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孙艳燕: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评《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来源:2011年10月1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1-10-19

“天才的著作给人的启发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它就像一束探照灯的灯光,能够照亮远离自己领域的许多阴暗地方。在这种灯光的投射下,从前看不见或者显得无足轻重的东西现在变得引人注目。这突如其来的光亮也许使人目炫,其焦点也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但那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灯光。”笔者之所以引用已故英国著名学者简·艾伦·赫丽生(Jane Ellen Harrison)这段话,是因为《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孙艳燕、白彦兵译,海南出版社20105月出版)正是这样一部天才的著作。本书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是英国著名作家、宗教学家,创作了大量宗教类书籍,包括《神的历史》(A History of God)、《为神而战》(The Battle for God)、《圣战》(Holy War)、《伊斯兰简史》(Islam: A Short History)和《佛陀》(Buddha)等。其著作被译成40种语言。阿姆斯特朗学贯中西,在《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一书中,她着力刻画了人类古代圣贤的灵性探索历程,深入挖掘宗教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意义,并发出呐喊,呼吁世界人民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身,尝试着去实践博大的轴心精神,以改造我们的社会,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如果说她不是纯粹的学者,但确是一位目光犀利、胸怀广阔的思想家。笔者在翻译和阅读过程中自始至终沉醉于阿姆斯特朗生动明快的语言中洋溢出的无限激情,在此愿与读者分享点滴感触,并大力推荐这部佳作。

 

首先,阿姆斯特朗构思精巧,视野开阔。她着眼于世界上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评述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耆那教、印度教和佛教、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以及中东地区的祆教、犹太教及其延展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初始形成阶段及其社会背景。全书的十章内容按照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时间顺序排列,每一章代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各章都有一个论述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对上述四个地区的宗教思想文化发展及其社会背景细致入微的横向比较。如果将各章中涉及同一地区的内容抽取出来重新编排,全书便会成为一部“四合一”的人类古代宗教哲学思想发展史。

 

其次,本书将宏观与微观、高度与深度有机结合。我们见过一些类似题材的著作,或理论框架庞大但内容枯燥乏味、或流于历史记叙而缺乏思想深度。本书没有去空洞地阐释宏观理论,对微观事件和人物的描述细腻却不琐碎,读来津津有味,全无艰涩之感。其信息量大,思想性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足见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语言的高超掌控能力。我国宗教学界目前对于世界各宗教古代初始阶段的研究尚不完善,本书则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和参考文献,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就语言本身来讲,阿姆斯特朗写作使用的是英文,但书中涉及古汉语、梵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维斯陀语和波斯语等多种语言系统,使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功力之深。完美无瑕的著作终究是不存在的,本书亦然。由于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宽泛,作者引用的某些古代参考文献来自其他语言的英译本,因此我们认为书中出现个别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译者的部分注释能为此弥补些许缺憾。

 

第三,阿姆斯特朗对古代历史的深邃回眸以及对当今社会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给我们以警示。她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困境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精神危机。”还感叹道:“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我们则生活在一个产生科技天才的时代,而我们的精神教育却往往是欠发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身处急功近利、灵性匮乏的社会环境之中。利益和霸权胜过尊严和生命,物质的丰腴带来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引发的物欲至上激流勇进。大家不如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地读一读书,增长些知识,默想人类先祖、前辈的训导,反思今日之言行,再迈步向前也不迟。赫丽生认为,“人类在享受现代社会的物质浮华的同时,还需要心灵和精神的净化,其秘笈蕴涵在我们祖先超凡脱俗的智慧之中。”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观点,我们祖先超凡脱俗的智慧即凝集于轴心时代每一种思想传统均发展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Golden Rule)之中。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践行“金规则”,才是解救当代精神危机的良方,“‘爱’与‘关注’将会比自我本位或目光短浅的政策更能使每个人受益。”阿姆斯特朗提议,我们要作自我批评,仿效轴心时代贤哲们的榜样,并采取务实而有效的行动。乍看上去,她的观点不免有些理想化,甚至只是美好的愿望。当然,理想不同于现实,但人类绝不能失去理想。况且,“金规则”并非某一两位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一点给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以启示:我们无需背离自身传统,即可学习、借鉴他人的有益思想。不同国家、民族和种族的人们在某一点上能够达成共识。因而,实现和谐、和平等人类普遍理想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

 

