切功德的上师乃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仅仅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补特伽罗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之根即无上。”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他暂时的行为好像与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从了义上讲,其意趣已融入到佛的密意中,故与一切世人的行为相违。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随顺所化众生相续和具有密意之行为故,超胜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疑心,并能忍受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劳故,则如独子之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顺众生,了义则与众生违,具密意故极殊胜,善断疑而忍忧邪”。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师,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无误开示解脱遍知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熄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呈现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并且广泛容纳一切见行;犹如如意树,是利乐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之源泉;犹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犹如如意宝,乃是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慈爱;悲如河流,对无边无际的有情生起广大悲心,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悯;喜如山王,不为嫉妒心所转变,不为实执之风所动摇;等舍如雨云,自相续不为贪瞋所扰乱。[7]
在这里,宁玛派将佛与上师善知识合而为一,等同对待。其主要理由是:一个合格的上师善知识,从本质上讲已经具备了佛的智悲功德,但是他为了教化、启迪处于无明烦恼中的一切有情众生而化现为众生,即取人身来到人间,与众生同呼吸、共患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离苦得乐。因此,他们的言行暂时和世间众生一致。但从究竟实相的意义上讲,他们的思想境界与佛融为一体。因此,他又超越于一切凡夫俗子,上师善知识正因为具备这样的品格、德性、素养,他又能为一切众生断疑、传道、授业、解惑,并且还能忍受无知弟子的邪行以及对他的恼忧、逼迫等。因此,上师善知识具有舰船一样宽广的胸怀,像商主一样能神计妙算。像夏日的倾盆大雨一样熄灭熊熊燃烧的无明烦恼之火焰,像日月的光辉一样驱散黑暗,引来佛法之光。像无边的大地一样包容弟子们的不同的见行,甚至邪行及忧劳,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像如意宝树一样,既能获得今生的利益,又能保证来生的安乐。上师善知识就像一个无尽的妙瓶一样,库藏一切诸乘、宗派及不可思议的美好愿景。上师善知识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愿具备四业,即息业、增业、怀业、诛业。上师善知识就像严父慈母一样,对一切有情众生无远近、亲疏而平等地慈爱。上师善知识就像悲悯的河流一样,对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发起悲悯心、怜悯心。上师善知识坚固如须弥山一样,不为忌妒心所改变,不为实执的心所动摇。上师善知识就像等舍之雨云一样,自相续不为贪瞋所迷乱。
2、依止上师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华智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论述,对此解释道: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对自己生起病人想。”有许多类似的喻义说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止善巧的名医;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须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赴大海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欲乘船达河岸者,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须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云:“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8]
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必须要靠医生来治疗疾病;行走于恐怖危险之地的旅客,须依靠勇敢的护送者;当你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的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赴大海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想乘船达河岸者,须依止舵手。同样,无明烦恼所困扰的弟子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须依止上师善知识来救渡。除此之外,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的恭敬及信解应落到实践的层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言道:
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故精进大铠;自相续不会因出现暂时的违愿而改变誓言,故智慧极坚;宁舍生命也去办成(上师吩咐之事),故承侍上师;听从上师所说的一切教言,不顾惜自己,故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因对上师的敬信而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因敬信而得解脱。”[9]
弟子一旦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就要坚守自己的誓言,听从上师的一切教言,一切都依教奉行。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恭敬听从上师善知识的一切教诲。具备如此条件的弟子,才能获得解脱,证成佛果。尤其是密乘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时应具备更多的条件,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言道:
视上师为真佛——具大信解;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有痛苦及无依怙之众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有净相;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诸圣者知晓我的恶行,并一定会羞辱我——具惭愧心。应当具足(以上条件)后依止上师。《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10]
据此,在圆满具足了依止显教上师善知识后,进入密教之堂奥,继续深造者尚需具备视上师为真佛,师佛不二,并对其深信不疑;具足智慧,博闻强记;对一切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具有广大无边之慈悲心;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尽心护持自己所获得的清净戒律;对上师及法友温良恭俭让;就像供养佛一样供养自己的上师;知荣辱、懂善恶,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资格依止密教上师,修持密法。
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上等为修行供养: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而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即身语意承侍:以自己的身语意精心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为财物供养:以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师欢喜。[11]
总的来讲,对上师善知识的供养及恭敬可归纳为三类。其中上等为修行供养,即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修持上师所传给你的一切正法;中等为身语意之承侍,也就是说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精心侍奉上师和供养上师,并为上师善知识做一切;下等为财物之供养,就是说供养饮食受用等,令上师善知识欢喜。
3、修学上师之意行
关于修学上师之意行,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道:
譬如,依止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轻盈嬉水,尽情享受;蜜蜂飞入花丛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离开。同样,我们应当了知: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师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的近取因,住于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一切闻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像从一标准瓶倾入另一标准瓶中一样……[12]
以信解与精进,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闻思修之一切功德皆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像从一妙瓶中的水倾囊注入另一妙瓶中一样。这里,讲了修学上师之意行之功德和利益。
上师、圣者行持菩萨行,积累福德智慧广大资粮时,自己也应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劳作,直至仅以意念随喜等结上善缘,由此圣者的无上发心力所产生的一切善业资粮,圣者获得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13]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通常千供百供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饭的福德大。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了知其形象虽然是某某本尊,而其本性则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别无其他,则能速得加持。在相续中欲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唯一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续中就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圆次第等一切圣道的所修之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本性中,一切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乃是真佛。如《功德藏》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满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14]
皈依处及积累一切资粮之福田虽说无上,但也没有比上师更殊胜。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已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这里说,上师善知识就是佛的本体和化身,除了上师善知识外,别无皈依处和一切功德之源泉。
上师的密意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之中,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伽罗的身相。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照教言修持,并以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若非如此,上师在世时没有承侍供养,不依教奉行,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绘制影像或说些修持(上师瑜伽)、研修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寻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不进行祈祷等,这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云:“凡夫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15]
上师善知识之密意,早已与诸佛无别而住,但为了救渡我等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伽罗的身相。这里主要是讲,就算弟子遇到合格上师善知识,若对上师善知识不信、或不恭敬、或不依教行持,你就不会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上师善知识过世后,弟子才醒悟,绘制影像或说些修持上师瑜伽、研修实相之类的话语等,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说,当你遇到合格上师善知识,并上师善知识在尘世驻足时,弟子应依照教言修持,以三种承侍恭敬上师善知识,要努力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合而为一。
