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藏传佛教密宗   文章转自文史知识(京)1986年第1期

作者:李冀诚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入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具的特点。因此,传统上把藏传佛教密宗特称为“藏密”或“西密”,以区别于汉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东密”。
  密宗的传入及藏密源流
  古代藏族人民最初信奉本教。本教又译作本波教,是藏族地区固有的一种宗教,据说它的祖师叫先饶米沃且,意思是最高的巫师,他的生卒年代和事迹不详。本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以至土石、草木、禽兽万物,科学上又被称为灵气萨满教。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的奴隶制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为佛教的输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先后同松赞干布联姻。二位公主进藏,首次把佛教圣像和经典带入吐蕃。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至上的思想对吐蕃王室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室的兴佛对佛教在吐蕾的传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松赞干布时,已出现有关密宗的记载。松赞干布从印度请来论师,译出多种密宗经典。当时在拉萨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据说当时的佛殿中已出现密宗本尊塑像,藏族社会开始接受佛教。
  松赞干布去世(650)后,两代赞普期间无力顾及发展佛教。到赤德祖赞(704-755在位)时,虽有建寺、迎僧、译经等兴佛事宜,但信奉本教的权臣贵族以自然灾害为借口,制造了驱僧事件,佛教的发展受到较大的破坏,密宗更谈不到什么发展。赤德祖赞死后,其子赤松德赞(755-797在位)年幼即位。赤松德赞身旁虽有少数信佛大臣,但总的形势是处在崇本反佛势力的包围之中。因此即位不久即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事件。直到赤松德赞成年后,才翦除了反佛势力的代表人物,为兴佛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赤松德赞派人往尼泊尔接静命大师(寂护)入藏。静命是印度佛教自续中观派的代表人物。他入藏后,在桑耶翁补才与赤松德赞相晤,为藏王及民众讲说“十善业”、“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但消息传开,本教势力又借自然灾害强烈反对佛教,静命只好暂回尼泊尔。静命表示,当请印度密宗金刚乘发源地邬仗那国莲花生大师来,才能“调伏群魔”。
  莲花生进藏后利用密宗同本教巫师进行多次斗争。莲花生每战胜一些本教巫师后,即宣布本教某某神祇已被降服,并封其为佛教的护法神。密宗在同本教斗争中为佛教打开了局面,但佛教发展仅靠密宗也不行,因此,赤松德赞又请静命入藏。其后,为建立佛教基地,赤松德赞请莲花生、静命相助,于766年建成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有两件事对佛教在藏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一,剃度藏族僧人。第二,广译显密典籍和传播密法。
  在这段时期内,密宗修法开始传播。莲花生已将印度因陀罗部底系的金刚乘密宗传于卫藏各地,当时印度波罗王朝后期盛行的无上瑜伽密,也已传入吐蕃。密宗无上瑜伽部中利用女性修定的形式起码已经出现在王室宫廷中。当时密宗仪式的出现,已引起信奉本教的贵族的反对。崇本贵族的代言人王后侧绷萨指责用人头骨、人皮、人肠、人血、少女腿骨作法器或祭品的密宗仪式是黑巫术,要求赤松德赞尽快结束这种魔法。说明贵族支持的本教势力与兴佛势力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赤松德赞时期,密宗的传播在“前弘期”佛教中已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显密经论,大体具备。至此,藏传佛教已初具规模,大体上初步形成以显宗理论为基础,以密宗为求取“解脱”“成佛”的最高修法,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雏形,为佛教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赤松德赞死后,牟尼赞普(797798在位)和赤德松赞(798一815在位)先后继承父业,佛教持续发展。至赤祖德赞(815-836在位)时王室兴佛达到顶点。赤祖德赞极度崇佛引起本教势力的不满。崇本贵族权臣于公元836年乘赤祖德赞酒醉而缢杀之,并拥立达玛为赞普。达玛在位五年,大事灭佛。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结束。达玛灭佛对显宗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密宗因采取秘密单传,故一直流传下来。旧派密咒在“后弘期”成为宁玛派的主要教法。
  达玛灭佛后,藏族地区佛教未能发展。
  史学界多把978年作为“后弘期”的开端。这时正值藏族农奴制经济上升时期,新兴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形成分散的政治势力,而反映在佛教发展上就是兴佛势力活动的分散性。只有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割据势力之间相互发生权力之争时,各封建主掌握下的佛教势力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最早形成的是宁玛派,其次还有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格鲁派(黄教)等。
  “后弘期”密宗之盛是前一阶段无法相比的。这时佛教从上路(阿里)、下路(多康)分别传回卫藏。而新派密咒则主要从上路传播的。在这一时期,翻译、传播密法的具体工作全靠几名著名的大师,如仁钦桑布、卓弥译师、玛尔巴译师、桂·枯巴拉则译师、阿底峡和宗喀巴等。
  藏密典籍及义理
  藏传佛教典籍种类繁多,均汇于《藏文大藏经》,其中属于密经部者列于《甘珠尔》部的第七类中,名为“居”(译作“秘密部”),其中又分新译和旧译两类。属于密宗论释类者列于《丹珠尔》中的“居”类。该类主要是论述和解释密宗经典仪轨的。此外,西藏佛教尚有一部密法总集,名为《大乘要道密集》,该集的卷数说法不一,但就其内容和目录看,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解释道果语录之作,共七部;第二类为密咒曼陀罗仪轨及祷祝等,汇集在《咒轨杂集》之中;第三类为大手印,要目共分三部。