第四,依照阿姆斯特朗的观点,宗教就是“金规则”。应当如何恰当地理解宗教呢?首先,“宗教理解不仅仅是抽象或理论的。”宗教不等于教义或教条,它还应是一种“行动纲要”。否则,将会导致死的宗教或宗教之死。作为宗教研究者,我们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神学,而且是促使人性得以升华的宗教性的生活方式;其次,提到宗教,人们会轻易将其与“恐怖主义、仇恨和褊狭”联系在一起。的确,绝大多数宗教传统在历史上都有着“不光彩的片段”,神圣经文不断被利用来为暴力行为实施辩护,宗教“似乎时常表达出一种体制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我的信仰比你的更好”。这些都“彻底违背了轴心思想”。对宗教产生的偏见亦由此引发。轴心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说明,宗教本身并不必然是暴力的,仇恨和褊狭也并非为某种宗教传统所特有。事实上,“每一种信仰都始于从那个时代史无前例的暴力中进行有原则的、发自内心的撤退。”对某一种宗教的检验标准是看其是否真正实践了“金规则”的精神内核;再次,当代人应“重温轴心时代的精神气质”。只有心怀善意,对他人宽大为怀,我们才能拯救这个世界。而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力就是宗教。人类本拥有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世界,现代社会生活仍需要宗教的惠顾和调节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界是由物体的长、宽、高构成的三维空间世界。爱因斯坦把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使时间成为世界的第四维度。英国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认为,我们既是理智的动物又是“灵性的”存在物。人生还有超乎时空质能的一面,还有超越而高贵的精神或灵性的一面,即人的本性之“第五维度”。而人性之精神或灵性的维度,与宗教所指向的“终极实在”相对应。正因为拥有这一维度,人才会对生存之奥秘产生回应,会在混乱中寻找意义,会在宗教中探索奠定一切、渗透一切、超越一切的世界本源。英国神学家约翰·麦奎利(John Macquarrie)指出,“人不是一种纯理智的存在物,而是还包含着感受、意愿以及真正人性的生存方式所不可缺少的别的东西。”他认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认识,不仅仅是科学所能提供的东西。我们还需要诗歌、音乐、正义、伟大的艺术、道德以及宗教。一方面,我们需要真理,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追求其他的价值——爱、善、美,以及神圣。”

 

第五,阿姆斯特朗并未把轴心时代的思想传统奉为至高法宝。她指出了轴心时代的缺陷,并认为我们面临当代社会的种种难题,需要一种不断向新思想开放的精神。我们应当对轴心时代的见解进行“再创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实际上也符合轴心时代的“精神要旨”,它并不主张盲目遵从。面对当前的危机,我们需要一场精神变革。这意味着向新思想开放,而“变革必须始于自我”,即每个人——包括信奉宗教的基要主义者,也包括抵制宗教的“世俗基要主义者”——都应敞开胸怀,向他人开放。这两种基要主义者的行为同样具有毁灭性,一系列历史事件表明了这一点。没有每个人的尊严,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当代人可以继续执拗于狭隘的现实利益,也可以尝试超越自我的藩篱,实践博爱与仁慈,以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呼吸海阔天空的清新气息。这是我们的自由选择。

 

第六,阿姆斯特朗在书中对中国和印度部分所用的笔墨极重,可见她对东方文明的喜爱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6世纪晚期,孔子首先发扬了完满的轴心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由他首倡,并被后人尊奉为世界伦理。在阿姆斯特朗看来,孔子在诠释宗教传统时所关注的重点与前人截然不同,他将中国的宗教带到了人间的实际生活之中。“古老的宗教关注的焦点是上天……而孔子关注的却是此世。”他的思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国与西方宗教传统的差异也从中略现端倪。尽管中国的传统宗教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但作者这样评价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中国人懂得,任何人都不能在关于真理的问题上强辩到底;任何正统思想,无论它何其尊贵,都无法宣称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尊重他人的观点比获得一种毫无谬误的见解更为重要。中国的包容精神是独一无二的……人们达成了广泛共识,即每一种信仰都有其适用范围——这种轴心时代的思想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近年来,一些学者倡导“第二轴心时代”的观念,主张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提出的“轴心时代”相提并论。因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酝酿着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全球意识和生态意识是这个时代呈现出的两大特征。但在当前弥漫的精神危机烟雾下,人们迫切希望开展一场自觉的精神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走向”第二轴心时代,但尚未“走进”之。先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当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呢?现实中的世界永远不会完美,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完善自我,友爱邻人,为人类的共同家园尽一己微薄之力,成就美好的明天。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20107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