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离不开对经典原著中深刻精神的理解。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马克思对“赫斯因素”的扬弃和超越,既体现在其批判现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体现在对未来世界构想的科学性上。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按照螺旋上升的方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开展的重要时期。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服从和服务于土地革命战争的宗教政策,注重农村和城市的宗教工作;
目前,对符号拜物教的研究,更多是在与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对比中进行,并且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异化特质的揭示上显得含混、抽象而不够明晰。
无神论思想古已有之。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已经经历了古代朴素的无神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等发展阶段。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带给中国20世纪发展的辉煌,并将为中国21世纪的前进继续提供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在
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和政府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我们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源泉,
把宗教学说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并且公然声明这一理论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只有这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
本文通过梳理卡尔·马克思对印度教和印度教社会的论述,以“东方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对印度的误读为参照,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及其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