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佛教解释学》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 时间:2010-03-02

 

作者: (美) 洛佩兹 编
译者: 周广荣 / 常蕾 / 李建欣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01

《佛教解释学》是一部关于佛教解释学的论文集。它以198453163在美国洛杉矶玄田学院召开的以佛教解释学为主题的会议论文为基础,择取了十篇经过作者进一步修改的论文,又将已故著名佛教研究者拉莫特(?tienne Lamotte)的《对佛教文本解释的评价》置于首篇,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如编者所言,解释学是一门兼具古典传统与现代新知的学科。论传统,它与塔木德的拉比们和早期基督教会的教父们血脉相连,求新知,它又与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伽德默尔(Hans-Georg Gadamer)和里科尔(Paul Ricoeur)等一批重量级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密不可分。在当代西方的宗教研究、哲学研究和文化批评领域,解释学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不过,时至今日,对它的理解与具体运用依然是千差万别,人言言殊。笼统地讲,它大致包含了对古代经典的翻译、注释、解释和理解等多个领域。因而,将这门学科应用到具有悠久传统、众多部派与浩瀚经典的佛教传统中时,可供探讨的话题与具体方法必然是丰富多彩、颇具启发性的。这一点,从玄田研究院召开的这次以佛教解释学为主题的会议即可见出。除了本书前的序言导论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本书的编者罗佩兹发表于美国《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 WestV. 37  No. 1January 1987,  pp. 71-83)杂志上的佛教解释学会议纪要中,感受到会议讨论的热烈程度,以及会议论文内容的丰富性

本书收录的十篇会议论文从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解释学框架内,对不同形态的佛教及其经典的解释传统予以探讨。从佛教自身的发展阶段上来看,本书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密乘佛教均有所涉及,且涵盖了印度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等不同语系的佛教,包括印度、锡兰、中国、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各篇论文的撰写者,大多在美国各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各大学任教,可以说,本书代表了当代美国佛教解释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编者把拉莫特发表于1949年的旧文置于篇首。拉莫特是欧洲现代佛学研究中法比学派(法国比利时)的代表人物之一,承袭法比学派的传统,精通梵、巴、藏、汉等各种原典语言,注重原始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以重现佛教的本来面目。这种学术取向正与本书的编者将解释学理解为复原经典文本意义的主张相符,并能在本书的各篇文章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本书出版后颇受佛教研究学者的关注。格里菲斯(Paul J. Griffiths)曾在1990年的美国《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 WestVol.40 No.2April 1990Pp.258-262)杂志上发表书评,对书中收录的各篇文章予以评价,并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不少佛教研究者在阐发佛教解释传统、发掘佛教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时,亦对本书提出的解释学理念与方法多所引用或发挥。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刚好二十年。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一瞬间的功夫,但在学术更替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在二十年里得到持续地关注,并且依然在版,确实值得它的编选者及论文的撰写者欣慰。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我们共同完成。李建欣负责翻译前言、导论,以及正文的前三篇,即拉莫特《对佛教文本解释的评价》、乔治·邦德《渐悟:领悟佛法的一条解释学进路》、唐纳德·洛佩兹《对大乘经的解释》。常蕾负责翻译麦图·开普斯坦《密彭的解释释理论》、彼得·乔治《圆教到哪里去了——华严诠释学的再审视》、小罗伯特巴士威尔《朝鲜视角下的禅宗诠释学》,以及罗杰·考力斯《亲鸾真宗的证据》。周广荣负责翻译其余四篇,即米歇尔布洛依德《杀戮、诳语、偷盗与淫乱:关于怛特罗解释中的一个问题》、罗伯特 A. F. 瑟曼《金刚解释学》、戴维·W. 柴贝尔《中国佛教的解释阶段》、汤姆斯 P ·卡苏利思《真言:空海解释学理论的基础》,并负责最后的统稿与协调。因时间及学力所限,译文中肯定存在不少不准确或错误之处。读者倘能以此为进阶,借鉴书中使用的解释学理念或方法,或由此对书中涉及的佛教思想传统及佛教经典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新的认识,也就实现了我们“求新声于异邦”的翻译初衷了。

                        

 

 

                               

 

                           200898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