综上所讲,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是从佛教文本、佛教历史以及佛教之现实三个层面,阐明了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断除烦恼、解脱成佛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条件,即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必须的前提,而不是一个或然的、偶然的条件。总之,无师自通者,历史上没有先例,经典里没有记载,现实中没有出现。因此,修学佛法,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确定了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后,即论述怎样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作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弟子,要考察、选择一位品性高尚、行为端正、修学高深的上师善知识。当然,选择是双向的,弟子要选择上师,上师也要选择弟子,择优录用弟子。如果弟子选错了上师,上师选错了弟子,则必自毙,正如密咒大师莲花生所说之“错选上师如饮毒,错选弟子似跳崖”。弟子若一旦选择上师,就应把上师善知识当作真佛来对待,听从上师的教诲,恭敬侍奉上师,诚心供养上师。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地继承、弘扬上师善知识之品德、思想以及行为等。使上师的正确之见、善妙之修、清净之行等和盘转移至弟子的身行中。这样,上师的事业在弟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可谓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样,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指日可待。
二、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本文根据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16]中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分析萨迦派有关上师善知识的思想。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以下简写《明灯论》)一书中,萨迦派把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规则分四个部分: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四、上师之演说及弟子听闻之规则。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
在《明灯论》中,以引导盲人走路、患者由医师治疗、以火镜引取日光之火为喻来阐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
《明灯论》言道:“不依止善知识,于圣教未闻思之诸有情众生,即像远离了智慧之眼故,他们不懂得如何修持解脱及一切智之道。不仅如此,亦难分辨善恶之差别,如盲者无伴而浪迹天涯。上师善知识是人天善趣、解脱、声闻、缘觉与佛一切智之间的交通者和引路人,是不容怀疑故。若无导盲者,则盲者欲去高山、殿堂等而又无能力去,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
“如《真实论》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者依自身,不能攀高峰。’昧于取舍之无明生起了业烦恼,由其痼疾所驱使而值遇三界轮回三苦之有情,须依止如同救命之医师一样之上师善知识,须依止如同包治百病之灵丹妙药一样之善妙佛法而如理修持,乃可从轮回之诸苦中获得解脱,须修持获得永恒安乐之解脱境界——佛一切智。尽管日光如何炽热,然无其聚焦之火镜及艾灸,则不能生起明火而受用。如是,尽管如来之慈悲及加持如何无量无边不可称计,若无上师善知识之摄收、教授,则佛之加持力无法进入弟子之心田。萨迦派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说:太阳之光虽炽烈,若无火镜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无上师亦不得。”[17]
以上萨迦派以盲人须有引路人,火镜引生日光火等为譬喻,形象、深刻、生动地说明了皈依四宝的一切有情众生需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烦恼的遮蔽,不能觉悟诸法之究竟实相。故而,不知善恶好坏,不懂是非对错。处在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我执所惑乱的迷茫苦难之中。若欲改变这种状态,即要皈依佛门,修学佛法,断除无明,觉悟实相,解脱成佛。要成就这样的事业,实现这样的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要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教认为,我们这些钝根薄福之人无明炽盛,罪孽深重,苦难深渊;第二,佛教之义理深邃,体系庞大,难明其底蕴。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要修持佛法,首先必须要经过佛教上师善知识的启迪、启蒙、教化与引导,惟其如此,人们方能启发思路、开掘慧根、进入佛门、渐修佛法,去实现成佛的最终目标。据此,上师善知识对广大的善男信女来说,具有发蒙启蔽之功。故欲知佛法,必先依师。否则,佛门难进,佛法难得,人们仍处在无始轮回的无限链条之中而不能获得解脱。佛教史上,没有无师自通的先例。如此看来,欲投入佛法的善男信女,寻找、辨识、选择一个合格、称职的上师善知识,便成为前提性、基础性的事情。
关于寻觅、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作了十分形象、深刻、恰如其分的比喻。例如,对一群盲人的出行来讲,其引路人成为唯一不能或缺的事情。若缺少引领者,他们将会“离于善径,行于险路”[18],酿成大祸。该文还列举了医治疾病不能离开医师及药物等,其中最为形象的是获取日光火的例子。正如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说:“太阳之光虽炽烈,若无火镜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无上师亦不得。”这是说,太阳之光最极炽烈,我们如何将它获取并受用?这便需要火镜和艾灸。在太阳的光芒下,将艾灸置于火镜之上,让太阳光直射其中,便会引生火种。牧人在草原上常常采取这种方法来取火烧饭。太阳之光芒多么炽烈,如果没有火镜和艾灸的接纳与引导,也无法获取火苗。同样,佛陀之思想固然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向一切有情众生宣说传扬,佛法只能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孤悬在彼岸的神灯,不可能在广大信众中发生实际的作用。因此,上师善知识是佛的代言人,是替佛行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就是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就是佛。
(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
关于师徒互相辨识及选择,分两个部分:即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的原因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之相。
第一、师徒间互相辨识、选择之原因。
《明灯论》中讲:“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须辨识师徒关系。若不辨识,则师徒俩都会失去誓言而成为堕入地狱之因。”[19]所谓观察或辨识师徒关系,意思是说,上师和弟子在没有正式结成师徒关系以前,各自都要对对方的品性、性格、学问、修行等做全面而细致地考察、了解。经过这样的试验、观察、选择、认可后,弟子才能拜上师,上师方可收弟子,双方正式缔结为师徒关系。由此看来,师徒关系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选择,而是双方情投意合的双向选择。双方一经选择便形成了亲同父子的法脉关系,或曰法统传承,一生一世师唱徒随,如影随形,须臾不能分离。因此,在藏传佛教史上把师徒关系往往称作“父子关系”。
如果师徒之间在结成正式的关系以前,各自对对方的背景不甚了了,便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当师徒两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双方或因性格不和、或因品性不正、或因学问不高等而发生师徒分离时,当初缔结师徒关系时的誓言便成了一纸空文。分离时因痛苦而造成的罪孽,足以成为死后堕入地狱之因。正如《上师五十颂》所云:“上师及其诸弟子,俱有可能失誓言,勇士故应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20]因此,师徒之间相互考察,各自了解,彼此磨合成为缔结师徒关系的前提条件。
第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之相:即弟子辨识上师之相和上师辨识弟子之相。
首先,弟子辨识上师。关于弟子辨识上师分三,即辨识之因;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相;应舍弃所谓上师之相。
1、弟子辨识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
《明灯论》中讲:“于此世间中,小至选择一日之陪伴,大到寻觅一生之伴侣等大小事均需垂问他人或算卦等,须经过考查验证。对上师则更需要检验考察,因为从此生到未证得佛果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善恶之事及幸福安乐皆需仰赖上师善知识,故须考察上师善知识”。[21]
萨迦派在这里说明了人不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而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因此,人一天也离不开朋友或伴侣。同样,对一个出家为僧的人来讲,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既不能依靠父母,又不能投奔兄弟姐妹,亦不能跟着亲朋好友,他所能托付终生的唯一对象就是上师善知识。因此,弟子考察上师、选择上师成为他的终生大事,事关重大,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师。
2、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相
《明灯论》中讲:“……总之,因善持清规戒律故,身、语清净;因获得正智慧故,精通显密,善达五明,尤工辞章,通晓能解弟子疑惑之言教;不追逐利养、恭敬等,使此法成为烦恼之对治,欲将一切有情置于大菩提之下,激发悲心而具足生发清净增上意乐心故,欲利他者,定须具备彼三相也。[22]
这一段讲明了一个合格的上师善知识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佛教视戒律为佛法之生命,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亡则佛法亡。作为一名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必须要遵守佛教之清规戒律,以戒为师,做到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正如《大般涅槃经》所云:“出家学道,护持禁戒,威仪成就,守摄诸根,不令驰散”。[23]其次,作为一名上师善知识,须精通显密教教义、教法,善达世俗的大小五明文化,尤其要精深地了解上师自己所讲授予徒弟的教法之根本义理及名相概念,这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作为一个讲国学的教师,应精通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在讲授教法的过程中,善于给弟子释难解惑、举一反三、条分缕析、融会贯通,使弟子对上师所讲的教义、教法心知其意、心领神会。
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不追逐名利,不贪求财富,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以修来生之福。这就正如《大悲经》中所说的:“安住善法,少欲知足,乐修乞食”。[24]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还要“深厌生死,乐求涅槃,不乐住世,救拔群品(生)”。对一切有情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他。正如萨迦班钦所云:“上师善知识应具足恪守戒律、善达教义及利益他人三相。”[25]惟其如此,始能成为一切知,唯有成为一切知,方能成为具相之上师善知识。
阿罗仁波切还讲到了密乘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中的一段话:“坚定温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诈,通晓密咒及续部,具悲心而达论典,应当遍知彼十相。”[26]对此,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尊者说:“具传承而明续部,守誓言而饰教授,有悲心而知论典,向彼之足下顶礼!”[27]萨班又言:“善于讲解诸多乘,即如佛陀释法要,能讲正法之上师,我等视为真佛陀。”[28]
由上可知,要成为显教之上师善知识,应具备三个条件。成为密教之上师善知识,则要具备十个条件,即坚定、温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诈、通晓密咒及续部,具悲心、达论典等十相。根据萨迦三祖扎巴坚赞尊者及四祖萨班贡嘎坚赞之讲法,密宗之上师善知识是佛的代言人,是佛的化身。他就像佛陀一样解释佛之法旨,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和真佛陀是毫无二致的。
3、应舍弃所谓上师之相
在《明灯论》中引用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的话说:“若不按佛教之义理宣说,即使是上师也应舍弃。”[29]此意思简单说就是不合格、不称职、徒有虚名、仅存形象、形同虚设、名不符实的所谓上师善知识,应远离之、应舍弃之。
在这里,萨迦派阿罗仁波切按照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对不合格上师善知识的界定,指出了他的几条特征。例如:如木磨之上师,徒有虚名;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如癫狂向导之上师,孤陋寡闻,桀骜不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等等。若依止这样的上师,非但不能成佛,反而会虚度此暇满难得的人生。萨迦派这一说法和宁玛派的说法如出一辙、毫无区别。所以,在此无需赘述。
其次,上师观察弟子。关于上师观察弟子:即合格弟子之相及应舍弃所谓弟子之相。
1、合格弟子之相
《戒律三百颂》中记载:“敬礼上师而持正戒,精勤于三摩地及念诵,聪明正直而具忍耐力,明了出家之清规戒律。……总之,自然心明而具智慧故,快捷掌握名相、通达义理;具勤奋故,有求知欲而坚固修习、精进用意,则其功德能与日俱增;具信解而敬礼上师,则由其加持力而进入心田,如此修法,定有裨益。弟子应具备此三相也”。[30]
萨迦派在这里指出了合格弟子的三条基本标准:他(她)必须是一个天资聪慧、心明眼亮、智商较高;并且求知欲很强,勤奋好学的人;具有信仰佛法之坚定信念和十分虔诚地恭敬、礼拜、供养、侍奉上师善知识的献身精神。正如萨班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聪慧求知而敬上师”。
关于密宗弟子之相,在《明灯论》中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语:“具足信解佛法僧,惧罪孽而严律己,信奉随喜佛之法,授受誓言及净戒。”萨迦派杰尊仁波切又言道:“具慧随喜甚深法,欲速获证金刚持,于彼授予金刚乘。”[31]