  《甘珠尔》、《丹珠尔》和《大乘要道密集》基本上包括了藏密经论和修习法的全部内容。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又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其弟子克主杰也著有《密宗道次第论》均为后期阐述密宗义理及修习次第的论著。
  关于密宗义理,藏传佛教各派密法各有侧重,宁玛派以大圆满法为主;噶当派以阿底峡的《灯论》为宗旨;萨迦派以道果法为主;噶举派以大手印法为主;格鲁派的密法和噶当派大体相同。另外,各派密法修习者修哪一部密法、本尊,又有自己的抉择,种类繁多。但各派密法均属于印度密宗金刚乘和时轮教的范围之内。各派密宗教义也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经》和《时轮金刚根本经》为主要依据。
  密宗义理可概括为“六大为体”、“五佛五智”、“四曼为相”、“三密为用”及“因、根、究竟”等。
  任何宗教都有一种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和解释。“六大为体”就是密宗对宇宙本源的解释,密宗认为“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是大日如来的法身,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是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根源及生存的条件。“六大”为宇宙万有,因而皆具众生心中,而这一点佛与众生体性是相同的。但又认为对宇宙万物的本性的认识,是“诸佛菩萨”之外一切“凡人”(众生)所不能感受和认识到的,“非依如来加持感应之力不能识得”,因此,众生需修“三密”以求清净。
  “三密为用”是密宗的修习或实证法。依密宗的说法,密宗行者,通过“三密”(身密、口密、意密)感应,就能使“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净,即依照本尊“三密”的样板,坚持去净自己的“三业”,不须经累世修行,即可“佛身圆满”,而达“即身成佛”。
  “四曼”就是四种曼陀罗。曼陀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坛”、“坛场”或“中围”,藏语称“吉廓”。在印度,曼陀罗最初是指密宗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处筑一圆形或方形的土平台,上绘诸圣之像,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曼陀罗大致可分为四类:大曼陀罗、三昧曼陀罗、羯磨曼陀罗、法曼陀罗。按照密宗典籍的解释,曼陀罗是大日如来加持三昧(即教化众生)之相,修法者在“瑜伽(相应)妙行”中礼赞曼陀罗,即可接受如来“神力加持”,“拂去烦恼罪障之云翳”。这种交通神灵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四种曼陀罗的形式和念诵真言来进行,故称“四曼为相”。可见,曼陀罗是密宗修行者在其精神世界里交通“神灵”的一种形式。
  “五佛五智”的义理出自金刚乘教义。所谓“五佛五智”,主要是讲密宗行者仅仅依靠念诵真言、建立曼陀罗也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必须具有五禅那佛(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所作智),如果有了这五种“智慧”,虽食肉、饮酒、作男女事也能达到“菩提”(正觉)。“五智”这种概念在金刚乘教义中成了密宗行者成佛的精神要素,并认为具有种种“灵妙”、“种变”之作用。因此,在无上瑜伽密中,以所谓女性之“明妃”来表征“智慧”,搞“慧灌顶”之类的仪式,都依此理而衍生的。
  关于“因、根、究竟”之义理。“因、根、究竟”实际上是三句话,出自《大日经》住心品中,原话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意思是说,欲入密乘道者必须先发“净菩提心”(即自性清净心),是成佛的“因”。密典中讲,若没有此种“心”就没有资格修学密法。其次,还必须具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因“大悲心”能够扶助各种“功德”使其滋长,所以说“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则是密宗所独有的。这句话可以说给密宗行者开了一切方便之门。“究竟”可当“彻底”、“极尽”讲,“方便”与“善巧”同义。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为了达到“成佛”的目的,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例如,杀、盗、淫等本来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但在密宗中以所谓“有余方便”(可理解为“在特殊情况下”)为借口可以不受这些戒律的束缚。菩萨应持不邪淫戒,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度人、度己,可利用女性为修法道场,这是为了“摄护众生”。
  密宗义理虽然神秘,但它毕竟是从人类现实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本身是无内容的,它不是靠天国,而是靠人间生活”。因此,它的一切内容都能从现实社会中找到答案。
  藏密的修习组织、制度和次第
  藏传佛教派系众多,各派在密宗修习方面大同小异。现以黄教(格鲁派)为例略作说明。
  格鲁派提倡显密兼修,先显后密。作为一个学僧进入寺院后,如欲完成显密二宗的全过程,按寺院规定,必须先入显宗扎仓而被编入一个称作度扎的预备班内。这样的学僧称为贝恰瓦,意为读书人。入预备班的贝恰瓦必须首先为自己找一位学经导师,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佛学知识。学僧入正班的时间由导师的推荐而定。一旦升入正班,学僧即可按他的年资逐年升级。哲蚌寺有十五级,色拉寺、甘丹寺有十三级。升到最高一班时作为贝恰瓦就到头了。这个最高班级没有年限,但在这个班里必须把作为一名贝恰瓦应该学完的经典全部补齐,经导师推荐和本人向当局申请获准后,才有资格参加格西学位的考试。
  从修习制度上看,考取格西学位的僧人说明他已完成显宗方面的修习,具备了进修密宗的资格。这时他就可升入三大寺共有的密宗专修机构——上下密院。上密院叫举堆扎仓,下密院叫举麦扎仓。来自外地或三大寺的学过显宗的但没有格西学位的僧人也可参加修习,但只算作附读生。举堆、举麦扎仓各有五个康村,僧员定额为五百人。其修习的主要内容是密集、胜乐、大威德三金刚以及其他一些次要的金刚和护法神修法。
  举堆、举麦扎仓同样有扎仓、康村两级组织和执事。扎仓堪布任期三年,期满退职后名为堪苏。堪苏候升夏孜却结和绛孜却结,得到这两个职位的人被认为是黄教发祥地的法尊,是甘丹寺的首席,甘丹赤巴的继承人。
  在西藏佛教中,一个修密行者欲完成密宗道全部修习次第是相当艰难的事情,不少僧人因种种原因中途缀修,而一生老死牗下。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