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著作
《人文宗教研究》第二辑·2011年卷   2012年12月2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主编:李四龙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目录


卷首语


虚云讲座 中国佛教·基督教神学·禅宗·部派佛教
方立天 主讲/中国佛教的思想与现代意义
莫尔特曼 主讲/论时代危机中的生命文化
杨华明/道一生万:莫尔特曼的神学思想
楼宇烈 主讲/禅宗的人文意义
周学农/回归人本传统
杨曾文 主讲/苏轼的佛教情怀及与禅僧的交游
李志夫 主讲/说一切有部真说自性有?


专题论文
杜杰庸/但言语微有病,不可以示人——作为精神操练的《象山语录》
堀内美都/十九世纪初日本政治思想的理学维度
阿兰-马克·里乌/儒学的人类学研究
河由真/六朝时期的感应思想
程乐松/感遇、降示与经典崇拜——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信仰中所见的佛道交涉视角
贾祯祯/论《开元占经》日占的人文特色


工作坊 佛学教育的多样性与现代性
吴明/吕澂的佛学五科讲习体系
萨尔吉/论格鲁派五部大论修学体系的形成
圆慈/近现代南传佛教教育的展现
王颂/日本佛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意义
李四龙/刍议当代中国佛学教育


评论
郑开/道教史研究中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兼评小林正美的道教研究
张梅雅/唐代比丘尼之研究综述
刘宇光/西方学界宗喀巴中观学译、研近讯


书评
丽莎·克默雷尔:《动物与世界诸宗教》(陈怀宇)
罗伯特·贝拉:《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
时代》(于小钧
)
高万桑、宗树人:《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汲喆
)
郑伟宏:《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程朝侠
)
黄宝生译注:《梵汉佛经对勘丛书》(周广荣
)


稿约

 

卷首语

 

现代汉语里的“宗教”,原是西方思想体系里的概念。被移植以后,言不尽意。如何在中国发现“宗教”?其实是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宗教”在中国,主要是一种既超越凡俗又面对现实的精神生活,返朴归真,活在当下。

 

在庄子的笔下,隐士“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以庄子注著称的郭象又说,“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两人的处境、视角有所不同,他们的心灵却有穿越时空的共鸣,玄同外内,安时处顺。以此思维方式,社会秩序与自然之道,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儒道之间,互动互补。道教的发展,佛教的融入,亦以“玄同外内”的方式,汇成儒释道三教合流。常人眼里的神秘力量、鬼神世界,与充满名利是非的滚滚红尘,截然殊途,幽明两隔。但在高人眼里,彼此不二,人人可以学为圣贤,成佛成仙,慈悲度人。中国人的宗教生活,需要落实在平常心,在现实当中体验超越。以此来看,儒家是不是宗教,这个问题还有那么重要吗?

 

本辑论文栏收录六篇论文,三篇讨论儒家思想,三篇讨论中古时期的佛道教与方术传统。杜杰庸在辟佛的语境里剖析陆九渊的《象山语录》,认为对于编者和读者而言,借由师徒间的对话、静坐,“语录”可以变成一种真正的“精神操练”,引领弟子的精神,使其知本,亦即“正心”与“知人”。堀内美都认为,19世纪初的日本儒学借助于朱子学,试图找回重新观察、统治周围世界和社会的“理”,由此批评丸山真男的论断:朱子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现代化格格不入。阿兰-马克·里乌,以人文学的视角解读儒学的历史作用,认为其与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秩序息息相关,天人关系是权力的理论基础和理解模式,巫祝方术被转变成一种价值观,得以制度化和礼仪化。这组文章,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层次的儒学,在治世与治心、天道与人道之间平衡。

 

河由真致力于研究南北朝佛教里的“感应”思想。该词源于《周易》,“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感与应的主体与对象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但从竺道生开始,感的主体是物机(众生),应的主体是圣(佛陀),“物机感圣,圣能垂应。”这种诠释突出了修行人的主体性。程乐松关注六朝时期以通神和感遇为主要途径降示的佛、道教经典,当时的江南地区有崇拜降示经典的风气,因此成为佛道交涉共同的信仰基础,两个异质的信仰传统都在适应一个共通的信仰方式。贾祯祯在逐字细读《开元占经》的基础上,在这部中国古代占星学集大成著作里,以“日占”为例,指出方术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解释模型,占文以凶兆为主,彰显人的主动性和君主的德性。

 

构成本辑最重要内容的,当然是虚云讲座五位名家的精彩讲演。方立天先生主讲“中国佛教的思想与现代意义”,把中国佛教思想的精华概括为八个哲学范畴: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和圆融,这些思想有助于化解当前人类所面对的诸多矛盾。莫尔特曼先生主讲“时代危机中的生命文化”,列举当前国际性的死亡恐怖,说明人类的生命正面临危机,但他持有乐观的精神:比死亡的恐惧更强大的是生命文化,战胜这个世界毁灭性力量的是对生命的爱。楼宇烈先生主讲“禅宗的人文意义”,禅宗虽被称为禅,但其根本是要破除对坐禅这种外在之相的执著,他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宗教,依靠人自身的觉悟去解脱,而禅宗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如《坛经》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杨曾文先生主讲“苏轼的佛教情怀及与禅僧的交游”,从禅宗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叙述苏轼从早期不信而亲近佛教,到后来自称居士、归诚佛教,展现了儒家士大夫在与禅师交往过程中的精神世界,超越世间的利害得失。有部是印度部派佛教的重要代表,常被讥为“自性论者”,即违反了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李志夫先生主讲“说一切有部真说‘自性有’吗?”评述历代对有部的批评,认为有部重视因缘法,并无自性恒有的思想。

 

工作坊的主题是“佛学教育的多样性与现代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的中国佛教,正在大力发展佛学教育,各地寺庙纷纷建立佛学院。然而,该如何办学?吴明梳理吕澂所讲的支那内学院佛学五科讲习体系,萨尔吉研究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五部大论修学体系,圆慈叙述近现代南传佛教的佛学教育,王颂解释日本佛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意义。当代中国的佛学教育必须兼顾各大佛教传统,需要会通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三系的禅修方法;参照欧美佛教界的经验,吸收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关心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把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

 

本辑设有“评论”与“书评”栏目,郑开评论小林正美的道教研究,借以探讨道教史研究中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张梅雅综述有关唐代比丘尼的研究成果,借以说明这项研究背后的文化思潮与新出史料;刘宇光多年关注海外藏传佛教研究,此番系统回顾近十年西方学界对宗喀巴中观学的研究进展,国内佛学界、藏学界对此应有浓厚的兴趣。陈怀宇、于小钧、汲喆、程朝侠、周广荣的书评,介绍他们所关注的宗教学新研究。

 

这些书评,意在评介宗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说明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突破,乃至思想理论的创新。《人文宗教研究》为此还将组织更多的作者,搭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交流空间。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