这一段说明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密教弟子,首先要理解、信奉佛法。理解是基础,惟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信奉佛法,这样的信解才是坚定的、永恒的。若没有理解就是盲目的信仰,这样信仰就会变成迷信。因此,萨迦派所讲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有了如此理性的信仰,即懂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铁则,这就是《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32]这样不但信奉佛法,而且喜欢佛法。自觉自愿地遵守誓言,恪守戒律。具备如此条件的人,才可以修学密宗。
2、弟子应舍弃的相
弟子应舍弃的相,《明灯论》中讲道:“与上述之相相反之弟子,对上师及佛法的信仰极其微弱,不严守戒律,无有智慧及精进等”。[33]《明灯论》中进一步引用《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说:“具足智慧之弟子,于师不作无悲心而愤恨,狂傲而贪著,恣意而不律己等罪孽”。[34]
如此看来,不合格的弟子对佛法的信仰可有可无,不守戒,不律己。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进取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充满着愤恨、狂傲、偏执、贪著等。这样的弟子不应收录,更不应作为传法之器。正如《金刚鬘》所云:“如同狮子之乳汁,不应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续,不得传予非器者”。
(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则:对上师深生信解;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
第一、如何对上师深生信解。弟子观察、选择上师善知识之后,要将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行为皆视为善行,不应起疑。萨迦班智达讲:“《波罗蜜多经》云:‘吾之上师善知识,虽应视作真佛陀,然未真说是佛陀,说他即是真佛陀,授受灌顶等而说。’授受灌顶的上师善知识,为了拔济所化众生,其暂时之行为应随顺世间凡夫之行为,但在了义实教中其密意是聚集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35]
上师善知识一身兼佛、法、僧三宝于一体,佛、法、僧三宝于上师善知识的一身中得到了统一。弟子在观察并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后,应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言行确信不疑。应将上师看作是佛的代言人,是佛法的传达者,是沟通佛与有情众生的纽带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与上师善知识三者兼容无别,兼而有之。因此,《集密》云:“上师善知识即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师善知识亦即是僧”。[36]但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他为了教化众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暂时要随顺众生、随转世间、服从众生。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上师善知识体现的是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故在《明灯论》中总结说:“是故,对三宝、四谛、取舍、因果报应坚信不疑,将对上师善知识的信仰视为对佛陀之信仰甚为重要”。[37]
第二、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明灯论》中引用《宝云经》、《华严经》、《上师五十颂》等佛教经、论中的话语来说明,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宝云经》云:“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增加善而减少恶,是故,上师善知识或多闻者、或平等、或持戒者、甚至失戒者皆将其与佛陀同等视之。”[38]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就能够行善积德、增益资粮,能够消除恶业、罪孽等。因此,弟子一旦依止上师善知识,不管上师善知识是博学多闻者,还是与自己平等者,还是恪守戒律者,甚至是失去戒律者,都像佛陀一样对待他。如《华严经》云:“……上师善知识,能使(你)了知一切非业,能使(你)从放荡处返回,能从轮回之城中拔济。善男子!如是不断作意,而应行于上师善知识面前。”[39]依止上师善知识,能使弟子懂得何为非业等,也能使弟子从放荡等作恶处回头,亦能使弟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所以,弟子应常常如此思维,全心全意地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第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此分包括:依止之正式理则,从身、语、意三门起始,供养上师,应舍弃使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
这一段主要讲,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后,如何具体供养上师善知识、服从上师善知识、学习上师善知识、尊敬上师善知识等。
1、依止之正式理则
在对上师生起信解,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基础上,要虔诚地依止上师善知识。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九种心”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则。《明灯论》言道:“负荷上师善知识之一切重任而不厌烦故,以大地般的心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因魔罗或恶友之情义而分心故,如金刚心;任起任何苦恼皆不动心故,如轮围山心;为上师善知识干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如世间之仆人心;舍弃一切我慢及大我慢故,如敝帚心;能肩负所有重任故,如车乘心;任受训斥及打骂都不发怒故,如家犬心;为自己祈求佛法及反复为上师承办事务都不厌烦故,如船心;视上师善知识之脸色行事而不以自主行动故,如孝子心。”[40]
弟子正式选择、辨识、确定上师善知识后,应以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车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种心”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养、侍奉、取悦上师善知识,方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始能验修上师所传授之妙法。
2、从身语意三门起信
《明灯论》引用了《华严经》里的话语:“善男子!汝由无明烦恼而受苦故,应视自己为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妙药,由自己验修彼妙法,视作救治自身之疾病。”[41]
这里,主要讲弟子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妙药。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弟子懂得三者关系,而验修上师善知识所传的妙法,才能成就解脱。就如同患者在医师诊断了疾病后,按医师之嘱咐服用妙药,方能救治疾病。
3、供养上师
《上师五十颂》云:“对于能授灌顶之导师,尚需供养吾之家室,甚而不惜奉献吾之性命,况于供养钱财等在所不惜。”[42]作为弟子,不但要诚心实意地信奉上师善知识,而且还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师善知识供养钱财、家室、甚至性命。还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师善知识,这些包括上师善知识的生活起居、卫生保健、法事活动都要周全服务,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怨言。关于侍奉上师善知识,《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的话语:“浴足与浴身,按摩及洗身,先作合掌礼,后随师意行。”[43]
除了上述诸项供养以外,《明灯论》中还提出了以修行供养,也就是说依止一位上师善知识,修持上师善知识所传授的妙法,而成为真正的修行师。若是比丘,则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若是沙弥,则有三十三种违犯;若是居士,则应戒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饮酒等五条。加之守戒时坐于过高的垫褥、浓妆艳抹、食过午饭等,共八戒。若能严守各自受之戒,则称清规守戒者,此为获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之根本,也是获取一切功德之体。
4、弟子应彻底舍弃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
这些言行包括:在上师善知识面前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放声歌唱;不能大声咳嗽;不能随地吐痰;弟子的座位不能高于上师的座位;弟子不能先于上师睡觉;平常走路,上师在先、弟子在后,并且弟子与上师之间行走的距离应保持在弟子的脚不踩上师的身影为准,弟子若踩踏上师的身影,其罪孽则有如同毁坏宝塔之罪过,但遇到险情危难时,弟子则应冲锋陷阵,保护上师的安全;在上师面前,弟子应免冠、坐姿端正;不能与上师争论;未经上师同意,弟子不能给他人授予灌顶、戒律等;弟子不能踩踏上师的法衣、法器,也不能骑上师的马;若上师为在家居士,弟子不但要尊重上师,也要尊重上师的明妃、儿女等。
(四)上师之演说及弟子听闻之规则
《明灯论》中讲两个部分:一、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二、弟子受灌顶和加持的过程。由于文章结构与篇幅所限,在此只讲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
第一、上师善知识讲传的要求。
在《明灯论》中言道:“萨迦班智达云:‘三门之德正直故,为护法而敬恭之。’上师善知识应穿好三法衣,舍弃卧身、依靠、伸腿等姿态,应身直而以释迦法王讲法的姿态。舍弃多语、重复、微声、声音时高时低等,而以音韵丰富而明确讲法。不贪著于财物及恭敬等,并舍弃傲慢、嫉妒、瞋痴等,具备本尊神之我慢而发起慈悲心及菩提心,思维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降妙法之甘露,应如此讲法。”[44]
这里讲上师善知识讲法时的一些要求,即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必须要穿好三法衣,不能以卧身、依靠垫、伸腿等姿态坐于宝座上,而应保持以释迦法王讲法时的端正姿态。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也不能说话冗长、重复字句,声音不能太微弱、太高或时高时低,必须以声音高低适合、音韵丰富而明确地讲法。只有这样,弟子才能听而不厌、集中注意力,能铭记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每句话。另外,上师善知识也不能有傲慢、嫉妒、瞋痴等杂念,更不能贪著于弟子的钱财及恭敬等,上师善知识应以本尊神之启示,为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起慈悲及菩提心,给弟子讲如甘露般的妙法。
第二、弟子听闻的要求
《明灯论》中云:“于彼,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应发起菩提心,远离我慢而以专心听闻上师善知识之讲法。彼三过,即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彼六垢,即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45]
弟子听闻上师善知识的讲法时,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发起菩提心,修习本尊神,而洗耳恭听,铭记于心。闻听之“三过”是: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即坐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听法时心不在焉,上师讲再多再好的妙法也没有用,犹如容器倒置而注水,注再多的水也不会蓄水;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即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当作了耳边风,今天所闻所学之法,明天忘得一干二净,犹如有漏洞的容器中不能蓄水;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即弟子带着杂念、邪念去听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犹如有毒的容器中注水,则整个水会变为有毒之水。听闻之“六垢”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弟子在听闻、修习佛法时,若狂傲不逊、不信上师、无精进、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感到厌倦,则学不到正法,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更不能解脱成佛。所以,弟子应舍弃此“六垢”,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以上,我们以萨迦派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为资料依据,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纵观藏传佛教诸宗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有关论述,其主要内容、基本架构大同小异,当然也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例如:从宁玛派和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看,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细微的差异亦不少。和宁玛派相比,萨迦派主要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论证弟子与上师善知识的关系,如萨迦派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九种物、人、动物来比喻弟子对待、侍奉、供养上师善知识的心怀。另外,萨迦派大量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有关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阐述弟子与上师的关系。相比之下,宁玛派则较少地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论述。
三、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本文以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索南仁青(亦名岗波巴)的名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写《解脱庄严宝论》)[46]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根据,探讨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这个问题,我们须从本书思想体系的维度切入,如“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47]这是说,如来藏佛性及暇满之人身宝是人人成佛之内在根据,上师善知识是人人成佛之外在条件。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在从凡夫到成佛之间上师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思想框架表述,我们在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的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这是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思想中的独特之点。该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专门探讨依止上师善知识问题。此章开头就说:“缘者是为善知识。”这是说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吾人一向对许多恶行都习惯了。这种培养(深厚的恶习气)的力量(极为巨大),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行[48]。这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并且绝大部分人都具备暇满人身,这是人们成佛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其前提性的条件便是上师善知识的启迪、教诲、引导、激励。
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呢?其具体内容分五个部分:(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二)上师善知识的种类;(三)诸上师之性相;(四)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
关于这个问题,《解脱庄严宝论》的论述颇具特色,和前面讨论的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书中说:“1、须依止善知识之理由可由三门来解释:A、依经文来解释。B、依因明立量来解释。C、依譬喻来解释。”[49]在这里,塔波拉杰以经典根据、逻辑推理、正反譬喻等三个方面来阐明依止善知识的理由。
首先,以经典根据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圣集颂》中的话说:“一个对上师有敬重心的弟子,他一定会经常依止一个有知识有修持的上师,而得到各种的进步。”[50]这里,以《圣集颂》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记载为依据,说明了一个对上师善知识有敬重心的弟子,一个欲意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乘菩萨乘人,必然会选择一个品行端正、知识渊博、修证高深的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还引用《般若八千颂》的话说:“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51]这是由藏译汉的译文,而汉译本《般若八千颂》中的译文是这样翻译的:“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证无上菩提,常应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真净善友。”[52]这就是说,若菩萨摩诃萨愿获证无上正等菩提,则应时常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上师善知识。惟其如此,始能实现证得果位的愿望。
其次,以逻辑推理的形式(以因明宗、因、喻的逻辑推理程式)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解脱庄严宝论》记载:“量曰:
宗:欲证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须依止善知识。
因:彼不识如何积资及除障故。
喻: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异喻:如辟支佛。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53]
佛教因明学的完整的叙述方式必须包括宗、因、喻等三个方面,即首先立宗(提出命题),后说理由,再以譬喻说明此宗(命题)能否成立。譬喻也可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同喻,一个是异喻。这里,宗: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因:彼(指的是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等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则即无法积累资粮,也无法断除诸障故;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皆是如此;异喻:如辟支佛,即辟支佛不依上师善知识故,无法获得一切智位。用一般的叙述方式来说,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就是依上师善知识。反之,则无法获得一切种智,犹如缘觉等。
最后,以譬喻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譬喻,几乎藏传佛教所有的宗派都用同样的譬喻,皆把上师善知识比作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解脱庄严宝论》说:“善知识就像是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或渡河的船师一样。”[54]在这里,塔波拉杰也用了此三种譬喻,即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以此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三个譬喻一一作了解释。
第一个譬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解释说:“如果陌生路上没有向导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地安抵目的地了。步入无上菩提道而获证圆满佛位者亦复如是,若无向导般的善知识,则有可能趣入外道,若有向导般的善知识,则可以顺利到达一切种智之城。”[55]这里说,上师善知识就像陌生路上的向导,若一个人没有向导而独自走陌生的路,就可能会导致迟延、迷途等,不会安然无恙地抵达目的地。若有了向导,则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地。同样,欲意获得一切种智而趣入菩提道者也是如此,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很难获证一切种智。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顺利证得一切种智。
第二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行走危险之地时的护送者,如《解脱庄严宝论》中说:“恐怖危险之地处处都有强盗、野兽等的危害,若无护送者而行走于此地,将会有失去性命的危险。同样,在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心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误入歧途,断送善根。颂曰:‘烦恼贼得便,善业为坏夺,善根灭无余,断上趣命根。’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56]所谓的危险之地是指处处皆有强盗,遍地充满野兽的地方。你若行走此种地方,必须依靠勇敢的护送者,否则,将会遇到生命危险。同样,若你进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涅槃佛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依靠上师善知识。否则,如盗贼般的烦心妄念之妖魔乘虚而入,因其诱惑而引入歧途,从而断送善根。若依靠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则能顺利、安全抵达目的地——一切智堡。所以,修行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塔波拉杰还引用了《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中的一段话说:“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护送者。”[57]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是我们修行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根本保障。
第三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渡河时的舵手,《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如果自己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58]这里说,当你乘船横越一条大河时,若无舵手而独自穿越,就有沉没或被大浪卷走的危险。若有懂得水性且勇敢的舵手在侧掌舵,则能顺利到达河彼岸。对修行佛法者而言,修行者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但若没有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作导引,仍会有堕入生死巨流的危险。这样,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愿获得一切智的修行者,必须要依靠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轮回苦海之彼岸——涅槃之境地。最后颂曰:“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59]
综上所讲,噶举派在论述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和根据时,提出了经典、正理、譬喻的框架概念。而在我们所见到的宁玛派和萨迦派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如此体制化、概念化、理性化的体系支撑,只是一般的论述而已。更需要令人关注的是噶举派在这个体系框架中引进了因明宗、因、喻三支比量的逻辑论证系统。用佛家之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证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此似可作为噶举派论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由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上师善知识的类别
塔波拉杰把上师善知识分为四类,《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属于报身佛一类的善知识。”[60]塔波拉杰这个归纳法也和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不同,是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思想的一大特点。那么,刚刚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如何区别四类上师善知识,又怎样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对这四类善知识,每个人要按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道修业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要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61]关于考察、选择哪类上师善知识,这个主要是根据修行者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若以一个初修佛法的人来说,由于自己的听闻不广、思维不深、修证不高,很难直接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初修者应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为适。投入佛门者经过听闻、思维、修行佛法,净除自己相续中的业障后,方可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则可以依止化身佛的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获得登地以上的果位时,就已具备了依止报身佛之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总之,修行者根据自己的佛学水平、性格取向、修证境界,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依止不同类型的上师善知识。
对于刚刚投入佛门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依止哪一类上师善知识最适合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们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62]那些刚刚接触、投入佛法的初学者,皆困在业障及烦恼的暗室中,尚无修证智慧之光。因此,根本就不具备见到佛陀或大菩萨上师善知识一面的能力,何谈依止上师善知识!那些初学者遇见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并借助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之指示明灯,方能了悟学佛之道,才能够逐渐亲近诸佛及菩萨上师善知识。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四类上师善知识当中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初学者应当亲近、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
(三)诸善知识之性相
塔布拉杰大师还阐明了四类上师善知识的界别或不同特点。
首先,关于佛陀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胜士。”[63]佛陀上师善知识应具足断、证功德,断是指完全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这里,属于报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与属于化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皆称为佛陀善知识,一同解释。
其次,关于地上菩萨类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地上菩萨类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十力功德自在:于寿得自在,于心得自在,于资财得自在,于业得自在,于生处得自在,于所欲得自在,于愿得自在,于神通得自在,于智慧得自在,于法得自在。”[64]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上师善知识,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的不同的断、证诸功德。从初地到十地的诸菩萨当中,住于八地以上的菩萨已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自在功德,一为于寿得自在,即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二为于心得自在者,即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三为于资财得自在者,即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四为于业得自在者,即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五为于生处得自在者,即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六为于欣乐得自在者,即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七为于愿求得自在者,即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八为于神通得自在者,即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九为于智慧得自在者,即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十为于法得自在者,即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个众生种性万别千差,名、句、文辞各个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对我们初学者贡献最大的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塔波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65]。这里说,属于普通众生类之上师善知识应当具备的条件有八种、四种或二种等说法。说八个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话说:“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持守菩萨戒律,多闻大乘经典,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66]此段话在汉译本《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是这样译的:“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忧怖畏,语具圆满。”[67]上师善知识具足八相,方可算为合格的、圆满的上师善知识,八相分别是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
说四种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说:“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68]塔布拉杰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一段话来阐明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一为多闻广学,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开示广大法要;二为断除疑虑,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三为能持,由于持守善士之作业的缘故,堪受赞扬;四为善说真如二门,即能说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之实相道理。
这段话在汉译《大乘庄严经论》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偈颂,但其意思是有的,如说:“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有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69]这里说的是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十种功德。
说二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70]塔波拉杰引用《菩萨行论》中的论述来说明二种条件者,也就是说善知识既要深通大乘教,又要守持菩萨戒。此即是所谓的二种条件。
(四)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分为三,即恭敬与供养;爱敬并承事;修行及努力。
首先,恭敬与供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恭敬与供养分段解释:“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围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71]这些皆为敬重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表现,学佛者应如此时常敬礼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大师还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段话说:“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72]在汉译本《华严经》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话,但有这个意思,“于善知识心无厌足。……何以故?善知识者难见难遇。”这说明,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当你遇到品德与修学双馨的上师善知识时,就应以无厌足心瞻仰其慈颜,并对上师善知识行礼、敬重。《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像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73]这里说,弟子们用合法渠道获取的、并与佛法不相违的财富,如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来供养上师善知识。供养时不应生起吝惜心,像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供养、承事上师善知识。学佛的弟子,毫无吝啬地恭敬、供养上师善知识,方能获证佛菩提。
其次,爱敬并承事。《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像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74]这里说,学佛者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从而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语旨皆接受,不能违越。而且,对上师善知识要有仰慕、敬重和敬信之心,犹如印度修行师那诺巴依止(谛洛巴)上师一样。塔波拉杰还引用了《般若经》中一段话来论证:“《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75]这也是说,应当把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对上师要敬重、爱惜、净信,并且付诸行动。
最后,关于修行及努力。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76]修行及努力是指弟子们对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要洗耳恭听,深入思惟,如理修持。通过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方能使上师善知识欢喜。惟其如此,弟子方能得到加持,获证真法,趋入佛道,获得一切种智。塔布拉杰又引用了《入法界品》及《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来印证努力修行上师善知识的教言的重要性,如《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77]也就是说,通过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使上师善知识欢喜,就是获得一切佛菩提的重要方法或途径。《大乘庄严经论》云:“为离于贪著,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78]并解释说:“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著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79]
从上师善知识求得佛法亦有三个步骤,如《解脱庄严宝论》云:“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佛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80]这里说,诚心修法的善男信女向上师善知识求法时,首先应具足菩提心,这是入大乘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要正确对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所讲之佛法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妙药,视上师善知识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医师。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最后,弟子听闻佛法时应克服“三过”,即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求法之弟子应具足出离心而发菩提心,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听闻佛法时舍弃“三过”等,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和《般若经》中的话说:“《入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中不予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般若经云:‘善知识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81]在这里,塔布拉杰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话来印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在《华严经》汉译本中这样译的:“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82]也就是说,由上师善知识所摄,从而得到开示、加持的菩萨,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牲等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所护佑的诸菩萨,将不会于大乘法中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所护念的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必能迅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涅槃。
通过以上论述,《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和宁玛派、萨迦派相比较,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书中将如来藏佛性说、暇满人身说、依止上师善知识说作为内因与外缘,融为一体来论述,这种论述维度和取向具有新颖、独特之处。用因明学的维度来论述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噶举派论证上师善知识的一大特色。宁玛派、萨迦派论述上师善知识时,不但示人如何为徒,且亦示人如何为师。也就是说,从师徒双方的互相选择、彼此辨识的互动中来考量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噶举派则从上师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性的分析中,阐明每个人以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在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态度与方法上,噶举派只强调了恭敬、供养、爱敬、修行及努力等几个方面,而没有提出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噶举派更多地从上师善知识的维度,谈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少有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方面进行探讨。总之,噶举派对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更趋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
四、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重视依止上师善知识,认为上师善知识是接通佛之身、语、意与一切众生之间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资料依据,阐释和论述格鲁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一个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择、依止一位具量、合格、又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这是皈依以后首先解决的前提条件。其理由和根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作了充分的论述。首先,宗喀巴大师引用《摄决定心藏》中的话说:“住种姓之士夫,应亲近善知识。”[83]又引用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语录》中的话说:“摄一切教授之总源头,不应舍离上师善知识。”[84]并解释道:“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85]其意思是说,因为上师善知识是一切教授的总源头,弟子心中发起之一功德或者消除之一过患等一切乐善好施皆源自上师善知识。所以,弟子从自己的思想、行为上都不应舍弃、放弃、远离上师善知识。因此,对于佛门弟子来说,皈依之初,选择、依止上师善知识,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宗喀巴大师引用《菩萨藏经》中的话说:“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86]博朵瓦大师又说:“对修解脱者来说,没有任何事比上师善知识更为重要。此生当下眼前的事,虽可自行观察而作,若无上师之指点,则将一事无成。更何况我等旋即从三恶趣转生而来,又趋向未经历之地道者,若无上师善知识的导引,岂能成为圆满!”[87]从宗喀巴大师引用的这些经典著作和经典人物的话中,即可看到万宗归一、殊途同归,上师善知识成为佛法之根源、诸宗之本体、群迷之慧眼。要实现从三恶趣转来又转入三善趣,最终从轮回中解脱而成就佛果,则一刻也不能离开上师善知识的教化、启迪、引导。这就是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和根据。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程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六个部分,即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
(一)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
佛门弟子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具备哪些“相”,即具体条件?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从总体的经教及其意趣阐释中,对各乘上师的性相(条件)的阐释各有不同。然在此处唯宣说从渐次引入三士道之次第,直至转入大乘佛道之上师善知识。”[88]宗喀巴大师的意思是说,佛教经论中对各个乘都有符合各乘特点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例如显宗和密宗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各不相同。宗喀巴大师这里所讲的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是,从三士道的次第转入到大乘佛道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宗喀巴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语讲述了此阶段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偈曰: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89]这个偈颂内容简洁,难以读懂,如果我们看一下此偈颂的解释,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俱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90]这就是说,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十个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只有具备这十种条件的人,才能承担起上师善知识的重任,成为实至名归的上师善知识。
所谓调伏,就是要调整、规范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整人先整己,宗喀巴大师说:“若不调伏自己,就失去了调伏他人的基本前提。故调伏他人的上师善知识,先应调伏好自己的心态。如何调伏?由任意修持而所谓通达之功德,有其名而无其实,它无任何益处和效用。故应需与佛教法之总义相符顺的调伏自他之方式,此即定为三学,唯有通过三学,始能达到调伏等目的。”[91]调伏自己须依戒学。宗喀巴大师引用《别解脱》中的话说:“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铁套衔口中,套即别解脱。”[92]一匹未上笼套而调训的野马,其性情暴烈、肆无忌惮而四处逃窜,难以制服。当训马师将铁笼套带在其口中时,这匹马也逐渐地收敛、规范而制服了。调伏自他心也如同调训野马,人从无始以来就被贪、瞋、痴三毒所驱使,心情处在放逸、浮躁、盲动的状态中。要使他的心回到平静、安宁的平常心状态中,就要靠戒律来约束、规范。因此,戒律是调伏自他心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寂静者,以定学中的正念、正知为导引,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说,寂静者要依定学。
惑除者,是由三摩地而生起,并能抉择真义之智慧。因此说,惑除者,即慧学。
经富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以三学调伏自心,仅通达此功德者,远不足也。尚须成就圣教之功德。经富者为多闻三藏等。”[93]这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他心,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尚需继续多闻、修学承载戒、定、慧三学的经典文本经、论、律三藏,成为皓首穷经、满腹经论的饱学之士,即被称为经富者,或曰经典财富的拥有者。
觉真者,宗喀巴大师说:“觉真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94]所谓觉真者,是破二我执,达二无我,现证性空者也。若不能达至此,则以教理通达此亦可。
德增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尤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者。《亲友集》中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一尊圣者或尊胜利,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95]作为上师善知识,虽已具足教证,然其学识较学生或低下或平等,则他不能圆满教授弟子,故说上师善知识须一德增者。
宗喀巴大师对善说者、悲深者、有勇者、离退者等分别作了如下解释:“善说者,能善巧通达次第引导弟子者,即将法义巧妙输入所调伏者的心中。……悲深者,谓宣说法之动机清净,即不顾利养及恭敬等,由生起慈悲等而宣说。……有勇者,谓乐于利他,利他之心坚固。……离退者,谓宣说佛法而无疲倦,且能堪忍宣讲佛法时的苦劳。”[96]这是说,上师善知识受持弟子时,应善于言说,并将佛法之义理巧妙地引入弟子的心中;上师善知识应对弟子发起慈悲心;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授佛法时的动机要纯正,讲法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应具备牢固的利他之心,乐于助人;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法诲而不倦,乐此不疲。
总之,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此十个条件中,调伏、寂静、惑除、德增、经富、觉真等六种,是上师善知识自己必须具备的,是上师善知识获得断证功德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勇、善说、悲深、离退等四种,是上师善知识受持、教化弟子必备的条件。
宗喀巴大师引用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话说:“博朵瓦云:‘三学、觉真、悲深等五者,是尤为重要。我阿阇梨香尊贡,既无多闻又不耐劳,甚至连酬谢语亦不会说,但他具备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如是,若无修行诸所学处(三学),唯赞美诸学处,以此谋自活者,不堪任为上师善知识。”[97]这就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就算不具备此十功德,至少应具备前五项,即三学、觉真、悲深等。若不具备这五项者,则徒有虚名,无实用处,不是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学佛者也不应依止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如《三摩地王经》云:“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98]这里说,末法时期会出现犯戒比丘,这些犯戒比丘自己不守清规戒律,唯赞美戒律。譬如,有人在大众面前吹嘘檀香木的香气。当有人问到:你既然那么赞美檀香木的香气,你有没有檀香木?我在这里赞美檀香木的功德,是为了生活,而我自己没有檀香木。同样,有人自己不重视实修而吹嘘清规戒律,这些人还哪里配谈戒律。
若由于时间等关系,未能遇到具备十种条件的上师善知识的话,该怎么办?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妙臂请问经》中的一段话:“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99]这就是说,若未能遇到具备十条件的上师善知识,也可以依止具备十六项条件的友伴来修行。此友伴应具慧、形貌端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等条件。
(二)能依学者之相
修学佛法的弟子应具备哪些条件?宗喀巴大师提出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正住、具慧、希求等。《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四百论》中的话说:“正住及具慧,希求为闻器,说者德不变,听者亦如此。”[100]意思是说,若具备正住、具慧、希求三个条件者,可算为合格的闻法者或学佛弟子。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弟子,能够视说法者的功德为真实功德,而不会视作过失。同样,宣法者也不会将听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若闻法者不具备这三个条件,说明闻法者的根器不净,这样的闻法者不仅会把本来很清净的说法者视作非清净之人,也会将宣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所以说,闻法者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正住者,宗喀巴大师说:“正住者,谓不具偏向,若具偏向,由彼蔽覆故不见功德,也不得善说之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偏向所恼心,终不获证寂静。’”[101]正住就是指客观、公正、平等、无偏向地观察上师善知识及其功德。具偏向者,执迷、固守自己的教义思想,嫉恨、拒斥其他的思想。学佛弟子应好好观察自己的心续,若有这种偏向,则应立即舍弃之。《菩萨别解脱经》亦云:“应舍弃自己的偏见,安住、敬重亲教师及阿阇黎所指的宗义。”[102]就是说,若自己的想法不清净、不真实,就不能执迷于此。真正的学佛者应舍弃自己的一孔之见、一隅之德,而接受上师善知识所指明的宗义。
具慧者,宗喀巴大师说:“……虽已正住,若无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则非能成器。故须具通达彼二之慧力,彼能舍弃无实义者而取诸实义。”[103]这就是说,佛门弟子只具备正住尚不够,还应具有能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惟其如此,弟子始能舍弃一切空洞、浮躁、没有实义的法,而能摄取清净、有实义之法。若弟子不具备这样智慧,就不能成为学佛之器。
希求者,宗喀巴大师说:“……虽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精进,仍非能成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104]意思是说,弟子虽然具备正住和慧力二者,但若无具备希求,就像画中听闻法者,形同虚设,徒有其名。所以说,学佛弟子应该具有广大希求。
(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两部分,即意乐亲近轨理和加行亲近轨理。
1、意乐亲近轨理。其内容包括:总示亲近意乐,以修信为根本,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1)总示亲近意乐。宗大师据《华严经》的内容总结道:“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105]《华严经》中所说的九心,即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等。因萨迦派一章中已论述过此九种心,本文不再赘述。
(2)修信为根本。宗喀巴大师认为信仰是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前提条件。他首先引用《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的话说:“发心力如人中主,广兴供养不思议,众法无坏莫能量,生心供养应如是。发心能免胞胎苦,养育劬劳一切行,随乐快乐悉从心,是故见于安乐处。发起无边恭敬心,我人憍慢皆弃舍。发心即妙珍伏藏,如手摄持获安乐。发心能为欢喜舍,发心踊跃作佛事,发心求胜功德林。”[106]这就是说,因为信仰是前提条件,若已经具备了坚定的信仰,不仅能保持已有的功德,还能令功德不断增长;信仰既能断除似是而非的疑虑,也能净除苦恼之活水源头;具备了信仰,才能趋入语妙乐城。因为信仰不具杂念,能使人心清净无瑕,也能使人舍弃我慢等。从这个角度看,信仰是生起恭敬心的根本。信仰既如珍宝,也似库藏,亦像人体支分,信仰也如人手一样积聚一切善根。
《十法经》云:“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事,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107]此即,信仰为最上乘、最殊胜之法故,具备智慧者将以信仰为前提,修行佛法。不具信仰者的心续中,永远都不生善法,就像烧焦的种子永远不能生根发芽一样。据此,信仰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
生起信仰后,弟子又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呢?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秘密主!弟子应如何观待阿阇黎?如同观待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常生起善法,彼能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这里说,弟子应该观待佛一样观待上师善知识,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诸佛想,就能在心续中生起善法,迅速获证佛之果位,也能广行有利于一切世间的事情。
此外,诸多大乘经及毗奈耶中亦说到,弟子对上师善知识应生起世尊之想。何故?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世尊之想,则弟子心中不会寻伺上师之过失,而只会寻思其功德。因此,应该弃舍寻伺上师善知识的过失的分别心,而修行通达其功德之心。宗喀巴大师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应取上师之德,不应执其过失,取德则能成就,执诸过非成就。”[108]宗喀巴大师还说:“如是,其上师虽功德增上,若仅就其少许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上师)过失增上,然若不观其过,观其功德而修信心,则能成为成就因。”[109]若弟子不观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而只观其过失,则弟子不仅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反而成为其成佛之极大障碍。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上师善知识身上就算有过失,弟子也只能是观其功德,而不想其过失。如此修行,始能成就佛果位之因。
宗喀巴大师引用《宝云经》及《郁伽长者会》[110]中的话来说明这个观点。如《宝云经》云:“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上所亦复如是,于阿阇梨复生恭敬。我依阿阇梨故善法增广,菩提法分未满足者当令使满,诸结未断者当令使断。于阿阇梨复生和上想,供养如前爱乐欢喜,增长右法损减左法,如是左法不令增长。”[111]如理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能增长善法而断除恶法。弟子一旦选择上师善知识后,无论是多闻还是少闻者,不管是具慧者还是愚钝者,无论是守戒者还是犯戒者,弟子都要生诸佛之想。如同对佛及如来信仰、欢喜,也要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信仰及欢喜心。弟子供养、事承阿阇梨,从而不断增长善法,菩提未圆满者将获得圆满,未断除烦恼者将能断除一切烦恼。心中生起欢喜而奉行善法,莫行一切不善之法。
(3)随念恩者。宗喀巴大师引用《十法经》及《华严经》等经典中的话来说明随念上师恩德的重要性。如《十法经》云:“久失导时(师)世间旷野生难中,能访觅起访觅想;久远愚者闇闭目开故,令起觉悟想;坠没世间烦恼泥中,而起济拔之想;久远失正路为作导师故,而起导师之想;久伏在世间牢狱能解故,而起解者想;久远着患疗治故,而起良医之想;以烦恼火焦灭身,令住灭故,而起大云雨想。”[112]这里说,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时,定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因为,上师善知识是指路者,能使弟子从无始以来的世间轮回中迷失时找到方向;上师善知识是唤醒者,能使弟子从长久以来由无明所遮蔽的睡眠中唤醒;上师善知识是拔济者,能将弟子从无始以来坠没于世间烦恼泥中拔济;上师善知识是指引者,能纠正弟子误入恶道而引领正道;上师善知识是解救者,能将弟子从世间牢狱中解救出来;上师善知识是良医,能医疗弟子由病魔缠绕的痛苦;上师善知识是妙雨甘露,能熄灭弟子心中的贪、瞋、痴烦恼之火种。
《华严经》又说:“又作是念: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113]这是说,弟子应该想上师善知识能够把我们从外道等恶道中拔济;上师善知识能让我们通达诸平等法;上师善知识能够指示正道及险道;上师善知识能够劝发普贤诸行;上师善知识能将弟子引入一切智城;上师善知识能够将弟子送往一切智地;上师善知识能令弟子入法界大海;上师善知识令弟子普见三世法海;上师善知识能普授众圣道场;上师善知识能令增长一切善法。等等。
如《华严经》亦云:“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如船师济渡,而来至我所。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114]这里说,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佛如来之想,上师善知识为了开示佛法及菩萨行,现身于此地。所以,弟子恭敬上师善知识,也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上师善知识如人之生母,就像母亲喂母乳一样,上师善知识给弟子灌输知识,并增长菩提分;上师善知识如医师,既能退转各种灾害,也能够医疗各种生死疾病;上师善知识即如天洒甘露帝释天,能令增广白法如满月;上师善知识如日光明亮,能明示寂静之方向;上师善知识对于怨亲如须弥山,鉴定不动摇;上师善知识也如大海,心态平静而不乱;上师善知识也如船师舵手,救护一切众生;上师善知识怀着这样的善心而来到此地宣说佛法。上师善知识能够启发我等之慧觉,能让佛子生菩提心,上师善知识为此而来到此地说法,故我等赞美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犹如解救世间之大猛将,亦如引领众生解脱财富的大商主,上师善知识是众生之救怙主、大导师、皈依处。弟子应懂得这些而亲近上师善知识,恭敬、事承上师善知识。
2、加行亲近轨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多处引用《事师法五十颂》中的阐述来论述加行亲近轨理。如《事师法五十颂》云:“常令师欢喜,离诸烦恼事,当勤而行之,恐繁故不述。彼金刚如来,亲如是宣说,及余教所明,依师获成就。”[115]宗喀巴大师解释道:“总之,应当励力行上师所喜,断除上师所不喜。行上师所喜,谓有三门,即供养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116]这里,宗喀巴大师依据《事师法五十颂》的内容讲说加行亲近轨理,即修上师所喜之事,断除上师不喜之事。其中修上师所喜内容包括:供养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供养财物者,《事师法五十颂》云:“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117]这是说,为了获得正果,弟子应不惜性命去供养上师善知识,何况是身外财物!弟子诚心诚意供养、随念上师善知识,始能迅速增长最胜福田,获证菩提果位。
身语承事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如教修行者,主要指弟子不违上师之教授而修行者。《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118]这是说,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的最大的报答方式就是依照上师善知识的教授去修行。宗喀巴大师又云:“若须随师教行者,那末,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经》亦云:‘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其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等为因,对其(上师)不恭敬、欺辱、毁谤等。如《事师法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119]这里说,若所依上师善知识不能将弟子引入到正道上,或彼上师善知识的言行违背了三律仪,弟子该怎么办?宗喀巴大师引经据典回答了这个问题。若上师善知识宣说诸恶法,弟子应当谢绝上师善知识的教授,可以不听其教授。即使如此,也不能对彼上师善知识有不恭敬、不尊重之举动,更不能采取欺辱、毁谤、打骂等粗暴的行为来对待上师善知识。
(四)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宗喀巴大师讲道:“(若依止上师善知识)亲近佛之果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承事上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等等。”[120]这里说,弟子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将获得无量功德,如弟子能够亲近佛之果位;能使诸佛如来欢喜;此世及来世皆不离开上师善知识;弟子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永不能制胜弟子的心续;弟子终不行违越菩萨行的事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并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将获善业,并作自他利资粮圆满。等等。为了印证这些功德,宗喀巴大师引用了《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本生论》等经、论典中的话。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121]这里说,若菩萨行者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并由上师善知识任持,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弟子,定不会从大乘菩萨行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护念的弟子,将不犯菩萨戒;由上师善知识守护的菩萨弟子,将不会跟随恶人及恶知识;由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养育的弟子,定不忘记诸菩萨法;由上师善知识摄取的弟子,必将超越世间凡夫之地;由上师善知识所长养的弟子,定能超越声闻及缘觉二乘地;由上师善知识引导的弟子,必将脱离世间之苦;由上师善知识长养的弟子,定能不染诸世法。另外,弟子由于承事上师善知识故,能够修行六度等一切菩萨行;弟子由于供养上师善知识故,必将获得一切助道法;弟子由于亲近上师善知识故,定能摧伏业及烦恼等恶法;弟子由于恃怙上师善知识故,定会信心大增,势力坚固,不畏惧诸恶魔;弟子由于依止上师善知识故,定能增长并圆满一切菩提分法。除此之外,菩萨能跟随、修行上师善知识的教诲故,诸佛世尊悉皆欢喜;诸菩萨随顺、不违上师善知识的言说故,离一切智地越来越近;弟子对上师善知识之语言无有疑虑故,定能值遇一切善友及善知识;弟子常思惟上师善知识或不离善知识故,定能现证一切义利。
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优越、超越于向诸佛供养的功德,宗喀巴大师还说:“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122]这是说,若如理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将使人堕入恶趣的因——诸世中积累的恶业,在现实中以轻微的痛苦或梦见受苦等而清净。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也远远比向诸佛供养的功德极为殊胜,更加重要。
(五)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
若有人依止上师善知识时,违背其轨理而依止上师善知识,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如宗喀巴大师说道:“若已请为上师善知识而不善依止,则于现世中遭诸疾疫及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而受无量苦。”[123]宗喀巴大师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124]及《事师法五十颂》等中的论述,印证这一点。如《事师法五十颂》云:“若彼求法者,于师生轻毁,则谤诸如来,常得诸苦恼,由增上愚痴,而获于现报,为恶曜执持,重病相缠缚,王法所逼切,及毒蛇伤螫,冤贼水火难。非人得其便,彼频那夜迦,常作诸障碍,从此而命终,即堕于恶趣。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受种种极苦,说之深可怖,由谤阿阇黎,于中常止住,是故当一心,辄莫生轻毁。”[125]这里说,若学佛弟子毁谤、蔑视上师善知识,等于毁谤、蔑视诸佛及如来,这能使人得诸苦恼,也能增上愚痴,现世能遭到各种报应。例如:恶曜跟随;得重病而苦不堪言;违犯王法而遭惩罚;碰到毒蛇受到伤害;遇到盗贼、火灾、水难等;由恶魔及非人等引领,而常作杀生一切恶业,最终丧命而堕于恶趣,无法解脱。弟子千万不能令阿阇黎生起诸烦恼,若因弟子无智而得罪上师善知识,必将堕入阿鼻地狱,从而在无量时中住于地狱,永无解脱之日,并要经受种种苦难。
不仅如此,若不善依止上师善知识,将未生之功德终不生,已生的诸功德将会退失。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将无获得功德之处。若不生诸佛想,亦复如是。如是于三乘补特伽罗及说法之比丘不起恭敬心,或不生上师及诸佛想,彼等将不能做到获证未得之法或已得之法终不退失。”[126]这里说,若弟子对上师善知识怀有恨心、坚恶心、恚恼心等者,将无处可以得到功德。若不于上师善知识视作如来者,也不能获证功德。若对已入三乘之补特伽罗及宣说佛法的比丘,不敬重、或蔑视、或不视作上师善知识、或不视作如来者,将不可能得到从未得到过的妙法,也不会不退失曾经已得到的法。其原因,宗喀巴大师说:“由于不恭敬故,诸法将不久必灭。”一切对上师善知识不敬重者,妙法必将灭亡。
另外,若亲近、依止非善知识及罪恶友,将令诸功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从而能生起一切非所爱乐。如《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127]这就是说,罪恶友就是生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本。罪恶友就像一棵毒树,能将毒素传染给任何人。所以,修行者应远离罪恶友。
《亲友集》亦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近,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箭置毒囊,亦染无毒者。”[128]意思是说,智者不应亲近、依止的所谓上师善知识,他们不具备信仰,对他人悭吝,爱打妄语,喜欢离间。智者也不应和罪恶友相处。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本来不做任何恶业,然亲近或依止行罪恶友,人们会怀疑你也是做恶者,从而你会臭名昭著。若你亲近或依止不应亲近之人,因为彼人是有罪之人,你也会成为有罪之人。譬如,将箭放入涂有毒药之箭囊中,所有箭都将成为毒箭。宗喀巴大师说:“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129]非善上师或恶知识者,不管亲近谁,其先有的遮罪恶行等不能断除或减少,而且以前没有之诸罪过会逐渐增长,会成为永世不能解脱的原因。
(六)总义
以上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和方法。宗喀巴大师讲:“普遍赞说上师瑜伽的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致。若内心想修法者,须恒亲近能引导正道之上师善知识。就如伽喀巴云:‘依止上师善知识时,恐有所弃’。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得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较余一切极为重要,应当作究竟欲乐根本故。……”[130]这里说,上师瑜伽之教授,是修佛法者不得或缺的法,应当根据上述内容去奉行。若修佛者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心置于所缘境而修定,那将是徒劳,全无所获。若修佛者从内心深处想得到正法,应当选择一位能引入佛法正道、具备资格的上师善知识,并且要恒常亲近、恭敬、依止这位上师善知识。若不这样奉行,就像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伽喀巴所说那样,有些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轨理的弟子,看起来在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实际上舍弃、违越上师善知识。这说明,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而盲目地亲近上师善知识,将无任何益处,反而会浪费生命,甚至会作孽。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比一切法都重要,学佛弟子应将依止上师善知识当作究竟欲乐根本。
综上所讲,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主要是以《华严经》、《三摩地王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续》、《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为依据,以藏传佛教噶当派许多大师的言行为借鉴,从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格鲁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重要性以及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等,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是,宗喀巴大师以经教、正理为依据,详细论述了所依上师善知识的条件,着重强调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例如,宗喀巴大师根据《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对上师善知识提出了十个具体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宗喀巴大师根据《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的内容,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无量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无穷过患。这些都是格鲁派处理师徒关系的理论根据。
[注释]:
[1]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此书是显密一切佛法之基础,令一生成佛的究竟正法,堪称为极其难得稀有之殊胜论典。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者必须了达大圆满前行,未受密宗灌顶者亦可阅读修学。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藏文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12页。汉文版由堪布索达吉翻译,内部发行,共534页。本文所引资料均源自此书,译文主要采用了汉文版堪布索达吉的译文。对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译文,笔者对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动。本文的引文采取加注的形式,以下凡是引自本书的引文只写藏文原本和汉文译本的页数。特此说明。
[2][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藏文版第151-152页,汉文版第229-230页。
[5][6]同上,藏文版第153-154页,汉文版第231-233页。
[7]同上,藏文版第156-157页,汉文版第234-235。
[8][9]同上,藏文版第158-159页,汉文版第236页。
[10][11]同上,藏文版第159-160页,汉文版第237-238页。
[12][13]同上,藏文版第165-166页,汉文版第243-244页。
[14][15]同上,藏文版第166-168页,汉文版第244-246页。
[16]阿罗仁波切:《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此书是萨迦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萨迦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萨迦派的显密教法。本书第一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阿罗仁波切,全称阿旺洛哲仁青,于公元1892出生在康区,1959年圆寂。《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藏文版)一书写于20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本书,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42页,尚无汉译本。本文所引资料皆由笔者藏译汉。
[17][19][20]《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4-5页。
[18]《大般涅槃经》卷2。
[21][22][25]《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6-7页。
[23]《大般涅槃经》,卷10。
[24]《大悲经》,卷2第88页。
[26][27][28][29]《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7-9页。
[30][31][33][34]同上,第11页。
[32]《大般涅槃经》,卷15。
[35][36][37]《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12-13页。
[38][39]同上,第14页。
[40][41]同上,第16页。
[42][43]同上,第18-19页。
[44][45]同上,第40-41页。
[46]塔波拉杰·索南仁青:《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简称《解脱庄严宝论》),本书是塔波噶举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噶举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噶举派的教法。本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中,系统地论述了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塔波拉杰·索南仁青,是塔波噶举的创始人,生于1093年,圆寂于1153年。《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一书写于12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文本,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共371页。汉文版由张澄基先生翻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本文所引的汉文译文均引自张澄基先生的译本,对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译文,笔者对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动。特此说明。
[47]《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5页,汉文版第3页。
[48][49][50][51][53]同上,藏文版第30-31页,汉文版第22-23页。
[52]三藏法师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21之2。载《大正藏》第7册,第839页。
[54][55]《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2页,汉文版第23页。
[56][57][58][59]同上,藏文版第33-34页,汉文版第23-24页。
[60][61][62][63][64]同上,藏文版第35-36页,汉文版24-25页。
[65][66][68][70]同上,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6-27页。
[67]《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卷25,第138页。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来三。
[69][78][79]《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71][72]《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9页,汉文版第27-28页。
[73][74][75][76][77]同上,藏文版第40-41页,汉文版第28页。
[80][81]《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41-42页,汉文版第29页。
[8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83][84][8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页。
[86]同上,第33-34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87][88][9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页。
[89][90]同上。汉文原文引自《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页。
[92][93][94][95][9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36页。
[97]同上,第36-37页。
[98]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省略了中间一段话,但解释了其内容。汉文译文引自《月灯三昧经》卷1,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中的全文:“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虽说禅定而得活,自于禅定不乐行;虽说智慧而得活,自于智慧不乐行;虽说解脱而得活,自于解脱不乐行;虽说知见而得活,自于知见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
[99][100]《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8页。
[101[102][103][104][10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9-40页。
[10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2页。汉文译文引自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传教大师三藏赐紫沙门法天译《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卷3。
[107][108][10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44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
[110]《郁伽长者会》云:“长者!若是菩萨,于他人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施戒忍进定慧相应集菩提道,于是师所为法恭敬。如上诸师受持文字章句偈颂,于无量劫应为彼使,不生谄伪一切供养。长者当知,不报其恩况不敬法。长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于无漏,念寂调伏,于无量劫给侍,使令供养和上,犹不报满和上之恩。长者应如是知。长者当知,若闻法已有无量报得无量智。”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大宝积经》卷第82,<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111]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宝云经》卷6。
[112]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46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卷1。
[113]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66,<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114]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11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7a04-07。
[11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
[11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48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b02-11。宗喀巴大师省略了中间一段,全文为:“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于无量亿劫,勇猛勤修习,今始证菩提,斯极为希有。善护其深誓,供养诸如来,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若于己所有,最上诸珍玩,求无尽菩提,诚心而奉献,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
[118][11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49页。
[120]《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9-50页。
[12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0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122][12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1-52页。
[124]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师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12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a15-26。
[126][12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页。
[12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54页。
[129][130]《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4页。
(来源:《法音》2007年第2期、第5期、第10期、2008年第10期,引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